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居家庭如何安全用药
9170400000007

第7章 科学用药(6)

使用营养药的原则:①使用营养药,应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不能盲目乱补。若需补充某一营养药,应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并严格按说明书限定的用药剂量服用。建议不要自我随意使用营养药,更不要在无病症的情况下长期大量使用。

②应坚持饮食补充第一的原则。能从饮食途径补充的营养物质,就尽量不要用营养药。更不可轻信各类广告的诱惑,按广告买药用药,将营养药当饭吃。

第五节抗生素常识

1.拒绝滥用抗生素

提起抗生素,我们都很熟悉,但是近年来抗生素的滥用现象非常普遍,“是药三分毒”,随意地使用抗生素,不良反应相当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我们对抗生素的了解有很多误区。

误区一,抗生素可以预防感染

感染性疾病是由于病原微生物侵入体内大量繁殖,造成机体损伤,引起炎症。抗生素的作用是杀灭病原微生物或者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在没有这些病原微生物侵袭的时候,给予药物是没有意义的。

误区二,抗生素可以外用

因为外用是产生耐药性最高的一种方法。很多抗生素不是药物本身直接起作用,而是要在体内经过循环、代谢、产生另外一种物质,才能起到最好的杀菌、抗菌作用。外用的时候,没有这样的环境,所以不一定有效。

误区三,广谱抗生素比窄谱抗生素效果好

每种药都有针对性,有些人喜欢用广谱抗生素,这就像大兵团作战,但实际可能并不对症,所以这种方法有盲目性。

误区四,抗生素是消炎药

抗生素从广义来说是对所有的微生物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的药物的总称,消炎药是特指对于细菌有杀灭和抑制作用的药物。消炎药对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真菌是没有作用的。

误区五,新的抗生素比老的抗生素好

如果不对症,再新的药物也没有意义。另外,价格和药物的效果也不完全成正比,因为药物的定价与它的生产成本等都有关系,并不是直接与它的疗效有关系。

误区六,多种抗生素齐上阵

联合用药的效果并不一定是“一加一等于二”。如果杀菌药和抑菌药一起用,那两个药物之间就产生抵消作用。“一加一甚至小于二”。所以如何用药要在医师指导下,针对病的特点使用。

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治病救人,滥用却能助长细菌产生耐药性。因此,我们提醒您,千万不要滥用抗生素。

2.慎用抗生素

抗生素类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不仅会增加药品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同时也可能造成细菌耐药性的增长,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些人因滥用抗生素而导致中毒性耳聋,还有些人为此而造成心、肝、肾的功能损伤、衰竭,甚至死亡。因此专家告诉我们,以下几种情况一定要慎用抗生素。

小儿腹泻慎用抗生素:小儿腹泻严重时常易发生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甚至有致命危险,因此要及时就诊。如果此时在家中乱用止泻药或抗生素类药物会延误或加重病情,如细菌性痢疾腹泻会出现中毒性脑部疾病,还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并发生黏膜性肠炎等,反而使原有病症加重。同时,成人腹泻如果不是由细菌所致而滥用抗生素治疗,也会引起恶心、呕吐、38食欲缺乏等症状,甚至影响肝脏、肾脏和造血功能。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慎用抗生素:慢性支气管炎是老人的常见病,生活中,许多老慢支患者不问病情是否需要,经常不恰当地使用抗生素药物,结果使病情越来越难治。如果仅有咳嗽症状就经常使用抗生素药物,会出现不必要的药源性损害,一是增加了耐药性,当确实需要抗生素时,药效会大减;二是任何一种抗生素药物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对肝、肾等重要内脏的损害;三是可能造成菌群失调,使原有的非致病的细菌或真菌大量繁殖,患者可能发生更为复杂的并发症,尤其像内脏真菌之类的感染,病情会愈发严重,且难以控制,甚至危及生命。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者慎用抗生素:流行病学调查证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因此,当患上呼吸道感染时不分情况地服用抗生素是不科学不合适的,而且还可能造成病原体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及不良反应的威胁。当然,如果确是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或继发性细菌感染,就要及时使用抗生素类药物。特别是对发热原因不明的患者,除非病情严重,切勿轻易使用抗生素药物,因为使用后会使临床表现不典型,致病的细菌也不易被查出,这样就会延误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新生儿、老人、孕妇要慎用抗生素类药物:

新生儿如果长期使用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药物,会对听觉神经造成不良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使用氯霉素还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8岁以内的孩子,特别是新生儿,服用四环素、土霉素容易引起牙齿变黄,并使牙釉质发育不良,所以小儿不适宜使用四环素、土霉素等抗生素药物。

老年人因肝、肾等器官功能减退、血药浓度偏高、半衰期延长,故使用抗生素的用药剂量及间隔时间均要根据个体情况而定。

妊娠期、哺乳期的妇女在选用抗生素类药物时,除应调整剂量外,还应考虑对胎儿的影响。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患者千万不要自作主张,随意购买、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来治疗疾病,而要求助于有经验的医师,并在医师的正确指导下用药。

3.使用抗生素药物须遵循哪些原则

严格掌握适应证。凡属可用可不用者尽量不用,除考虑抗生素药物的针对性外,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遵循由窄谱到广谱、由低级到高级、由单用到联用的原则。

