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居生活有禁忌(家庭生活智慧全书)
9170800000001

第1章 日常饮食禁忌(1)

人们在摄食时应注意进食的原则,以及避免进食不相宜的食物。又称禁口或忌口。忌指不宜,禁则不可,但通常不细分,概称禁忌。中医认为,食物的性味不同,人体状况各异,因而人们对饮食的需求与避忌也不同,饮食禁忌就是从养生的角度研究不同的人所应避忌的饮食。

历史上及文献《内经》中对饮食禁忌的原则做出了概括的论述,以食性与五行生克学说,食性与病性、体质的顺逆为主体,提出了“五禁”、“五味所禁”、“五味之所伤”等原则。至汉末,张仲景对一些食物间的配伍禁忌作了具体阐述。此后,随着食品与药物内容的不断扩展,有关的禁忌内容也在历代的本草著作中逐渐丰富,许多内容随着医事活动及膳食管理上达宫廷、下入民间,成为流行于群众中的饮食指导原则。

饮食禁忌的原则主要来源于《内经》,后世又不断充实和发展,大致包括以下内容。①以五行生克与食物性味相结合的禁忌原则。如《灵枢·五味篇》中有五禁的论述,即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五脏分属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行相克的关系是金克木,水克火,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而五行与五味的对应关系是金味辛,水味咸,木味酸,火味苦,土味甘。因此,肝病禁辛味食品,因为辛属金而克木,故不宜食。同样,心病忌咸食是因为咸属水,水克火,余可类推。②以食物性味对疾病的影响而确立的禁忌原则。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五味所禁为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这五禁强调勿多食,即可食而不可过,过则伤。如辛入肺,辛主散,气病多食辛则耗散太过,气愈加受伤,故禁多食辛;咸走血,咸主润,过则凝涩而耗,故血病多食咸则血被耗损,凝涩不行,是以血病禁多食咸;苦走骨,苦本火之味,苦味太过则从火化,肾主骨,过苦则火气胜水,肾伤则骨无所生,故骨病禁多食苦味;脾主肉,在味属甘,肉病过食甘味,甘味太过则滞塞脾气,脾运不行,肉无从生,故肉病禁过食甘味;筋病禁多食酸,因为酸本肝之味,肝主筋,气条达,酸味主收,太过则伤肝条达之气,肝伤则筋失养,故而筋病禁多食酸。③对所饮食物的寒热,限制其过极。如《灵枢·师传篇》认为“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因人体恒温,最宜温食,与体相适应,食过热则可能损伤口腔、唇舌、食管等部分。食过冷虽夏日亦将因寒物入胃,伤损中阳,凝阳胃络,致中寒之疾。④食物百性,于人体各有所合与忌,所忌之因甚多。如《素问·热论篇》有热病禁早食、多食、肉食的论述。一般来说,体质的寒热与食性的寒热相同,如寒性体质忌食寒性食物,热性体质忌食热性食物,而体质的虚实与食性的补泄则是虚体忌泄,实体忌补。

第一节常见饮食禁忌

六种最常见蔬菜的饮食禁忌

蔬菜本是含有丰富营养的食物,但食用方法不当的话,不但营养不能吸收,反而会有害健康。蔬菜的6种不当吃法,请大家一定要注意!

(1)餐前吃西红柿。餐前吃西红柿,容易使胃酸增高,食用者会产生烧心、腹痛等不适症状。而餐后吃西红柿,由于胃酸已经与食物混合,胃内酸度会降低,就能避免出现这些症状。

(2)胡萝卜汁、酒同饮。专家发现,如果将含有丰富胡萝卜素的胡萝卜汁与酒精一同摄入体内,可在肝脏中产生毒素,引起肝病。因此,建议人们不要在饮用胡萝卜汁后又饮酒,或是在饮酒之后饮用胡萝卜汁。

(3)香菇过度浸泡。香菇富含麦角甾醇,这种物质在接受阳光照射后会转变为维生素D。如果用水浸泡过度或过度清洗,就会损失麦角甾醇等营养成分。

(4)炒豆芽菜欠火。豆芽质嫩鲜美,营养丰富,但吃时一定要炒熟。否则,由于豆芽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剂等有害物质,食用后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等不良反应。

(5)炒苦瓜不焯。苦瓜所含的草酸可妨碍食物中钙的吸收。因此,在炒苦瓜之前,应先把苦瓜放在沸水中焯一下,待去除草酸后再炒食。

(6)绿叶菜存放过久。剩菜(尤其是韭菜等绿叶蔬菜)存放过久会产生大量亚硝酸盐,即使表面上看起来不坏、嗅之无味,也能使人发生轻微的食物中毒,尤其是体弱和敏感者。因此,对绿叶蔬菜既不要长时间烹调,也不能做好后存放过久。

