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李叔同的凡世禅心
9177000000007

第7章 度量如海涵春肓,气概如乔岳泰山(3)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大度征服。”如果一个人能原谅别人的冒犯,就证明他的心灵乃是超越了一切伤害的。做人要心胸开阔,对事要思想开明。匆匆而过的一生,我们能留下什么?又能带走什么?李叔同对可恨的老鼠都能“网开一面”,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放开心胸,非要拿一些芝麻绿豆般小事当真呢?

不争不辩方显丈夫心胸

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

——李叔同《格言别录》

1938年11月14日,李叔同在南普陀寺佛教养正院同学会席上,讲过这样一段话:

如是在泉州住了两个月以后,又到惠安到厦门到漳州,都是继续前愆;除了利养,还是名闻;除了名闻,还是利养。日常生活,总不在名闻利养之外。虽在瑞竹住了两个月,稍少闲静,但是不久,又到祈保亭冒充善知识,受了许多的善男信女的礼拜供养,可以说是惭愧已极了。

九月又到安海,住了一个月,十分的热闹。近来再到泉州,虽然时常起一种恐惧厌离的心,但是,仍不免向这一条名闻利养的路上前进。可是,近来也有一件可庆幸的事,因为我近来得到永春15岁小孩子的一封信。他劝我以后不可常常宴会,要养静用功;信中又说起他近来的生活,如吟诗、赏月、看花、静坐等,洋洋千言的一封信。啊!他是一个15岁的小孩子,竟有如此高尚的思想,正当的见解;我看到他这一封信,真是惭愧万分了。我自从得到他的信以后,就以十分坚决的心,谢绝宴会,虽然得罪了别人,也不管他,这个也可算是近来一件可庆幸的事了。

虽然是如此,但我的过失也太多了,可以说是从头至足,没有一处无过失,岂只谢绝宴会,就算了结了吗?尤其是今年几个月之中,极力冒充善知识,实在是太为佛门丢脸。别人或者能够原谅我;但我对我自己,绝对不能够原谅,断不能如此马马虎虎地过去。所以我近来对人讲话的时候,绝不顾惜情面,决定赶快料理没有了结的事情,将“法师”、“老法师”、“律师”等名目,一概取消,将学人、侍者等一概辞谢;孑然一身,遂我初服,这个或者亦是我一生的大结束了。

说这段话时,李叔同已是名扬四海的一代高僧,竟然还能以这样的心态面对后生子弟,实在令我辈感慨万千!

反过来看看我们现实生活中那些“头脑灵活、聪明伶俐”之辈的嘴脸,他们仰仗自己有点小才总是一副“天下舍我其谁”的样子,很是狂妄。他们总不放过任何可能的机会和场合去表现自己,总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能力和优越感,他们不知道,这样做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在别人面前扭曲了自己的形象,既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同时也会使自己遭受损失。

希望得到他人的尊敬和认可,这是人之常情,但不能因此而妄自尊大、不计后果强行出风头。

一个人自恃才能过人,总是表现过多,锋芒太露,就会给对手带来压力和不快,别人就会感觉到你气势太盛,不可一世,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将你视作眼中钉肉中刺,尤其是当你的傲然之气表现出来的时候,他甚至会怒火中烧,不择手段地对你施以明枪暗箭。所以,做人必须学会自敛锋芒、韬光养晦。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一个自认为有才华有前程的人,要做到“心高不气傲”,既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就要战胜盲目自大、盛气凌人的心理和作风,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并且还应当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这不仅是有修养的表现,也是生存发展的策略。

巧妙的掩饰之所以是赢得赞扬的最佳途径,是因为人们对不了解的事物抱有好奇心,不要一下子展现你所有的本事,一步一步来,才能获得扎实的成功。倘若你处处刻意卖弄,志得意满时趾高气扬、不可一世,这样不被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

雍正之所以在“九王夺嫡”的斗争中一举胜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李叔同所提倡的那种不卖弄、不张扬的作风。

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三藩之乱初起,清朝在全国的统治很不稳定。康熙为巩固清朝政权,为安定人心,采取了一条重要措施:即改变清朝不立储君的习惯,学习汉人立储的做法,把他的第二个儿子胤礽立为皇太子。并向诸大臣宣告说:立皇太子是“垂万年之统”,“系四海之心”的大事。

刚立胤礽为太子时,他才一岁半,其他诸子大多数还没出生,皇室内部没有产生波动。到了康熙后半生,他的三十五个儿子,一个个长大成人,思想政治上也越来越成熟,许多人都眼红皇太子这顶桂冠,都希望皇太子早死,自己取而代之。为此相互之间视为竞争劲敌,你死我活,誓不两立。甚至各结党羽,在地下进行各种阴谋活动。

作为皇太子的胤礽,也深知自己的地位是众弟兄梦寐以求的,为保住自己的地位,他希望的是让康熙帝早日归天,自己尽快登上皇帝的宝座,然后再收拾自己的弟兄们。为此,他与正黄旗侍卫内大臣索额图结成党羽,进行了抢班夺权的种种活动。这些活动被明察秋毫的康熙帝发现了,康熙先下手杀了索额图。没想到此举刺激了胤礽,更加紧了抢班即位的步伐,不得已,康熙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废除胤礽的皇太子头衔。

没想到废除了胤礽的皇太子头衔,并没能使皇室内部的斗争平息下去,皇子们见太子已废,见有机可乘,争夺皇储的斗争更加白热化。诸皇子施展种种伎俩,探听康熙的意图,打发皇亲国戚到父皇处为自己评功摆好,搞得康熙“昼夜戒慎不宁”。没有办法,康熙在废掉太子后的第二年三月又复立胤礽为皇太子,好让诸皇子死了争夺太子的野心。

