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李叔同的凡世禅心
9177000000025

第25章 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2)

谦虚处世是为隆重之德聪明睿智,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李叔同《格言别录》

李叔同所说的以“愚”和“谦”自居,确实不失是一种明智的处世姿态,真正的聪明不是用来装饰门脸的,锋芒毕露的人最终伤害的反而是自己。没有人喜欢上来就牛气哄哄的人,为人处世要时刻收敛起你的傲气,真正的处世良方就在于谦恭二字。

谦恭不是一种故意做作出来的姿态,而是一个人内在品德和修养的高度表现。它不因学问博雅而骄傲自大,也不因地位显赫而处优独尊,相反,谦恭者学问愈深愈能虚心谨慎,地位愈高愈能以礼待人。谦恭不是卑下,也不是软弱,更不是无能。谦恭是一种情韵,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气质。谦恭也是一种修养,那种脸上没文化、肚里无墨水的鲁夫莽汉是不会谦恭的。与谦恭者在一起,像领略风光旖旎的大自然,让你流连忘返;像喝陈年老酒,让你回味无穷;像诵读一首气韵十足的诗歌,让你掩卷长思。

而有些人的所作所为却让我们很失望,他们不知天高地厚,妄自尊大,就如井底的蛤蟆一样令人生厌。

春秋时代,有一天,楚国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先生正和弟子们聚在一起聊天。一位其父相当富有的弟子,趾高气扬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炫耀:他家在郢都郊外的一个村镇旁拥有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

当他口若悬河大肆吹嘘的时候,一直在其身旁不动声色的老先生拿出了一张包括诸多国家在内的一张大地图,然后说:“麻烦你指给我看看,楚国在哪里?”

“这一大片全是。”学生指着地图洋洋得意地回答。

“很好!那么,郢都在哪里?”老先生又问。

学生挪着手指在地图上将郢都找出来,但和整个楚国相比,的确是太小了。

“你所说的那个村镇在哪儿?”老先生又问。

“那个村镇,这就更小了,好像是在这儿。”学生指着地图上的一个小点说。

最后,老先生看着他说:“现在,请你再指给我看看,你家那块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在哪里?”

学生急得满头大汗,当然还是找不到。他家那块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在地图上连个影子也没有。他很尴尬又很觉悟地回答道:“对不起,我找不到!”

这就是了,任何人所拥有的一切,与有大美而不言的天地相比,与浩瀚无际的宇宙相比,都不过沧海一粟,实在是微不足道。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不管我们拥有什么、拥有多少、拥有多久,都只不过是拥有极其渺小的瞬间。人誉我谦,又增一美;自夸自败,又增一毁。无论何时何地,我们永远都应保持一颗谦恭的心。

谦恭,是许多有能力者所缺乏的美德,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拥有不同的才能,你拥有这些,不代表你比别人高明,也绝不要看不起不会的人,因为你会这方面的东西,别人也必有会你所不会的。所以,无论我们拥有怎样的才干,都不要心高气傲,不要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不要觉得别人都该效法自己,否则,我们就成了“骄傲”的俘虏了!

我们通常所说的谦虚是两种:自知之明和谦恭。自知之明是智者的标志之一,太多的人由于没有自知之明而贻笑大方,但是自知之明直接的受益者是自己。所以,在这里我们更看重的是谦恭。谦恭跟傲慢一样是在人际互动中表现出来的,但是方向正好相反,谦恭是一种优良的品格。

谦恭首先应具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目前的地位和条件。如果有优于别人之处,都是暂时的和相对的;如果不保持努力我们会朝向下的方向滑行,甚至前功尽弃;如果别人努力,很快能在这些方面超过自己。

爱因斯坦是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相对论以及他在物理学界的其他方面研究成果,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财富。然而,即使成功的他,也还是在有生之年不断地学习、研究,活到老,学到老。

有人去问爱因斯坦,说:“您老可谓是物理学界空前绝后的人才了,何必还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呢,何不舒舒服服地休息呢?”爱因斯坦并没有立即回答他这个问题,而是找来一支笔、一张纸,在纸上画了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对那位年轻人说:“在目前情况下,在物理学这个领域里可能是我比你懂得略多一些。正如你所知的是这个小圆,我所知的是这个大圆,然而整个物理学知识是无边无际的。对于小圆,它的周长小,即与未知领域的接触面小,他感受到自己的未知少;而大圆与外界接触的这一周长大,所以更感到自己的未知东西多,会更加努力地去探索。”这是多么好的一个比喻,深刻地阐述了谦虚的内涵!

