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森林动物的呼唤
9190600000008

第8章 森林中的梦幻猎手(2)

随着季节的变化,美洲黑熊的的食谱也在不断变化。春季,美洲黑熊以腐肉和植物性食物为主要食物,有时也会捕捉些小野味以补充冬季消耗掉的脂肪。到了夏季,美洲黑熊除了以大量的浆果充饥外,还会再捉些啮齿类动物和其他小猎物以补充营养。进入秋季,美洲黑熊的食物很丰富,各种熟透的浆果、水果和坚果随处可见,它们可以尽情享用。到了晚秋早冬时分,它们就要加紧进食,因为隆冬季节,食物将会十分匮乏,而此时,它们就要为冬眠做好准备。

美洲黑熊善于爬树。这使它能够躲开棕熊、狼群或人类的追捕。尽管美洲黑熊比较好斗,但也会尽量避免无谓的争斗。在遇到敌害时,它们常使用视觉恫吓法吓退对方,如张牙舞爪地站立起来,朝对方呲牙咧嘴,做出攻击的样子。美洲黑熊的斗殴事件多发生在婚配季节。为了争夺心上人,公熊们不惜动用武力。另外,为了迫使那些养育幼崽的单身母熊早日进入发情期,公熊们会杀掉意中人的幼崽。为了保护孩子,母熊总是非常小心,它们巡视的领地也不会像公熊的那么大。如果不幸遇到危险的公熊,它们会拼全力抵抗,保护自己的孩子。尽管如此,在发生的幼仔死亡事件中,仍有70%是公熊作为。

美洲黑熊的领地性很强,它们的领地范围很大。母熊的领地范围有3~40平方公里,而公熊的则可达到20~100平方公里。由于公熊的领地范围远远大于母熊,因此,它的领地经常会和不同母熊的领地相交,但不会与同性的领地产生交叠。刚独立的年轻母熊刚开始几年可能会在母亲的领地内建立自己的领地。但那些雄性幼崽则会被妈妈远远赶开。

水果专家——蜜熊

中文名:蜜熊

英文名:Honey Bear

别称:卷尾猫熊

分布区域:墨西哥、中美、南美北部

从外表和生活习性上来说,蜜熊是最像犬浣熊的了,这两种动物有的时候甚至结伴出去搜寻食物。犬浣熊的食物种类非常广泛,有昆虫、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等,而蜜熊只吃甜食。尽管两者的食物不很相同,但由于它们有太多的相似点,一些分类学家还是把它们列为一个单独的亚科。

蜜熊最像猴子的一个方面就是它们的尾巴能卷起来抓住树枝,常常用尾巴来保持平衡。尽管蜜熊的体重有2~3千克,它们还是能在夜晚的热带雨林中从一棵树的树冠灵巧地跳到另一棵树的树冠上。蜜熊还常常用尾巴倒吊在树上,然后用灵活的前爪来抓取食物。

蜜熊的尾巴也是它们的一种安全保障。在夜晚,森林的地面上很危险,因为有许多活动在地面上的食肉动物,如美洲虎等,而蜜熊的尾巴特征保证了它们能在树冠上安全地活动,所以,它们很少成为其他食肉动物的“盘中餐”。对于夜晚活动的猫头鹰来说,由于蜜熊也同样在夜晚活动,因此不至于成为其猎物;对于新热带界的猛禽来说,蜜熊的体型则太大,不是合适的猎物。由于蜜熊很少成为其他食肉动物的猎物,很少有天敌,所以当专家们在地面上观察它们的时候,它们并不害怕人;同样,当夜晚月光比较亮而使它们失去了黑暗的保护时,它们也跟平常一样活动。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蜜熊的繁殖率很低,每胎基本上只产1崽,一年也只产1胎,这就可以说明为什么蜜熊的天敌很少,它们还是不能保持一个很高的数量。

为避免食肉动物的捕食,也为了更容易地采摘水果,蜜熊总是待在树顶上。它们的食物中有90%是水果,10%是树叶和花蜜。生活在巴拿马的蜜熊根本不吃肉食,而有些地方的蜜熊也把昆虫作为一种重要的食物。蜜熊吃各种各样的水果,在巴拿马中部地区,它们吃的水果种类至少有78种,不过它们更喜欢吃新鲜和比较甜的水果。哺乳动物中,除了果蝠外,几乎没有比蜜熊更喜爱吃水果的了。在灵长目动物中,蜘蛛猴、黑猩猩、猩猩被认为是食水果的“专家”,但是这几种动物的食物中水果的比例很少超过70%,与蜜熊比就成了“外行”了。

