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解读“中国第一病”
9173800000003

第3章 肝脏——疾病信息(2)

看“蜘蛛痣”和“朱砂掌”知肝病

在某些人的眼睑、颈、上胸、手背等部位的皮肤上,可以发现孤立的、向四周放射的红色小血管,看上去像是一个红色的小蜘蛛,所以称为“蜘蛛痣”。它是一支扩张的小动脉,当用针头等物轻压痣的正中央时,由于血流受阻,“红蜘蛛”便随即消失,当针头等物移去后,血流恢复,蜘蛛痣又复出现。

蜘蛛痣是临床医生怀疑慢性肝病的一项重要体征。某医院曾对67名有蜘蛛痣而未肯定诊断的男性进行了肝脏穿刺检查,结果证实有19名病人(占28.4%)患有肝硬化,有39名病人(占58.2%)的肝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肝脏未发现病变者仅9人(占13.4%)。由此可表明,蜘蛛痣是诊断肝病的重要参考特征。

特别是蜘蛛痣数目较多,形态典型,或者间断出现并长期持续不退,或原有陈旧性蜘蛛痣突然增大,或同时出现新痣时,尤应考虑有肝硬化、慢性肝炎、肝癌等肝病的可能。

蜘蛛痣的形成是由于血液中雌激素浓度增高,引起动脉性毛细血管扩张所致。雌激素主要是女性卵巢生成的一种性激素,肾上腺也能产生一些雌激素,所以男女皆可出现蜘蛛痣。雌激素代谢在肝脏中进行,当肝脏功能受损时,它就会在体内积蓄而出现毛细血管扩张,成为蜘蛛痣。因此,蜘蛛痣与肝病关系较为密切。

当然,蜘蛛痣还可见于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库欣病等,也偶见于妊娠及正常人。

手掌的拇指侧及小指侧(大小鱼际处)皮肤,如在无受压的情况下颜色发红似朱砂者,称为“朱砂掌”,常两手对称。此情况多见于慢性肝病(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故又称为肝掌。

慢性肝病发生蜘蛛痣和朱砂掌的机制,与体内雌激素等物质增多有关。正常人的雌激素等物质在肝脏内被分解转化而失效(灭活),男性体内也有少量雌激素,系由雄性激素转化而成。当肝脏有病,肝细胞灭活雌激素等物质的功能减退时,便会引起雌激素等物质的增多,使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而形成蜘蛛痣或朱砂掌。

因此,如发现自己或家人有蜘蛛痣或朱砂掌时,需要到医院检查肝功能,并做乙型肝炎表面的抗原(澳抗)及B超等检查,以便早日发现肝病,及时得到治疗。

除了“蜘蛛痣”和“朱砂掌”之外,肝脏疾病在皮肤上的其他部位也有较为明显的信号,当这些部位发生如下症状时,很可能是某种肝脏疾病已经发生,应及时到医院接受检查。

一、肝病面容。面部特别是眼眶周围的色素沉着,呈晦暗而灰黑的面容。这种面容特征多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此外,手掌纹理和皮肤皱纹等处也可出现色素沉着。

二、黄疸。眼睛的眼白部分呈现黄色,严重者和皮肤亦可发黄,还可伴有瘙痒。此类症状特征多见于黄疸型肝炎和重型肝炎。

三、皮下出血。黏膜或皮肤出现瘀点、瘀斑、血肿。有时还可发生鼻出血、齿龈出血。此种症状特征多见于重型肝炎或肝硬化晚期。

四、腹壁静脉曲张。腹壁膨隆,腹壁皮肤紧张而发亮,可能出现了腹水,俗称“肝腹水”。肚脐周围静脉突起、曲张。此种症状特征主要见于肝硬化。

许多人对于自身的肝硬化不易发现,但对肝硬化后的并发症即胃溃疡却较易发现,因此只注意治疗胃溃疡而忽视了肝硬化的治疗,从而延误了病情。

医学专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肝硬化病人容易发生溃疡病。在某种情况下也可以这样说,溃疡病是肝硬化的一个明显信号。他们在一组临床对照观察中发现,肝硬化病人患溃疡病的发病率为15%,而非肝硬化者的溃疡病发病率仅占3.5%,一组尸检资料显示,肝硬化组的溃疡病发病率为20%,而非肝硬化的对照组仅为4%。

大部分的肝硬化病人基础胃酸的分泌量降低,特别是那些伴有门脉压增高的肝硬化病人,常会因肝功能不良、肝脏的解毒功能低下、胃肠黏膜循环障碍以及缺氧等因素而破坏胃黏膜屏障,产生氢离子逆向弥散损害胃黏膜,终至形成溃疡病。