在皇太子废立过程中,诸皇子们表演得可谓淋漓尽致,使出浑身解数,不过得分最多、最成功的是皇四子胤禛。在诸皇子争储位中,基于自己替补无望,胤禛采用的是不争而争之策。

胤礽太子地位被废之后,胤禛没像其他众皇子一样,落井下石,而是采取维持旧太子地位的态度,对胤礽仍旧表示关切,仗义直晦,疏通皇帝和废太子的感情。

胤礽被废掉关押期间,胤禛积极为其代奏,上疏求情。

对康熙身体,胤禛也最为关心体贴。康熙因胤礽不争气和皇子们争夺储位,既羞愧,又气愤,生了重病。只有胤禛和胤祉二人前来力劝康熙就医,又请求由他们来择医护理。此举也深得康熙的好感。

废了太子后,其他皇子大肆活动,其中夺嫡最力的是胤禊。胤禛同胤禊也保持着某种联系,骨子里他不愿意胤禊得势,但行动上决不表现出来,表面上看他既不反对胤禊当太子,也不支持,似乎是超然度之。

在康熙众儿子为皇太子争夺的不可开交之时,胤禛似乎悠闲于局外,没有明火执仗地参与其中,而且还替众兄弟仗义直言,这些都被康熙看在眼中,特传谕旨表彰:

前拘禁胤礽时,并无一人为之陈奏,唯四阿哥(胤禛)性量过人,深知大义,屡在朕前为胤礽保奏,似此居心行事,真是伟人。

胤禛在这场诸皇子争夺皇太子之争中,不显山、不露水,以不争之争的斗争策略取得了成功。一方面胤禛赢得了康熙的信任,抬高了自己的地位,密切了和皇父的私人感情。康熙一高兴,把离畅春园很近的园苑赐给了胤禛,这就是后世享有盛名的圆明园,康熙秋猎热河,建避暑山庄,将其近侧的狮子园也赏给胤禛。

另一方面,胤禛在争夺储位的诸皇子之争中,保持低姿态,给人一种自己实力不够,新太子轮不到自己的印象,这就使政敌不以他为意,不集中力量对付他,使他有机会发展自己的势力。

结果是,康熙在病重之际,果真把权力交给了胤禛,胤禛以不争之势后来居上,脱颖而出成为雍正皇帝。

所以无论你有如何出众的才智或高远的志向,都要时刻谨记:心高不可气傲。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必须审时度势,尽量收敛起锋芒。

能做到这些,你就能真正领略李叔同无辩不争的智慧真谛了。

换一个角度来讲,李叔同所提倡的不辨不争、低调谦卑的作风还有它更深一层的意思,就是在必要的时候不仅不要强出头,还要学会低头,就像民间俗语所说的“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说得明白一点就是要根据周遭的形势适当地调低自己的心态。

生活当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屋檐,也就是别人的势力范围,只要你人在这势力范围之内,靠这势力生存,那么你就在别人的屋檐下了。这屋檐有的很高,任何人都可抬头站着,但这种屋檐不多,大部分的屋檐都是非常矮的。也就是说,进入别人的势力范围时,你会受到很多有意无意的排斥和限制,以及不知从何而来的欺压,除非你强大到不用靠别人来过日子的程度。即使如此,你也不能保证一辈子都可以如此自由自在,不用在人屋檐下避避风雨。所以,在人屋檐下的心态就有必要调整了。

适当地把自己放得低一点儿,也就等于把别人抬高了许多。试想,当被人抬举的时候,谁还有搁置不下的敌意呢?

低头并非没有出息,而是一种权宜之计。头昂得太高,容易撞伤;个性太强,总有一天要吃亏。

一般来说,低头起码有这样几个好处:你很主动地低下了头,不致成为明显的目标;不会因为头抬得太高而把矮檐撞坏。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社会上,那些善于低头,谦让而豁达的人们总能赢得更多的朋友。他们善于放下自己的架子,虔诚、恭敬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反之,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别人的人什么事都爱露一手,仿佛就自己行,对别人不屑一顾。总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唯我最大,舍我其谁,因此,只要是涉及利益重新分配或调整时,他都采取“当仁不让”的态度,因而什么都想沾,什么都想贪,这样的人到最后都受到了人们的鄙视。正如希腊一位叫希尔泰的学者所说的:“傲慢始终与相当数量的愚蠢结伴而行。傲慢总是在即将破灭之时,及时出现。傲慢一现,谋事必败。”

智者善屈尊,愚人强伸头。商人总是隐藏其宝物,君子品德高尚,而外貌却显得愚笨。必要时要藏其锋芒,收其锐气,不可不分场合地将自己的才能让人一览无遗。你的长处短处被别人看透,就容易被别人操纵。相反,谦虚的人往往能得到别人的信赖。谦虚,别人才不会认为你会对他构成威胁,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从而建立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

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以“不争”的姿态面对每一件事、每一个人,这是做人的方略,也是李叔同的智慧在生活中的闪光点。

李叔同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从风度翩翩的多情才子到四处寻求报国良方的热血男儿;从兢兢业业、为人师表的教书先生到誓以此身渡众生的弘法高僧,李叔同所走的每一步都是那样出人意料。也许会有人不理解,但李叔同以一种大无畏的开创精神确确实实地活出了自我。比起那些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人,李叔同当之无愧为上世纪一大奇才。——活出自我的李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