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李叔同的凡世禅心
9177000000010

第10章 宁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3)

夏丏尊读了日本杂志上的断食文章后,觉得很有趣,一时兴奋,就把它介绍给李叔同。李叔同不看倒也罢了,可这一看,就被迷住了。在此后两人的闲谈中,彼此都有“有机会时最好拿断食来试试”的话。像这样的话,在夏丏尊看来不过是说说罢了,作为一种戏言,随之也就忘得一干二净。可李叔同不然。他是一个凡事都认真的人,虽然无意去做释迦、耶稣那样的圣人,但既然这篇文章中说断食有许多好处,为何不去试试呢?李叔同在《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中是这样表白的:“我于日本杂志中,看到有说关于断食的方法,谓断食可治疗各种疾病。当时我就起了一种好奇心,想来断食一下。”

李叔同下了决心。但在学校,他没有声张,只是私下里为此作着准备,就连夏丏尊,他也没有告诉。

1916年农历11月24日(1916年12月16日)李叔同决定断食,地点就在杭州的虎跑寺;农历11月30日(1916年12月24日)入虎跑寺;丙辰嘉平一日(1916年12月25日)起断食;丙辰嘉平18日(1917年1月11日)为断食最后一天;丙辰嘉平十九日(1917年1月12日)李叔同返校。故他的断食时间,准确地说是1916年12月25日至1917年1月11日,前后共18天。如果加上他入山和返校的两天,共20天。

按照李叔同的惯例,他一般是在每周周末回上海一趟,跟居留在上海海伦路家中的日籍夫人团聚,然后于星期日下午返杭州。他宁可自己辛苦奔波,却从来不无故请假。在夏丏尊看来,李叔同每个星期六都是要回上海的,那么年假时也必定如此了。所以这回夏丏尊以为一切如常,学校的公历年假一放,就自管回上虞老家。可假满返校时,一贯准时归来的李叔同却没有人影。一天、两天、十天,直到两个星期后才发现李叔同一副清癯消瘦的模样回来了。直到这时,夏丏尊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仁兄是背着自己独自到虎跑山去实行断食了。他为此惊异地问:“为什么不告诉我?”

李叔同的回答是:“你是能说不能行的。并且这事预先教别人知道也不好,旁人大惊小怪起来,容易发生波折”。

夏丏尊听了此言,除了苦笑之外,竟也答不出一句话来。他后悔早先介绍李叔同读那篇文章,有了这一回,还不知将来再发生什么出人意料之外的事呢!

但是话又说回来,正是因为这次断食,李叔同在虎跑寺正式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就有了以后名震天下的弘一大师。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也多是这样的情况,几乎每一个成功的故事都缘于一个异乎寻常的想法和举动,而故事的主人公无一例外地都会遇到嘲笑和怀疑,而他们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能够使这些杂音在头脑中沉静下来,让自己静静地倾听真正的声音,他们的疯狂并非真的盲目,其中蕴含着方法,所以他们都对自己的行为抱有积极的态度。下面两个发生在工商界的故事正是这样,或许会给你的人生带来些许启发和激励。

几十年前,一位住在犹他州首府盐湖城的“异类”做了一件反常的事,令认识他的人大跌眼镜。在这之前,他因为工作勤勉努力,生活节俭有规律而被所有朋友称道。

他做了什么呢?原来他从银行中取出他的全部积蓄买了一部新车,这还不是最“愚蠢”的,当他把新车开回家后,就在车库里动手拆卸汽车,车库里摆满了零零散散的汽车零件。他仔细检查了每个零件,然后又把汽车装好,这个行为重复了许多次,人们对此感到大惑不解,嘲笑他是不是“疯子”。

几年后,那些嘲笑过这位年轻人的人们不得不承认他们错了,而这位年轻人具有异乎常人的远见卓识——他开始制造汽车了。他的产品领导了整个汽车工业,他还在汽车这个领域做了许多有价值的改进和革新,他成功了。这个当年反复拆装汽车的年轻人名叫沃尔特·珀西·克莱斯勒——如今大名鼎鼎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创始人。

还是在美国,有一个叫斯克劳斯的少年,母亲是个小裁缝,受母亲的影响他自小就喜欢时装。尽管家境贫寒,但斯克劳斯决心要做一名出色的时装设计师。斯克劳斯常常将母亲裁剪后的布头偷来,东拼西凑地做成各种各样的小人衣服。由于母亲的布头有限,并且那些布头都是要用来做鞋垫的,斯克劳斯总是遭到父亲的责备。斯克劳斯感到自己的创作欲望得不到满足。