由于被其他食肉动物吃掉的危险性比较低,蜜熊不必组织起来去共同对付敌人,因此,夜晚搜寻食物的时候,蜜熊像其他食肉目动物一样,一般都是单独行动。有统计显示,蜜熊80.4%的搜寻食物时间是单独度过的。但是它们仍然有社会组织,许多蜜熊会组成一个群体,成员间像灵长目动物一样定期地碰面。这种既独立寻食又有组织的生活,是为了减少对食物的竞争,因为在大片水果林里,为了食物而发生同类间的竞争是没有必要的。在水果林,由于都来寻食,许多蜜熊常常在树顶上碰面,这个时候就有35.3%的进食时间一起度过。一般来说,在白天,蜜熊群体中的成员常常聚集在临近的巢穴中睡觉。

这种巢穴可能是树洞或厚密而庞大的棕榈树丛,有的时候甚至有多达5只蜜熊挤在一起,躲在藏身之处。一旦蜜熊群体重新集结起来,就可以看到它们的各种社会行为了。它们可能组成小组互相梳理皮毛、共同搜寻食物,年幼的小蜜熊们可能在一块儿玩耍。平均来说,互相梳理皮毛的时间能持续6.4分钟,有时甚至延长到28分钟。尽管一个蜜熊群体中所有的成员都会分别组成小组互相梳理皮毛,但是成年雄性和将近成年的雄性组成小组的情况更为普遍。

蜜熊的一个社会群体通常包括1只生育后代的母蜜熊、它的不到1岁的幼崽以及1~3岁的年轻后代,通常还有两只成年雄性蜜熊。那些群体中的成年雄性之间通常有血缘关系,平常很友善,但是偶尔也会发生冲突,特别是在交配季节,成年雄性成员之间更易发生冲突。蜜熊群体中,一般由一只成年雄性控制着那些短暂的冲突,并且通过保卫达到交配期的雌性而垄断了交配权。

一项数据显示,处于主导地位的那只雄性占据了91.7%的交配机会。蜜熊的社会群体是以父系的血缘为基础的,长大的雄性一般不会离开,而雌性却要分散开。这种偏向性可以从雌性很明显地离开出生的群体中看出,也可以从DNA基因检测中得出。通过微随体基因检测可以发现,邻近居住的雄性之间有很近的亲缘关系,而邻近居住的雌性之间的亲缘关系并不很强。这可以清楚地看出,雌性长大后要比雄性更多地离开家园。另外需要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处于繁育期的雌性都要加入到群体中,有些并不在群体中养育幼崽,可以说它们是“单身母亲”。

成年蜜熊群体占有的领地一般为0.3~0.5平方千米,而且两个群体之间有严格的领地边界。蜜熊身上有一些独特的腺体,如下巴上、咽喉部、胸部上都有腺体,这些腺体分泌的液体能散发出某种气味,蜜熊就是用这些腺体的分泌液做领地标记。不在群体中生活的“单身母亲”常常生活在两个群体之间的边缘地带,生活区与雄性团体的领地有稍微的重合,但是绝不与雌性群体的领地重合。

至于为什么一个群体中要存在两只成年雄性,人们现在还不太清楚其原因,但是猜测可能与占领和保卫领地有关。要保护住领地,要完全据有一只成年雌性,还要尽量占有与自己领地稍有重合的至少一位“单身母亲”,需要花很大的力气,如果一个群体中只有1只成年雄性就很难完成这些任务。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说,蜜熊的行为方式与某些食肉动物如猎豹和浣熊有些相似,它们都是雄性组成团体,然后占有独立行动的雌性。

从其他方面来说,蜜熊的社会行为与其他浣熊科动物很不相同,但与灵长目的某些动物却有相似之处。蜜熊的社会组织、社会生活“既分裂又融合”,雄性间组成群体,雌性间长大后分裂单过,这种社会行为与蜘蛛猴和黑猩猩有些相似。正因为蜜熊与某些灵长类动物有这样的相似之处,所以,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理解为什么有些早期的博物学家把蜜熊误认为某种猴子,也可以理解为什么现在还有些当地人把蜜熊称做“在夜间活动的猴子”。

熊中之王——棕熊

中文名:棕熊

英文名:Brown Bear

别称:马熊

分布区域:亚洲、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

棕熊是人们公认的最能代表熊科动物的熊。现在3个大洲(欧洲、亚洲和北美洲)都有棕熊的身影,可以确定,棕熊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熊科动物。

现在棕熊基本上生活在北方,其生存地主要在俄罗斯、加拿大、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些地区。但是以前棕熊的栖息地范围更大,19世纪中期,北美洲南部的广大地区都有棕熊的身影;20世纪60年代,墨西哥中部地区还有棕熊;中世纪时期,欧洲大陆和地中海地区及英伦群岛到处都有棕熊的栖息地,但现在这些地区都没有棕熊了。现在,由于过度猎杀、栖息地减少、公路建设以及把现存的棕熊分隔在一些互不相连的地点等原因,棕熊的分布更加分散。历史上,由于棕熊的多样分化和广泛分布,使得现存的棕熊有232个种群及亚种(已经灭绝的棕熊有39个种群及亚种),这其中包括现在生活在北美的灰熊(由于尾尖处为银灰色而得名,现在被许多人认为是一个独立的种)。