据药物敏感情况用药。在病原菌及药物敏感情况不明时,可凭经验选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有条件的尽可能做病原学和药物敏感试验,一旦药敏试验出结果后,就应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菌药物。选择用药途径按口服——肌内注射——静脉滴注。

遵医嘱按时服药。如4/d,即6h1次;3/d,即8h1次,而不是指在每日三顿饭时服用。用药按处方规定,切忌用用停停。药物用用停停非但不能有效杀灭体内致病菌,而且容易使残留的致病菌产生耐药性,给治疗带来困难,延长康复时间。

及时停药。因细菌性感染导致发热的,在经抗菌药物治疗后体温正常、主要症状消失后,要及时停止使用抗菌药物。

严格控制预防性用药范围。一般情况下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特别是广谱抗菌药物。

尽量避免外用。尤其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

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如果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乱使用。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以正确诊断为前提,熟悉所选用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及不良反应等,结合患者(是否老人、小孩、孕妇等)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选用,故应有医师处方并在医务人员指导下用药,切不可盲目使用。

4.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

抗菌药物特别是抗生素应用于临床后,使很多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大幅度降低,但同时也带来不良反应。人们在实际应用抗生素药物时,常常只注重其治疗作用,对不良反应注意不够,因而造成治疗的失败。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毒性反应:指由抗菌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等异常以及组织、器官的病理改变,其严重程度一般随剂量增大及疗程的延长而增加,多属于可逆反应。毒性反应是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表现在肾、神经系统、肝、血液、胃肠道、给药局部等。

变态反应:几乎每一种抗菌药物都可引起一些变态反应,最严重的是过敏性休克,大多由青霉素引起;最多见的是皮疹,各种抗生素均可引起;以发热、关节痛、荨麻疹为表现的血清病样反应则多见于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万古霉素可引起红人综合征。另外,还有药物热、感光反应等。

二重感染:指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新出现的感染。二重感染的病原菌常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加以人体抵抗力因原发病和(或)原发感染而显着降低,二重感染常难以控制且病死率较高。

为了预防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须做到:①认真询问既往史,包含既往用药史、家族史及药物过敏史等,严格执行皮试常规;②应用任何抗菌药物前应充分了解其可能发生的各种反应及防治对策;③慎用毒性较强的抗生素,联合用药时要警惕毒性的协同作用;④避免长时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⑤出现不良反应要立即采取相应抢救及治疗措施。患者则应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用药,切忌随意服用。

5.老人慎用抗生素

春季,正是慢性支气管炎的多发季节。此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高达15%左右,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为了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相当多的患者长期服用或注射抗生素,这种做法对不对呢?

慢性支气管炎一般分为3期,即急性发作期、慢性迁延期、临床缓解期。急性发作期是指患者在1周内,出现脓性或黏液性痰,痰量明显增加,可伴有发热等各种症状,或1周内咳、痰或喘等任何一项症状加剧。慢性迁延期是指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咳、痰、喘症状,病程在1个月以上。临床缓解期是指经治疗或自然41缓解患者的症状基本消失或偶有轻微的咳嗽和少量痰液,保持2个月以上者。

急性发作期说明细菌重复感染,这个时期脓痰多,有发热或喘息加重的患者均应及时选用抗生素治疗,以防止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一般1个疗程为7~10d,选用哪些抗生素,最好做痰液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使用适宜和有效的抗生素,不应该长期和连续使用同一种抗生素。

长期连续使用抗生素,不仅容易由于药物积蓄发生中毒,而且容易发生严重的二重感染。

另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还会抑制肠道正常菌群,使其合成维生素B等减少,菌群失调,而发生口腔黏膜溃疡、舌火和阴道炎等。同时,长期使用某一种抗生素,还会使病菌对此种药物产生耐药性,疗效显着降低,并给治疗造成困难。

迁延期和缓解期的患者,重复感染基本控制,应以对症治疗为主,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

6.抗菌用药时间有讲究

空腹给药:指清晨空腹将药服下。如不能做到晨起空腹服药,可在饭前1h或饭后2h服药,也可达到空腹给药的目的。如抗结核药物利福平等。

专家分析:空腹服药时,胃和小肠内的食物已基本不存在,药物可迅速分解、溶化、吸收,2h后血药浓度可达高峰,迅速分布到全身,达到最好杀菌目的。但是,空腹服药对胃肠道有明显刺激作用,溃疡病患者或严重胃炎患者应避免空腹服药。

睡前给药:指晚上临睡前服药。如抗结核药异烟肼,血药浓度测定表明,晚间一次性服用较早晨一次性服用抗结核效果好。

专家分析:晚间临睡前服药,一方面是为了起到空腹给药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饭前给药:一般在饭前30min服用为宜。如青霉素类药物,阿莫西林、氟氯西林、头孢拉啶、头孢克洛等;喹诺酮类药物,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大环内酯类药物,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以及四环素类药物等。

专家分析:饭前服药时,胃中已无食物,胃排空快,可使药物迅速到达小肠吸42收,提高生物利用度,达到更好的杀菌目的。

饭间给药:指在进食少许食物后服药。如头孢呋辛酯、头孢他美匹酯;一些缓释制剂,如头孢克洛缓释片;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等。

专家分析:饭间服药时,药物混在食物中,不仅可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食物还可使药物崩解的速度减慢,排入小肠的时间延长,起效时间延长。对胃肠道刺激较大的药物或有胃部疾病的患者,可以采用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