有一天,斯克劳斯将父亲从自家凉棚上撤下来的废棚布捡来制成了一件衣服,这种粗布在当时是专门用来盖棚用的。斯克劳斯穿着自己做的衣服走在大街上,很多人都说他是疯子。甚至母亲都觉得斯克劳斯太过分了。

斯克劳斯的母亲见儿子沉迷于服装设计,便鼓励儿子去向时装大师戴维斯请教,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成为像戴维斯一样成功的时装设计师。那一年斯克劳斯18岁,他带着自己设计的粗布衣来到了戴维斯的时装设计公司。当戴维斯的弟子们看到斯克劳斯设计的衣服时,忍不住哄堂大笑。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过如此粗俗的衣服!可是戴维斯却将斯克劳斯留了下来。

在戴维斯的鼓励与帮助下,斯克劳斯设计出了大量的粗布衣。可是,没有人对斯克劳斯的衣服感兴趣。斯克劳斯设计的衣服大量积压在仓库里。就连戴维斯都对自己收留斯克劳斯的决定产生了怀疑。但斯克劳斯很固执,他坚信自己的衣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于是他试着将那些粗布衣服运往非洲,销给那里的劳工们。由于那种粗布价格低廉、耐磨,居然很受劳工们的欢迎,很快衣服销售一空。

斯克劳斯又将那些粗布衣服做成适合旅行者穿的款式,因为它的沧桑感和洒脱,居然又很受旅行爱好者的欢迎。斯克劳斯又设计出了许多种款式,人们惊奇地发现,那种衣服穿在身上不但随意,还有一种很特别的风味,而且不分季节,任何年龄的人都可以穿。一时间,大家都争着穿起了斯克劳斯设计的粗布衣。如今那种衣服已风靡了全球,那就是以斯克劳斯与戴维斯为品牌的牛仔衣。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但不管世俗的眼光怎么看待,遇到多少艰难困苦,只要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是正确的,哪怕被视为不正常,归为异类,我们就应该坚定不移大胆地去做。只有这样,才能不失去自身的个性,才能从同类事物中脱颖而出。

敢于被“孤立”、不从众是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酌的品质。作为独身的醒者如何既坚持主见又保护自己的主见不被扼杀,真的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没有胆略的莽汉是无法解决的。如果你不和周围的人保持某种程度上的一致,那么,你会很孤立,你的新思想就无法推行;如果你与周围的人群过于一致,那么,你自己的新思想也就被忽略、被扼杀了。

阻碍我们思考和行动的往往不是不知道的事,正是一些司空见惯的事情。自身固有的观念、前人的经验、世俗的眼光,这一切都会成为枷锁套住我们的思想,让我们不敢跨出一步。成功、创新首先要做的就是拿出打破一切常规的勇气。

如果强迫自己去做那些不适合自己的、模仿别人的事情,就无法从内心深处投入足够的兴趣和激情,在这样的状态下,就算尽了百分之二百的努力,也往往会事与愿违,同时还会让别人觉得自己缺乏诚意。

想取得成功,就要“做独一无二的自己”。换言之,成功就是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充实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就是始终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做一个快乐的、永远追逐兴趣并能发掘出自身潜能的人。

深入思考下去就不难发现,财富、名利等外在指标往往是社会整体意识强加给个人的镜子、标尺和参照物。大多数追求外在名利的人其实都是在竭尽全力模仿他人的成功,忽视了自己的特点、潜能和兴趣,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东施效颦”的闹剧。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人迫于家长或社会的压力,将考试成绩、财富、名利当作自己终生奋斗的方向,那么,他所从事的多半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他把这件事做好并因此而获得成绩、财富、名利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相反,那些追逐自己的兴趣、爱好,善于发现并发掘自身潜力的人更容易得到财富和名利的眷顾,因为他们所从事的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所以他们更加有动力、有激情将事情做到完美的状态——即便他们不能从这件事中获取财富和名利,也会得到终身的快乐和幸福。

我们应庆幸自己是世上独一无二“异于人”的,应该把自己的个性和禀赋发挥出来。经验、环境和遗传造就了你的面目,不管是好是坏,你都得耕耘自己的园地;不管是好是坏,你都得弹起自己生命中的琴弦。

不要怕异于人,“异类”有自己更广阔的一片天。

大丈夫要以不变应万变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李叔同《修行法语》

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自己处世做事的原则,原则就是一种承诺,就要始终不渝,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什么都可以改变,唯有做人的原则不能改变,这才是大丈夫的作风。

