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家庭心理健康小顾问
9171000000024

第24章 病症治疗(1)

什么是儿童缄默症

许多儿童在一定的场合如各种聚会、典礼等,或是在人多热闹的地方,常会沉默不语,拒绝同别人讲话,当回答别人的问题时,也只是用肢体的动作如点头、摇头等来表示自己的意思,或者是用非常简单的词语“对”、“错”、“是吗”、“不是”、“知道了”等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愿望和希冀。更有甚者则是通过书信、便条来表达自己所要说的内容。具有上述表现的病症就叫儿童缄默症。

缄默症是儿童有某种心理障碍的一种表现形式。患儿除了缄默不语外,还会时常伴有其他精神行为异常,如长时间发呆,不喜欢和别的小朋友玩耍,性格孤僻,时常静坐。

此外,得了缄默症的儿童因其心理上的障碍,不愿意和别人交往,即便去了也是迫不得已,被动去做。他们中很多人依赖性极强,独立生活能力很差,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自己不能照顾好自己,还经常用消极的攻击性行为来影响他人。他们一般人缘都不好,常会惹人生气,使人产生无奈情绪。

儿童缄默症的病因主要是某些刺激因素造成的精神过度紧张所致。例如曾受过惊吓、威胁,或长期抑郁、孤独,具体情况有父母性格暴躁,易怒;或父母长期工作在外,缺乏家庭温暖及爱心;或是生长在单亲家庭等。总之,缺乏父母关心爱护、沟通交流与此病症的产生有很大关系。

治疗儿童缄默症要注意以下几点。

1.营造温馨氛围 解除困扰孩子的精神因素,改变孩子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尽量缓和气氛,营造出愉快温馨的氛围。

2.暗示疗法 父母如果希望孩子有很大的成就感,那就要经常鼓励孩子的微小进步,用积极正确的语言去引导孩子,使父母的期望转变为孩子的自信,转变为孩子的进取心,孩子会从自己的每次进步中渐渐拾回信心,也会培养出乐观豁达的心态。父母要每天去激发孩子的情感,使孩子感受到家人关心他,喜欢他,爱他,使他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虽然刚开始孩子对此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反应,但是家长应该坚持不懈地与他说话、谈心,陪他一起看电视,从孩子的角度去评论,做游戏时有意识地启发和引导他谈谈做游戏的规则。在孩子有想说话的愿望时,父母要注意抓住时机,积极地暗示引导他将想要说的话说出来。经过长期反复的提示,孩子会不由自主地开口说话。

3.把握时机 儿童即使能够与父母、朋友说话,但有时也会出现症状的反复。出现这种情况时更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短期内暂时减缓对孩子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等到孩子感到心情愉快、轻松快乐时再对其进行教育引导,这样对孩子的整体进步非常有益。

4.改变环境 孩子除了同家人一起活动外,还应经常与同龄的孩子们在一起。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友谊圈,使孩子的童心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这样最容易使他们感到情绪放松,保持良好的心境,因此能够较好地调动孩子的主动性。

除此之外,父母还应分散孩子对语言的注意力,并且家长对孩子的病不要表现得过度紧张,以免对孩子造成压力和阴影。如果出现有较严重的症状,父母应在医生指导下,让孩子服用适量的镇静药物。以上几种方法若能有机结合、恰当运用,孩子的病会有根本性的好转。

什么是儿童孤独症

儿童孤独症,涉及感官、情感、语言、智力等多种功能的损坏,属于较严重的儿童心理障碍。该病多发于婴幼儿时期(多见于3岁以前),且男孩多发于女孩。其常见症状有:

1.孤僻

患儿没有与人交流的欲望,喜欢一人独处。症状轻的患儿,只是看别人玩耍而不愿参与其中,对周围事物没有好奇心,不爱答理他人。

2.语言障碍

患儿的一个明显表现是言语少,不喜欢与他人交流,多数患儿有语言发育障碍。

3.缺乏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如想找他人玩时,会用力拍打或揪搂别人一下就走开。让人觉得他是在捣蛋而不是想与人交流。

4.冷淡

对家人冷漠,没有亲情感。缺乏情感,与家人不亲热。

5.适应性差

患儿常有长时间专注于一种或几种简单而又单调的游戏,且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差,一旦改变环境,便会表现出脾气暴躁。