因此,当发现食欲减退、节律性上腹部疼痛、便血等溃疡症状,或通过仪器检查出有溃疡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是否有肝硬化。

隐匿性肝硬化的信号

肝硬化大多起病隐匿,病程较长,而且由于肝细胞有很强的代偿功能,故在硬化的早期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没有明显的症状,而等到失代偿以后症状才明朗化,但此时已到严重阶段,预后极差。

临床发现,在肝硬化的进程中,下述症状对发现隐匿性肝硬化有一定意义。

一、慢性出血。肝硬化时血浆凝血因子减少,肝素样物质增多,血小板减少及毛细血管透性增高,常可导致凝血障碍而引起慢性出血。如反复的鼻出血、牙龈出血、球结膜淤血、皮下出血,这些表现可能是肝病的早期征兆。

二、上消化道出血。上述出血可以在肝病发病以前多年就开始出现,而上消化道出血则是肝功能严重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的结果。这可能是由于经粗糙食物的刺激,或胃酸及胆汁反流的腐蚀,胃黏膜糜烂,导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更可能是肝硬化使门静脉血流受阻,压力增高,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起出血。这种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是呕血和黑便。

三、输液后腹水、水肿。这是由于肝细胞功能和门静脉代偿功能减退,血浆白蛋白和渗透压降低引起的。这往往是在其他疾病治疗中,不适当地过多输液,结果发生腹水和水肿。输液后食欲缺乏,明显腹胀常为腹水出现的先兆及早期表现。

四、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肝硬化时,胆囊收缩功能下降,排空迟缓,自净作用减弱,这有利于细菌在胆囊内寄生,也有利于胆红素沉淀及炎性渗出物形成结石。临床表现为右上腹不适、反复黄疸、消化不良、低热等。

五、慢性腹泻。由于门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导致肠道黏膜水肿、脂肪吸收不良而出现腹泻,特别是在食用了脂肪性食物之后腹泻加重。

六、雌激素增加后出现的症状。肝细胞代偿功能减退,灭活雌激素的能力逐渐削弱,导致雌激素增加,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常见的有面颊小血管扩张及局部发红,上身出现蜘蛛痣,手掌及大小鱼际处发红,皮肤黑色素沉着,男性阳萎及乳房发育,女性月经不调等。出现上述症状之一,特别是几项症状同时出现时,应警惕为隐匿性肝硬化的信号,赶紧去做B超检查。

此外,明显的疲乏无力、消瘦、食欲缺乏、“胃口不适”等都可能是隐匿性肝硬化的信号。

原发性肝癌的信号

有临床医师发现,约有11.5%的原发性肝炎患者,在出现肝癌症状前,先出现数月至年余的顽固性腹泻,大便呈糊状,日排便10~30次,伴有肠鸣音亢进,里急后重。

肝癌患者为什么会出现顽固性腹泻呢?

一、肝癌的癌细胞脱落,栓塞了门静脉,导致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引起肠壁淤血、水肿、分泌功能紊乱、消化吸收障碍、蠕动增快而出现腹泻。

二、肝癌的癌细胞释放多肽类激素或其他异常蛋白,促使肠道蠕动加快,分泌增多,引起腹泻。

所以,凡临床表现为顽固性腹泻,伴有低热,大便无红细胞,经多种治疗无效者,应警惕患有原发性肝癌的可能,尽早进行甲胎蛋白、B超、CT等检查,以免长期误诊。

莫把肝癌错当肝炎

发热、肝痛、黄疸、恶心等病症是多种肝胆疾病的共同表现,不能一概被视为肝炎而遗漏了其他疾病。尤其是肝胆系列癌症,一旦误诊,后果严重。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警惕癌症的可能,不可只按肝炎治疗看待和用药,须提防肝癌的发生:

一、慢性乙型肝炎反复不愈,突然黄疸加深,腹水增多。

二、不明原因的低热、疲乏、消瘦。

三、右季肋部疼痛明显,又无发热。

四、肝大显着,质硬,不光滑,或进行性肝肿大。

五、中老年人发生无痛性黄疸,且发热不明显,除注意肝癌外,还要警惕胰、胆和十二指肠等部位的恶变。

凡可疑病例,每隔一两个月可定期检查血甲胎蛋白(AFP),这是目前辅助诊断肝癌最简便的方法之一。

重型肝炎的早期发现

重型肝炎虽然病死率高,但如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完全可能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早期发现重型肝炎,不仅仅是医师的责任,也是病人家属和病人本身应当了解的知识,大家共同努力,力争挽救病人生命。