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很多时候,摆在我们面前的路会有很多条,何去何从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如果选择了你认为正确的道路,那怕是布满荆棘的坎坷之路,都不能随意地改变初衷,而应当具备“义无反顾”的决心,坚持走下去。

自1928年,李叔同为培养众生的护生意识,曾与弟子丰子恺合力创作《护生画集》。

一直到1939年,李叔同收到丰子恺第二集护生画的画稿时仍然希望将护生画继续下去。他给丰子恺写信说:“朽人70岁时,请仁者作护生画第三集,共70幅;80岁时,作第四集,共80幅;90岁时,作第五集,共90幅;百岁时,作第六集,共百幅。护生画功德于此圆满。”而他在给第二集护生画写的跋文中又这样说道:“已卯秋晚,续护生画绘就,余以衰病,未能为之补题,勉力书写,聊存遗念可耳。”此时李叔同已年迈体虚。大师抱病书写,可见他对护生画的执着。对于出版后几集的护生画,李叔同自知不可能活得那么长久。为了使这一计划顺利实现,他于1941年(也就是他圆寂的前一年)先后给李圆净和夏丏尊写了语重心长的信,详细交代了如何协助丰子恺提前完成作画,再依时陆续出版的做法。他认为护生画前两集出版流布之后“颇能契合俗机”,希望李圆净和夏丏尊能尽全力促成此事。李叔同在写了这封信后,似乎还是放心不下,又在农历6月初6联名给二人写了信,10天后再次给夏丏尊去函,曰:“《护生画》续编事,关系甚大。务乞仁者垂念朽人殷诚之愿力,而尽力辅助,必期其能圆满成就,感激无量。”李叔同一生都重视“护生”。对编绘护生画是如此,在其他日常生活中亦是如此。比如他在1940年春写信给妙慧法师:“兹拟做大漉水囊一件,兹送上竹圈一个,即以白布缝于此上。此竹圈,系林居士物,乞代告知,即以此赠与余,为感。送上洋一元,乞代购白布。以能漉水,而小虫不得出者为宜。费神,至感。”李叔同为防伤害小虫而将食用水用“滤水囊”滤水。此一点一滴之小事均体现了他的护生精神。

有些人也许在评论《护生画集》的时候会存有一种肤浅的认识,以为护生画中所宣扬的思想过于浅显,李叔同并不值得为此特别重视。这其实是不了解李叔同的持戒精神的一种表现。

李叔同在受持戒律的问题上随分量力思想是很明显的。他在论述佛教的十大宗派时就以为各宗派一律平等,没有贵贱之分,大乘、小乘的信奉也因人而异,量力而持。他在《律学要略》中也说:“应先自思量:如是诸戒能持否?万不可受而不持!且就杀生而论,未受戒者,犯之本应有罪;若已受不杀生戒者犯之,则罪更加重一倍,可怕不可怕呢?你们试想一想,如果不能受持,勉强敷衍,实是自寻烦恼。”这些话既说明李叔同要求受戒者遵守戒律,同时也表明了他希望出家和在持戒问题上的量力持戒的态度。虽然只是不杀生戒,一旦持受则须严格遵守。这是长养慈悲之心,也是弘扬佛教的途径之一。为此。李叔同才在护生问题上一丝不苟、始终如一。常言道,涓涓细流汇大海。我们很难设想,一个不在细微品行上持守的人能够成为大德之人。同理,李叔同之所以能在每一个具体的持戒问题上认真严格的对待,持之以恒、一以贯之,他才能成为被人们广泛景仰的大德大师。

事实就是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一些与原则相违背的事情摆在面前,或因为一时的利益,或因为暂时的困难,倘若意志不坚,就很容易放弃原则。因而,保持清醒的头脑是必要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轻易改变自己的原则。这虽然较为困难,但绝非不能做到。

所以作为一代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我们要有一个信守自己不变的原则,要向李叔同学习、努力做到“始终总不变”,这是一个大丈夫最起码的人生信条。

无论是在俗时的求知做学问,还是出家后持戒弘法,李叔同一贯以“勇猛精进”来警策、勉励自己。不为俗世的儿女情长所累,不在困难面前退缩,在满是挫折和坎坷的路上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站起。李叔同就这样一路走来,用自己轰轰烈烈的一生为我们精确地诠释了“勇猛精进”是怎样一种拼搏精神。——勇猛精进的李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