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方法教出好孩子
9166600000013

第13章 培养孩子的情商(2)

坚强的意志是人们达到目的、获取胜利的重要条件。美国有位心理学家曾对千余名儿童进行了追踪研究,30年后总结时发现,成就与智力不完全相关,智力高的人不一定成就高。在800名男性受试者中,他把其中成就最大的人(占20%)与没有什么成就的人(占20%)做了比较,发现他们之中最明显的差别不是智力的高低,而是意志品质的不同。成就大的人,都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具有不屈不挠的坚持性和毅力即意志力;而成就小的人,则缺乏这些品质。

从上面这个研究中可以看出,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人的一生多么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独生子女的研究表明:独生子女虽然智力不错,但学习成绩与其智力发展水平并非一致,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独生子女缺乏意志力,特别是缺乏自制力和持久力。这更说明对孩子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训练具有多大的战略意义。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呢?

1.给孩子制定一个目标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制定一个目标,让孩子有努力的方向。当孩子的心中有了目标,他就会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去努力,进而表现出坚毅、顽强和勇气。但是,父母必须记住,给孩子定的目标一定要恰当,应该让孩子明白,这个目标只要经过努力就会达到,如果不努力是不会达到的。父母要知道,不管是太难或是太容易的目标都不会让孩子的意志得到锻炼,只会得到相反的效果。还有,如果目标制定的合理,那么父母就必须要求孩子执行到底,一直到实现为止,不能让孩子半途而废。

2.让孩子独立活动

父母要尽可能地让孩子独自活动,比如让孩子自己学会穿衣服,自己完成作业,等等。当孩子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就需要克服一些来自外部的困难和内部的障碍,也正是在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中,孩子的意志就会得到锻炼。如果孩子对于一些活动不能够独立完成,父母也不要急着去帮忙,而是尽可能的让孩子自己克服困难,进而解决问题。因为,当孩子战胜了困难,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之后,就会有一种胜利的满足感。也正是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也随之增强。

3.让孩子克服障碍

大家都知道,坚强的意志是磨练出来的,生活环境越是困难的人意志力也就越强。因此,父母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一些障碍,给孩子提供克服困难的机会,让他们的生活中有一些坎坷。如果父母把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障碍替孩子清除干净的话,可能在短时间内孩子会平平安安的生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会慢慢长大,到那个时候,孩子就会失去走坎坷道路的能力。

4.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

孩子的意志品质是在大人的严格要求下养成的,当然也是孩子在平常生活中经常自我控制的结果。父母可以经常启发孩子加强自我控制,比如,当孩子在开始一项行动时觉得很困难,可以让孩子告诉自己“大胆一些”;当孩子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可以让孩子默默地给自己下命令,让自己“再坚持一下”。

5.对孩子多一些表扬

不管是表扬还是鼓励都可以让孩子鼓起勇气,提高信心,这样还有利于孩子意志的锻炼。当孩子在某些活动中表现出意志的努力或是取得一些进步的时候,父母要对孩子进步进行适当的表扬,对孩子表示肯定和赞许。当孩子由于某些原因而不能完成原先的计划时,父母千万不要对孩子说一些丧气话,而是要对孩子进行具体分析。否则,父母的嘲讽只会让孩子一次又一次地感到挫败,从而失去信心。

6.注意孩子的性格

人的意志品质和人的性格特征是有着一定的关系的,因此,当父母在培养孩子意志力的时候,要着重注意孩子不同的心理特点。比如,当孩子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时,父母应该加强孩子果断性和灵活性的锻炼,培养孩子大胆、勇敢、坚毅的意志品质;如果孩子是外向性格,父母则应该加强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忍耐、沉着有克制的品质。

教子心经

一个人的成功总会有坚强的意志力做伴,一个人能不能达到目的,获得胜利,坚强的意志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父母要着重培养、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因为这是孩子将来获取成功的最佳武器。

让孩子学会自己控制自己

很多时候,人的行为是需要控制的,孩子也同样如此。如果一个孩子缺乏鲜明的道德观念和是非意识,对于自己的言行不能够进行适当的控制,任性放纵,为所欲为的话,就可能会能导致人格偏离和违法犯罪,造成对他人、对社会的危害,最终就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其实,一般来说,孩子的自控能力都比较差,这和孩子的生理发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孩子的神经系统还没有完善,情绪的兴奋多于控制。如果从社会心理因素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话,就是孩子的年龄还小,经验不足,所受的教育也不够,这些都是影响孩子控制能力的形成和完善的原因。

那么,怎么样才能加强对孩子控制能力的培养呢?

