书城科普五千年中外名人之谜全集(世界卷)
9195000000019

第19章 名人怪异行为之谜(1)

暴君冈比西斯

冈比西斯是一个残暴的皇帝,因为患有癫痫病,就更显得疯狂。

公元前525年,冈比西斯率大军占领了埃及首都孟斐斯,生擒了埃及法老。为显示战胜者的威风,在占领孟斐斯之后,他专门举行了一个庆祝胜利的仪式:把法老和埃及大臣们集中在城外的一块空地上,让士兵给法老和大臣们的女儿们统统穿上奴隶的服装,拿着水桶去打水。这些公主、小姐们哭号着从她们的父亲面前走过。法老和大臣们见状不由得也大哭起来,就连一些波斯士兵也不忍听下去。冈比西斯在一旁却看得手舞足蹈,哈哈大笑。

冈比西斯在埃及期间,又率大军向埃塞俄比亚发动了进攻,大败而归。回到埃及之后,他的癫痫病越发严重起来,整天情绪暴躁,不时发狂。

有一天,正好是埃及人的一个宗教节日。他看见埃及人庆祝自己的节日,便认为是在嘲笑他征服埃塞俄比亚的失败。于是率人将正在庆祝的埃及人赶走,并将埃及人最崇拜的圣牛杀掉。不久,为防止自己的亲兄弟巴尔狄亚争夺王位,他又派人返回波斯将他谋杀。后又因小事导致皇后流产。他的神经总是处于十分敏感的状态,特别忌讳人们说他有病,生怕手下人说他施政无方。用极其残忍的手法射杀大臣的儿子,只因为那个大臣说他饮酒有些过量。

就在冈比西斯在埃及胡作非为的时候,波斯国内出现了大乱。在冈比西斯皇宫里,有一个叫高墨达的拜火教僧侣,利用波斯人对冈比西斯暴虐无道的不满情绪,假冒被冈比西斯杀死的王子巴尔狄亚的名义,于公元前522年3月,在首都爱克巴坦那发动了政变,宣布废黜冈比西斯,自立为波斯皇帝。

政变之后,高墨达又宣布,免去帝国境内所有人民3年捐税和兵役,这项措施大得民心。大多数波斯人、米底人、巴比伦人、亚述人早就痛恨冈比西斯的暴政,因此高墨达的免征赋税和兵役的措施一颁布,人人都说新皇帝好,纷纷起来拥戴冒名巴尔狄亚的高墨达。一些不满当地豪门贵族的百姓,也趁机揭竿而起,将那些经常作恶多端的富豪,杀死或赶走,把他们的家财分光。

冈比西斯得到国内大乱的消息后,急忙率领部队回国。就在他上马准备启程时,他的佩刀刀鞘的扣子突然弹开,刀从鞘中滑了出来,把他的大腿割了一道血口。这样,他只好暂时放弃了亲自杀回波斯的计划,派了一员亲信大将,带着一支部队先行赶回波斯。但是这支部队在埃及的大沙漠中遇到了沙暴,全军覆没,长眠在沙漠之中。后来,他们的木乃伊被现代考古学家们发现。

冈比西斯回到宫中后,癫痫病再一次发作,手下人都不敢靠近他。由于天气炎热,加上裹伤的麻布没有消毒,他的伤口受到细菌感染,天天都要流出大堆的脓血,只二十几天便一命呜呼了。

提图斯:从魔鬼变天使的罗马皇帝

提图斯是以贪婪出名的罗马皇帝韦斯巴香的儿子,他在位的时间有两年多,但是却让人无法找到任何瑕疵,得到了民众最高的赞誉。但提图斯刚上台的时候,人们对他充满怀疑甚至是恐惧,而且公开宣称他会是第二个尼禄。

少年时代的提图斯在许多方面堪称完美。他相貌英俊,身体健壮,精通武艺和骑术;文化上的修养也很深厚,以记忆力超强著称,对一切学问都很感兴趣,而且不用打草稿就能顺口用拉丁文和希腊文作诗;在音乐方面也很有天赋,吹拉弹唱,无一不精。

即使这样,提图斯仍遭到罗马公众的谴责和憎恨。因为他拥有一大群在罗马城中名声最坏的朋友,其中包括很多同性恋者和太监。他和犹太国王阿格里巴一世的女儿贝勒尼斯的关系暧昧,甚至有和她结婚的意图;人们还怀疑他营私舞弊和谋取贿赂。除此之外,人们还觉得他是一个冷酷残暴的人,在担任禁卫军长官时,他的行为既专横又暴虐,只要有人引起他的怀疑,他就秘密地派遣卫队去把他干掉;而在向耶路撒冷发动的最后攻击中,他残忍地用十二支箭射杀了十二名守卫者。