除俄罗斯外,亚洲的棕熊很零散地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区和青藏高原以及中东地区某些国家的山区里,在中国和蒙古国的戈壁沙漠地带也有少量的棕熊。在很多地方,棕熊和黑熊的栖息地都相互重合,不过棕熊会尽量与黑熊避开,或者二者在一天中于不同时段出现在共同的领地上。在许多岛上,则没有发现二者栖息地相重合的情况,尽管阿拉斯加外海的一些岛屿上有棕熊或黑熊,但是同一座岛上很少有二者共同存在的情形。在体型上,棕熊比黑熊要大,因此,栖息地也比黑熊大。在大陆上,每头雄性棕熊的栖息地平均为200~2000平方千米,雌性棕熊平均为100~1000平方千米;每头雄性黑熊的栖息地平均为20~500平方千米,雌性黑熊为8~80平方千米。尽管有些岛上有棕熊,但是如果一个岛的面积过小的话是无法养活一头棕熊的,所以小岛上没有棕熊。

一些面积比较大的岛上有黑熊而没有棕熊,只有面积非常大的岛上才有棕熊。如日本最大的本州岛上曾经发现棕熊的化石。但是可能由于亚洲大陆的黑熊通过朝鲜陆桥到达本州岛后,把棕熊取代了,所以现在本州岛上已没有棕熊的身影了。不过在日本最北的大岛北海道岛上现在还有棕熊,却没有记录表明有过黑熊。

与所有北方地区的熊一样,棕熊也有一个显著的行为特性,那就是冬眠。所有熊类的最早的祖先都是犬科动物,进化成熊后,由于食物上更多地依赖于水果,因此它们就必须面对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冬季里食物会很缺乏。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办法就是像某些啮齿类动物和蝙蝠一样在冬天里睡大觉,也就是进行冬眠。冬眠的动物在冬季里体温会大幅降低,甚至常常会接近冰点,以此来大幅降低能量的消耗。进行冬眠的一些小型哺乳动物在冬眠期会定时地醒来,这个时候体温会上升,然后吃掉喝掉一些以前贮存的食物和水,以补充能量,并排泄废物。与这些小型哺乳动物相反,一些常食果实的北方地区的肉食动物,如浣熊和臭鼬,在冬天到来之前体毛会变多变厚,体内会贮存很多脂肪变得很胖,因此可以在相对隔离的洞穴中度过严酷的冬季,而且身体还能保持相对正常的温度。冬眠于洞穴里的棕熊,体温会稍微下降一些,从38℃下降到34℃,心跳和呼吸次数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且在冬季熊还会表现出一些其他的独特特征。综合这些因素,熊完全可以被称做一种真正的冬眠动物。

熊是惟一可以在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不吃、不喝、不排尿、不排粪的哺乳动物,冬季里维持必要体内活动的能量来自于体内存储的脂肪。冬眠开始的时候,储存的脂肪越多,冬天消耗的体内肌肉组织就会越少,也就是说对肌体的损害也越小。体内的尿液在冬眠期间能循环利用,可以推动血液和氨基酸的循环。尽管熊冬眠的时候一动不动,但是其骨骼功能并不会退化。这些特征能充分保证熊在冬眠时期内不至于死亡。真正饿死的情形是有的,不过更多地发生在春季,因为那时熊的新陈代谢功能恢复,如果不能得到充足的食物,确实会发生饿死的事情。

智慧生灵——郊狼

中文名:郊狼

英文名:Prairie Wolf

别称:丛林狼

分布区域:北美

提起郊狼,恐怕很多人都难以将它与狼准确地区分开来,仅仅是简单地认为前者是后者之一种。其实,郊狼是狼的近亲,它广泛分布于北美洲大陆,外表看上去与狼很相似,但个头要小很多,一头成年郊狼体重一般不超过23千克,身长不过120厘米。郊狼的群居习性也不如狼那么强,常常是一对郊狼夫妇带着它们的子女过活,捕猎时往往单独行动。

郊狼也是有智慧的生物,它们甚至知道怎么占美洲獾的便宜。当美洲獾挖掘啮齿动物的巢穴并美美地享用自己的战利品时,郊狼则守在旁边,那些侥幸从美洲獾身边逃脱的小动物们转眼又成为郊狼的美味。而且,它们很少自己打洞做窝,最直接的就是抢占美洲獾的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