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居家庭如何安全用药
9170400000027

第27章 中药安全常识(3)

第三节中药煎服法

1.正确煎服中草药

(1)煎煮中药并非越浓越好: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喜欢长时间煎煮中药,认为中药汤剂越浓,其中的有效成分就越多,效果就越明显,其实不然。因为,煎煮中药是将草药中的有效成分不断地释放、溶解的过程,当药液达到一定的浓度,如果再不断地煎煮,反而会使药液中的有效成分在长时间的高温中遭到破坏或不断地蒸发而减少,导致药效降低。另外,针对不同疾病所开的中药处方,煎煮中药的时间也有所不同,一般应遵医嘱。

(2)中药汤剂不宜过夜:有些人喜欢将煎煮好的药液分成几次服用,当天喝不完,就留到次日服用,这样不仅会使中药的药效降低,而且对人体健康不利。

因为中药里含有淀粉、糖分、蛋白质、维生素、挥发油、氨基酸和各种微量元素等成分,煎煮时这些有效成分大部分溶解在药液里,如果隔夜服用或存放过久,药效就会有所降低。例如,夏季治疗感冒的藿香这种中药,隔夜后药效就会明显降低。另外,隔夜汤药在空气、温度、时间和细菌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下,会使药液中的酶被分解,导致细菌孳生繁殖,服用这样的汤药对人体健康极为不利。正确的服用方法是,趁汤药温热时先服用一半,4~6/h后再服用另1半。

(3)煎中药用凉开水为好:为了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充分地析出来,在煎中药时应先用一定量的凉开水浸泡药材0.5~1h方可煎煮,不能用热水浸泡。由于凉开水已经煮沸过,自来水中的余氯都已挥发,就避免了余氯对中药有效成分的破坏。同时,在水的加热过程中,由于生水中钙和镁的重碳酸分解沉淀,降低了水中钙和镁离子的含量,从而减少药材中有效成分与钙和镁离子结合沉淀的机会,使药汁中有效成分的浓度提高。

2.为什么煎中药不能用金属器皿?

人们在煎中药时,一般使用的是沙锅药罐。而不用铁锅、铝锅或其他金属制品去煎中药,这是什么道理呢?

在这里,我们应该从中药的成分和金属器的属性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中药的成分,大多数的中药里含有一种鞣酸的化学物质,它在某些药物里作为有效的成分,但当它一旦遇到铁、铜等其他重金属时,就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一种不能溶于水的鞣酸铁或其他鞣酸盐。这种鞣酸盐的物质,就使中药里的鞣酸受到破坏而遭受损失。另外,在中药里还常含有一种“生物碱”的成分,它能治疗某种疾病,但它必须和鞣酸或其他有机酸结合成盐以后,才能溶解于水中。如果鞣酸损失得较多,就会直接影响到生物碱的有效成分,从而使药物的治疗效果减低。

另一方面,我们再来看看金属的属性。金属铁或铝等遇上药物中所含的鞣酸以后,便生成鞣酸铁、鞣酸铝等盐类,这些盐类,有的会对人体有害。这样,不仅中药治疗达不到去除病痛的目的,反倒会产生一些新的不利健康的因素。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在煎煮中药时,最好不要用铁锅成铝锅及其他金属器皿,最好是用沙锅。因为沙锅传热比较慢,在锅里的药物能慢慢地将有效成分溶解出来。同时,药物的性能也不会发生变化,对治疗是十分有利的。

3.巧煎中药事半功倍

煎煮中药敞着好还是盖着好?不同药材敞着、盖着煮出来效果不一样。有些中药含有一定的挥发成分如薄荷、苏叶、藿香等这些通窍治感冒药物,在煎煮过程中容易发散到空气中,所以必须盖着盖子熬,否则药效会不知不觉跑掉不少,而像西洋参等贵重药材也同样具有挥发成分,需要在密闭容器里煎煮。相反,中草药如夏枯草、金钱草、丝瓜络,由于材料比较轻,占的体积又很大,加上有的家庭煎煮器材容积比较小,这时候如果盖住盖子煮,药液很容易往外溢出,所以建议可以开盖煎煮,但前提条件是得不时搅拌。

特殊药物可能会“假沸”中药都要煎煮到100℃,但像含皂苷等化学成分的中药,低温时也会产生大量气泡,出现“假沸”。另外汤剂中若配伍有款冬花、远志、沙参、田七、牛膝、甘草、桔梗等药,煎煮过程中也有此种现象产生。这些会“假沸”的药物一旦未煮沸,其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没有完全浸出,在临床上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煎煮中应加以注意。

