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中医治病绝招
9182400000014

第14章 内科(11)

阴阳两虚者加养阴药如麦冬,重者加玄参,一般不用生地黄(可减慢心率)。如快速心律失常发作频繁,也可用炙甘草汤合百合、生地黄适量。在养血活血药中,当归与丹参也常使心率减慢,应少用或不用。常用活血药如川芎、红花、桃仁、鸡血藤等。临床发现清热解毒药可使心率下降,如曾有一例患者,服牛黄解毒丸后心率有明显下降。心率过慢时也可临时用肉桂粉、丁桂香丸(丁香、桂心、檀香),一般10分钟后心率可上升。麻黄尽量少用或不用,以细辛、桂枝、干姜温暖肾阳类提高心率效果更易巩固。

郭士魁:治肺心病急性发作感染期

肺心病急性发作并发感染是较难控制的,使用清热解毒中药,一是要量足;二是选择较有效的药物分成几组,一组药用一段时间,效果不理想即应更换另一组,这样可提高疗效。如蒲公英和紫花地丁,往往比金银花、连翘效果好。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等也常用于肺心病感染,有时取得较好的效果。若同时并用活血化瘀药能增强清热解毒药物的功效,而当归、川芎、丹参等药本身也有抗感染作用。在服药方法上也不能按常规方法,每日1剂分2次服,重症感染应1日2剂中药,分4~6次服,效果较好。对气虚明显者加用扶正之品,增强机体抵抗力,有助祛邪,促进恢复。

李聪甫:治胸痹尤重脾胃

胸痹的病位在于胸背。胸乃心肺之廓,“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素问·金匮真言论》)。心肺阳气虚衰或阴寒痰饮阴遏阳气,则胸中脉络痹闭不通,“不通则痛”而发胸痹。故其病证表现主要在心肺二脏,然深究“阳微”和“阴衰”之病机,无不与脾胃之病理有关。心乃脾之母。心阳不振,导致脾气虚弱。脾主运化,为水谷精微化生之本。一旦脾胃虚衰,运化失职,无以滋养心阳,是“子病累母”,即《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所说:“脾胃不足之源,阳气不足,阴气有余”。肺乃脾之子,脾胃虚衰,则水谷精微不能上输,发生肺气失养而郁滞之病机。心肺同主血气之运行,二脏阳气虚弱,则气血运行不畅而发胸痹。心肺之阳虚,乃由于脾胃之气先衰,此类胸痹,治当补脾胃,健中气,清升则浊降,胸痹遂可愈矣。

病例:文某,女,71岁。常发心痛,气候转寒或遇阴雨时发则尤甚。自觉有冷气从胁下上冲心胸,痛在胸部膺乳间。平时常感胸满、心悸、头昏、颈胀、短气无力、形神困倦、食纳差、不得卧。刻诊:脉象虚弦,略显涩代,舌质暗红。诊断为胸痹病。高龄元气衰微,血失流畅。心主身之血脉,心血虚少,营卫不周,因此出现代脉。虚弦乃老年常见之脉,为经络失荣,脉体不柔的表现。其主要原因是脾胃虚衰,水谷之精气不足以滋养心肺,心肺乏其资生之源而气机不利,血难周济,气滞血凝而升降受阻,病发胸痹。法当益中气以和营,养血脉以通痹。方取黄芪建中汤加减。处方:北黄芪(酒炒)10克,云茯苓9克,当归身10克,川桂枝3克,杭白芍(酒炒)5克,紫丹参(酒炒)、酸枣仁各9克,广郁金、广陈皮、炙甘草各5克,淡生姜3克,大红枣3枚,5剂。复诊:脉舌如前,胸满心痛减轻,精神略振,口味见佳,仍以建中为主,使清升浊降,脾阳健复,肺气得养,心血得滋。前方去生姜、大枣,加西党参(米炒)10克,炙远志3克,10剂。三诊:脉缓舌淡,形气转佳,胸满心痛均除,夜能安寐,食纳渐增,心脾肺之阳气渐复,予上方去桂、芍,10剂后恢复健康。

此案病本于脾胃虚衰,表现在胸部,故治疗始终以建中为法。俟脾胃气旺,则心肺阳通而胸痹得除。建中汤去胶饴者,虑其甘味满中。炙甘草虽甘味满中,但因其用量小,既可助参芪益气以推动心血之流布;又可助桂芍和营卫以畅通经脉,合之则不至增满。如因“虚劳里急”,则胶饴在所必用,可知炙甘草与胶饴的功用是同中有异的。

