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我是怎样战胜癌症的
9194900000001

第1章 缘何续新篇谈抗癌(1)

《夺命》所得不菲

我现在动手写这本书,全是由《夺命》给“招惹”下写的,纯粹是叫《夺命》“逼”的。

患中晚期胃癌之初,我就想:只要癌魔大发慈悲,两三年内不拘我走,我便写一本谈我抗癌的书,供癌症患者宣泄感情。后来我写了,并承蒙人民军医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的热情帮助与大力支持,被冠以《夺命》的名字正式出版发行了。

《夺命》面世了,它不只是一本供癌灾灾民们宣泄感情的读物,它所引起的社会反响比我预料的要好得多,它所受到的综合评价之高是我不曾估计到的。

往下我该向读者介绍人家究竟讲了哪些好话,哪些鼓励的话。这却使我犯难了,本来人家说过了也就算了,自己除了留下一份感激之情外,就不要往心里去,当没有发生过的一样,不能沾沾自喜,自我陶醉。可我现在要一五一十地照讲不误,岂非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吗。当然了,借的是别人之口,但性质似乎一样。生活的经历使我觉悟到:自我感觉那么的良好,卖弄,显示,招摇过市,惟恐别人不知自己的“杰出”,谁能欣赏你,高兴你,谁能买你的账,人嘛,还是谦虚一点好,说自己不咋的,不如别人,人家还能把你当废品往废品收购站送,当处理品往信托商店送。中国历来提倡谦虚。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讲究谦虚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所以,这么多年来我只知道努力地去干,用心用力地去对待我干的每一件事,至于是非好孬让人家评估,我全神贯注地当好我的“哑巴”角色。由我记录下《夺命》所赢得的掌声、喝采声,有悖于我的为人之道。可我得干。我便找干的支撑理论。理论总归是会有的,就怕你不愿想不愿讲。现如今许多的厂家、商家在宣传自己所造所卖的产品为闻名全国、享誉全球的好货。许多人在征婚广告中写明自己有房、有私车,有高薪,有美貌,有特长,无子女,无负担。许多名伶、名流、名士、名人做广告推销食品饮料、衣服鞋袜、茶叶酒菜、中西药物、大小车辆、机器设备,也同时进一步推销了自己。许多教练也敢像外国的教练一样,声称参加比赛就是为了奔冠军去的。有的人甚至通过搞歪门邪道往“名人录”里挤,往名科学家、名艺术家、名作家、名教授等高层人士堆里扎,自然是一种腐败现象,不能效法他们。看来宣传一下自己,打扮一下自己,称道一下自己,讲一讲自己的过五关斩六将,似乎不值得大惊小怪,不属于下三烂的行径,甚至是一种时兴,一种风尚,咱要是扭扭捏捏、盖盖藏藏,该出手时不出手,该说话时不说话,说不定还落个“古板”、“迂腐”、“正统”的骂名。我才下定决心和社会的新潮流接一次“轨”。如果影响不佳,下次打死也不干就是了。我坚持照葫芦画瓢的原则,人家怎么说的就怎么写的,原封不动地搬过来,绝不干添油加醋借机炒作自己的勾当。

我一直编着书,撰写着文章,并且正式出版和发表了一些书和文章。它们都是“平庸之辈”,都是在社会公开发表水平线上晃荡的货,出来了,面世了,像鸡儿下了个蛋,树儿结了个果,是极平常极普通的事儿一桩,发生了跟没有发生了的几乎一样,掀不起一点波澜,引不起一点响动。我可不敢声张,更不敢用来送亲友和熟人,招摇过市。只是把它们朝我的书架上一放,让它们默默地久久地承受尘封尘压之苦,未对它们作多想,也不敢作多想。《夺命》出来了,起初我只以为它不过是又一个“蛋”,又一个“果”而已,出来了就出来了,仍像以往一样,以一颗平常之心对待它,并没有指望它能给我带来太多太大的喜悦、振奋和惊奇,而只是把心思用在再制造一个它的“弟弟”、“妹妹”来。但是,人间正道是沧桑,今非昔比,它居然不被人们当作俗物看,着实使我发愣了一阵,感叹曰:眼前所发生的果然是真的吗?

