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意外伤害救治指南
9160700000034

第34章 儿童食物中毒的救治(1)

儿童食物类中毒比较常见,除婴幼儿少有发生以外,任何年龄的儿童均可发生。由于吃入了被细菌、真菌(或其毒素)污染或食入了农药、有毒植物、动物以及食品添加剂,过期变质不良垃圾食品等。这些不良物质进入人体后造成儿童机体损害而发生的一系列中毒症状和体征。

中毒发生后严重损害儿童身体健康,甚至危及儿童生命安全。

一、食物中毒的分类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

食用被某些细菌及其毒素污染所致,这些细菌包括沙门菌属、大肠埃希菌、产气芽胞杆菌、空肠弯曲菌、副溶血弧菌、肉毒杆菌、伤寒杆菌、蜡样芽胞杆菌、结肠耶尔森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等。

(二)真菌性食物中毒

多为有毒真菌,如赤霉菌、变异酵母菌、黄曲霉菌和青霉菌等。

(三)有毒植物、菜蔬和水果中毒

植物本身或因贮存过久、农药残留、发芽、除毒不尽等或食用不当,引起中毒或过敏反应。

如有毒蘑菇(毒蕈)、木薯、发芽土豆、蚕豆、猫豆、荔枝、菠萝、霉变甘蔗、苦杏仁等。

(四)动物肉及海鲜品本身含毒或食用不当

如蝎子、鱼胆、蟾蜍、蛙类、河;病死或注水的猪、牛、羊肉及鸡、鸭、鹅等卤制中各种卤素及其化合物等的含量严重超标,各种熟食以及用瘦肉精饲养的有害肉类等可危害人体健康。

市场销售过期火腿肠、果冻、牛奶、肉浆、腌肉制品和螺、蟹、海蜇与贝类等。

(五)食品添加剂

近年来物质生活好转,市场物质供应不仅齐全而且丰富,特别是小儿食品(成品),为了保鲜、美观等,常常使用化学合成的防腐剂、调味剂、增色剂;这些如硝酸钠、苏丹红、硫黄、吊白块、甲醛、甲醇、工业乙醇等以至发生很多垃圾有害食品。

(六)采摘误食野生花果中毒

儿童外出旅游,走亲戚或同学间相互串门走动时,山区小孩似懂非懂,城市小孩就根本不懂什么花、果有毒无毒,例如洋金花(曼佗罗花)、桐籽花、猫眼花和闷头花等;有毒野果如巴豆、马前子、木鳖子、蓖麻子、桐籽、曼佗罗果和椿来生果等。这些花果有闻其味或食入后过敏,中毒后可致呕吐、腹泻与腹痛等。

二、中毒表现与诊断要点

根据食入的食物种类的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轻者仅表现有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肤色灰暗或苍白。重度中毒患儿多汗、嗜睡或昏迷,染有机磷农药致中毒者,不仅多汗还有瞳孔缩小、肌颤等。如严重中毒可导致肝、肾损害,呼吸循环衰竭;如未能及时发现或救治不当可危及儿童生命。如发生于幼儿园或中小学生食堂内,可引起突发性集体食物中毒。

中毒多见于发病急,不仅有消化道症状,常伴随神经系统的改变等。实验室粪便检查、血液和尿液中毒性代谢产物的检测与分析,可协助诊断。

三、救治方法

各种食物中毒,均应以急症对待,严重的幼儿或中小学生集体中毒应以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相对待,需紧急上报疾病控制中心、快速启动救援机制。

(一)清除毒物与排泄毒素

包括对患儿催吐、洗胃、导泻等,时间稍长的还可高位洗肠;泻下方法可协助排出肠内毒物。不明原因中毒时宜选用盐水或温热清水洗胃,已明原因者可选择针对性洗胃溶液。如疑有机磷食入中毒选择弱碱性洗胃液等。

(二)利尿和输液

1.利尿可促进体内毒物或毒素从肾脏排出。

2.输液可稀释、淡化体内毒物的毒性损害,并加强利尿、排泄毒素,还可由输液溶液中加入针对性解毒剂等,并防止水电解质紊乱。

(三)细菌性食物中毒

明确中毒病原体时,应用敏感的抗生素,如沙门菌属感染者,可选用头孢菌素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致中毒者宜选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肉毒杆菌感染致中毒者,应用多价抗肉毒血清(肌内注射一次5×104U,每6H1次,连用4次后改为1~2/D,每次(1~2)×104U直至恢复正常。对真菌性食物中毒,给予制霉菌素,氟康唑、酮康唑类治疗。