不宜用自来水煎药:自来水中一般会含有余氯。氯是强氧化剂,可与多种有机物发生氧化反应。只有当自来水煮沸成为开水,余氯才能挥发掉,这就避免了余氯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破坏;而在煮开水的过程中,自来水中钙、镁的重碳酸盐分解沉淀,减少了它们与药材中有效成分结合沉淀的机会,提高了药汁的治疗效果。因此医师建议煎煮中药还是应该用已经沸腾过然后冷却下来的凉开水。

过频搅拌易使药物挥发:搅拌过频会使药锅中温度下降过快,不利于中药有效成分溶出;而且还会使某些成分挥发,从而影响药物疗效,建议煎药不宜搅动过频,一般10min左右翻动1次就可以了。

4.汤药效果好,服法最重要

服用中药汤剂,虽然要比服用成药麻烦很多,但治疗效果却比成药好。然而服用汤药的方法很有讲究,否则将会影响其疗效。那么,究竟怎样服用汤药效果好呢?

冷服:即待药液冷却后服用。凡是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应冷服。

温服:药液煎好后放置一会儿、待其不冷不热时服用。凡平和补益的汤药均应温服。

热服:在药液比较热时即服用。凡解表类药物均应热服,以达到发汗的目的;祛寒、通血脉的汤药也应热服。

餐前服:一般在饭前30~60min服用。凡用于治疗肝肾胃肠等疾病的汤药,应在餐前服用。因为在胃排空的状态下,药液能直接与消化道接触并快速吸收,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餐后服:一般在饭后15~30min服用。治疗心肺胸膈、胃脘以上部位病症的汤药或对消化道有刺激性的汤药或毒性较大的汤药均应在饭后服用,以免吸收太快而产生不良反应。

空腹服:凡滋养类汤药,应在早晨空腹时服用,以利于充分吸收。用于驱虫或治疗四肢血脉疾病的汤药,也应在空腹时服用,这样不会使药物迅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而发挥药效。

睡前服:一般在睡前15~30min服用。凡是有补心裨、安心神、镇静安眠等功效的汤药以及患有积滞、胸膈患者,服药后宜仰卧:有头、目、耳病者,服药后宜去枕而卧;有左右两胁症患者,服药后应按药性的升降作用选择睡姿、如药性为升发,应选择向健侧卧,药性为沉降时,则应选择向患侧卧。

隔夜服:这种服药方法常用于驱虫药,一般为睡前服用1次,第二天早晨空腹时再服用1次,以便将寄生虫彻底杀死并排出体外。

冲服:较为贵重的中药或具有芳香性、久煮会影响药效的药物,应采用冲服的方法。即先将药物置于杯中,然后把煎好的汤药趁热冲入,温浸片刻后再服用,以免久煎降低药效。

5.服用中药颗粒有讲究

现在不少医院采用中药颗粒剂代替传统中药饮片,不需要煎煮,可直接冲服。

但在服用时有一定要求,否则影响疗效:

(1)一般应将一日的用药剂量倒入同一杯中,用适量(250ml左右)沸水冲化,搅拌调匀后加盖密封2~3min,分次服用。

(2)中药在空腹时服用一般易于吸收,但对胃肠道有刺激的中药,最好在饭后30min服用。

(3)若经沸水冲后颗粒还未完全溶化,可放在小火上煮2~3min,促使其完全溶化。

(4)装药的容器最好为搪瓷、玻璃、陶器或不锈钢等用具,不宜用铁器或铝制品等容器,否则影响疗效。

(5)少数药宜用温开水冲服,如紫河车、乳香等,若用沸水冲,其腥臭味特别重,不少人会感到恶心欲吐,若用温开水冲,腥臭味会减低。

(6)部分贵重中药饮片是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后打粉入药的,故不易冲化溶解。我们可以像服散剂一样连同汤药一并服下,疗效颇佳,不要将未溶解的药物当作杂质而丢弃。

6.中药“忌口”要分清

俗话说:“吃药不忌口,坏了大夫手。”忌口是指治病服药时的饮食禁忌。这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特点,历来医家对此十分重视。实践证明,忌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平时食用的鱼、肉、鸡、蛋、蔬菜、瓜果、酱、醋、茶、酒等普通食物,它们本身都具有各自的性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药物的治疗作用,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服用清内热中药的忌口:不宜食用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热性食物。

治疗“寒证”服用中药的忌口:禁食生冷食物。

治疗因气滞而引起的胸闷、腹胀时忌口:不宜食用豆类和白薯。

水肿病人忌口:少食食盐。

哮喘、过敏性皮炎患者忌口:少吃鸡、苹果、猪头肉、鱼、虾、蟹。一些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鱼忌苋菜:鸡肉忌黄鳝;蜂蜜忌生葱;天门冬忌鲤鱼;荆芥忌鱼、蟹、河豚、驴肉;白术忌大蒜、桃、李。