早期表现——不管是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还是肝硬化病人,出现下列情况必须重视:

一、皮肤和眼睛的黄疸急速加深,皮肤甚至呈橘皮色或“黄得发绿”;

二、消化道症状特别明显,顽固的呃逆、嗳气,恶心呕吐不止,腹部明显胀气;

三、疲乏感明显,自己感到“如同一摊泥”,躺下就不想动,翻身也难受,甚至不爱说话;

四、有时有低热或中等度发热,但又找不到诱因;

五、虽然不发热,但脉搏加快。

即使一般肝病,只要出现上述二项表现,就要高度警惕,没有住院者应立即住院,正在住院者,立即请医生诊治,不得延误。

早期重型肝炎的凝血酶原活动度在30%~40%,没有脑病表现,也没有腹水,是抢救的最佳时期,不要错过。

中期表现——在早期的基础上,出现肝性脑病,意识模糊,胡言乱语,或有情绪改变,还可出现腹水,也有出血倾向,皮肤有出血或瘀斑,化验凝血酶原活动度在20%~30%。

晚期表现——病人少尿、无尿,消化道大出血,注射部位有瘀斑,脑病加重,出现昏迷,甚至抽搐,合并严重的细菌感染,化验凝血酶原活动度在20%以下,此时治疗是相当困难的,医师在这时往往无力回天了。

患了重型肝炎,究竟预后如何?生有几分?死有几分?一般可从如下几项做出预测。

一、早期发现,及时、正确治疗,可能获取较好的预后。

二、年龄太小(1岁以内)或太大(55岁以上),病死率较高,预后差。60岁以上的病死率超过80%,小于40岁存活率为39.8%,大于40岁存活率为24.9%。

三、看病因,测预后。HAV引起的重型肝炎,60%以上可治愈,由HBV或HCV、HBV以及HCV、HBV与HDV混合感染引起的重型肝炎预后不好,病死率达70%左右。

四、肝性脑病出现越早,预后越差,肝昏迷程度越深,预后越差。

五、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10%,几乎都难治愈。

六、重型肝炎出现并发症者预后差,如合并细菌感染、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肺炎、肾脏病等,特别是病人出现多个脏器损伤更糟。

七、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值20倍,病死率为75%,小于正常值20倍病死率约为30%。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大于0.7,预后较好。

八、血清胆固醇降低明显者,预后不好。血清胆固醇小于1.6毫摩/升,病死率为92.8%,大于2.6毫摩/升,病死率为16.7%。

九、重型肝炎如果转氨酶(ALT)一直不上升,或一度上升而后一直正常不上升,但黄疸却明显上升,出现所谓“酶疸分离”现象,预后差。

十、重型肝炎病人可请医师进行肝穿刺做病理检查,如肝细胞成活率小于30%,预后差,大于30%则预后好一些。

长期以来,治疗重型肝炎在国内外都没有重要的突破,病死率居高不下。直到现代人工肝和肝移植的开展,才为重型肝炎病人带来希望。现把有关知识介绍给广大读者和患者,如果医师建议病人做这方面的治疗,就应当毫不犹豫地接受,并给予积极的配合,力争挽救病人生命。

人工肝——全称叫“人工肝支持系统”。

重型肝炎时,肝功能严重损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病情不断加重,直至死亡。

人工肝就是在病人体外的一种特殊装置,将病人血液吸引出来,通过这个装置将血液中毒物和代谢废物吸附或过滤出来,然后把“干净”的血液输回病人体内。这个装置暂时行使肝脏功能,为治疗或肝移植争取时间。人工肝主要适用于急性重型肝炎和亚急性重型肝炎引起的肝衰竭病例。国内自广泛开展人工肝以来,的确提高了这类病人的生存率。但人工肝不可能永久取代和全部替代肝脏功能,它只是暂时的应急措施,它不能对严重损伤的肝脏有治疗作用,还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尽管当前人工肝有了很大进步,但仍不能取代肝移植。

肝移植——就是把病肝切除,移植进一个健康的肝脏以代替病肝。肝移植至今已有40年历史,技术在不断改进和提高,事实证明,它是治疗晚期肝病的最佳选择。我国的一些大医院已开展这一手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手术后病人生存期明显延长,有的病人术后恢复了正常生活和工作。目前最大的困难是肝源不足,缺点是费用较高,手术后仍需长期服用抗免疫排斥的药物和预防再感染HBV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