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头痛眩晕对证自疗
9194100000007

第7章 其他头痛与眩晕诊疗(2)

(二)治疗

1.心理治疗与放松疗法

精神与心理治疗包括消除应激,解除焦虑和抑郁情绪。告知患者所患的头痛是功能性疾病,是可以治愈的,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骨骼肌收缩是本病的基本发病机制之一,因此,使骨骼肌松弛是缓解紧张性头痛的有效方法。放松训练有益于头痛的缓解。简单、方便的松弛疗法包括按摩、热水浴、局部热疗、催眠和气功等,使头颈部、肩胛部的肌肉松弛而缓解症状。近年开展的肌电生物反馈技术疗效也很好。

2.药物治疗

一般来讲,任何止痛药物均可缓解头痛。使用解除焦虑或紧张等诱发因素的药物也很重要。常用的治疗药物有以下几类。

(1)抗抑郁症及镇静类药物。这类药物很多,常用的有丙咪嗪、三甲丙咪嗪、阿咪替林、麦普替林和胺氧三苯等。此类药物的起效时间为5~14天,一般认为,在睡前服用1次比较合理。治疗失败的原因多为剂量过小或治疗时间太短。目前临床上,阿咪替林是治疗紧张性头痛的首选药物;普鲁替林用于无睡眠紊乱的患者;氯哌三唑酮为非三环类镇静药,用于其他镇静药物禁忌者。

(2)单胺氧化酶抑制药:作为抗抑郁药物治疗失败的二线药,对多数肌收缩性头痛有效。此类药物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很多,如与阿咪替林、哌替啶等严禁合用,而且需在这些药物停药14天以后才能使用。同时避免进食含有酪胺及多巴胺的食物。常用的有苯乙肼等。

(3)普萘洛尔:理论上讲,使用普萘洛尔治疗紧张性头痛无效,但实际上普萘洛尔对部分患者疗效良好,它不仅可以增加阿咪替林的效果,还可解除患者所伴有的焦虑症状。

(4)抗焦虑药:常用的有地西泮、氯氮(利眠宁)、甲丙氨酯(安宁)、普拉西泮(环丙安定)及巴比妥类等。此类药物易产生依赖性。

(5)肌松药:卡立普多(肌安宁)、胺苯环庚烯、氯羟苯唑和奥芬那君(邻甲苯海拉明)等。此类药物单独使用,对慢性肌收缩性头痛疗效有限,但与止痛药合用疗效较好。

(6)非甾体抗炎药:用于颈椎关节强硬引起的肌收缩性头痛,多与肌松药合用。常用的有苯氧苯丙酸钙、萘普生(甲氧萘丙酸)、甲芬那酸(甲灭酸)、布洛芬、吲哚美辛等。睡眠时使用骨科颈枕,以保持颈段脊柱前凸曲线。

(7)多巴胺受体抑制药:①千金藤啶碱,但孕妇禁用、肾功能不全者慎用;②罗通定(颅痛定),可产生耐药性。这两种药物均有镇痛及催眠的作用。

(8)布桂嗪(强痛定):为一种速效镇痛药物,属于精神病药物范围,其缺点是易产生依赖性。

3.电针及经皮电刺激镇痛

应用神经刺激仪的电针或电极,同时刺激患者的两个穴位:一个取合谷,另一个取风池、攒竹或太阳穴。刺激参数为2~100Hz的疏密波,持续刺激30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再行第2个疗程巩固疗效。有效率可达80%。其机制是2Hz的刺激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b-内啡肽水平,而100Hz的刺激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强啡肽水平。用2~100Hz的疏密波交替刺激,可促使这两种内源性阿片肽的释放,从而产生极强的镇痛效果。

4.穴位封闭及神经阻滞疗法

对天柱、肩井等穴位有明显压痛的患者,可穴位注射局部麻醉药和泼尼松龙混合液封闭,每个穴位2.5ml,1周2次,4~6次为1个疗程。也可行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阻滞。如同时应用穴位封闭和神经阻滞,则疗效更佳。

5.颅骨骨膜下痛点或环形阻滞

对于有颅骨触、压痛者,可根据压痛面积的大小,选用颅骨骨膜下痛点阻滞、环形阻滞及十字形阻滞。所谓环形阻滞,就是围绕压痛部位的边缘,每隔2~3cm选1个注射点;对于面积较大(如超过10cm2)者,可在环形阻滞的基础上,再于压痛范围内行十字形阻滞。本法疗效确切,但常有复发,对复发者重复治疗仍可获得同样的疗效。

6.模拟人体频谱治疗

周林在20世纪80年代发明了模拟人体频谱治疗仪,即周林频谱仪,为紧张性头痛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1)治疗原理:人体是一个天然的辐射源,能向周围空间发射多种信息,产生电场、热场和光效应场,这些信息统称为“人体频谱”。当外在物理场的辐射频谱与人体固有频谱接近时,就会出现匹配与吸收现象,产生谐振运动,在病变处发生热效应,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改善微循环,并激发生物电场,调节神经功能。

