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解读“中国第一病”
9173800000019

第19章 肝脏——迷茫后的光芒(13)

长期用药是相对概念

然而,慢性乙肝毕竟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不大可能终身持续性用药,因为抗感染药物(特别是抗乙肝病毒药物)的持久应用可能诱导病原体(特别是乙肝病毒)变异或增加变异机会,一旦发生病原体变异,就会带来不少麻烦;另外,持久用药还会增加药物本身带来的毒副作用。所以,病人的乙肝病毒被抑制,感染被控制,病情稳定,就要考虑停药,不必终身持续性用药,所谓长期用药,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般应用1~2年或更长一些。

病情反复就要反复用药

再谈谈慢性乙肝反复用药问题。前已述及,达到阶段性治疗目的后,抗病毒药可以停用,但停药后,乙肝病毒可能还会重新复制,使病情反复。这种情况在慢性乙肝是比较常见的,使病人十分苦恼和困惑。那么,“停药后阶段”间隔有多长时间?这很难确定,一般是因人而异,有的人停药后几年不复发,有的人停药6个月至1年就复发了。专家们指出,不管何时复发,应当毫不犹豫地及时地再一次应用抗病毒药,可以再次抑制病毒,再次控制病情,也就是说反复应用抗病毒药仍然有效。这就是乙肝抗病毒用药的“治疗-停药-治疗-停药”策略。不少病人,甚至少数医师往往忽视了或没有认识到反复治疗的必要性、重要性,一个回合的失败,就对抗病毒失去信心,这是不对的。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有指征),抗病毒治疗这个“纲”就要抓住,“纲举目张”,抓住“纲”,其他问题才会迎刃而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人会问,反复治疗需要反复几次?这也难说。就我们的经验,有的病人反复治疗1或2次就很稳定了,使病人进入到无症状携带病毒状态,当然,以后还要进行医学监测,定期复查肝功能、乙肝病毒标志物等,一旦发现“风吹草动”,还要反复治疗。

治乙肝有无“鸡尾酒疗法”

自美籍华裔医学家何大一教授发明“鸡尾酒疗法”治疗艾滋病以来,使艾滋病的疗效明显提高。所谓鸡尾酒疗法,就是将几种有效的抗艾滋病毒的药物科学地联合起来应用,如同西方宴会上的鸡尾酒,是几种不同颜色的酒加在一起配制而成,看着斑斓多彩,饮起来醇美可口。

借鉴抗艾滋病毒鸡尾酒疗法的原理,肝病专家一直在研究设计专门治疗慢性乙肝的“鸡尾酒疗法”,力图在治疗乙肝中有更大的突破。实际上,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抗乙肝病毒药拉米夫定,原来就是治疗艾滋病的药物。

现在正应用中的抗乙肝病毒药虽然有肯定的疗效,但均有缺陷,首先,抗乙肝病毒的作用不理想,如常用的α-干扰素,其远期抗病毒效果不理想,拉米夫定应用1年对HBV DNA的抑制率可达到90%以上,但发生HBEAG/抗-HBE的血清学转换不到20%,停药后复发也时有所见;再者,目前现有的抗HBV药物,即使长期应用,也仍然不能彻底清除病人体内的HBV,而长期应用不担增加了病人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同时还会使药物毒副作用不断增加。

鉴于上述,开发研制新的抗HBV药物势在必行。然而,一个新药品种从研制到面世又谈何容易,所以,利用现有药物,设计出一个治疗乙肝的“鸡尾酒疗法”,也就成了医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广大患者也希望早日出现这种鸡尾酒疗法。

“鸡尾酒疗法”的实质是联合用药,欲达到目的是1+1>2或1+1>3,疗程要缩短,毒副作用要少,最好能清除HBV,又能为广大乙肝病人接受。大家在努力着、尝试着,确实也推出了一些联合用药方案。

第一类方案,是现有抗HBV药物之间的联合,例如“拉米夫定+α-干扰素”,由于这两种药物抗HBV的机制不一样,也就是作用于HBV的位点不同,联合应用可能收到1+1=2或>2的相加及协同作用,理论上是没问题的。但实际应用并不那么简单,实践中发现,疗效并非如此,国外首先报告,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在抗病毒方面并未取得1+1=2的相加作用,更别提1+1>2的协同作用,因而不主张二者联合应用。但近一年来,国内有的医师发现,二者联用好于单一应用,不论是HBEAG转阴率还是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联用均优于单用,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人观察到联用可以减少或延缓乙肝病毒发生变异(如YMDD变异)。但因病例少,观察时间短,至今大家对此仍无共识。