顾兆农:双解泻心治胸痹

顾老年轻学医,孜孜不倦,是江苏明末清初名士顾炎武之后,生前任职为山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乃博学之雅士,生性开朗,恬淡虚无,百岁而终。顾老说,胸痹者,胸中痹着不通也。“痹着”之因,乃由胸中阳气不布,阴寒内盛;“不通”之果,必致胸中闷塞疼痛,经时不愈,此正如《金匮要略》所谓“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是也。对胸痹认识,古论固然有其早期的观察、分析之后得出的一些理论,但具体谈病论治,拘泥于前贤之说,显然是很不够的。顾老在大型综合医院工作30余年,接诊了无以计数的病人,其中心脏系统疾病,无疑具有相当大的数量。据其临床体会,当胸痹经时不愈,并见内外阴阳失调,脏腑气血不和者,其一般通用之方,则多不应病,甚难奏效。顾氏曾长期着意研究,长年累月,反复探讨实践,终于得到治疗斯证的有效方剂。清朝中后期,江苏武进费伯雄之《医醇义》,有一个双解泻心汤,顾老经过反复实践,用其增损方,附子、黄连、生姜、灯心草,寒热并投,平其阴阳;丹参、沉香、郁金、陈皮,气血双调,和其脏腑;茯神、远志、合欢花、甘草,补心安神,强其心君。全方施治重点轻于病邪而重正气,轻于攻补而重于调理,轻于局部而重整体,故凡胸痹顽疾,或证见错杂,其情难辨,或他药罔效,众医束手,或病期拖延时作不已,均可择投本方应治。顾老说:“是方药力,贵在积累,一俟阴阳得以调理,气血得以顺畅,脏腑得以和调,心神得以安养,则正复邪自退,胸痹斯证,当愈无疑”。

另,据顾老临床经验,上方对胸痹顽证,往往在进药5~10剂,方显卓效,故宜坚持服药,万勿因初剂效微而更换治疗方案,这往往是取效的关键。

曹惕寅:治高血压惟求一通

曹氏乃沪上近代名医,治疗高血压病,不仅留意气火,还顾及痰浊。认为肥人痰多在于湿,瘦人痰多在于火。前者因湿重运迟则痰浊内生,后者因火旺炼液而胶结成痰。痰绕舌根则言语不清,痰阻经络则四肢废用。偏于痰湿,治宜燥湿助运以化痰;偏于痰火,治宜清火理气以化痰。痰浊一少,则升腾之气火易于平降矣。“万病惟求一通”。对高血压病的治疗,在辨证论治时,务在求通。通,指通调气机。曹氏认为治疗高血压的诸多方法,都要达到通调气机的目的,都要顾及气机的通调。有如清热泄火法,热清火泄,上涌之气得以平降,气降则气机调和,血行调畅。又如益阴潜阳法,阴津复则滋养有力,浮阳潜则气火不易窜扰,阴平阳秘,气血调和。升高之血压斯可渐次复常,罹病之躯体得以早日得康,这些无不得力于一“通”字。

1.平衡汤肥玉竹、制首乌各15克,牡丹皮6克,杭菊花12克,连翘心、竹叶卷心各10克,煅石决明15克,黑山栀、竹沥半夏各10克,抱木茯神、黑玄参、生白芍各12克。本方功能益阴平肝敛阳,清心化痰宁神。适用于头晕脑热,烦躁火升,神倦气乏,血压增高诸症。

2.涤痰汤代赭石12克,沉香屑1.5克(后下),橘红4.5克,竹沥2支(分2次冲服),生紫菀6克,杏仁12克,枳壳4.5克,郁金、陈胆南星各6克,竹沥、半夏各10克,煅石决明13克,杭菊花12克,秦艽6克,桑枝30克。功能宣散中宫,降涤痰气。适应于头晕,胸闷,痰多肢麻等血压高诸症。外治法:用阳和膏贴两足心,每两日一换,连贴6日;或每晚用大盆较热水浸脚40~60分钟,以引火下行,导气下降。

朱良春:益母降压汤治高血压

朱良春先生,江苏南通著名中医学家。朱先生临床经验十分丰富,用益母降压汤治血压增高,疗效可靠。方用:益母草60克,桑寄生20克,杜仲12克,甘草5克。血压高,用益母草疗效很好。该药清肝平逆,对产后血压高,尤其效验。头痛甚加夏枯草12克,钩藤20克,生白芍25克,生牡蛎30克;阴虚甚加女贞子12克,川石斛15克,大生地黄15克。

屠揆先:六味地黄汤治高血压

揆先先生,为江苏常州名医,远近遐迩,先生根据中医“滋水涵木”的理论,采用六味地黄汤为主剂以治斯病,虽不如“平肝”、“熄风”药物之力峻,亦能改善症状,降低血压。六味地黄汤即以成方六味地黄丸(生地黄、牡丹皮、茯苓、泽泻、山药、山萸肉)改作汤剂。方中的生地黄、牡丹皮、泽泻用量要大,生地黄20~30克,牡丹皮、泽泻各15~20克,其余药物按一般用量。此方每日服3剂,水煎3次,上午、下午、夜间睡前各服1次。1个疗程1~3个月。在服药期间,必须注意下列调养方法,方能收到较满意的效果:①减少用脑,夜间早睡;②戒除烟、酒;③进低盐饮食;④少吃脂肪,不吃含碱食物;⑤每日吃新鲜绿叶蔬菜不少于250克。如高血压病伴有严重失眠,可于方中加酸枣仁15克,川芎、知母各10克;咳嗽痰多,加桑白皮、地骨皮各30克。如高血压日久,体质衰弱,已出现“阳虚”症者,须酌加补阳药物,可用金匮肾气丸加减。本方所治高血压病,即原发性高血压,至于症状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可见于多种疾病,病因、病机各异,六味地黄汤不一定完全适用。