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中国新闻出版报》以“新书《夺命》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为题对《夺命》的正式出版做了介绍。《军医信息报》载文指出,《夺命》面世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应。诸多的报刊、电视台、广播电台派出记者竞相报道和制作节目。一家电视台的记者打电话给我说:《闯过死亡关》的节目在上海《东方电视台》播出后,《夺命》一书在上海引起了轰动,许多人想得到它。

我的一个朋友深夜打电话给我,向我贺喜庆功,说是《夺命》这一炮打得挺响,我也因此一夜成了名人,等找个时间来拜访一下我这个名人。我“回击”他说:“你今天晚上肯定跟妻子儿女们大鱼大肉了一通,直到现在啤酒和那些食物还堵满了你的嗓子眼处和你的胃部,兴妖作怪,使你无法安寝,做不成娶媳妇的梦,便抠邪点子打我的主意,花几角钱的电话费拿我寻开心,帮助你消化。不过,我还是由衷地感谢你的,至少你舍得拿起电话就跟我开玩笑了,不再像以前那样视我为等死的人,行将就焚的人,只配享受你的关心、同情、怜悯的人了。这可是我顾某人多年之所盼,今日始得如愿以偿,开心呀,痛快呀,要不是北京市公安局有禁令,我非买几十条炸鞭、几十扎‘二踢脚’放放不可,好好庆祝受苦人也有了今天。可是,寻开心你也得有个分寸呀,也不能太离谱呀,你不觉得你这样干显得太残忍了吗!”他说:“我说的是实情,何残忍之有?《夺命》我已看过,觉得它理应出轰动效应。你不以为你根本没有本钱值得我拍你的马屁吗!”这天晚上我还接了过去一位好心的同事打来的电话,听他告诉我《夺命》出错的地方。说到中途,他告诉我,他的夫人(我与她很熟)在一旁拼命“搞破坏”,不让他继续讲下去,理由是干嘛尽指错的,而他却不听她的,还是要讲完。因为他估计《夺命》很可能要再版,要配合我在再版前把所有的错误消灭掉。他一度曾任过一家军队出版社的副社长,是业内人士,他对《夺命》前途的展望自然使我颇受鼓舞。

强烈反应的形容是过了头的。轰动的说法也很难说是实事求是的。不过,反应确实是有一些的,小摇晃是发生了的。

患胃癌后,我是有些像电影《舞台姐妹》中的商水花那样遭到冷落被人不理不睬的,加上我甘愿寂寞,不愿与人交往,所以境况大有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味道。亲朋故旧登门的少了,新闻界的人士更是我不认识他们,他们不认识我。《夺命》出版后,我的家陡然增添了许多生气,我一时间成了个大忙人。那些日子里,虽然不到我家的门槛被记者、编辑、编导、摄影师们踢破了的程度,却是隔三岔五有采访的人或按电铃或打电话来,使我颇有点应接不暇之感。我计算了一下,共有包括《北京青年报》、《解放军报》、《中国老年报》、《健康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质量报》、《中国消费者报》、《解放军生活》、《人民军医》、《解放军健康》、《军医信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五洲传播中心《东方视点》工作室和北京电视台等在内的十七八家媒体作了《夺命》及其相关的报道,或编发了消息,或写成了人物专访,或登载了文章,或制成了录音带,或拍摄了人物专题片,或发表画页。

有的放在了较显要的位置,如《北京青年报》在第4版头条的位置登载了消息,还配发了照片。有的用了很大的篇幅报道,如《中国质量报》用了将近1个整版的版面。《中国消费者报》用了3/4的版面。有的在登了通讯的同时,还配发了短论。

有的选择在黄金时刻播出。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老区建设画报》摘要转载了《夺命》的一些章节,并加了编者按语。