桃李不宜多吃

桃、李、杏各有不同的营养价值,从中医上来说,它们还能起到一定的食疗作用,但是3种水果在吃时都要注意适度。

桃的营养丰富,尤其是含铁量很高,常吃能够起到防治贫血的作用,里面的果胶还可以预防便秘。中医认为吃桃能够治疗肺病,主要是因为它属于温性食物,具有补气养血、养阴生津、止咳杀虫的功效。因此,平时面黄肌瘦,经常感到心悸气短的人可以吃桃子来补养身体。然而,再有营养的食物也不能吃得太多,拿桃子当饭吃很容易上火,严重的还会令身上起疮,尤其是平时就有内火的人,更不宜多吃。

杏和李子吃多了,肠胃会感到难受,这是很多人在实际生活中得来的经验,也是俗话中说的“杏伤人”和“李子树下埋死人”的原因。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中医认为杏属于热性食物,有小毒,吃多了会伤及筋骨,引起老病复发。现代营养学则强调,鲜杏里较强的酸性会使胃里的酸液激增,引起胃病。而李子属于寒性食物,多食会使人生痰,甚至发虚热,让胃肠剧烈蠕动,脾胃虚弱和消化不良者应少吃。

食海鲜不宜处

关节炎患者忌多吃海鲜。海参、海鱼、海带、海菜等海产品中,含有较多的尿酸,被人体吸收后在关节中形成尿酸结晶,使关节炎症状加重。食用海鲜饮用大量啤酒,会产生过多的尿酸,从而引发痛风。尿酸过多会沉积在关节或软组织中,从而引发关节和软组织发炎。痛风发作时,不但被侵犯的关节红肿热痛,甚至会此起全身高热,状似败血症。久而久之,患病部分关节逐渐被破坏,甚至还会引起肾结石和尿毒症。

服维生素C禁忌

维生素C又称为抗坏血酸,它具有增强人体抵抗力、延缓衰老、美白皮肤等作用,成为家庭小药箱中的必备药物。然而,具有高度还原性的维生素C是维生素家族中颇为活跃的一员,性质非常不稳定,容易与多种食物或药物发生化学反应,使药物疗效降低或失效,严重时还可产生有毒物质。

(1)与猪肝同食,失效。维生素C还很容易被氧化剂氧化而失去生理活性。如果遇到铜、铁等金属离子时,其氧化就更加迅速。维生素C对铜离子尤为敏感,即使是微量的铜离子,也能使维生素C的氧化速度加快1000倍。猪肝中铜、铁元素含量非常丰富,所以,如果维生素C与猪肝同服,猪肝里面的铜离子、铁离子会使维生素C迅速氧化为脱氢抗坏血酸,而失去原来的功能。

(2)在服用维生素C时,也不宜大量食用奶酪、鸡蛋、牛奶、动物内脏等富含维生素B2的食物。这是因为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维生素B2具有氧化还原性,且其氧化性大于还原性,二者合用时,不仅维生素C会因氧化还原反应而失去疗效,而且这些食物中的维生素B2也无法在体内发挥应有的作用,可谓“两败俱伤”。

(3)在服用维生素C时,也不宜大量进食黄瓜、胡萝卜、南瓜等蔬菜,这是因为这些蔬菜中含有维生素C分解酶,可使维生素C遭到破坏而失去作用。

(4)吸烟别用维生素C。医学研究表明,吸烟者血清、白细胞及尿中维生素C的含量均低于正常。而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维生素C可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减轻吸烟的危害,因此,通常建议吸烟者应适量补充维生素C。但以色列海法理工大学和班拉医院的联合研究小组发现,吸烟会使唾液中的维生素C转变性能,成为对身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因此,这个研究小组建议,如果一时难以戒烟,那至少应该放弃吸烟的同时服用维生素C的习惯。

吃饭忌烫吃

烫食能使口腔粘膜充血。粘膜损伤造成溃疡,破坏了粘膜保护口腔的功能。高温烫食对牙龈和牙齿都有害处,能造成牙龈溃烂和过敏性牙痛。太烫的食物还能导致食道粘膜溃疡,刺激粘膜再生,留下瘢痕和炎症,长久下去还可能引起恶性病变。

长期养成吃烫食习惯还可能破坏舌面的味蕾,影响味觉神经,使人口味越来越重。

容易造成“趁热吃”的食物:

(1)麻辣烫。麻辣烫虽然味道鲜美,但也暗藏伤害,食用时不得不防。

(2)火锅。中国人热爱火锅。

(3)水煮鱼。曾有媒体报道:有人因猛吃水煮鱼而造成“软组织脓肿”。虽然最后医生说这只是极个别现象,但有些人吃水煮鱼后会脸上长痘。

喝牛奶十忌

牛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它物美价廉,食用简单,但若“煮开就喝”,就会犯一些“想当然”的错误,使牛奶的营养价值大大降低。