(2)使用方法:先照射通天、百会、风池、天容穴30min,再照射支正、外关穴15min,最后照射丰隆穴10min。每日1次,1个月为1个疗程。

对于紧张性头痛患者,经过频谱治疗后,常能获得如下效果:①可使偏高的钾离子含量降至正常,消除其对化学感受器的刺激;②能减少致痛物质的释放;③抑制交感神经兴奋,调节内环境的平衡。

三、颅脑创伤后头痛

(一)概述

头痛是颅脑创伤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疼痛性质各异,多数为胀痛、钝痛,有紧缩感或搏动性疼痛。对颅脑创伤后头痛的患者应进行全面检查和认真分析,做出正确诊断和处置,切不可冠以脑震荡后遗症或神经症的诊断。

颅脑创伤后头痛的发生率,各家报道相差较大,有的可高达100%,有的仅为28%。1970年的统计为41.5%~69%,1981年统计为52.4%。大多数报道认为,头痛确实是颅脑创伤后的原发性症状,程度较重,远较其他症状为多。颅脑创伤后头痛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与颅脑创伤本身的轻重不一定呈正相关。

目前认为,颅脑创伤后头痛的病理生理机制是:在颅脑创伤时,颅底动脉因突然受牵拉而痉挛,造成血小板聚集,释放5-HT,同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局部水肿。有时因视神经或视交叉的血液供应中断,大脑后动脉在小脑幕上受压,致枕叶皮质血供减少,引起患者的头晕目眩感。颅脑创伤后颅底动脉的牵拉还会造成弥漫性抑制,导致一过性缺氧和皮质放电现象,以此来解释头痛和癫痫。头皮瘢痕可引起局灶性头痛,主要因为瘢痕刺激局部神经末梢之故。

此外,精神心理后遗症也是颅脑创伤后头痛表现之一,称为颅脑创伤性神经症。临床上有头痛、头晕和认知障碍。认知障碍会造成人格改变,结果会出现反社会行为,失去对暴力的抑制,突然攻击等。心理压力和不良环境也能促使人格改变。严重的颅脑创伤后甚至可发生颅脑创伤后精神病,常在持久的昏迷后并发颅脑创伤后遗忘、控制能力减弱、妄想、意识混乱等,甚至出现精神分裂样疾病、情感障碍和严重的人格改变。

(二)急性颅脑损伤所致头痛

除昏迷患者不能主诉外,头痛是急性颅脑损伤者的首要主诉。急性颅脑损伤包括脑震荡和脑挫裂伤。

急性颅脑创伤的患者应卧床休息,进行CT扫描、MRI检查和腰椎穿刺等项检查。对脑震荡的病人应解除其思想顾虑,头痛是可逆的。可服用止痛、镇静药及吡拉西坦(脑复康)、吡硫醇(脑复新)等药物,必要时可给予高张糖静脉注射。

对脑挫裂伤的病人,应密切观察病情,注意其瞳孔、血压、脉搏和呼吸的变化。可给予高渗脱水药、神经细胞恢复药。如有颅内血肿,应采取手术治疗。

(三)慢性硬膜下积液引起的头痛

慢性硬膜下积液是指颅脑创伤后3周以上出现症状者。男性多见。颅脑损伤患者慢性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率为0.5%~1%。其发生机制为颅脑创伤引起蛛网膜破裂并形成活瓣,致脑脊液进入硬膜下不能回流,或脑脊液进入硬膜下后蛛网膜裂口被阻塞而形成液体滞留。积液为淡黄色液体或含新鲜血液,蛋白含量高于脑脊液。慢性硬膜下积液产生头痛的原因为颅内压增高直接或间接地牵扯、刺激、压迫颅内痛觉敏感组织。

临床上除部分病例在伤后出现症状并持续加重外,许多患者在颅脑创伤急性期症状消失后,有一段时间的缓解期。此期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不被患者注意,当积液达到一定程度后才产生临床症状。缓解期一般在3个月之内,但也有达数年之久者。

此类患者的头痛程度轻重不等,疼痛可有一定的波动性,但多逐渐加重。头痛位于额颞部或全头部,与积液部位无固定关系。头痛剧烈时伴有恶心、呕吐,并常常有头晕、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等官能性表现。

若积液量较大,则可压迫脑实质而产生定位症状,出现如肢体瘫、感觉障碍、失语等,严重者可出现抽搐、意识障碍及脑疝形成。CT扫描和MRI检查可以确定诊断。

慢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应尽早行钻孔引流术,手术愈早,其成功恢复愈好。可适当应用镇静止痛和降颅压治疗。

