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带教医案实录
9158500000071

第71章 汗证

【病例1】魏某,男,76岁。盗汗,阴囊湿冷。舌暗红苔白,脉弦。辨证:厥阴经郁滞。

治则:清利厥阴和气血。

处方:通草20g,地锦草20g,丝瓜络30g,杏仁20g,熟地黄30g,生牡蛎100g,夏枯草25g,杜仲30g,稻根30g,皂角刺15g,7剂,水煎服。

二诊:好转。舌绛红苔薄黄,脉弦细数。处方:上方加草决明20g,7剂,水煎服。

【按语】

盗汗一证,多由火在阴中,或虚或实,亦有表气不和,阴不敛阳,本例患者70余岁,盗汗似属阴虚,却无五心烦热等,苔白而脉细,阴囊湿冷,是厥阴郁滞,血气不和,故治以清利厥阴和气血,方以夏枯草、通草为清利,和牡蛎、杏仁、丝瓜络利经气血,地锦草、皂角刺利热从小便走。

二诊:服方已转轻,经郁缓解,火有上浮,亦为残留之迹,故加草决明以清下。

【病例2】王某,女,60岁。自汗,盗汗,寒热不适。舌暗红苔薄白,脉滑略数。辨证:冲任不固。

治则:补冲任,益精血。

处方:通草15g,生牡蛎100g,熟地黄50g,巴戟天10g,仙茅10g,覆盆子20g,女贞子30g,续断30g,桑寄生30g,牛膝30g,知母15g,麦冬15g,7剂,水煎服。

二诊:处方:上方减仙茅,加桂枝15g,白芍15g,生龙骨30g,稻根30g,7剂,水煎服。

三诊:时右少腹痛。处方:上方加黄柏25g,7剂,水煎服。

四诊:寒热不适,汗出。舌暗红苔白,脉弦细。处方:桂枝15g,生白芍15g,生龙骨50g,生牡蛎100g,山茱萸20g,桑寄生30g,女贞子50g,7剂,水煎服。

【按语】

此例舌脉并无大伤,自汗、盗汗,寒热不适,实为冲任不足之外证,故以二仙汤加味,补益冲任之精,服方3次,效不即显,本难速补,故四诊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以先治其标,兼养精收敛。

【病例3】徐某,男,46岁。因惊吓足汗出而冷,失眠。舌红苔薄,脉细。辨证:阴阳不和,心气不定。

治则:调和阴阳,升阳安神。

处方:桂枝15g,生白芍15g,生龙骨30g,生牡蛎50g,银杏5g,升麻5g,葛根15g,远志20g,柏子仁30g,竹叶10g,茯苓15g,7剂,水煎服。

二诊:好转,能眠,时胸闷,舌淡红苔白。处方:上方加瓜蒌皮20g,柴胡20g,7剂,水煎服。

【按语】

经云:“恐则伤气”,本案因惊吓而气出下焦,而足汗出而冷,心气不定而失眠,故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阴阳,收敛安神,以柏仁、远志通心肾,银杏、升麻、葛根升清阳,佐竹叶、茯苓以清利。

二诊转安,时胸闷为气机不利所致,故以瓜蒌、柴胡宽利气机。

【病例4】赵某,女,78岁。背热、汗出3年,午后重,口干,乏力。舌红苔白,脉细弱。辨证:阳明经郁。

治则:理气清郁热和血脉。

处方:知母30g,生石膏30g,柴胡30g,人参15g,杏仁15g,桃仁15g,甘草30g,生薏苡仁30g,枳实15g,旋覆花20g,(包煎),7剂,水煎服。

二诊:好转,胸胀痛,口干。舌红苔略厚。处方:上方加郁金20g,防己10g,7剂,水煎服。

三诊:仍胸痛,心急,气短,舌红苔薄,脉细。处方:上方加土鳖虫10g,红花5g,7剂,水煎服。

【按语】

阳明经为大经,津气两旺,其郁有上,有下,此背热,口干,舌红苔白,午后重,显示热在阳明,是在内伤郁热所致,汗出3年,乏力,脉虚,津气已伤,故以白虎加参汤合三仁汤,柴胡易白蔻为理气解郁滞,枳实行经,桃仁、旋覆花理血,后加土鳖虫、红花、郁金等为增其理血脉之功,久郁及血故也。