矢数道明:防风通圣散治高血压

日本汉方医学家矢数道明,用防风通圣散治血压高,处方:当归、芍药、川芎、山栀、连翘、薄荷叶、生姜、荆芥、防风、麻黄各1.2克,大黄、芒硝各1.5克,白术、桔梗、黄芩、甘草各2克,石膏3克,滑石5克。此方用于高血压症之肥胖体质或体格壮实者。对邪结腹中而腹部膨满,呈现俗称之“大鼓腹”、“重役腹”之腹征,兼便秘者有效。

病例:王某,女性,76岁,高血压症与顽固之头痛2月内平复。患者患有长达50年之久的顽固性头痛,甚为苦恼,长期服用头痛药。疼痛的部位为前头部之右侧处以及左侧的颊部。从8年前开始又发生血压增高,收缩压为200毫米汞柱,1月前开始出现右面部麻痹及语言障碍,患者十分忧虑。诊之,营养状态一般,面部无明显变化,稍带褐色,微干燥,脉弦劲有力,无舌苔,腹部稍膨满,心下部有较硬之抵抗感,血压170/90毫米汞柱,食欲一般,大便每7天1次。投予防风通圣散,服2日后头痛大减,语言障碍及面神经麻痹也见好转,已不需服用头痛药。服药2个月后血压降至140/70毫米汞柱。此后以10日量,服1个月左右,约服1年,其病痊愈。

郑侨:降压汤治肝阳偏亢型高血压

组方:菊花、白芍、炒黄芩、玄参、怀牛膝、石决明、甘草。功用:平肝镇静,滋阴潜阳。主治:肝阳上扰,眩晕头痛。本方来源于《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镇肝熄风汤,主治肝风内动,肝阳上升,血气并走于上引起的眩晕头痛。降压汤功用为平肝镇静,滋阴潜阳。主治肾阴亏,肝阳偏旺,肝阳上扰之眩晕、头痛。此方运用时,必须具有下述主症:眩晕头痛,面赤,苔厚微黄或中黄,脉弦滑有力等。方中石决明、炒黄芩为必用之药。石决明平肝潜阳颇佳,据报道,经动物实验,黄芩有降低血压、扩张血管作用。若血压过高,眩晕甚者,可加代赭石、怀生地以助镇逆平肝,增加滋阴潜阳的能力。若伴有动脉硬化者,加苏木行血去瘀通经脉,若头痛甚者加葛根,胃脘烦闷者加竹茹,目赤痛者加龙胆草、草决明,鼻衄者加藕节。

病例:马某,男,57岁,工人,于1963年5月26日就诊。主诉:患眩晕症3年多,自觉眩晕耳鸣,心悸气短,四肢倦怠,胃胀食少,膝盖痛,体质肥胖,行动迟缓,语声烦躁不安,面赤口唇紫,舌质紫红,苔白厚中黄,脉弦滑有力,血压高。眼底检查显示脑动脉硬化,造影发现主动脉硬化,西医诊为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此为肝肾阴亏,肝阳偏亢眩晕证。治以滋阴潜阳、平肝通络法。处方:加味降压汤。菊花12克,白芍15克,炒黄芩9克,玄参15克,怀牛膝15克,石决明30克,代赭石15克,生地黄15克,苏木6克,甘草6克,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忌辛辣物。复诊:前方服5剂,诸证颇减,血压150/100毫米汞柱,脉仍弦滑有力,仍用前方加知母12克,蝉蜕6克治之。三诊:又服10剂,血压140/90毫米汞柱,心悸得安,眩晕耳鸣有所减轻,脉转缓滑,此系阴充阳平,络脉微通,但胃胀食少,改服消食汤2剂而愈,不久恢复工作。

李仲守:高血压证治三法、养护三法

高血压病有多种类型,以阴虚阳亢型最为多见。李先生本人即患阴虚阳亢型高血压近20年,在漫长岁月里,李先生坚持按照证治三法、养护三法从事治疗和调理,从未服过西药降压药,即使中药也不经常吃。平素则重于饮食调理,注意保持良好睡眠和大便通畅,直至现在(1995)身体还好,血压仍保持稳定。几十年来,李先生临证运用这些方法治疗同类型病例,也收到良好效果。

证治三法是:

育阴法:旱莲草、女贞子、干地黄、何首乌、玄参、沙参、玉竹、桑椹子、天冬、麦冬。

潜阳法:龟甲、石决明、珍珠母、生牡蛎、生龙骨、海蛤壳、代赭石、磁石。

平肝法:夏枯草、草决明、桑白皮、钩藤、白芍、栀子、菊花、桑寄生、龙胆草、黄芩。

此外,紫背天葵、山楂肉、山楂子之酸收,地龙、牛膝之咸降,葛根、槐花之解肌凉血,都有助于血压下降,均可以酌情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