第二类方案,核苷类抗病毒药之间的联合应用,主要是拉米夫定和阿地福韦,或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的联用(阿地福韦和恩替卡韦在国内尚未上市,我国医师正进行Ⅲ期临床实验,估计不久将会供应),这3种药都是核苷类药物,对人体核酸有高度选择性,治疗剂量副作用很少,它们都有良好的抗HBV作用。目前正在临床上应用的拉米夫定有时可引起HBV变异(即YMDD变异,而阿地福韦与恩替卡韦即使较长时间应用也不引起YMDD变异),同时这两种药对拉米夫定引起的乙肝病毒YMDD变异体仍有较强大的抑制作用。有人认为拉米夫定联用阿地福韦,或拉米夫定联用恩替卡韦是“珠联璧合”,是解决拉米夫定致病毒变异、提高疗效的非常好的一种疗法,国外有多个报告充分肯定了这一联合。但因应用时间尚短,观察的病例也不够多,其远期疗效及毒副反应等还需进一步评估,国内尚缺少这方面的经验。

第三类方案,抗病毒药与免疫调节剂的联合作用。慢性乙肝的发病机制复杂,但免疫功能紊乱是公认的,所以抗病毒药与免疫调节剂联合治疗方案便应运而生。临床实践中也发现,尽管抗病毒药物的应用很到位,但仍不乏治疗失败的病例,而正确选用了免疫调节剂就会收到显着疗效。最常用的联合是:α-干扰素+α-1胸腺肽,或拉米夫定+α-1胸腺肽。目前市场上的免疫调节药物较多,如胸腺五肽,胸腺因子-D、迪美仙、左旋咪唑搽剂等,都可选用。

我国有人推出“四联疗法”治乙肝,即拉米夫定+干扰素+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疗程一年,据报告,效果可观。但亦有人质疑其联合的合理性,同时价格也较昂贵,难为大多数病人接受。总之,第三类方案并没有显示出更大的优越性,也并非理想的“鸡尾酒疗法”。

第四种方案,序贯疗法。所谓序贯疗法就是将现有治疗乙肝的药物(主要是抗病毒药),科学而有序地先后应用,比如先用拉米夫定5~8个月,而后加用α-干扰素,联合应用1~2个月将拉米夫定停掉,继续用α-干扰素治疗。可以设计多种序贯治疗方案,目的是发挥各自优势,减少不良反应,防止病毒变异,增加疗效。有人认为这种治疗方法是很有前途的。

可以肯定,联合或序贯疗法是治疗慢性乙肝的发展方向,但至今还缺少专家们认可的方案,不过也有了一些好苗头,专家们的共识是,不能指望某一种药物的神效。

肝炎后肝硬化也要抗病毒

晚期慢性乙肝和慢性丙肝患者往往会出现肝硬化,进入肝硬化失代偿期则出现黄疸、腹水或者合并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等,这时临床医师多无良策,只能被动地“维持治疗”,如利尿、保肝或输入新鲜血浆及白蛋白等,借以延长患者生存期。但究竟能“维持”多久,还很难说。病人可能在“维持中进入肝衰竭而死亡”或因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大出血而死亡。

慢性肝炎之所以进展为肝硬化,罪魁祸首当属肝炎病毒,由于病毒没能很好地被抑制,肝细胞炎症也就不能得到控制,逐渐形成肝纤维化。在此阶段,病毒仍然很活跃,促进肝纤维化加重,终于发展成肝硬化。也就是说,从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病毒始终在起作用。

应当知道,病人到了肝硬化阶段,并非必定走向肝衰竭而死亡,如果想办法抑制病毒,去除或减轻病毒的作用,可能阻止肝硬化向前发展,病人也完全可以生存下去,并获得较好的生存质量。

实际上,许多肝硬化病人在生前并没有被发现,直到最后也不知因肝病死亡,只在尸检时才意外发现肝硬化。这提示,肝硬化如去除病因就可能不再向前发展,并且可以由活动性肝硬化变成静止性肝硬化。

有一个病例很令人惊奇和意外。48岁的吴某,患乙肝10余年,已经发展为肝硬化,来院时腹水中等量,明显黄疸、白蛋白很低,诊断为失代偿肝硬化。病人认为自己负担不起医药费,抱着“死活由他”的想法拒绝住院治疗。回家后自购拉米夫定服用,6个月后再次来院复查,他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腹水消退,黄疸消失,白蛋白上升到正常水平,精神状态也很好,原来的“大三阳”转换成“小三阳”,HBV DNA转阴。经了解,他除了自己在家请社区医师输几瓶白蛋白外,还服用抗乙肝病毒药物拉米夫定,“奇迹”