(1)牛奶越浓越好。有家长认为,牛奶越浓,孩子得到的营养就越多,这是不科学的。

所谓过浓牛奶,是指在牛奶中多加奶粉少加水,使牛奶的浓度超出正常的比例标准。也有的家长唯恐新鲜牛奶太淡,便在其中加奶粉。其实,婴幼儿喝的牛奶浓淡应该与孩子的年龄成正比,其浓度要按月龄逐渐递增,即便是1个月以内的新生儿,牛奶中掺水的比例也应根据消化情况而定。如果婴幼儿常吃过浓牛奶,会引起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甚至拒食,久而久之,体重非但不能增加,还会引起急性出血性小肠炎。这是因为婴幼儿脏器娇嫩,受不起过重的负担与压力。奶粉冲得过浓,或者在新鲜牛奶中掺入奶粉,其营养成分浓度升高,超过了婴幼儿的胃肠道消化吸收限度,不但消化不了,还可能损伤消化器官。所以,如果以牛奶喂养婴幼儿,应视牛奶的质量、孩子的年龄来决定加水多少。

(2)加糖越多越好。不加糖的牛奶不好消化,是许多家长的“共识”。加糖是为了增加碳水化合物所供给的热量,但必须定量,一般是每100毫升牛奶加5~8克糖。如果加糖过多,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有弊无利。过多的糖进入婴儿体内,会造成水分潴留在身体中,使肌肉和皮下组织变得松软无力。这样的婴儿看起来很胖,但身体的抵抗力很差,医学上称之为“泥膏型”体形。过多的糖贮存在体内,还会成为一些疾病的危险因素,如龋齿、近视、动脉硬化等。

(3)牛奶加巧克力。有家长以为,既然牛奶属高蛋白食品,巧克力又是能源食品,二者同时吃一定大有益处。事实并非如此。液体的牛奶加上巧克力后,会使牛奶中的钙与巧克力中的草酸产生化学反应,生成“草酸钙”。于是,本来具有营养价值的钙,变成了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从而导致缺钙、腹泻、少年儿童发育推迟、毛发干枯、易骨折以及增加尿路结石的发病率等。

(4)牛奶服药一举两得。有人认为,用有营养的东西送服药物肯定有好处,其实这是极端错误的。牛奶能够明显地影响人体对药物的吸收速度,使血液中药物的浓度明显较相同的时间内非用牛奶服药者低。用牛奶服药还容易使药物表面形成覆盖膜,使牛奶中的钙与镁等矿物质离子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非水溶性物质,这不仅降低了药效,还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所以,在服药前后的1~2小时内最好不要喝牛奶。

(5)用酸奶喂养婴儿。酸奶是一种有助于消化的健康饮料,有的家长常用酸奶喂食婴儿。酸奶中的乳酸菌生成的抗生素,虽然能抑制很多病原菌的生长,但同时也破坏了对人体有益的正常菌群的生长条件,还会影响正常的消化功能。尤其是患胃肠炎的婴幼儿及早产儿,如果喂食他们酸奶,可能会引起呕吐和坏疽性肠炎。

(6)在牛奶中添加橘汁或柠檬汁以增加风味。为了让孩子爱喝牛奶,在牛奶中加点橘汁或柠檬汁,看上去是个好办法。但实际上,橘汁和柠檬均属于高果酸果品,而果酸遇到牛奶中的蛋白质,就会使蛋白质变性,从而降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7)在牛奶中添加米汤、稀饭。有些家长认为,这样做可以使营养互补。其实这种做法很不科学。牛奶中含有维生素A,而米汤和稀饭主要以淀粉为主,它们中含有脂肪氧化酶,会破坏维生素A。孩子特别是婴幼儿,如果摄取维生素A不足,会使婴幼儿发育迟缓,体弱多病。所以,即便是为了补充营养,也要将两者分开食用。

(8)牛奶必须煮沸。通常,牛奶消毒的温度要求并不高,70℃时用3分钟,60℃时用6分钟即可。如果煮沸,温度达到100℃,牛奶中的乳糖就会出现焦化现象,而焦糖可诱发癌症。其次,煮沸后牛奶中的钙会出现磷酸沉淀现象,从而降低牛奶的营养价值。

(9)瓶装牛奶放在阳光下晒,可增加维生素D有的家长从广告中得知:补钙还要补维生素D,而多晒太阳是摄取维生素D的好方法,于是便照方抓药地把瓶装牛奶放到太阳下去晒。其实这样做得不偿失。牛奶可能会得到一些维生素D,但却失去了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因为这三大营养素在阳光下会分解,以致部分或全部失去,而且,在阳光下乳糖会酵化,使牛奶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