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了不起男生的24堂课
9185000000006

第6章 好品德,会让男生的形象高大许多(2)

作家见躲不过小男孩,便说:“可是我没有零钱呀。”“先生,你先拿上火柴,我去给你换零钱。”说完男孩儿拿着作家给的一个英镑快步跑走了,作家等了很久,小男孩一直没有回来,作家只好无奈地回家了。

第二天,作家正在自己的办公室工作,仆人进来说,来了一个男孩儿要求面见他。于是小男孩被叫了进来,这个男孩儿比卖火柴的男孩矮了一些,穿的更破烂。“先生,对不起了,我的哥哥让我给您把零钱送来了。”“你的哥哥呢?”作家问道。“我的哥哥在换完零钱回来找你的路上被马车撞成重伤了,在家躺着呢。”作家震惊之余悔恨自己当初对小男孩的误解,“走!我们去看你的哥哥!”作家被男孩的诚信深深打动了。

去了男孩儿的家一看,家里只有两个男孩的继母在照顾受到重伤的男孩儿。一见作家,男孩连忙说:“对不起,我没有给您按时把零钱送回去,失信了!”作家再一次被男孩的诚信深深打动了,当他了解到两个男孩儿的亲生父母都已去世时,毅然决定把他们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承担起来。

作为一个还不谙世事的小男孩能做到如此诚信,的确是非常了不起的,也是令很多成人羞愧的。人与人交往需要的是以诚相待,言而有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彼此的信赖,维系彼此的关系,无论是朋友关系还是合作关系。因为,能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的人,往往能给人以信任感,让人觉得你是值得信任的。反之,总开“空头支票”的人,再三的失信,必然会引起别人的不满,让人失去对你的信任。一个人可以没有出色的外表、出色的谈吐,但绝对不能没有诚信。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父母作为男孩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孩子性格的养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视对孩子的诚信教育。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话说曾子和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着叫着要跟母亲一块去。于是,母亲哄他说:“乖儿子,好好待在家里等娘,娘回来给你杀猪吃,好吗?。”儿子同意了,兴高采烈的跑回家,村里很多小伙伴来找他玩,他都没出去。

傍晚,孩子远远看见母亲回来了,就跑上前去高兴的喊:“有猪肉吃了,有猪肉吃了!”但是母亲却说:“一头猪顶咱家两三个月的口粮呢,怎么能随随便便就杀猪吃呢?”孩子哭了,但是,这时曾子说:“也该给孩子补补营养了。”说着就真的去杀猪了。

妻子急忙阻拦道:“我只不过是骗骗孩子,和小孩子说话何必当真呢!”

曾子说:“对孩子就更应该说到做到,不然,这不是明摆着让孩子学着家长撒谎吗?他们现在没有分辨能力,都是效仿着父母的样子做事,如果父母欺骗孩子,孩子不仅不会信任大人,还会学会欺骗别人。这不是教育孩子的办法啊!”

于是,曾子杀了那头猪,煮了肉给孩子吃。

曾子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兑现了妻子随口许下的诺言,无疑,这个故事是家庭教育中诚信教育的典范。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生活在诚信的社会里,希望子女受人尊敬、事业有成。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都缺乏诚信,所以,要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就必须重视他们儿童时期的家庭教育。当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向他灌输什么是诚实与信任,尊重与真诚,宽容与爱心,勇敢与坚定,这样才能为孩子未来的成长播下行为之种。

父母要重视男生的诚信教育,首先就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并且要及时有效地制止男生的不良行为,千万不要放任袒护,这样只会助长他的错误行为,比如,孩子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带回家,找各种借口推卸自己的责任,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说谎等。如果家长认为孩子尚小,无关紧要,或者为了维护面子替孩子找借口,认为这是孩子聪明的表现,往往会导致孩子是非不分,漠视行为规范,会使孩子养成撒谎的习惯,没有诚信,不能言行一致。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所作为,那么,父母就必须首先从培养孩子的诚信做起。父母要信任孩子,但是当他们有错误时要及时地鼓励他们改正,让他们逐渐明白真正的男子汉应该“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信赖和支持,才有利于自己将来获得成功。

3.用自身行动,让男生懂得扬善抑恶

“铁肩担道义,巨手换新天”是男人力量的象征,生活赋予了男子汉许多珍贵的品德,那就是自信、刚强和责任感,所以,每个有男子汉气概的男生都应该懂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扬善抑恶,保护弱小,主持公正和正义。父母要以自身的行动,让男生懂得做一个弃恶扬善的男子汉是一种骄傲和责任。

每个人的人性中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人性善还是人性恶自古就存在着争论,但是善良和邪恶是我们每个人的本性中都兼而有之的东西,任何人从娘胎里出来时还处于本能的状态,尚无善与恶的鉴别能力和行为能力,真正善恶意念的萌生是从幼儿阶段开始的。专家研究发现,两岁的孩子基本有了观察、判断善恶的能力,并尝试着自己的行为取向,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善恶和观念。所以,父母要教育男孩区分善恶就要从两岁开始。

