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生育调节与流产
9191400000007

第7章 输卵管绝育术(1)

输卵管绝育术通过手术或手术配合药物等人工方法,于输卵管部位阻止精子与卵子相遇而达到绝育的目的,称为输卵管绝育术。输卵管绝育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永久性节育措施;如要求复孕时行输卵管吻合术,可逆性高。目前有手术绝育与药物绝育两种方法。手术途径有开腹输卵管绝育术、腹腔镜绝育术、经宫颈堵塞及经阴道绝育四种。目前常规为开腹输卵管结扎术,这种绝育方法操作简便,对机体的生理功能无明显影响,是一种安全、简便、长效的避孕措施,非常适合已生育有子女的夫妇选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选择腹腔镜绝育术。药物绝育是在输卵管内注入药液,引起化学性炎症变化,破坏管腔内黏膜,使管壁组织肉芽增生,形成纤维瘢痕组织,最终将输卵管管腔堵塞而达到绝育目的。经阴道绝育极少施行。

一、开腹输卵管绝育术

1.发展历史

此法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结扎方法不下百余种。最早在1823年由Blundell提出,为了避免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而危及母亲和胎儿的健康和生命,提倡在剖宫产手术的同时结扎输卵管。1881年Lungren正式报道一妇女在第2次剖宫产时,用粗丝线结扎输卵管的峡部而绝育。在Lungren成功实施输卵管绝育术的时期,剖腹手术还属一种威胁生命的操作,因此,在剖宫产的同时为防止再次妊娠进行输卵管绝育术在当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19年Madlener介绍输卵管双折压挫结扎的手术方法,即麦氏法。1924年Irving描述了切断输卵管后将其近端埋在子宫肌层内的手术方法,即欧文法。1933年Pomeroy提出将输卵管双折结扎后,于结扎上方切除部分输卵管,即潘氏法。后又将其改进为目前通用的改良Pomeroy法(波氏法),亦称之为双折结扎切除法。此后输卵管结扎绝育术的术式不断发展和完善。1961年报道了Uchida方法,由于这种方法可发生输卵管腹腔瘘导致输卵管绝育术失败,为防止这种并发症的发生,1975年介绍了“抽芯近端包埋法”(改良的Uchida法),其次为双折结扎切除法(改良的Pomeroy法)。双折结扎(麦氏法)、伞端切除、伞端包埋等方法则因其失败率较高,或术后并发症较多,而逐渐被淘汰。我国广泛开展输卵管结扎手术已有20多年历史。目前国内常用的方法有切开系膜输卵管部分切除结扎法(包括近端及两端包埋法)、输卵管双折结扎切除法、输卵管压挫结扎法及输卵管伞部切除法。

除此之外,1953年Evans首先采用输卵管夹行绝育术,其后又有Hulka夹、Filshie夹等,可经开腹绝育时置夹,或采用腹腔镜绝育时置夹。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内湖南试用银夹行输卵管阻断绝育术,并配置成置夹钳,现国内应用已比较普遍。银夹绝育最大的优点是可逆性高,并发症少;主要缺点为失败率较高,失败率和置夹技术及选择对象的标准有关。对正常的输卵管实施弹簧夹绝育术十分容易成功,但输卵管扭曲、增厚和粘连时操作则十分困难甚至无法实施。

2.适应证

(1)自愿接受绝育手术为节育措施的已婚妇女,且无禁忌证。

(2)因某些疾病而不宜妊娠,如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慢性肝肾疾病伴功能不全者。

(3)患有某种遗传病,不易生育,自愿要求绝育者。

3.禁忌证

(1)存在感染情况,如急、慢性盆腔炎、腹壁皮肤感染或严重皮肤病,应在治愈后再行手术。

(2)各种全身性急性传染病。

(3)全身情况虚弱,不能耐受手术者,如严重贫血或凝血功能障碍,心、肝、肾疾病的急性期或伴有明显的功能衰竭、子痫前期或产后不稳定的肾疾病的患者,需经治疗待一般情况好转后再行手术。

(4)严重的神经官能症(癔症),或有癫鶤病史。

(5)24小时内体温2次超过37.5℃以上者,暂缓手术。

(6)任何妇科肿瘤或需要切除子宫或双侧附件的病变,以及不适合任何形式的麻醉。

(7)严重的腹腔内粘连已不是手术绝对禁忌证。

4.手术时机

(1)非孕期选择月经前半期为宜,以月经干净后3~7天较为合适,可排除术前受孕、异位妊娠的可能。月经后半周期和哺乳期应先排除妊娠;绝育术同时不能用刮宫的方法排除妊娠。经期则有可能造成子宫内膜异位的危险。