一个年轻导演曾与我商谈,拟将《夺命》改编成话剧搬上舞台。

中央电视台、《知音》杂志社、《中国妇女》杂志社和南方某城市的一家杂志社,也曾有过对《夺命》进行宣传报道的打算。

就为这该死的忙碌和应酬使我相交了一个,却得罪了另一个。有一天上午10点钟左右,电话铃响了,我拿起话筒,传来一位女士的声音,她说她在本市某单位工作,是一位胃癌患者的女儿,打电话有一事相商,她今日即领自己的父亲前来我家,请我传经送宝,讲讲自己是怎么从癌症“队伍”中“复员转业”的。我告诉她近日我家挺热闹,不断有记者编辑来,此时此刻北京电视台的《金色时光》栏目的编导杨明同志就坐在我家的会客室,需要我接谈,今天是星期五,她可否在下个星期一再打一次电话与我联系。她如约打来电话,不巧又逢《中国老年报》的李三记者采访我。她第三次打电话给我时,又值我去北京广播电台参加制作《老年之友》的节目,当“主角”的,只好请她过些日子再联系,但此后一直没有音信。又有一天的早晨,也是一位女士打来电话,说是她在北京工作,她在乡下的父亲患了胃癌,她想请假回老家把他接来,然后领他来我家,请我给她父亲上抗癌的课。我告诉她我眼前没有工夫,安排不过来,过一段时间再说。直到现在,她都未来找过我。我估摸着这两位女士可能对我有想法了,生我的气了,说不定还在背地里损我:撑死了不就是个中晚期胃癌患者吗,有什么了不起的,摆臭架子,闭门谢客,一个未得志便猖狂的小人。

《夺命》的出版所产生的效应,不是轰动效应,而按我的说法是产生“摇晃效应”。我的一位军报老上级、作家,看了我赠给他的《夺命》,对我进行了一番鼓励和表扬之后,要我对《夺命》的一些材料进行组织、整理、加工,写出一篇品味人生的文章寄给他,争取在《中华魂》杂志上发表。我遵命很快完成任务。《中华魂》杂志2001年第7期刊登了拙文《我的夺命大战》。

记者、编辑的冲击波尚未消尽,接踵而至的是索书的冲击波。亲友熟人来要《夺命》,素昧平生的也来要《夺命》。近处的要,远处的也要。最使我感动的是上海众多的要书者中有一位女士和一位先生。有一位女士晚上7点多钟打来长途电话问我:“你是顾德如老先生吗?”听声音像是一位中年妇女,我回答道:“‘老先生’不敢当,敝人乃顾德如也。找我有何贵干?”她不愿惟我的意愿是行,没有立即就上正题,而是自己想怎么“运行”就怎么“运行”,说道:“唉呀,我的电话又是打到上海《东方电视台》,又是打到北京《东方视点》工作室,一共打了3天共50多次电话才搞到你家的电话号码,找到你。找到你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了!”我的下一句话是:“可你为什么要耍这样大的呆呢?莫非大脑里飞进了蛾子不成!”我自然没有吐出口,把它咽了回去,让对方继续“运行”她自己的。她发问:“你写了本《夺命》是吗?”“是的。北京的一家媒体就此事拍了一个专题电视片,很可能不久就要在你们上海的《东方电视台》播放。”“已经播放了,我已看到了。”“是吗?我怎么不知道呢!”“我就是因为看了电视才打电话找你的。我想要一本书,可以吗?麻烦你寄给我,收到书后我立即将书款给你汇过来。”《夺命》定价才17元,可她为了得到1本《夺命》,总共花去的电话费我看不能买下一整套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也能买下大半套了。她要得《夺命》的虔诚劲儿几乎能和喇嘛教徒几步一扑倒,千里迢迢一直扑倒至布达拉宫的虔诚劲儿相媲美了。我实在被她感动得鼻子有些儿发酸。我感慨地说:“书肯定会寄,尽快寄,不久你就会收到,放心好了。但是,你必须听我的一句话,即书款不需付了,你喜欢我的书已经足矣!这比付钱更值钱。没有什么能比喜欢作者本人写的书而使作者更高兴的了,我谢谢你。我已向许多陌生人寄出了《夺命》,一律免费,你当然不能例外,你说对吗!”

在接到这位女士的电话的第3天,我又接到另一位先生的电话。他只讲了他打了近30次的电话才搞清了我家的门牌号码,没有说用了多少天。嗯,花费要比刚才那位女士的少些,怕也够买半套《中国大百科全书》了吧。他说他想要1本《夺命》,请我给他寄去,书到后即将书款寄给我。他要我记下他的姓名、住址、邮政编码。我说:“且慢,还未谈好条件,怎么能糊里糊涂就寄书。”“说吧,什么条件?”“想要书就不要汇钱来,不想要书就汇钱来,何去何从,悉听尊便。”“那多不好意思呀!”“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呀!我不是靠卖书卖稿维持生计的,政府给我的酬劳颇丰。再说也是我为自己立下的规矩,‘开仓放赈’,要我的书者只管白食,不必操心,一手交货一手交钱的事,你怎能带头破坏我的规矩。”“那只好听你的了。”“这才对嘛。”索书的冲击波持续的时间更长,直到现在尚有余波。好在这次出版社给我的书多,否则,岂不是抓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