因为孩子年龄尚小,涉世尚浅,善恶观念还没有定型,这时候对他进行教育是最有利的。但是,此时孩子还听不懂高深莫测的善恶因果说,也没有直观的善恶观认识,其本身的善恶举动大多是模仿他人,最直接的参照对象恐怕就是家长或者老师。所以,大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的认知,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善恶观念。

有个小男生长得挺俊俏,又特别可爱,人见人夸,但是,不知什么原因,他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充满了仇恨,开口总喜欢骂人,而且骂得很脏,不知让多少善意的长辈和小朋友受到侮辱而避之唯恐不及。有一次,小男生和伙伴在玩耍中发生了小摩擦,于是,他不依不饶,和伙伴大打出手,不仅抓破了伙伴的脸,谁拉架还骂谁。两位妈妈闻讯赶来,这小男生的妈妈不由分说,上去就给了人家孩子一巴掌,反身拖过自己的儿子破口大骂:“看你这熊样儿,你不往死里打,人家不欺负你欺负谁?!”

母亲如此教育孩子,难怪孩子的行为也如此凶狠歹毒。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真无邪的,他们一开始并不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他们很多行为都是受大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正处于被动吸收、任人驱使的人生阶段,家长的很多行为都会在孩子身上留下烙印。

要给孩子树立一种“扬善抑恶”的价值理念,家长首先必须从自身做起。比如,家长在与人相处当中要善意地对待他人,尤其当孩子在场的时候,更要给孩子做榜样;另外,在与人相处中还要最大限度的释放对方的善意,也就是说,对于对方的缺点、毛病,甚至恶的地方要做到心中有数,但同时还要善于看到别人的优点、长处和善处。不要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弄得很阴暗,常常用敌意的心理看周围的人,这样只能是糟践自己,令自己活的不快乐,也会让别人不舒服。千万不要把男生教成那样。

善与恶的标准并不好评断,但是父母可以让孩子把“善”理解为宽厚包容、诚恳谦和、严于律已、助人为乐等等高尚的品行;把“恶”理解为阴险狡诈、伤天害理、欺凌无辜、损人利己等等摧残人性与破坏公德的行为。父母要引导男孩去追寻光明,明辨是非,承担责任,扬善抑恶。

现在很多媒体、舆论,甚至家长都有意无意地宣传一个理念——“凡事不要强出头”,“各人自扫门前雪”。社会不公平的事情有很多,你又能管多少?你又不是救世主,小心管闲事管得惹祸上身!所以,悲哀的是,你发现当有人掉进水里了,围观的人那么多,却眼睁睁地看着落水者被淹死,没有一个人出来救命;当小偷在公交或地铁上扒窃时,没有一个人敢提醒被窃者,揭发行窃者;当遇到拦路抢劫或者匪徒羞辱女生时,没有人敢和这些恶徒对抗……因为每个人此时都想到的是自己,想到自己会不会因此而受伤,受歹徒的报复。人与人之间失去了彼此的信任和帮助,人心变得麻木不仁,社会缺乏正义和公理。

每个人都有自我本能的保护意识,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平平安安,但是如果你换位思考,当自己的孩子有一天遇到同样的遭遇时你是希望别人伸出援助之手,还是袖手旁观呢?行侠仗义、扶助弱小、扬善抑恶,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社会发展到今天,经济在不断繁荣,我们的精神力量却在不断地萎缩。

也许我们永远忘不了那一幕:上海一位青年女工,那天正好路过苏州河,发现有人失足落水,正在旋涡中挣扎。千钧一发之际,她毫不犹豫地跳进水里,救起了落水者。与此相对照的是,当时岸上还有许多围观的人,其中还有不少是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而她,却已经怀有五个月的身孕!

事后人们问她为什么要下水,她回答得简单又朴实,她说:“我见水中的人还有一口气,总不能见死不救,这是做人的起码道德。”

我们没必要纠缠围观者中有没有会游泳的人,问题的关键是:面对别人不幸的遭遇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麻木不仁,那么多大好男儿袖手旁观?懦弱不是善良,沉默有时是自私。社会需要彼此的温暖,需要正义和良知。父母不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没有感情、没有爱憎、没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冷血动物。因为,这不仅是社会的一大损失,更是孩子将来走上社会后的悲哀。

父母要培养一个善良、富有正义感、扬善抑恶、敢于跟恶势力作斗争的男孩,这样才会对他将来的工作、事业、爱情、家庭以及人际交往有利,才会让他的男子汉的形象更加高大,才会对这个社会更有价值,才会让他活得更有自尊,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