承认自己无知、少知为智者之举。谦虚态度和强烈的求知欲,叫人敬仰;自我感觉良好、自以为知之甚多者,则恰恰给人一个无知的印象。

老子说:“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似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似混浊。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易经》中说:“谦虚可以亨通,开始或许不顺利,但由于谦逊,必然得到支援,最后能够成功。”说:“谦逊,通行无阻。因为天的法则,是阳气下降,救济万物,而且光明,普照天下;地的法则,是阴气上升,使阴阳能沟通,所以亨通。天的法则,使满盈亏损,使谦虚增益;地的法则,改变满盈,使其流入谦卑;鬼神的法则,加害满盈,降福谦虚;人的法则,厌恶满盈,喜好谦虚受到尊敬,发出光辉,在卑贱时也不违背原则。所以,君子能够有始有终。”《易经》对谦虚的阐释格调特别高,可见我国传统文化是如何尊重谦虚的。

《尚书》中也有句通俗易懂的名言:“谦受益,满招损。”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非常有必要养成“虚怀若谷”的胸怀,做到“守之以愚”、“守之议谦”。

刻意求名反而坏名辱身丧名,莫不由此!求名适所以坏名,名岂可市哉?

——李叔同《格言别录》

1937年5月,弘一大师为厦门第一届运动大会写完会歌后,青岛湛山寺梦参法师奉住持谈虚法师之函就赶到了厦门,表示要请弘一大师前往青岛弘法。大师答应了,但他像是要履行他自己的“改过迁善”的诺言,特有三约:

一、不为人师;

二、不开欢送会;

三、不登报吹嘘。

仅此“约法三章”就可以看出,李叔同已把名利等身外之物看得很淡很淡。

是啊,人生有许多虚浮之事,在李叔同眼里名利皆是如此。而某些庸俗浅薄之人却认为这是生命之本,堕入名利之中。其实人生之真实之厚重恰恰在于摆脱这些虚浮之事。

人生的目的有身内和身外之分。

身内的目的,知天达命,不求身外之物,人便活得自在逍遥。

身外的目的,刻意强求,为名誉,为金钱地位所累,欲壑难填,人间毁誉无穷,如何顾及得了。

正如庄子所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这话怎么理解呢?什么“至人”、“神人”、“圣人”当然不是神话里的神仙,庄子指的不过是品格修养极好的人。这样人明白为人处世做事的最高道理,在他的心目中,没有自己的私利,自己和他人打成一片,在利益上,我就是他人,他人也就是我。

无论至人、神人、圣人,还是凡夫俗子,人生无非生活工作。事业成功了,也不特别喜悦,因为这是正常的结果。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一切自自然然。失败了也不悲哀、绝望,因为事情有成败之理,因此,失败常在事情发展的可能之中。这样,人超越了成功失败的困扰,那剩下的就是人心安理得的生活与工作。这样看似无所作为,但人生在世最根本的东西得到了保证。生活本身就是人的作为。

由于无己、无功,也便无名了。社会发展,有许许多多的人干出了轰轰烈烈的事业,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壮举,因而获得巨大的名声。这使那些人突然之间身价百倍,那光彩、那地位一下子超出了常人。这也使一般没干出大事业、未获得大名声的人羡慕不已。于是,在社会生活中便出现利己、求功、求名的事情。这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必要的一面,但也有不好的一面。人要名,就必然地在出名前为强求出名而苦恼,出名后,又会被俗话说的“人怕出名猪怕壮”麻烦困扰。