(2)人工流产术和取环术后可立即或在72小时之内行结扎术。不可先行输卵管结扎术而后行宫腔操作,以免因取环困难或出现人工流产手术并发症而再次剖腹手术。病理性流产者需恢复正常月经后行结扎术。

(3)产褥期:住院顺产者一般以产后24小时左右为宜。院外顺产者需观察1~2日,其恢复到无特殊情况时再行手术。

难产者需要观察4~5日,一般情况良好,方可行手术。如在产后48小时以上行此手术,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果患者的破膜时间延长,有绒毛膜炎、子宫内膜炎,或存在任何可能增加产后感染的情况,手术应延期到子宫完全恢复后再做。

(4)输卵管绝育术可在剖宫产同时进行,但它本身绝不是剖宫产的一个指征。

(5)间期输卵管绝育术是在产后4周,子宫基本恢复以后进行。未避孕的患者应在月经周期的增生期进行手术,以避免发生黄体期妊娠。在手术当天还应做血清或高敏感度的尿β-HCG测定。

5.手术方式

(1)麦氏法(Madlener):是将输卵管提起压扁后结扎,方法简单,失败率高达13.5%左右,现已不用。

(2)艾氏法(Irving):将输卵管结扎,切除输卵管间质部和峡部节段,断端埋藏,此法于20世纪50年代初报道,手术的失败率低,约1.2%,但此方法对输卵管的损伤极大,其后进行了修改,不做宫角切除,但目前仍因损伤大而弃用。

(3)潘氏法(Pomeroy):将输卵管部分管腔提起呈襻状,挤压1分钟后结扎,在距襻顶1.5cm处切除部分输卵管组织,此法失败率0.5%~4.5%。由于对残端处理方法不同,如用石炭酸烧灼、断端再次结扎等形成了各种改良的潘氏法。此法又称为输卵管双折结扎切除法,对输卵管组织的破坏多,输卵管血供多受影响,不利妇女健康,日后输卵管的复通效果差。

(4)乌氏法(Uchida):又称袖套结扎法,是1960年发表,将输卵管峡部管芯游离,二侧结扎,切除其间管芯,将两断端作套袖式包埋在输卵管系膜中。手术失败率极低,是目前认为较好的绝育方法。

(5)近端抽芯包埋法:与乌氏法雷同,将近端断端包埋在系膜内,远端游离,失败率也极低,约0.2%。

(6)输卵管结扎切断重叠绝育术:为1995年报道,选输卵管峡部无血管区,注液分离浆膜,切开分离出管腔,切断,将两断端交叉错位结扎,关闭浆膜。认为不损伤血供、输卵管腔不切除,有利于复通手术,且失败率低(0.43%)。

(7)伞端包埋法(Aldridge):将伞包埋在阔韧带前后叶之间,手术复杂,因未能达到复孕率高的目的而弃用。(8)伞部切除法(Kroener):将输卵管伞切除,手术虽简单,失败率高,多用于通过阴道的输卵管绝育术,手术完全切除伞端影响日后复孕成功,血供多受影响,危害妇女的健康。

(9)输卵管部分或全部切除术:多不用于绝育。

(10)输卵管置夹术:在输卵管峡部放置输卵管夹(国内有钢夹、银夹、镍钛记忆合金夹;国外有Hulka夹、Filshie夹、Bleier夹等),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输卵管的损伤,术后粘连少,日后可复性高。但存在夹的质量不稳定,输卵管绝育失败率相对手术绝育高。

二、腹腔镜输卵管绝育术

腹腔镜输卵管绝育术是指在腹腔镜直视和引导下,采用热效应或机械手段使输卵管阻断,从而达到绝育目的。

1.发展历史

此法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7年Anderson提出通过腹腔镜进行输卵管绝育术的设想,1936年到1937年,瑞士Bosch和美国Anderson分别在腹腔镜下通过电凝的方法进行了女性绝育手术。1950年Paoul Palmer在法国出版了第一部关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书,其中系统介绍了女性输卵管绝育技术。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几次不明原因的肠烧伤,Rioux和Kleppinger将腹腔镜输卵管绝育手术由单极电凝法改进为双极电凝技术。1972年德国Kurt Semm发明了内热凝固装置,1974年Rioux和Cloutier在北美首先使用了双极电凝系统,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但这种方法有时会造成凝固范围过大,失去术后输卵管复通的可能,或者凝固深度不够,达不到完全阻塞管腔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