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意外伤害救治指南
9160700000006

第6章 儿童意外溺水的救治(2)

二、对溺水者救援方法

淹溺对儿童来讲,是一种致命的威胁,仅次于交通伤害。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人们对如何救助落水儿童总结出以下几个方法。

水上作业人员救援方法:无论是江南水乡、沿江两岸、水库周边或者洪涝灾害的受灾区域,水上船只(或军用舟船)均须由有经验的驾驶人员操作。平时或用时(包括救灾时),均应配备有足够的安全救护设备。特别是水域周边靠渡船往返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船只,更要有足够的思想认识和物质设备,因为你所搭乘的是儿童,是学生,他们年少,力量弱,所以应该以预防为主,人性化设置,以防万一。有条件的地方或有这方面知识的家庭,应在船只上给自己儿童配备救生器材,上船时应穿戴整齐。下船时再脱掉,更应提前加强教育。如遇上儿童落水时,能互相配合,以期达到减少受伤害的目的。遇见儿童落水,首先是操作者向儿童抛出救生圈、停舶营救。如人力船应停篙,机动船停机,特别是后者,以免螺旋桨的叶片把儿童吸入。当应该下水营救落水儿童时,应从下游或下风头向儿童靠近,如带有救助工具时,应注意避免救人心切而伤害被救儿童。当落水儿童失去知觉时,应将他面部转向上方,用肘或手臂弯在他的头颈部,然后用仰泳的方式向后退着向岸边接近,这样可保持被救儿面部浮在水面上以免再呛水。

如果落水的是大孩子,在水中乱挣扎,这时救援者应该小心从背后接近溺水者,如果拿有竹杆、木棍等应该及早递给溺水者,让溺水者手持竹竿,浮上水面,顺势救起。并以防被死死抱住,若一旦抓住不放,双方都有生命危险。最好的方法是用竹竿边挑起,边退向岸边。或者机警地抓住他的手,把他的手臂弯过来后举在水面上,用仰泳的方法来营救。近年来发现很多救人者反被死死抱着不放而双双丢命,这是不可取的。科学救援、多方营救,既救助他人,又不致被淹溺这才是最好和最科学的方法。

第三节儿童意外冷(冻)伤的救治

儿童冷(冻)伤是在一定条件下寒冷作用于儿童机体引起儿童身体局部或全身的损伤。损伤的程度与寒冷的强度、湿度、温度(水温、气温)、风速、受冷时间以及儿童机体在当时的状况密切相关。

一、冷(冻)伤发病原因

目前常见的发病因素主要是由于小儿监护人监护不力,御寒措施不到位,生于寒冷冬季的新生儿、婴幼儿或儿童,特别是新生儿没能及时保温——有部分书上把新生儿冷(冻)伤称“新生儿硬皮肿”、新生儿冷损伤综合征,除去温度过低或保温措施不当以外,早产儿,小样儿,产伤儿,产时产后窒息儿,重度感染或营养低下儿均易发生,婴幼儿在低温环境中裸露时间过久,儿童外出(上下学路上外出旅游,教室内外,户外玩耍)遇上寒流,暴风雪,失足掉进水池、冰窟等或小儿意外地接触了制冷剂(如液氮、固体二氧化碳等)。特别是被遗弃和被拐卖的婴幼儿,失去亲人的监护,以至于遗弃和暴露在寒冷潮湿和荒凉的环境中,可引起全身冻结性冷伤。非冻结性冷伤可见于各个年龄段的小儿及未成人,多发生在面部如脸、耳郭、鼻、手背、脚趾等长期暴露在外或末梢循环的部位,并且有年年发病史。