这样一个魔鬼般的人物,在当上皇帝后却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他一上台就把贝勒尼斯送出罗马城,断绝了和最喜爱的情人们的来往;尊重别人的财产,甚至连正当的和习以为常的捐资都不肯接受,更不用说是像他的父亲那样向民众勒索财物了;对别人的要求,他都尽量给予满足。每天晚上,他都会回想自己一天的光阴,有时会为没有给任何人做件好事而悔恨不已。当罗马发生天灾时,他把自己的钱财拿出来救济难民,把自己别墅中的装饰物拿去修复神庙。

更可贵的是提图斯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宽容和忍耐。为了让自己的双手从此不沾任何血腥,他宣布接受大祭司的职务,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签下判决任何人死亡的命令。当两名贵族青年被揭发有反叛的意图后,提图斯只是警告他们放弃这种念头。自从他登上皇位后,他的弟弟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暗算他,甚至公开煽动军队暴动。但是提图斯仍一如既往地对外宣称他是自己王位的继承人,坚持让他享有从前的所有荣誉。有时提图斯还私下同弟弟交谈,流着泪恳求弟弟收手,希望兄弟俩能够继续像从前那样相亲相爱。

公元81年9月13日,提图斯病逝在自己的别墅中。噩耗传开,罗马民众悲痛不已,如丧考妣。元老院的元老们等不及发布讣告,不约而同地聚集到元老院的议事大厅里,用最美妙的词汇对提图斯进行百般颂扬,抒发自己对皇帝的感激之情。总之,一切提图斯活着的时候没有得到的荣誉,在他死后加倍地得到了。

提图斯年轻时以残忍出名,后来因为生活散漫而污损了名声,即位后,他不仅没有被万能的权力迷倒,反而改善了自己的道德,使他和他的政府成为智慧与荣耀的模范。最为幸运的是,他在位只有两年就病故了,时间没有给他滥用权力和放纵欲望的机会,使他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永远是他的慷慨、慈爱和宽容。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提图斯从这样一个令人厌恶的魔鬼变成了圣洁的天使?这是英年早逝的提图斯留给后世人的最大疑惑,可惜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还不能准确地解释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找到了这个难解之谜的答案,很多教育、个人修养方面的难题也许就会立即迎刃而解。

伊丽莎白女王缘何终身不嫁

在英国历史上,女王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年)是著名而伟大的人物之一,她在位期间,英国逐步走向鼎盛和繁荣。然而,这位优秀出众的女王却终身未婚,给后人留下无尽的猜测和不解。

猜测一:出于政治考虑

有的专家和学者提出,为了带领动荡的英国走向兴盛,伊丽莎白一世依靠智慧周旋于各种政治力量之间,在欧洲强国中取得稳定和平衡,她甚至把自己的婚姻也作为获取利益的手段。登基后的很多年中,伊丽莎白一世始终吸引着很多求婚者,但她把婚姻当作讨价还价的筹码,把“婚姻游戏”变成英国极具价值的资产和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获取政治利益和丰厚礼品,一步步巩固自己的统治和英国的地位。

猜测二:其实有情人

还有猜测说女王一生只爱过一个男人,但无法同他结婚,那就是英俊潇洒的莱塞斯特伯爵。传说伯爵同女王从小相识,而且是患难之交。女王登基时,莱塞斯特已结婚,后来他妻子神秘死亡,谣言甚多。伯爵曾向女王正式求婚,女王也想嫁给他,但是民情不允许这么做。出于周全考虑,女王最终还是放弃了婚姻。此前的一些电影和戏剧也曾以此内容为主题。

猜测三:心理阴影导致

据英国《星期日电讯报》2006年1月15日报道,英国广播公司(BBC)1台将推出的这部新剧名为《童贞女王》,讲述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终身未婚的“秘密”。在伊丽莎白一世3岁的时候,父王亨利八世就将妻子,也就是伊丽莎白的母亲处死。这段经历在伊丽莎白一世心灵深处留下了巨大创伤,她一直对爱情和婚姻有一种本能的恐惧。后来虽然处在权力之巅,但还是无法克服内心对爱情和婚姻的阴影。

“嫁给英国”的女王

有文献记载说,自从她即位后,议会一次次恳求女王择婿,期望她能为王室留下继承人。然而,女王对此无动于衷。后来,当议会代表团再次恳求女王时,她戴上了结婚戒指,并说:“我已经献身于一个丈夫,这就是英国。”