6.智力障碍

多数患儿智力发育不全,但少数患儿会在某一方面有别人无法比拟的天赋。

关于儿童孤独症的病因,尚无明确的研究结果。大部分专家认为,引发儿童孤独症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后天影响。专家指出,儿童孤独症是由脑部损伤引起的。还另外一种说法是人脑左右半球呈交叉性控制人体,正常人的左半球(即负责控制言语和思维的半球)常处于优势地位,而患儿的右半球(即负责形象和创造的半球)优于左半球。又有研究表明生理缺陷(如肢体残缺)亦可引起儿童孤独症。因为患儿从小生活在生理缺陷的阴影下,感到自卑而不愿与人交往,从而导致自我封闭状态。目前尚无研究表明儿童孤独症与遗传有关。

有的研究者发现,儿童孤独症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父母的生活和教育方式有关。比如一个天生好动、活泼淘气的男孩在父母机械性的严厉管教下,慢慢便不愿与父母交流感情,而变得沉默,最终可能导致孤独症。又如家庭的破裂,父母婚姻的不幸常给子女带来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孩子会选择逃避人群,孤立自己。

对儿童孤独症,但若能早发现、早治疗,仍能取得较好疗效。

1.语言训练

应尽量多与患儿沟通,用他能理解的简单语言与之交流。并创造环境、情景,提示患儿用言语来表达。

2.心理疗法

父母应多与子女沟通,精神和心理上的支持对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3.行为疗法

患儿兴趣范围常较狭窄,喜欢重复单调而又刻板的动作。此时要引导患儿多接触新鲜事物,多接受其他行为。

4.药物疗法

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般采用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和适量的中枢神经兴奋剂予以治疗。

什么是儿童恐怖症

儿童恐怖症是指儿童过度沉浸于各种恐怖的情景中,而这种恐怖多不合常理,常常是儿童将所受刺激成倍地反应于大脑,刺激神经,造成强烈恐惧。

根据恐怖的对象不同,可将儿童恐怖症分为以下几类。

1.对自然事件恐惧

如对电闪雷鸣、洪水、暴风雨的过分恐惧。一遇到这些自然现象就神情异常,失神大叫,失去对自己的控制能力。

2.对身体损伤恐惧

如对出血、医院的过分恐惧或对身体受伤的过分担心。

3.对人际交往恐惧

以社交恐怖和学校恐怖为常见形式。害怕与人交往,不愿到学校去,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过分担忧。

4.对某些抽象事物恐惧

如对地狱、鬼神等的恐惧。

5.对特殊食物或动物恐惧

患者还常伴有焦虑和其他躯体症状,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快变急促。

形成儿童恐怖症的原因如下。

1.遗传因素

儿童恐怖症患儿家族中患该病的概率较正常人高,遗传因素对该病的发作有严重影响。

2.后天的刺激因素

儿童曾经历过一些恐怖场面或事物,而这些恐怖的镜头经常在患儿脑海中重现,挥之不去。而患儿会将这些恐怖场面夸张化,导致在生活中一旦遇到相似情景时便恐惧不已,完全无法自控。

对儿童恐怖症的治疗有以下几种方法。

1.心理疗法

该疗法可以说是最佳疗法,可以让患儿明白所遇到的恐惧场面已不复存在,仅仅是自己施加于自己心理的一种压力。心理疗法可帮助他从这种压力中解脱出来,积极面对恐惧而不是消极躲避,征服自己的恐惧心理,勇敢地面对生活。

2.消除诱因

对有明显致病因素的患儿,要帮助消除最直接的诱导因素,让患儿免于再度受惊吓,防止诱因的反复出现使患儿病症反复发作。

3.药物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可适量选用镇静安神、抗焦虑药物。

什么是儿童学校恐怖症

儿童学校恐怖症是指于7~12岁学龄儿童产生的对学校恐惧而不愿上学的一种现象。

这种病症的主要表现为不愿上学,害怕考试,甚至会出现焦虑的症状,如面色发白,呼吸短促,严重者还会出现头晕、胃痛、恶心、尿急。而一旦不用去上学,所有的表现都会恢复正常。更让人吃惊的是,患有儿童学校恐怖症的儿童大多是学习较好的优秀生。

为什么这些本该天真无邪的儿童会出现这种心理上的障碍呢?