二、冷(冻)伤发生机制

通常我们把由低温和寒冷造成的机体损伤称为冷(冻)伤,临床上又把冷冻伤分为冻结性冷伤和非冻结性冷伤两个类型。冻结冷冻的冰晶发生在人体组织的间液中,使组织细胞形成高渗透压,细胞内的钠离子移向组织间液,组织间液的钠浓度增加,而细胞脱水、蛋白变性、酶活性降低、代谢障碍,以至于组织细胞坏死,称为冻结性冷伤。非冻结性冷伤是温度在0~10℃低温环境中,血管(特别是周围微血管,因冷刺激而血管收缩,供血缺如,但没能在组织间液出现形成的冰晶)供血不足而造成经常暴露在外部的脸、耳、鼻、手、脚等处出现冻伤(冻伤持续发展,可形成溃烂而成为冻疮),比冻结性冷伤相对较轻。又有人把因冷而造成的冻结性冷伤称为全身性冷伤,把非冻结性冷伤称为局限性冷伤。

冷(冻)伤在我国的西北、东北等寒冷地带多有发生,内地只在寒冷的冬季可见。

三、冷(冻)伤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一)冻结性冷伤(全身性)

1.询问病史有外界或室内受冷伤病史(如室内受冷或外出时遇上寒流,失足落水淹溺时,以及遭遇大风雪等),打雪仗、堆雪人,时间过久,陷入冰水里或是否接触到制冷剂经过。

2.临床表现可见有寒战,打哈欠,疲乏无力,全身或肢体僵硬(甚至僵直),皮肤、黏膜出现苍白或青紫(特别多见于口唇)。严重时可出现意识模糊、昏迷、少尿或无尿以及休克、肺水肿以至于呼吸循环衰竭等。

(二)非冻结性冷伤(局限性)

1.询问病史有无冻疮病史及是否年年发生,当气温回升后,可否自行缓解和自愈。

2.临床表现局部有无水疱、红肿、腐烂、破溃、脱屑,遇暖时感觉痛痒或色素沉着。严重冷(冻)伤(冻疮)愈合后可留有麻木、疼痛,对寒冷比较敏感或局部肤色改变等。

(三)冷(冻)伤治疗方法

1.冻结性冷(冻)伤的治疗

①急救与复温:发现小儿冻僵时或呼吸心跳骤停时,可及时就地做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并迅速脱离低温环境和致冷物体(如打湿的衣裤和制冷剂等),待呼吸心跳恢复后,用38~42℃温水浸泡患肢或全身(水量要足够,水温要稳定),一般要在20~30min才能恢复温度,使肢端红润,皮温在36℃为宜。受冷时间超过24H者,不能采取以上方法复温,应缓慢复温,以免内环境突然改变引起其他并发症。

②经复温后全身情况好转,每天再将患肢在42℃温水中浸泡2~3次(温水内可适当加入甲硝唑、氯己定溶液),每次20~30min,连用1周,既可达到促进血液循环,又可起到清洁灭菌等目的。

③改善微循环与抗血小板凝集治疗,小儿在冻结期间,周围循环较差,血黏度增高,此时可适当应用少量右旋醣酐、血管舒缓素、倍他司汀、罂粟碱,也可用丹参弱抗凝药。

④抗继发感染,给予足够的能量。

抗继发感染可选用无肝肾损害的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用前须做过敏试验),支持疗法可给能量合剂及血浆代用品等。

2.非冻结性冷(冻)伤(局限性)的治疗

①经常用40~42℃温水浸泡患处,每次至少20~30min,保持每日1~3次。浸泡后拭干涂以冻疮膏、防冻霜、护肤霜等。并戴帽子、耳蒙子、口罩、手套等保暖防护措施,儿童外出时注意保暖。

②局部破溃糜烂或感染时,用抗生素软膏或抗生素纱条,勤换药,多保暖,因冻疮常与血液不良有关,一旦溃烂,容易迁延很长时间而不愈合。

③对并发症的治疗。小儿无论是冻结性或非冻结性冷(冻)伤均应注射破伤风抗生素,用量同成年人肌肉1500U(如过敏试验呈阳性者,可脱敏注射),有条件时,还可预防注射气性坏疽血清,对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的并发症,应提前预防。特别是新生儿和婴幼儿,早期评估和防止急性肾衰竭,并防止脑水肿、肺水肿等重要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