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塞尔指出,自然利率与货币利率这两种利率水平本身都是变化的,但是,二者变化的决定与影响因素不同,这也是自然利率与货币利率经常发生背离的重要原因。自然利率的变化可能来自技术进步、人口增加等因素所引起的资本边际生产率的变化,以及工资和租金水平,而货币利率的变化会受价格变动、经济兴衰及其它因素的影响。两种利率的变动具有各自的特点,自然利率的变动是连续的、缓慢的,货币利率的变动是非连续的、震荡的。就二者关系而言,虽然自然利率与货币利率可能经常出现不一致的情形,但是,自然利率总是基础性地决定着货币利率,货币利率总是趋向于同自然利率相一致;当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相一致时,货币经济就会达到一般均衡状态,在这种经济均衡状态下,货币对经济不起任何干扰作用,货币就是中性的,它既不会使价格水平上涨,也不会使价格水平下落。
三、累积过程理论与货币均衡政策主张
基于自然利率与货币利率的区分以及二者经常发生背离的事实,维克塞尔提出累积过程理论。无论二者的这种背离导源于自然利率或货币利率,其基本情况总是表现为货币利率趋于接近自然利率的累积过程。维克塞尔是在充分就业假定下进行分析的,因此,累积过程不是关于产量和就业的累积过程,而是价格水平的累积过程。可见,维克塞尔还并没有像凯恩斯那样完全摆脱古典经济学的束缚,这也算是他对货币数量论传统的一种坚守。
这里,就以自然利率高于货币利率的情况为例来说明累积过程。这种情况下,企业家将普遍感到投资利润会增加,因而增加投资,企业普遍扩大生产规模。企业对劳动、土地的需求急剧增大,生产要素需求的膨胀,会使生产要素的价格及其要素收入相应地上升。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随之扩张,还有较低的货币利率也在抑制储蓄而刺激消费,以及在充分就业假定下,资本品生产领域投资的扩张使得消费品的生产和供给相对趋于缩减,因此,在上述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导致消费品价格上升,一般价格水平最终随之上涨,从而刺激经济不断扩张。另一方面,由于储蓄被抑制,于是经济扩张过程同时就呈现为储蓄小于投资的过程,这一过程会一直继续下去,这一过程一直伴随着价格水平的累积性上涨过程,直到最后因资本需求大于其供给,从而促使货币利率上升到等于自然利率时为止,这时投资就下降到等于储蓄的水平,价格水平将不再上升。以上便是价格水平上涨的累积过程,同理,价格水平下跌的累积过程正好与此相反。由此可见,维克塞尔认为,利率对价格水平的稳定具有决定作用。当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价格水平将上涨,而且累积性地上涨;反之,当货币利率高于自然利率时,价格水平将累积性地下跌。
累积过程理论表明,就方法论而言,维克塞尔的利率范畴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均衡思想,自然利率本质上是一种均衡利率标准,它代表的是一种货币中性与货币均衡的经济状态。在自然利率基础上,维克塞尔建立起判断货币均衡的标准以及由此解释经济波动与价格累积的原因、方向和程度,因而累积过程理论又称为货币均衡论。据此,维克塞尔提出实现货币均衡的三个条件:(1)货币利率必须等于自然利率,即真实资本的边际生产率;(2)利率必须能使储蓄的供给和需求相等;(3)利率要能保证一个稳定的价格水平。其中,第一个条件反映资本的客观时间价值,即利率水平决定的客观物质基础;第二个条件反映储蓄投资均衡的利率调节功能,即资本供求的平衡关系;第三个条件反映商品供求的市场平衡关系。显然,这三个条件是密切相关的,在完全竞争的市场假定下,三个条件只有同时得到满足,货币利率便是均衡利率,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才能同时达到均衡。古典、新古典货币数量论局限于商品与货币的流通过程现象,总是未能真正触及货币数量与实体经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生产性根源,从而使货币数量论的关系表达不同程度地带有机械性。然而,货币均衡论则使实物分析与货币分析有机结合起来,这对货币数量论以及宏观经济分析范式的建立具有重大的理论与方法论意义。
在累积过程理论基础上,维克塞尔相应地提出自己的货币政策主张。维克塞尔认为,价格水平的波动会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危害,他主张把稳定一般价格水平作为主要的经济政策目标。累积过程理论表明,价格水平波动的根源在于货币利率偏离自然利率,稳定物价的关键就在于采取有效措施使两种利率趋于一致,而自然利率的决定具有客观性,因此,促使两种利率趋于一致的唯一办法就是调节货币利率,即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降低或提高货币利率来主动适应自然利率的变动,以保证一般价格水平的稳定。
