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货币政策研究
9168900000023

第23章 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2)

查阅近年来国内在货币政策透明度领域的很多文章,加以比较就会发现带有很大程度的相互照搬和教条化倾向,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上的现实意义与创新意义不大,在关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做法建议方面,缺乏结合中国实际的理论求实与理论创新态度,一味地把国外中央银行的某些具体做法先验地盲目加以介绍和推崇,缺乏客观的判断评价,忽视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与体制实际。因此,根据《货币和金融政策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的指导精神,关于货币政策透明度的理论研究,需要从上述这些启示的基本立场和指导思想出发,理论与实证相结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系统研究。

第二节货币政策透明的基本规定性

一、政策的目标透明

货币政策目标透明是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前提,因为中央银行的一切货币政策行为都是围绕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服务的。货币政策目标通常具有多重选择性,一般包括充分就业、稳定物价、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这些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冲突,因此,中央银行通常是因时因势而权衡选择具体的货币政策重点目标(阶段性目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这种不确定性行为,如果没有一定的面向社会公众的透明化保障措施,只是中央银行自己“暗箱操作”的一种决策行为,社会公众自然就很难了解和把握中央银行的真实意图,甚至还会站在中央银行的对立面来误解中央银行良好的政策意图。在这种背景下,面对所有具有独立性的市场经济主体,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执行随之就会面临公众能否配合、是否愿意配合的现实挑战,这样,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亦非中央银行全能所控,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未必遵循中央银行所愿。因此,在没有一定的目标透明度保障的情况下,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行为事实上就是一种“自我封闭”、“失信于民”的行为倾向,中央银行往往就由开始的货币政策决策的一个主动者,陷入政策执行过程和政策执行结果的被动者,这是中央银行常常不同程度遭受“货币政策困境”之尴尬的一个最为直接的根源性因素。

只有真正让社会公众能够充分地、准确地了解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意图,货币政策目标才是透明的;只有货币政策目标的透明,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的良好预期才会具备社会公众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中央银行开始明确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面向社会公开透明地量化通货膨胀,作为确定货币政策具体目标的基础,这种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运作就是旨在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透明度。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通常以稳定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的单一目标,具体设定相应的通货膨胀率控制目标,容易为社会公众所理解、信任和支持,有利于中央银行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一致。中央银行应当通过以下方面的努力,积极促进货币政策目标的透明化:

(1)中央银行应当适时向公众公布和解释货币政策目标及其目标属性的具体界定,包括目标的选择倾向、目标的确切内涵、多重目标之间的主次权重关系、目标的实现保证与承诺;

(2)加强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定性的和定量的货币政策目标监测、考核和评价指标体系;

(3)建立货币政策目标量化指标体系的数据监测信息的规范发布与权威解释制度;

(4)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在公开场合的日常的货币政策话语权,应当受货币政策目标宣传导向的基本约束,以便增强货币政策目标的社会公信力,提高民众的货币政策信心指数。

二、政策的过程透明

政策的过程透明包括中央银行应当公开货币政策决策的程序与过程,以及货币政策实施过程的透明两个方面:

1.货币政策决策程序与过程的透明。中央银行向社会公众公开货币政策决策的程序与过程,公开决策过程中货币政策的决策依据、经济模型分析以及重要结论观点,客观、善意、合理地充分表达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货币政策决策过程、意图与预期。公开货币政策决策的经济模型分析的基础上,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向公众解释货币政策的决策依据、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货币政策的经济效应以及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这些都是中央银行与社会公众更加深入的沟通交流,有利于消除误解、分歧和达成政策共识,对于货币政策执行以及提高货币政策效率具有重要而基础性的作用。

2.货币政策实施过程的透明。中央银行需要适时公布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情况、操作规程,接受公众的监督;建立健全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纪要信息的公开、透明、规范、安全发布制度;建立健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政策效应监测与过程绩效评价制度。

第三节提高透明度和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方法论建议

一、货币实证分析与实体经济实证分析有机结合

传统上宏观分析总是侧重于实体经济实证指标分析,而轻视货币实证分析,货币分析是被动的,实体经济与货币经济之间缺乏充分的对称分析,货币政策选择通常只是依据实体经济的实证分析。在货币政策的这种选择决定模式下,货币政策方案内部本身,往往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部分货币性因素可能对实体经济的负向的、非系统性的意外冲击,货币政策的正效应随之弱化,甚至出现较为严重的货币政策问题。

货币是动态变化的。货币在市场流动性、流通速度、货币资产结构、货币的层次结构以及货币分布的产业、行业与区域结构等方面,货币的经济属性经常是动态变化的,影响货币经济属性的短期、中期、长期因素有所不同而且也是动态变化的。例如就市场流动性状况而言,流动性短缺状态通常有利于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的利率反应弹性,而流动性剩余的情况则相反,因而货币政策的选择运用,就不能仅局限于实体经济的实证依据,还应当考虑市场货币环境因素的这些可能性影响,货币环境因素本身是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以及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媒介因素。