的创造者就是抗乙肝病毒药拉米夫定。

最近以来,国内外不断报道应用拉米夫定定期治疗活动性肝硬化、失代偿性肝硬化成功的例子。与对照组比较,采用抗病毒药物的患者生存期延长,生存质量提高,病死率降低,这也是肝炎后肝硬化治疗的新进展之一。

但是,肝炎后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并非人人皆宜,目前尚不能视为常规治疗方法,也并非因为使用了抗病毒药物,肝硬化治疗就不成问题了,也有失败的病例。应用抗病毒药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肝硬化必须有明确的病毒活跃复制指标,HBEAG、HBVDNA阳性,或HCV-RNA阳性。不少肝硬化患者的病毒复制指标不明显,不宜采用抗病毒治疗。

二、肝硬化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而失代偿期的应用属于“没有办法的办法”。应用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肝硬化,必须征得病人自己同意,在专业医师严密观察下进行,而不征得病人同意,医师主观决定用药是不允许的,病人擅自用药也不可取。因为一旦出现病毒变异或随意停药可能发生严重后果。目前,给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用拉米夫定治疗,在我国专家中已达成共识。

三、抗病毒治疗同时,其他综合疗法不可偏废,特别是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补充血浆、白蛋白不可少;有感染迹象要加用抗生素,以减少内毒素血症对肝脏的影响。

四、不得选用干扰素治疗肝硬化,否则会加重病情,这已成定论,尽管国外有报告用干扰素治疗者,但国内专家不主张用。

五、也可选用氧化苦参碱、日达仙治疗,这些药物作用温和,抗病毒效果确实,兼有抗纤维化作用。病人用药的依从性也好。

慢性乙肝千万别忘了抗纤维化治疗

按约定时间,一位50岁的乡干部带着她的全部病志资料来到我的诊室,她一进来,立即给我一个“肝硬化印象”:她面色灰暗而污秽,颈部有多个“蜘蛛痣”,很消瘦,腹部也膨胀着……请她坐下后,我翻阅了她那厚厚的病志,了解到她的肝病史只有5年,化验单及各种检查记录都十分齐全,但在我仔细研究她的医嘱单时,竟然意外地发现,5年来她没有应用过一种抗乙肝病毒药和抗肝纤维化药物,而是清一色保肝药、护肝药、降酶药、利胆药、退黄药等,中西药物不下60~70种。掩卷沉思,怪不得她比较快地进展到了失代偿期肝硬化阶段,主要是治疗不得法,扔了西瓜,捡了芝麻,没能抓住主要矛盾。

什么才是慢性肝炎的主要矛盾?就是乙肝病毒,及其导致的肝组织免疫损伤,并引发的肝组织纤维化病变,抓这个主要矛盾就要抗病毒治疗,就要抗肝纤维化治疗,现在就来谈一谈抗肝纤维化的一些问题。

健康肝非常柔软,含血量非常丰富。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其重量为1200~1500克,其中水重约占70%。它主要是由肝细胞构成的(肝细胞占肝体积的80%),成人肝细胞数约为250×109个,肝脏功能也主要由肝细胞来完成,现代科学研究揭示,肝脏有1500种功能以上,除了肝细胞外,还有血管、淋巴管、小胆管及各种细胞等等。肝脏含血量丰富,有两套血管向肝脏内运送血液,一套是门静脉系统,为功能性血管,将胃肠吸收的营养物质及人体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运送到肝脏,由肝细胞进一步加工和处理,毒性物质被解毒,然后排除,营养物质在加工后又被送到身体需要之处。另一套是肝动脉系统,是营养性血管,主要供给肝脏氧气等。说肝脏含血量丰富,是因为每分钟就有1500~2000毫升血液流过肝脏,这样,就能快速参与人体的代谢过程,营养能及时送出去,废物也能及时排除。

那么什么是肝纤维化?已知,肝组织中80%是肝细胞,另外的20%叫“肝细胞外组织”,其中有支撑肝细胞的支架结构,没有这个支架,肝细胞就要塌陷,整个肝脏也会一塌糊涂,这个支架就叫“肝细胞外基质”。由于乙肝病毒等病理因素的刺激,导致肝细胞炎症,而炎症又刺激了“肝细胞外基质”的增生,不断刺激,不断增生,“肝细胞外基质”就填充了肝细胞间的间隙,“肝细胞外基质”

变得越来越多,挤压肝细胞,使肝细胞数量减少、变形,无疑,肝细胞的功能也必然减退。

“肝细胞外基质”含有胶原,在不断增生中,胶原进一步变成胶原纤维,它不断增加,就是肝纤维化;在“肝细胞外基质”中还有糖蛋白,能促进肝纤维化的进展。肝内纤维组织的增加,肝脏就不是以前的样子了,不再柔软,血液也不如以前丰富,肝脏功能越来越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