1.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孩子进行自我控制的培养,父母在开始的时候可以从生活习惯方面开始,比如,要求孩子准时起床、准时就寝、按时饮食、不偏食、不挑食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控能力方面就会得到加强。在孩子的学校生活中,可以要求孩子在集体中要遵守集体规则和纪律,不可随心所欲地侵犯别人利益,等等。如果父母可以长期坚持一贯的要求,不作无原则的迁就,孩子就会逐步学会控制、约束自己。

2.让孩子逐步学会评价自己的行为

父母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时要坚持说理,要让孩子明白“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的道理,让孩子用这些道理来评价判别自己的行为是对还是错,这样他就会以此来约束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情。比如,已经很晚了,可能孩子还是坚持不肯去睡觉,这个时候,如果父母疾言厉色地让孩子去睡觉,可能就会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干脆跟父母杠起来。如果父母耐心地对孩子说:“如果你今天不早睡,那么你明天就会起不来,上学也就会迟到,还会影响到爸爸妈妈。”父母要是坚持这样做,不迁就孩子,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久而久之,孩子就慢慢地学会评价自己和别人行为的适宜度,增强孩子的控制能力。

3.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

孩子都是善于模仿的,也是最容易受到感染的。所以,父母可以充分利用一些良好的榜样去影响孩子,引导孩子去向别人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克服困难的良好行为。

4.让孩子做一些自控的游戏

游戏是孩子主要的学习活动,因此,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为孩子选择适合的游戏,并在游戏中结合自制力,坚持性,自觉性和延迟满足这四项自控能力培养的要素,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父母可以让孩子做这几类游戏来培养孩子的控制能力。

操作性游戏。在操作游戏中,对材料的操作和摆弄是激发孩子游戏兴趣的源泉。由于孩子会专注于手部动作和材料本身,所以在规则简单的情况下,孩子的自控坚持性表现得比较突出,但对外界干扰的自觉抵制力和自制力较差,动作的失误,他人的影响都会影响游戏的进行。

娱乐性游戏。一般,孩子对动作的控制要优于对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娱乐性游戏正是通过激发孩子兴奋的情绪过程,通过动作的控制,调整自己的情感。音乐、道具、角色是这类游戏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可以说,情境越逼真和夸张,培养孩子自控的效果越好。

运动性游戏。一群孩子在进行运动游戏时,伴随着孩子自控行为的发生,他们的集体观念也逐渐增强。在竞赛中,同组内的孩子往往会在等待中相互提醒鼓励、探究取胜的技术和策略,使孩子们的合作和交往能力得到长足的提高。

智力游戏。这类游戏的进行一般从4岁以后才能开展,因为这时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游戏中,孩子会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一些“犯规”行为的评判和孩子因此引起的争执等,这时,成人要适时适度的进行干预,帮助孩子提高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父母进行对孩子游戏培养时,应当注意到以下的问题。

1.尊重孩子的年龄

不管是什么类型规则的游戏都蕴含着丰富的培养孩子自控的要素,因此,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可以不受游戏类型的限制,但是,父母要记住,一定要绝对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充分体现游戏的趣味性。孩子对游戏的兴趣越浓,自控水平表现得越明显。

2.自控能力构成的因素

对孩子自控能力构成的四个因素,也就是:自觉性、自制力、坚持性和延迟满足应该有机的贯穿于游戏的整体而不应单纯地进行界定。因为孩子自控的内部调节机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一个游戏中这四个因素会相互制约而又相互促进,所以,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不同水平将目标指向不同的自控因素。