另外,由于疾病的关系,在服药期间,凡属生冷、油腻、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忌口。

7.服用中药的饮食禁忌

对于某些疾病的诊治,有时更适合看中医,如妇科疾病、小儿疾患,或者大病初愈体质虚弱者。不过,服用中药要注意饮食上的禁忌,常言道,“吃药不忌口,坏了大夫手。”忌口是指,由于治疗的需要,要求患者忌食某些食物,历来医家对此都十分重视。

人们平时食用的鱼、肉、鸡、蛋类、蔬菜、瓜果、酱、醋、茶、酒等食物,均具有不同的特性,尤其在服用中药时,正确科学的饮食方法对疾病的控制和药物治疗的作用,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清代《调疾饮食辨》一书中提到,“病人饮食,藉以滋养胃气,宣行药力,故饮食得宜足为药饵之助,失宜则反与药饵为仇。”

患者在服用清内热的中药时,不宜食用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热性的食物;在治疗寒症服用中药时,应禁食生冷食物。在服用中药甘草、黄连、桔梗、乌梅时忌猪肉;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甲鱼忌苋菜;鸡肉忌黄鳝;蜂蜜忌生葱、大蒜、桃、李等。这说明,在服用某些药物时,需禁食一些食物,否则,会影响治疗效果,或者起到相反的作用。

此外,在服用中药期间,凡属于生冷、酸涩、油腻的食物,以及不易消化或有刺激性的食物,皆应忌口。伤风感冒或小儿出疹未透时,不要吃生冷、油腻、酸涩的食物;治疗气滞而引起的胸闷、腹胀时,不宜食用豆类和白薯;水肿患者要少吃食盐;哮喘、变态性皮炎患者,应少吃鸡、羊肉、猪肉、鱼、虾、蟹等。

另外,在冬春时节,老人尤其要增加牛奶等富含钙的食品,并要补充一些维生素D,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饮食应清淡,保持营养均衡。

8.吃中药可口三法

(1)药温控制在37℃以下药煎好后,应注意把汤药晾至低于体温。当汤药在37℃时,味道最苦。高于或低于这一温度,苦味就会减弱。因此,服药时应等药的温度降至37℃以下。

(2)加些果汁等调服: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长期服用洋地黄及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低血钾,都要服用氯化钾。氯化钾无论是水剂还是粉剂,其味均不爽口。

如将氯化钾混合到等量的橘子汁或姜汁汽水中,再服就会可口。

(3)服药前口中可含些冰块:如果发现患者因厌恶药味而不愿坚持服药时,可让患者服药前几分钟在口中含些冰块,这样可使味蕾麻痹,服药较易。

9.服中药注意小节

服中药除了要煎服得法,用量相当,还有一些小节须注意:

(1)要视病情、药性的差异,调整汤药的温度,使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

(2)有些中药服用不当易致呕吐,要加以注意。如香薷,热服易致呕吐,当以冷服为好。

(3)精心护理:服发汗药后需安卧、服辛温发表药宜盖被出微汗以助之,而服辛凉发表药则不宜捂被。

(4)观察疗效:凡服发汗药者,只宜取得通体微汗,不可令人大汗淋漓,以防发汗太多而虚脱(尤其老人)。若发现服药后汗不出者,可加服些热开水或热稀粥,以助药力。

(5)服发汗药后,不可即食酸味食物及冷饮。

(6)在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等不易消化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与疗效。如:茯苓忌醋,蜂蜜忌生葱,天门冬忌鲤鱼,白术忌大蒜、桃、李等。

10.慎服隔夜中药

有些患者在煎煮中药后,习惯将药液分成几次服,当天服不完的就留到次日服。然而,药理学专家指出:服用隔夜中药是不科学的,甚至有害健康。中药含有蛋白质、淀粉、糖类、氨基酸、维生素、挥发油、微量元素和多种酶等有效成分。煎煮中药时,这些有效成分大部分已溶解在汤药的汁里。如果将煎成的药汁存放过久或隔夜后再服用,因空气、温度、细菌污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药液中的多种酶分解而致药效降低。另外,细菌的滋生和繁殖,糖、淀粉类营养物质等有效成分发酵水解,会使药液变质,若服用这些变质的隔夜中药,不仅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反而可能危害健康。

第四节如何选购中成药

1.可益寿延年的中成药

益寿延年是中老年人所为之期盼的事,中医历来就有“寓补于食”、“寓医于食”的理论。可是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历代养生家均较为重视中医药在这方面的作用,下面介绍几则具有延年益寿功用的处方,供中老人参考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