因此,翔实、科学而可靠的货币实证分析,是货币政策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是有效防范货币政策决策与执行过程中货币性误差累积、放大与扩散的重要保障;反之,如果缺乏这样的货币实证分析基础,就如同用存在误差的尺子度量实体对象一样,货币政策幻觉下货币政策的选择本身往往容易成为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只有将短期、中期与长期的货币动态的实证与预期分析,与实体经济短期、中期与长期的动态实证与预期分析有机结合,才能仔细分辨宏观经济波动中的实际因素冲击与货币因素冲击、供给因素与需求因素,以及哪些波动是需要货币政策调节的,而哪些波动是实体经济动态运动过程中可以自我平衡的,无需货币政策调节——货币政策的随机与应急性调节,反而会破坏宏观经济的动态自我平衡系统,这就如同市场机制下价格波动是正常的市场自我调节能力的必然反映,而没有价格波动的垄断反而会不正常地破坏市场供求调节机制一样,是违背规律的体现。

二、加强短期货币政策操作的信号引导功能

如同价格供求调节总是表现出的动态滞后性,货币政策的时滞性,使得货币政策定位与实际宏观经济政策需要之间通常存在着一种时差错位,加之货币政策传导的复杂性,实践已经实证表明,立足当前的短期性的相机抉择型货币政策的长期运用,通常伴随和导致货币政策自身引起的累积性的“货币政策问题”,即宏观经济波动问题,由于货币政策的这种长期运用模式导致的累积性货币政策问题,笔者在此称之为“次生货币政策问题”,这种次生货币政策问题本身又循环性地转化成为经济波动不可消除的重要根源。因此,货币政策目标及其相应的货币政策实际操作,应当立足于中期,着眼于中期宏观经济形势的实证预测与判断,通过前瞻性的货币政策预防战略来平滑中期宏观经济可能的波动,而不应当立足于短期性的相机抉择。

既然货币政策存在着长期中性倾向,就短期而言,货币政策传导又存在着滞后性,而且宏观经济本身是一个非常动态的过程,单调的短期对于宏观经济分析决策而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短期不足以构成货币政策全能操作的充分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在短期,货币政策操作应当立足于信号引导和适当微调。例如,根据宏观经济短期波动的监测与预测,发挥中央银行的信息优势,可以通过运用适宜发挥微调和信号引导作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例如公开市场业务,向社会公众发送引导信号和进行微调,侧重于象征性地传达货币政策信号以引导宏观经济运行,侧重于向公众表达和传递关于宏观经济以及市场货币运行状况的官方判断,从而引导市场预期,让社会公众明确宏观经济形势从而更加理性自己的具体决策,中央银行没有必要进行实际足量的货币政策操作。

货币政策的这种信号功能,对于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可获得性依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货币政策作用功能的释放,一方面是调控的需要,另一方面却本身又是经济波动的一个刺激源,因此,货币政策的这种基于短期的信号引导功能(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基于试探性的货币政策策略),既有利于有效延长中央银行观察与判断经济形势的“窗口期”,充实中央银行的信息源,提高中央银行的回归分析能力,准确判断和把握经济中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强货币政策操作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同时也有利于强化货币政策的预防性功能,防止政策失控,尽可能地减少经济波动。

为此,中央银行需要重视货币政策的宣示效应,即货币政策信号功能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加强货币政策信号传递与反馈机制的科学研究,不断完善和加强货币政策信号功能系统建设,充分发挥货币政策信号在货币政策中的预防与制度激励作用,提高货币政策的民主力量以及货币政策的自主性。这里就此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深入研究探讨单项货币政策工具的货币政策信号有效发挥的机理机制,以及货币政策组合工具之间货币政策信号功能有效发挥的机理机制,不断提高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驾驭能力,降低货币政策操作的直接成本以及各种机会成本;(2)加强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信号的发送、货币政策信号实际效应的评估、货币政策信号力度与范围的调整等方面与环节的程序化、规则化,建立健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信号操作规范,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信号操作的辨别区分能力。只有加强规范性,尽可能减少随机性,才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操作的透明度,不断消除货币政策决策者与货币政策反应者之间的非合作博弈行为及其累积性的货币政策负效应,从而有利于长远趋向于实现货币政策的预期政策目标;(3)加强货币政策工具的货币政策信号功能及其实现形式的探索研究和开发,增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提高货币政策的微调能力;(4)加强关于宏观经济运行以及市场货币状况判断的信号体系建设,包括信号指示器的指标种类体系、信号监测的数值指标体系建设,以及信号分析工具技术的开发和完善,不断改进和完善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分析模型;(5)建立和加强有利于中央银行准确、快速决策的信息数据库决策网络系统体系;(6)加强经济预测科学的发展,不断增强宏观经济预测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促进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精准化

适应市场宏观调节目标多元化、精细化、灵活化的发展需要,应当加强货币政策工具“市场衍生功能”的开发,不断拓展和延伸货币政策工具的市场功能,强化货币政策工具的市场搭配组合能力,完善货币政策工具功能的市场化实现形式,不断扩展货币政策工具的市场外延,促进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提高货币政策工具的市场化适应与选择能力,增强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弹性与灵活性,努力促进和实现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精准化。

四、促进宏观信息数据的高效集成与透明发布

中央银行应及时发布宏观经济的统计分析数据、经济模型分析数据;不断加强中央银行信息能力的硬软件建设,强化中央银行的信息素质,提高中央银行快速、及时、准确、科学、安全的信息数据处理与披露能力,实现中央银行与社会公众之间信息交流的充分性与对称性,确保中央银行信息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权威性,不断提高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信誉度,实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理性与社会公众货币政策执行理性的正向统一,尽可能消解货币政策对社会经济意外的负面冲击,增强货币政策博弈效应的正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