(四)脑外伤后综合征

对于脑外伤患者,在急性创伤期之后,仍有许多自觉症状长期不能消除,但临床上又没有确切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CT扫描、MRI等检查亦无异常发现。这类患者往往是轻度或中度闭合性颅脑损伤,伤后一般恢复较好,但头晕、头痛及某些程度不一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或精神性症状经久不愈。如果这些症状持续至伤后3个月以上仍无好转时,即称之为脑外伤后综合征。

脑外伤后综合征临床上有各种各样的名称,如“颅脑创伤后神经症”“脑外伤后神经衰弱综合征”“脑震荡后遗症”等。但脑震荡后遗症在临床上已不再采用。原因是这一名称不符合实际情况:一则患者的症状并非不可治愈;二则容易增加患者的思想负担,背“后遗症”的包袱,甚至引起医源性疾病;三则对医务人员也容易产生畏难的消极情绪。

脑外伤后综合征究竟属器质性还是功能性,至今仍无定论。但目前认为,在轻微脑器质性损害的前提下,加上病人心身因素与社会因素,易形成脑外伤后综合征。必须指出的是,脑外伤后综合征的发生与脑组织受损的严重程度并无相应的关系,而且,脑损伤较轻,不伴有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的,比重型脑外伤有神经功能缺损者为多。有研究认为,本综合征的发生率中,失业者较已就业者为多,且智商较高又拥有专业知识的人则较少。说明患者的身心因素、社会影响以及生活、工作是否安定均与本症的发病有密切的关系。头痛是脑外伤后综合征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多数为胀痛、钝痛、紧缩感或搏动性疼痛。有些病人可发生颅脑创伤后偏头痛,甚至是伴有先兆的偏头痛发作。少数患者头痛剧烈,甚至不能坚持正常工作。头痛部位多数为全头痛,少数为局部疼痛。因思维、阅读、过劳、振动、特殊气味、污浊空气、人多嘈杂、精神因素而使头痛加重。头痛的同时,大多伴有高级神经活动减弱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抑郁、对外界反应迟钝以及头昏、眩晕、耳鸣、多汗、无力、心慌、气短、恶心、脱发、阳痿、遗精、早泄等症状。头痛通常在伤后即已存在,至恢复期仍不能完全消失,迁延数月或数年。少数病例可能在伤后相隔一段时间,由于某种因素诱发而出现。

脑外伤后综合征的诊断必须慎重,应认真排除器质性病变。治疗方面,对病人应耐心讲解,消除疑虑很重要。这类患者往往在伤前或伤后曾经接受过不少不正确的概念,特别是医源性的不良影响。例如,在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不恰当的议论、不经心的治疗和不耐烦的态度,都会造成患者的心理负担,有些患者还会担心自己患脑震荡后遗症。除此之外,患者的头伤若还涉及纠纷、责任、赔偿或失业等社会心理因素,也促使这一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

头痛症状可用对症治疗投给适量的镇痛药,但不宜用麻醉药或吗啡类药品,以免成瘾。

四、老年人头痛

头痛同样也是老年人常见的主诉之一。习惯上,将年龄在60岁及60岁以上病人的头痛称为老年人头痛。由于老年人的病理生理特点有别于一般人群,所以老年人头痛除了具有头痛的一般特征之外,尚有其自身特点。一般来说,老年人对疼痛刺激反应不敏感,所以一旦出现头痛症状,应格外重视。老年人头痛多有明确的器质性原因,功能性成分相对较少,应积极寻找病因,作出明确诊断。

无论老年或年轻患者,引起头痛的基本机制是相同的。但偏头痛在老年人中明显减少或减轻,而颞动脉炎、三叉神经痛是引起老年人头痛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工作减少和压力减轻,肌紧张性头痛也减少,但由颈椎退行性变引起的头痛则明显增加。总的来说,老年人出现头痛的频率比年轻人相对少一些,但其重要性却有所增加。

实际上,老年人头痛经常是提示机体处于病理状态的一种警示信号,它可以是机体各系统疾病的一个反映。尤其当出现下列情况时更应当弄清原因,对症下药,以免延误治疗。这些情况主要包括:①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或出现至今未曾体验过的剧烈头痛;②伴有抽搐发作的头痛;③近期有头部外伤史,头痛逐渐加重;④伴有意识模糊、嗜睡的头痛;⑤长期头痛,但性质和部位分布等发生突然的变化;⑥因咳嗽、用力而加重的头痛;⑦自一侧眼、牙、鼻窦开始,后又累及此侧额、颞部的头痛;⑧头痛和发热、运动麻痹、复视、痉挛、意识障碍等合并存在。出现上述表现,多提示有重症器质性疾病。此外,由于高龄者的特点是不易出现颅内占位病变所致的头痛,故对轻微的头痛主诉,也应进行非侵袭性的CT、MRI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