(四)过敏或中毒

出现过敏反应时给予抗过敏、抗组胺类药物,如解毒敏、氯苯那敏或葡萄糖酸钙治疗。洋金花、木鳖子、马前子中毒时多出现神经亢奋性症状,可选用地西泮,苯巴比妥等治疗。对食品添加剂等中毒时,可选择性使用二疏基丙醇等,也可先检测出具体中毒物后针对性治疗。

(五)对症治疗

呕吐严重,予以镇吐或镇静;腹痛时可给予解痉镇痛;抽搐时可给予解痉、镇静;脱水、酸中毒时可补液纠酸;严重细菌性中毒时可有高热等,适当给予物理降温等。

(六)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与处理

儿童中毒常出现很多并发症,如肝、肾损害,不能以为消化道症状消失就放松或放弃治疗,因肝肾损害常于短期内无明显表现,一旦功能丧失,后果严重。苏丹红、硝酸钠等在心肌细胞中蓄积常常引起中毒性心肌炎等。食物中毒的中、晚期时有发生中毒性肺水肿和脑水肿,常常意味急救效果不佳,导致呼吸循环衰竭的可能,应防止输液过量、过快,必要时早期应用呋塞米或甘露醇等。继发性感染也可见,适当应用抗生素治疗。

第一节儿童亚硝酸盐中毒与救治

一、中毒原因

蔬菜中的青菜、韭菜、白菜、菠菜、新鲜腌制的咸菜(如咸菜、萝卜叶、腊菜、大头菜、榨菜等),变质的剩菜,水井中的苦硝水等,均含有较多的硝酸盐(即工农业生产中使用的硝盐,俗称“皮硝”)。大量食用后,肠道内细菌可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成为有毒物质。亚硝酸盐可引起急性中毒。首先出现皮肤、唇、指甲等处发绀,故又称肠源性青紫病或肠源性发绀症等。

农村小学住读生(寄宿生)常从家中带些腌制的蔬菜,如酸腊菜、酸萝卜叶、豇豆,再加上无冷藏或放置时间已久,变质等,极易导致亚硝酸盐中毒。

二、中毒机制

硝酸盐进入肠道后,经肠内细菌分解还原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为一种氧化剂,极易被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发生作用,将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形成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中的三价铁,因能与血红蛋白的羟基牢固地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了携氧能力。与此同时,剩余部分二价铁与血液中的氧离子结合得更牢固,导致释放氧的能力降低,共同造成机体组织细胞缺氧,其缺氧的程度与体内高铁血红蛋白的含量呈正相关。

一般高铁血红蛋白的含量超过血红蛋白总量的1%时,即称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达到总量的10%时,皮肤、黏膜出现发绀,达到总量的20%~30%时患儿出现缺氧症状;达到总量的50%~60%时,患儿出现严重的精神、神经症状,如超过总量的60%时可发生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其致死量儿童为1~3G。

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中小学生因居住分散、生活、交通均不方便,常在学校住宿、住读(即寄宿生)。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等原因,常常带一些腌制蔬菜和咸菜,每带一次要吃上1周之久。孩子们既缺乏存放条件,又缺乏保管知识,往往使硝酸盐浓度不断增加,更会促进霉烂变质,使小孩们中毒的发生机会大大增加。有少数地区总爱吃腌制的菜蔬,由于小儿血红蛋白与亚硝酸盐反应快、抵抗力和免疫力差,更易出现中毒反应。有报道少数地方水井、水质中硝酸盐含量高儿童长期处于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在未出现肠源性发绀的程度时)会导致长期脑组织细胞缺氧,出现智能障碍和发育迟缓等。综上所述应该引起儿童家长、学校老师的注意,让儿童远离硝酸盐,避免亚硝酸盐中毒。

三、中毒表现与诊断要点

有单独或全家食入含硝酸盐的饮食史,或水质中含有硝酸盐。可单独发病,全家发病或集体发病等,潜伏期10~20min,也可长达10~20H者。发绀为本病特征,当高铁血红蛋白量>15G/L时,即可出现发绀。除典型发绀外,患儿肢体发凉,心率增快。由于亚硝酸盐可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而血压下降。亚硝酸盐还可分解释放出一氧化氮而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常伴有头痛、头晕、嗜睡、精神委靡、反应迟钝和多汗,严重者可使心率变慢、心律失常、休克、肺水肿、昏迷、惊厥、呼吸循环衰竭。若不及时抢救或抢救不力,可危及患儿生命。实验室检查可见抽取的静脉血呈紫黑色,放入试管内在空气流通中振摇,或向试管内吹入氧气约15min不变成鲜红色,此可协助诊断。还可取剩余饭菜、呕吐物、排泄物等,做硝酸盐测定。获得性高铁血红蛋白测定可做为重要的诊断依据。

四、救治方法

根据典型发绀特征,应积极抢救,可不必等待检验结果的回报,以免延误治疗时间,可采取以下步骤:

①清除亚硝酸盐已知误食硝酸盐时,可迅速催吐、洗胃或予以导泻等。

②特效治疗亚甲蓝注射液是对该病治疗的特效药。注入血液后能迅速地将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是一种氧化还原剂)从而使发绀消退,中毒症状缓解。常用量为1~2mG/KG,宜从小剂量开始。因为亚甲蓝具有氧化和还原双重功能,小剂量有还原作用,可使高铁血红蛋白还原为血红蛋白;大剂量可起氧化作用,使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因此,大剂量应用不利于对本病的抢救,在一定时间内症状不缓解者可间隔1~2H重复应用。如出现精神兴奋或谵妄者,应想到亚甲蓝过量新出现的中毒反应,应予以注意;

③静脉输液等支持疗法5%或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加入维生素C1~2G,静脉点滴,还可同时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加入细胞色素C0.25或0.5mG/KG,1~2/D;

④如出现严重发绀还应吸氧,若经亚甲蓝,维生素C、细胞色素C等治疗发绀仍无明显好转时,可输新鲜全血。如出现休克、肺水肿、脑水肿时,可按合并呼吸循环衰竭急危情况紧急处理。

第二节儿童食入发芽土豆(马铃薯)中毒与救治

土豆即马铃薯,洋山芋。我国北方很多地方作为主粮。内地和江南很少种植。现在由于交通便捷,物质交流很快,很多城市居民拿它做主要菜蔬。儿童很爱吃,如吃法不当容易引起中毒。

一、中毒机制

土豆中含有龙葵素,是一种弱碱性糖苷,龙葵素中可分离出龙葵胺,易溶于水,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和溶血性。一般每100G土豆中含龙葵素10mG左右。在收获季节如果土豆尚未成熟或贮存不当,接触阳光过多时,可引起土豆表皮发紫或出芽,则每100G土豆中龙葵素的含量可高达500mG以上,此时如果大量食入就可引起急性龙葵胺中毒。

日常生活中食入100G土豆约含10mG龙葵素(即龙葵胺的前身或称为粗品),食入后胃酸的作用分解成单糖和苷类,供组织细胞所利用,产生热能。因此,有很多人做土豆菜时总爱放点醋(即食醋,也称醋酸),可加快分解。当土豆表皮发紫或出芽(在发芽的局部龙葵素的含量最高)时,就不能食用了。儿童免疫力较成人低,所以在吃法不当时,儿童极易引起中毒。

二、中毒表现与诊断要点

有发芽或紫皮土豆的饮食史,潜伏期一般在数10min或数小时不等。发病时先有咽喉部、口内瘙痒或烧灼感,继之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症状一般较轻,病程短暂,在停止食用发芽及紫皮土豆后的1~2D即可痊愈。严重中毒患儿除反复吐泻而导致失水外,还有体温升高、昏迷、抽搐、呼吸困难,最后呼吸肌麻痹。最可怕的就是呼吸肌麻痹,抢救不及时可危及患儿生命。

三、救治方法

洗胃、导泻或高位洗肠,洗胃液最好选用0.5%鞣酸(食醋稀释后也可)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喝淡盐水、糖水、补液或静脉补液等。遇有呼吸肌麻痹可疑时及早做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第三节儿童蚕豆病的救治

一、中毒机制

少数儿童血液内的红细胞中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和还原型谷胱甘肽(或谷胱甘肽含量很少)或不稳定,同时使红细胞的稳定性也降低。当蚕豆经咀嚼消化后进入血液中的蛋白质与患儿体内红细胞中蛋白受体接触,红细胞稳定性即发生改变,脆性增加而产生溶血反应。此外,还有红细胞外因素,主要表现为对蚕豆消化后的某些成分的吸收与代谢异常有一定关系。

近年来有学者研究认为蚕豆在发生溶血反应中还有免疫机制参与,并与显性基因遗传有关。

二、中毒表现与诊断要点

2~7岁儿童占病例总数70%左右,男孩高于女孩,约占90%以上。本病好发生在3~5月间蚕豆成熟与收获季节。多在食用新鲜蚕豆(或接触蚕豆花)后几小时(最短2H)或1~2D(最长15D)突然发病。近年来由于反季节种植和贮存新鲜蚕豆的方法,不断改进和出新,一年四季皆有发生。不过新鲜蚕豆上市时发病率较高。

(一)症状与体征

初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继之有寒战、发热,随着急性血管内溶血,如黄疸、贫血、酱油样小便(血红蛋白尿)出现,患儿自诉头晕、头昏、眼花、四肢无力、血压下降。严重者可发生抽搐与昏迷等。症状的轻重与进食蚕豆量无关,有时1~2个新鲜蚕豆即可引起严重的临床表现,可导致急性溶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