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由于各国价格水平之间的相互影响,价格水平的稳定就必须依赖于国际间的合作,维克塞尔指出,价格水平的调节和稳定应当通过各国中央银行协调一致的利率政策来实现。为此,一方面,各国银行的利率政策应与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相适应,另一方面,各国银行应采取共同协调的利率政策来维持价格水平的稳定。此外,在信用货币、信用发展的条件下,维克塞尔还建议取消金本位制,以更加灵活的利率调节措施保证价格水平的稳定。
第三节维克塞尔累积过程理论简评
一、宏观均衡分析与货币非中性逻辑的方法论先导
自然利率与货币利率的理论划分,开拓了货币功能、货币非中性以及货币供给性质(内生性与外生性)等货币理论研究的新视野。累积过程理论使货币数量与相对价格以及价格水平之间动态地、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货币均衡理论,从而为传统经济学中长期以来处于相互分离状态的价值论与货币论的逻辑结合,第一次作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及其方法论贡献。因此,维克塞尔对于现代货币经济理论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后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包括凯恩斯货币经济理论在内的现代货币经济理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维克塞尔经济理论的启发与影响。
在萨伊定律教条下,传统经济学只是一种基于微观层面上资源配置效率的、以市场价格机制为核心的自发的经济均衡理论,这种自发均衡是与充分就业、市场自动出清的基本假定逻辑地相统一的,正是在于自发均衡这种先入为主的理论意识,使得均衡现象的宏观经济理论探讨在传统经济学中便失去应有的理论自觉。然而,在坚持传统经济学基本假定的前提下,维克塞尔已经开始表达宏观的、动态的经济均衡过程与经济均衡条件,在这样的理论新思维下,宏观动态均衡理论的发展最终必然要与货币的非中性、市场失灵以及经济周期等这些宏观经济的基本命题联系起来。因此,累积过程学说也是货币型周期理论的先导,唤起了宏观经济研究的理论自觉。
维克塞尔不愧是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先驱者。维克塞尔理论的理论效应,一方面在于彰显宏观经济现象的客观性与必然性以及宏观经济理论建立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在于隐含地反证作为传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的萨伊定律的适应性与相对性。
二、传统理论信仰与社会人文精神
就累积过程理论的分析方法而言,维克塞尔的确是现代经济学的开拓者,但是,在理论的假设条件上,还是没有摆脱传统经济学近似“真空”下的“完美”的市场假设的窠臼,从而导致维克塞尔在累积过程理论中回避了货币非中性问题,脱离了现代意义上货币非中性的应有之义。从这一点来看,维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并没有真正彻底地吸收其货币观中那些已有的、先进的货币信用思想,未免有些“苟同古旧”的“理论妥协”味道,这是维克塞尔理论在货币非中性问题上的不彻底性。
就累积过程理论的分析推理过程而言,逻辑上看似货币、价格、实际产出与就业之间可能会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但是在充分就业假定下,维克塞尔的理论分析中并没有涉及货币、价格与实际产出及就业之间的关系,最终除了价格与均衡价格的动态变化结果外(换言之,最终除了张扬和诠释“市场自发性调节”的理论立场外),似乎别无其它。累积过程只是价格的累积过程,可见,在思想传统上维克塞尔依然是货币数量论和传统经济学的坚守者,根本上体现的是“中性货币”思想。
就累积过程理论的经济政策意义而言,基于价格水平波动的危害性的认识,维克塞尔提出自己的货币政策主张,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货币非中性思想,但是,这种非中性还只是局限于价格水平的调节和稳定,这与凯恩斯经济学等现代宏观经济学中旨在影响产出、就业水平的需求管理政策层面上的货币非中性,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总之,中性货币的思想情结,以及与这种思想情结似乎有些不大匹配的宏观动态分析范式,让我们觉得维克塞尔理论更是一种方法论上的杰出贡献,为现代经济理论的创立和发展以及货币数量论的论证提供了理论新思维。另一方面,笔者从社会人文精神的向度提出一种评价视角,中性货币思想在一个侧面上也是维克塞尔作为一位学者大师,具有社会责任意识这种社会良知精神的时代反映,他的这种中性货币思想对于当时坚守、捍卫和传承西方经济学的传统理论信仰,促进和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科学合理定位,都是具有重要的思想与理论价值意义的。
因此,抛开资本主义固有的某些制度性缺陷,这便是维克塞尔理论的一个必然的时代局限性。由于该局限性的客观存在,维克塞尔理论在货币非中性问题上的不彻底性,以及累积过程理论的动态均衡分析与现实假定、货币中性之间的不完备性,就是很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