3.自控游戏中孩子的自控表现

孩子在进行游戏的时候,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甚至会出现较大的个体差异。即使是同一个孩子,在游戏前后的自控水平差异也很大,比如:日常生活中自控能力较差的孩子,他们在游戏中会积极参与游戏,对游戏规则理解敏感而稳固,游戏中情绪热情,反应机敏。相反,日常生活中自控能力较强的孩子却时常在游戏中表现得漫不经心。

教子心经

自我控制能力对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非常重要,当然,这种能力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它也是可以在后天的环境中,通过培养不断地形成和发展的。所以,父母不要因为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弱而听之任之,正确的做法是立刻着手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怎样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有了一丝变化,父母首先注意到的是孩子长高了,并且不再天天跟在父母后面做“小尾巴”。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父母发现孩子变得不听话了,甚至有时候还会和父母“杠”起来。孩子的这种现象,被心理学上称为“逆反心理”。

当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时,代表着孩子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大人了,这个时候的他们有着越来越强烈的独立愿望,他们既想要摆脱父母,自己做主,又必须要依赖家庭。由于各种原因,这时的孩子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是大人,尤其是要求父母改变对自己的看法,不要总是拿自己当小孩看。如果这个时候父母无视他们的要求,仍然将他们当成小孩,那么他们就会感到厌烦,觉得父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同时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孩子一天天在长大,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所接触的范围也跟着扩大了起来。当然,他们的知识面也会有所增加,慢慢的,他们就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当孩子有了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并且发现父母和自己的价值观不同,自己的价值观还会遭到父母的反对。于是,他们在得不到父母理解的情况下就会在同龄的孩子中寻找共鸣,当他们找到和自己有共同看法的人时,也就不会那么亲近父母了。这个时候,如果父母不能够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变化,还是把其当成孩子一样说教,就会迫使他们产生反抗情绪,进而就有了反抗行为。

不错,孩子是慢慢的长大了,并且也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意识,但是,这个时候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是比较差的,他们经常会在无意间违反纪律。这时的孩子喜欢和人论个高下,却又偏偏没有足够的论据;对什么事情都抱着怀疑的态度,却没找不到科学的依据去反驳;经常会有一些发现,却又不能准确判断;喜欢对别人评头论足,观点却又十分片面。

有些父母或许知道孩子正处于叛逆时期,却又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有逆反心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会让孩子出现逆反心理呢?

1.父母与孩子相处的相互作用

人与人的相处,是起着相互作用的,比如你尊重我,我就会尊重你,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也是这样。大部分的时候,孩子不一定是叛逆,可能只不过是他说了一句话,而父母觉得不满意,于是就大声骂他,孩子受到了刺激,也变得大声对抗,或以沉默抗议,或以反叛行为抗议。久而久之,孩子便会产生一种习惯,这是与父母之间一种相处的相互作用。

2.孩子养成习惯

父母教育孩子一定要趁早,千万不要因为孩子还小,不懂事,而不纠正他的错误。比如,孩子在小的时候不懂得尊重长辈,如果想要什么东西得不到就哭、不吃饭,要挟父母答应。如果父母让步的话,孩子就会有这样一个认知:用这方法对待父母,父母就会让步。等到孩子长大后,习惯已经养成了,想要改也就不容易了。

3.家庭出现问题。

当家庭出现问题,比如父母感情不和,两人时常争执时,孩子心里讨厌,但又觉得无助时,便会以逃避,或以叛逆的行为表现自己的不满。

4.孩子受朋友影响

当孩子们和父母没有那么多共同语言的时候,就会在学校结交一些朋友,而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受到怂恿,做出一些不该做的事。例如,当孩子反驳老师,和老师顶嘴的时候,本来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却得到来自同学的称赞;当孩子勇于反抗父母定下的重重规矩时,也会有可能得到某些朋友的认可。这样一来,孩子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错觉:如果我扮演这样的角色,便会被别人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