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头痛眩晕对证自疗
9194100000014

第14章 如何选择中西医(4)

西医诊断有很重要的价值,美国著名医学家托马斯曾经认为诊断比治疗更有价值。在他行医的20世纪中期和早前,很多疾病已经明确了生理病理变化,能够对患者解释清楚,但却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托马斯因此认为,在很多情况下,医生的实际工作只是告诉患者你的身体发生了什么,然后给患者开一点安慰剂,让他回家自愈或者等死。但从患者的角度,生病之后能够确切地知道自己发生了什么,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的特点,前面已经讲过,是围绕临床构建理论,是比喻与模拟。因此,它的理论解释从人体的客观结构与功能来衡量,不可能准确清晰。我们将中医诊断比喻为木匠的凿子,其中的意味就是这种诊断对于指导医生进行治疗至关重要,如同木匠做家具离不开凿子一样,但对于患者而言,价值不大。如果患者对自己的病情缘由非常关注,希望能够尽量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体发生了什么。那么,应当寻求西医诊断。即使西医没有很好的治疗手段,但从疾病诊断和客观解释方面,西医诊断对患者的心理预期无疑更有价值。

(3)多病灶和慢性病:关于整体论在多病灶和慢性病方面的优势,在此前的章节已经涉及,这里不再做详细地介绍。我们只在这里作一个简单的比喻,帮助读者理解整体模式的作用。

单纯病灶疾病可以简单比喻为通缉犯藏匿。警察根据线索在可疑地区进行搜索排查,最终将这个通缉犯抓捕归案,这就是点对点的精确打击。但多病灶疾病和很多慢性病,不是通缉犯藏匿,而是散见多发的治安事件。没有明确的嫌疑人,根据经验判断即使判定嫌疑人也是数量众多,无法安排警力控制,比如某些地区的打架斗殴事件,散见多发,严重时候甚至造成重大伤害,但却难以进行警力控制。对于这种情况,我们的警务系统发明了一个有趣而有效的防治模式,就是“群众联防模式”。

2008年奥运会期间,亚运村地区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各个街道社区每天都有好多老头、老太太都戴着红袖箍,坐在院子里和街道上聊天晒太阳,或者戴着红袖箍忙着自己的家务事,买肉买菜都不耽误。试想,如果出现犯罪人员(通常是青壮年男性),老头、老太太谁也对付不了。但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处处警备的环境状态,非常有效地遏制了犯罪的发生,尤其是散见多发的治安事件。

整体干预,考察其具体环节,显得力量薄弱,但就整体效应而言,往往是非常实用的,尤其针对目标不明确和散见多发的情况。

(4)功能紊乱与保健: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很多生理系统在青年期之后就会逐渐发生功能衰退,另外如改变生活环境、天气变化、情绪变化、饮食刺激、药物副作用等也会引起功能紊乱。常见的功能紊乱如老年习惯性便秘、水土不服、夏季头重头晕、焦虑导致食欲不振、某些食物引起腹胀、抗生素治疗后严重腹泻等。类似的功能性障碍在生活中很多见,通常没有明确的器质性病变,在中老年人、久坐办公室的人群中尤其常见。

中医对于类似的病证绝大多数都有成熟的理论与治疗技术,并且疗效很好。其中有些是针对临床病变的治疗,比如夏季常用药物藿香正气,治疗梅核气的半夏厚朴汤,春秋咽干常用的川贝枇杷露等;另有些是针对特殊身体状况而设的保健措施,如女性经期所用的益母草颗粒,老年人常用的麻仁润肠丸,调理消化功能的保和丸,老年和体弱者常用的六味地黄丸等。类似的诊疗在疾病治疗的同时,还有一定的保健意义。对于特殊体质、特定年龄段的人群和需要长期维护调理的慢性病患者而言,保健与疾病治疗之间往往没有明确的界线。“对病治疗”的西医在这时候便不如其他时候得心应手。独立的疾病观念促成了西医的基本诊疗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因为观念自身的特性,使西医诊疗具有相应的缺陷。对于功能性障碍的治疗不够有力,对于保健意义相对忽视,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两条。而在这些方面,中医的“对证治疗”则显出它的优势来。