虚名,它能为人带来一时心理的满足感,也就使争名、争虚名的事常有发生。为了虚名而去争斗,是人世间各种矛盾、冲突的重要起因,也是人生之中诸多烦恼、愁苦的根源所在。虚名本身毫无价值,毫无意义,任何一个真正的有识之士,都不会看重虚名。

荣誉本身也是责任。一分荣誉,十分责任。一个有健康情操的人,当获得某种荣誉后,兴奋之余,就是压力。他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完成新的课题。他往往不是担心自己得的荣誉低,被别人看低了,而是怕“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培根说“真正之名誉,在虚荣之外。”“名誉像一条河,轻漂而虚肿地浮在上面,沉重而坚实的东西沉到底下。”如同稻田里的稻子一样,与名誉孪生的是虚荣。巴期卡也告诉我们“虚荣心在人们的心中如此稳固,因此每一个人都希望受人羡慕,即使写这句话的我和念这句话的你都不例外。”这只是指一般人的正常心态,但虚荣心过强会给人带来无穷的烦恼。踏上虚荣的高台阶,必定迈进自私的低门槛。

而实际上,人生在世,大家生来都是一样的。没有谁光彩照人、名气压人,也没有谁低三下四,可怜巴巴。成功了,做出了大事业,有了大名声,还是人;有做出大事业,默默无闻,也依然是人。这样,追求名声常常使有些人失去人的好些天然美好的本性,变成芜杂,把天然扭曲为造作。名声的坏处这样就显而易见了。品格修养极好的人就是能不把名当一回事,恢复人生来那种自然纯正的状态。

所以,像李叔同那样的杰出人物对名声之类的东西总是唯恐躲之不及,那我们又何苦还要刻意去求呢?别再为什么“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事而煞费苦心了,须知,刻意去求,不仅得不到,反而坏名,这又何必?

富贵如霜,不必看得太重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总如草上霜。

——李叔同《断句》

李叔同出身于富商之家,前半生可谓锦衣玉食,但是富贵金钱的概念在他眼里却是很淡,在他15岁时便有“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总如草上霜”的感慨,此种超然之态,出自一个15岁少年之身,实令后辈晚生们感慨万千。

要说富贵,就不能不说“钱”的问题。

人的一生多少钱才能够用?没有细算过,但事实是,我们所赚的,往往多于自己的需求。古代圣贤尊崇:不为5斗米折腰。可是现代人的问题在于,赚足了12斗米,还要为15斗米叩头。

人的欲望是一种本能,不是罪恶。每个人都会有欲望,只不过每个都不一样,有些人希望“五子登科”,有些人希望美眷巨宅,有些人希望名与权皆备,过多的欲望,会使有血有肉的人变成机器,少欲的人,才能得闲,无事当看韵书,有酒当邀韵友。

怎样看待人的金钱、财富、地位呢?

客观地讲:钱的作用是相对的。

众所周知,钱可以买到“婚姻”,但买不到“爱情”;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美食”,但买不到“食欲”;钱可以买到“床位”,但买不到“睡眠”;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丽”;钱可以买到“娱乐”,但买不到“愉快”;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谄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威望”;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钱可以买到“躯壳”,但买不到“灵魂”;钱可以买到“帮凶”,但买不到“知己”;钱可以买到“劳力”,但买不到“奉献”;钱可以买到“财富”,但买不到“幸福”……

钱是生活之必需,又是万恶之根源,就看你如何驾驭!

一般情况下,人们只跟自己的同事团体来往,这个团体才是他们衡量自身成败的参考指标。例如,在一些国家,年收入在2万美元到3万美元间的阶层,有他们自己的社交圈子。在这个圈子里,一年赚2.96万的就堪称高收入,2万元的则是低收入。一年赚2.96万的人如果要采用一年赚10万块钱的人的标准,结果一定是有失落感,而非满足感萦绕。如果人人都和比尔·盖茨比富我们的社会一定比现在更动荡不安,许多人也会终生不满,生活在痛苦的深渊。

而唯有把荣华富贵当作身外之物,不受金钱的奴役,我们更加清醒地看待人生,更充实地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