伊丽莎白在位期间,以坚定的意志、丰富的政治经验,把财力匮乏、军事软弱的英国,带进了一个政治稳定、财力充实、军事强大的时期,从而出现了一个被英国人称之为“光荣的时代”——伊丽莎白时代。当然,这位“童贞女王”也付出了重大代价:她的一生是孤独和寂寞的。一个未婚而有地位的女人常常会引起各种流言,虽贵为女王也不能避免。

1603年3月,伊丽莎白一世病倒,并失去了语言能力。临终前,她用手势向议员传达了她的遗嘱: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为英格兰王位的继承人。3月23日,女王去世,身边的人默默地从她手上取下了那枚象征嫁给英国的结婚戒指。

亨德尔不与女性发生“纠葛”之谜

德国人说,亨德尔和巴赫都是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而英国人则说,亨德尔是英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亨德尔,这位出生在德国、后来加入英国国籍的大师终生未婚。不仅仅如此,他甚至一辈子都未曾与女性发生什么“纠葛”,这一点引起了后世的惊疑,也令许多人感到奇怪和不以为然。当时一位与亨德尔有交往的牧师史威夫特曾记述说:“我之所以特别尊敬亨德尔,乃是由于他纵使跟女性有过什么细微的纠葛,都从不开口。”传记家们曾提到他用双臂抱过一个女人,这是由于这位花腔女高音即库佐尼拒绝按照亨德尔的曲调唱,于是作曲家勃然大怒,举起有力的双臂抱起她(有的说他用双手抓住她的腰部),然后拖到窗口,扔出窗外,并且骂道:“从前我就知道她是一个妖怪。这次正好给她一个教训。我就是毕塞巴布,是魔鬼!”这种盛气凌人的男子,在任何女性眼中,怎能成为终生伴侣呢?他是一个冷血动物。厌恶女性的亨德尔在有关他的许多传记中,几乎不曾被暗示过他与什么女人有纠葛,他对女性魅力毫不关心,所以有关他的风流艳事的记载是找不到的,此类艺术家在世界上实在为数不多。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1685-1759年)生于德国中部的哈雷。这位同巴赫同年出生的同时代大音乐家,却与巴赫的一生截然不同。他们两人未曾会晤过,而且亨德尔不像巴赫生于音乐家族,亨德尔是其家族中唯一的大音乐家,其父是萨克森公爵的理发师和外科医生。他自幼迷恋音乐,而且天赋超常,但他父亲严禁他从事这种低层次的职业。他不得不每天半夜里从床上爬起,借着月光弹奏古钢琴——这与他晚年双目失明不无关系。亨德尔最终决定献身于音乐,最初他到了德国民族歌剧的摇篮——汉堡,在那里结识了年轻博学的音乐家约·马特森,尽管他们之间有过决斗的插曲,而且亨德尔差点为此送命,但他们马上又言归于好,亨德尔还学了不少东西。他一生足迹遍及欧洲,先是征服了意大利,继而便成了英国人的崇拜者。他30年间曾写出了40多部歌剧,但他最伟大的作品是他借用圣经题材创作的清唱剧如《弥赛亚》、《以色列人在埃及》、《参孙》、《那弗他》、《扫罗》、《约书亚》、《所罗门》等等。在1712年不太走运时,他仍被英国人视为普赛尔第二;英国人早就让他加入了英国国籍(1726年),认为他是“英国民族的天才”,至今仍抱此看法。他死后葬礼盛大,遗体安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

这位终生未婚的大作曲家为何不与女性发生纠葛?一派认为他禀性如此,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不适于与女性交往,甚至可以说是心理变态的表现。就像许许多多独身的男女一样,他是那种讨厌异性,或至少是在天性上不愿与异性接触的一类。就亨德尔而言,他对女性从未有过什么兴趣。但另一派观点认为他太专心于事业,并且为说明这点和巴赫作了对比:巴赫索居寡出,不好交际,谦恭质朴,易于满足而无奢望,他一生娶了两个妻子,共生了20个孩子,所以事业和家庭生活充实和满足。而亨德尔则不同,他的一生像本传奇故事那样充满了冒险,而且以好竞争与决斗出名,他曾发财、破财继而又失而复得,他脾气暴躁,易于发怒,感情强烈,但他这种强烈的情感从不用于异性,也许他了解自己的性格,因而倒颇有自知之明,“一直不曾想到过要娶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