第二节中医的人体观与诊疗技术

一、脏腑体系

(一)藏象学说概要

“藏象”一词,始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是指隐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可以从外部察知的现象、征象。所谓“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功能现象。显然,这是一个功能模拟的体系。这个学说,被称为“藏象学说”或“脏腑学说”。按照脏腑不同的功能,这个体系被基本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三类。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脏腑学说中最主要的是五脏和六腑。脏腑与阴阳、五行等配合,模拟出一个功能性的人体,而不是解剖学的人体结构。对于一个中医医生而言,告诉某个患者“心脏冠状动脉硬化”,他无法进行治疗,而告诉患者“心阳亢盛”,他便能够选择特定的药物“调心阳,补肾水,使肾水上济于心,平抑心阳”。

互为表里的脏腑之间,关系最为密切,病机与治疗均有很强的连带作用,其中肝和胆、心和小肠、脾和胃、肺和大肠、肾和膀胱互为表里。六腑之中的三焦,另成一说,并有三焦辨证的理论,本书不再介绍。

五行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联,可以用于治疗,如通过“泻肝”的方法进行“补脾”。“泻肝补脾”是因为在五行属性上,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意味着肝抑脾,使脾功能失调,所以削弱肝气,就可以帮助缓解脾气。五行属性同时还与季节相关,也可以在具体治疗中加以应用。如春季着重于从肝胆入手,仲夏(长夏)着重从脾胃入手,无论诊断与治疗,都有特殊的功效。

五行相生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顺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生”的意思是助长,如脾属土,肺属金,“土生金”意味着调理脾功能则有助于肺病的恢复。“克”的意思是压抑,如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意味着肝的强化容易导致脾功能被压抑。

脏腑学说是中医体系中最重要的基础之一。任何疾病因子都必须通过脏腑系统发生作用,或者可以理解为任何疾病都是由于脏腑系统功能紊乱的结果。而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则是脏腑系统生理功能失调的表现与反应。

辨证是中医临床的核心,几乎一切诊断与治疗都是围绕辨证进行的,这被称为“辨证论治”。尽管辨证方法有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种种不同,但除八纲辨证之外,其余都属于脏腑系统的范畴,也就是都以脏腑学说为基础的。

(二)五脏功能简述

1.肝—胆—木

肝主疏泄,主藏血。特性是升、动,喜条达而恶抑郁,故称之为“刚脏”。故而情绪致病和头部病痛多与肝有关;风证(表现为头晕目眩、肢体麻木、耳鸣、易怒等)也多与肝的关系密切,故中医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其经脉为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脏腑匹配中,肝与胆互为表里。二者关系最为密切,病机与治疗均有很强的连带作用。肝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故而春季发病多与肝气相关,抑或春季发病,通过调理肝气对治疗更加奏效。

2.心—小肠—火

心的特性主要反映在心为阳脏,主一身之阳气,五行属火,与夏季阳热之气相通应,故《素问六节藏象论》称之为“阳中之太阳”。脏腑匹配中,心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与小肠构成表里关系。概括起来,心的功能为具有旺盛的阳气、主持全身血脉、主神明。故而神志昏愦、失眠多梦或发为癫狂的病证,多与心相关。

3.脾—胃—土

脾主运化,主升举和主统血,其中以运化为核心。特性是喜燥恶湿,脾气以上升为主。脾和胃以膜相连,同属消化的主要脏器,故常脾胃并称。人体所需营养均赖脾之化生,故称脾为“后天之本”,又称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的功能以脾气、脾阳所发挥的作用为主,脾阴次之。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通于长夏之气。其经脉为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互为表里。消化病证、血虚证、水湿不化和中气下陷诸证,多与脾相关。

4.肺—大肠—金

肺主气,主呼吸通腠理,助心行血,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五行属金,为清肃之脏,喜润而恶燥,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而与大肠构成表里关系。故而咳喘痰唾等呼吸病证、外感风寒、春秋伤燥(北方春秋季节天气干燥)等多数从肺论治。