就一些儿童来说,他们有天生的性格缺陷,多胆小,并太过仔细谨慎,或太敏感;另一些儿童在家是大人的心肝宝贝,被过度溺爱和过分关心,他们的依赖性强,独立性差,无法适应学校的环境;还有一些儿童则是被家长和老师寄予很大的期望,因而使他们对自己也产生过高的期望,在超过一定的心理承受力之后,就会对学校、学习、考试产生恐怖的焦虑心境。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对于儿童学校恐怖症的治疗,心理治疗是最重要的。

首先,要让他认识到“逃避上学”有百害而无一利,虽然逃避上学可使恐惧忧虑感有所减轻,但是在心理发育和成熟上却是一大退步,如果今后还要继续上学的话,恐惧之心就会更加严重。必须让患儿认识到“害怕与恐惧”与上学无关,它们只是一些心理问题,要大胆地去上学,坚持上学,只有上学将来才会一片光明,为了自己的将来,即使再紧张再忧虑也不算什么。

在患儿同意上学之后,接着就应配合老师,在各方面对他进行鼓励,为他创造成功机会,让他不再关注是否有恐怖情绪,认识到重要的是上学本身,适应学校的生活是走向社会的前奏,是人生路上的一个阶段,更重要的是让患儿意识到学校生活是全部生活的一部分。要注意第一次治疗必须成功,渐渐地恐惧的情绪就会消失。

对于患儿经常出现的不舒服,要让他明白,这些症状只是一种心理上的反应,并不会导致真正生病。家长也应对这些症状不予理睬,使其从心理上放松,那么身体的状况也会好转,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

什么是儿童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是一种行为控制能力障碍,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心理病态反应。研究表明儿童多动症与大脑某部位的功能发育障碍有关。儿童多动症有以下几种症状。

1.多发病于上小学前,病程多在6个月以上。

2.容易兴奋和冲动,需要静坐时无法静坐,喜欢动个不停。

3.喜欢自己单独玩耍,还常常影响其他儿童的活动。

4.除好动外,还喜欢讲话,表现出话过多、喜欢插话和喧闹,特别是在上课听讲时,令老师头痛不已。

5.常不遵守秩序,无视纪律,参加集体活动时,无论如何强调,儿童多动症患儿总会不停地出错。

6.注意力不集中,无法静心听课、思考问题和做作业,以致学习困难重重。学习成绩不佳,但这却不是由于智力障碍所引起,主要还是因为注意力分散之故。

7.一旦希望得到什么就迫切要求被给予,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大吵大闹,产生情绪反应。

8.较粗心,动作不灵活,协调性差,与同龄人相比,动手能力较差,灵巧性低。

研究表明儿童多动症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有儿童多动症家族史的家庭中该病的发病率较高。父母有心理障碍者,其子女患儿童多动症的概率亦高过正常人群。由此可知,儿童多动症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受遗传素质影响。

2.精神发育影响 患儿对刺激的反应差,生理及心理反应慢,精神发育不良,常可导致儿童多动症的产生。

3.社会家庭因素 不良的社会家庭因素常可导致儿童患上多动症。家庭不和,或是长期被寄养在亲戚家中,与父母分离,均能成为本病的诱导因素,应当引起重视。

儿童多动症可不同程度地影响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应当积极防治。介绍以下几种疗法供参考。

1.药物疗法 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服用。

2.心理疗法 及时矫正患儿不健康的心理行为,可进行心理咨询或家庭心理治疗。耐心地教导患儿静心做事,或与患儿一起做某种需要安静思考、加强动手能力的游戏,让其体验到另外一种乐趣,如拼图游戏。或让患儿念诗歌,讲故事,逐渐消除患儿内心兴奋和冲动的欲望,达到治愈的目的。

3.针对性教育 对患儿自身特点采取特殊教育。儿童心理有很大的可塑性,在一段时间的特殊教育后,一些多动症的症状便会逐渐消失,患儿就能逐渐恢复正常。对某些动作笨拙、协调性差以及学习差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应及时给予鼓励,为他增加自信心。

什么是儿童异食症

儿童异食症是一种较罕见的疾病,多发于儿童期(1~6岁),病程持续1个月以上,男孩的发病率高于女孩。主要表现为喜欢吞食非食物性的异物,如油漆、橡皮、灰土、脏物、纸屑、毛发、玩具等,但又不是由于精神障碍引发的,而且吞食的异物常可导致肠道梗阻、寄生虫病、贫血、中毒等多种并发症。

儿童异食症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变态反应,是一种心理失常的强迫性行为,多由于家庭环境异常或营养失调引发。

1.孩子自出生时起,最初、最直接对客观世界的了解途径就是嘴。稍大一点时,仍然喜欢把东西往嘴巴里塞,此时如果没有人及时制止而任其发展,他的这种行为就会愈演愈烈,而变成一种习惯,最后一拿起东西,不管能不能吃就塞进嘴巴,这种行为甚至不受自己大脑的控制,是一种变态反应。

2.儿童体内缺乏某种营养物质(如铁、锌),容易引发儿童异食症,反射性吞食一些非食物的异物。

儿童异食症给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应当及时治疗。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