5.肾—膀胱—水

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肾藏有先天之精,为构成人体胚胎的原始物质,是脏腑阴阳之根,故称为“先天之本”。肾阴亦有“真水”“元阴”之称;肾阳亦有“元阳”“命门火”之称。五行属水,为阴中之太阴(或阴中之阴),有闭藏的特征,通于冬气。通过经脉的络属而与膀胱构成表里关系。简要概括,肾的功能为主生殖发育、生髓主骨。故而先天不足、不育不孕、年老体衰、腰膝软弱等病证与肾相关;另外,因为肾主元阴元阳,为一身之根本,所以阳气虚衰和阴精不足等证,多可从肾论治。

二、经络体系

1.十二正经

经络体系是中医对人体的一个重要的功能模拟体系。经络体系内容复杂,但最核心的是十二条经脉。这十二条经脉是经络体系的主架构,被称为“十二正经”。十二经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脏腑、阴阳三部分组成。手足,表示经脉分布在上肢还是下肢,手经表示这条经脉在体外的循行路线分布于上肢,足经表示其循行路线分布于下肢;脏腑,表示经脉的脏腑属性,如肺经表示该经脉属肺脏,胃经表示该经脉属胃腑;阴阳则表示经脉的阴阳属性,其中又包含阴气与阳气多寡的含义。阴气最盛者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者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十二经以外还有两条经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分别是任脉和督脉。十二正经与任、督二脉总称十四经。利用经络进行诊断与治疗时,医生都要关注某条经脉归属于哪个脏腑,它的循行路线经过身体的哪些部位等。经络体系与脏腑体系存在广泛深入的交叉与重合,因此在临床上不可割裂看待。经络学说在中医临床中最显著的应用,应该说是针灸治疗。而针灸治疗中,经络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则更加直观,那就是腧穴。

2.腧穴

腧穴是经络体系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素问气府论》将腧穴定义为“脉气所发者”,如“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说明腧穴所在部位和经络循行分布的关系,以及功能联系。

在腧穴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对腧穴认识的不断深入,依据其分布特点、主治规律以及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等,人为地将腧穴分为经穴、奇穴、阿是穴三大类。

经穴的主治与所属经脉的循行分布关系密切,既能治疗经脉在体表循行部位的病症,也能治疗经脉所连属的内在脏腑病症,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经穴的部位均在其所属的经络线路上。在临床和教学当中,经络绘制的方法通常便是将每个经穴的具体位置找到,然后画一条线将这些穴位串联在一起,这条线便是这条经脉的外部循行的准确位置了。

凡有具体名称和固定位置但尚未归入十四经的经验有效穴,统称为“经外奇穴”,简称“奇穴”。“奇”有奇异和奇特的意思。奇异是指奇穴的分布较为分散,大多数不在十四经脉循行线上;奇特是指一些奇穴对某些病症有奇特的疗效,如百劳穴治疗瘰疬、四缝穴治疗小儿疳积等。

奇穴是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阿是穴又称不定穴、天应穴、压痛点等。凡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或其他反应点作为刺激的部位,统称为“阿是穴”。通俗的说法,医生根据病人的症状,在体表的一些地方进行按压。当按到某个地方时,病人疼痛地不禁喊出声音来,这就是阿是穴。也就是病人对医生说:“啊,真疼,就是这个地方。”

腧穴在某些方面就像中药,各自有其特性与主治病症。我们以肺经的穴位“列缺”为例,简单了解一下。

列缺

【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肌腱之间。

【取法】

①左右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到达之处是穴。

②立掌,把拇指向外上方翘起,先取两筋之间的阳溪穴,在阳溪穴上1.5寸的桡骨茎突中部有一凹陷即是本穴。

【主治】

①头面五官病:头项强痛,咽喉肿,口眼斜,齿痛。

②肺病:咳嗽,气喘,咯血。

③前阴病:尿血,小便热,阴茎痛。

④经脉病:手腕无力。

三、辨证论治

1.概述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思维阶段。辨证的任务是分析疾病,论治则是确定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