【病例5】

肖某,男,38岁。稍热即汗出1个月余,长期盗汗,不盗汗即不适,吸烟史,时出黄痰,或带血丝15年。舌暗红苔白,脉弦。

辨证:阳旺。

治则:养阴清热除火。

处方:知母20g,黄柏20g,熟地黄30g,山茱萸20g,木瓜15g,乌梅15g,牡丹皮15g,茯苓15g,地骨皮20g,泽泻15g,拳参25g,黄芩20g,生牡蛎50g,煅龙骨30g,7剂,水煎服。

二诊:热轻汗减,舌暗红苔白。处方:上方加生石膏10g,7剂,水煎服。

三诊:近日汗多,舌暗红苔白,脉滑。处方:上方减生石膏,加桂枝5g,白芍20g,黄柏20g,7剂,水煎服。

四诊:身汗少,下肢汗多,无不适,痰少无血丝,腰背不利。处方:上方加续断30g,7剂,水煎服。

【按语】

此例为素体阳旺,日久上浮为火,伤及肺络,但阳旺于阴中,故而以盗汗为主,故方以知柏地黄加黄芩、拳参,肺肾两清。

【病例6】

田某,女,12岁。夜惊,盗汗多,排便难,多冷食,偏食,心烦。舌淡红苔白,脉弦细。

辨证:小肠积热。治则:健脾消积。

处方:黄芪30g,桂枝10g,生白芍30g,知母15g,远志15g,山药30g,槟榔10g,生牡蛎50g,胡黄连5g,7剂,水煎服。

二诊:手心热,余轻。处方:上方加地骨皮20g,7剂,水煎服。

【按语】

此为冷食积滞化热积于小肠,小肠虽为阳,与心相表里,热多在血,故喜盗汗,以建中汤为法,加胡黄连、槟榔片,消积热。

【病例7】

李某,女,60岁。汗出17年,渐重,漏汗,动即发,乏力,易感冒。舌绛苔白,脉细数。

辨证:气虚不固,阴阳不和。治则:补气调营卫,收敛固摄。

处方:浮小麦100g,生牡蛎100g,黄芪100g,桂枝5g,生白芍10g,知母20g,竹叶10g,甘草20g,稻根30g,7剂,水煎服。

二诊:好转,舌暗红苔白,脉细数。处方:上方加生石膏10g,7剂,水煎服。

三诊:汗渐止。舌暗苔白,脉弦细。处方:上方减生石膏5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例汗出17年,渐重而漏,是表虚不固,然久汗必使津气更伤,风邪亦使寒加重,方以牡蛎散合桂枝汤为法。

二诊:好转,阴气已复,恐补气药多而生热,故佐以石膏。三诊:舌暗,故又去石膏。

【病例8】张某,男,25岁。乏力,汗多,易感冒,畏热,时烦。舌暗红苔白,脉沉细。辨证:表气不足,里有郁热。

治则:养阴清郁热,止汗。

处方:生石膏15g,通草15g,竹叶15g,沙参30g,熟地黄30g,知母20g,牛膝30g,麦冬25g,生牡蛎100g,杏仁15g,7剂,水煎服。

二诊:热烦减轻,仍汗多,舌暗红苔白,脉细。处方:上方加稻根30g,乌梅10g,7剂,水煎服。

三诊:昨日咽痛微肿,微热,乏力。舌暗红苔白,脉细。处方:板蓝根30g,皂角刺20g,金银花25g,马勃20g,鱼腥草40g,生牡蛎100g,杏仁15g,甘草25g,3剂,水煎服。

四诊:舌暗红苔白,脉弦细。处方:原方加续断30g,7剂,水煎服。

五诊:舌暗红苔白,脉弦细。处方:上方加稻根30g,减生石膏5g,7剂,水煎服。

六诊:时烘热,汗多。处方:杏仁30g,生石膏30g,甘草20g,白芍30g,竹叶15g,生牡蛎100g,7剂,水煎服。

七诊:舌红苔白,脉细。处方:上方加苍术15g,10剂,水煎服。

【病例9】杨某,女,70岁。头晕汗出1年余,行路不稳,腔梗史。舌淡红苔薄,脉沉细。辨证:肾虚不固。

治则:补肾化瘀止汗。

处方:杏仁15g,远志20g,地龙15g,生牡蛎100g,浮小麦100g,稻根30g,熟地黄30g,杜仲30g,桑寄生30g,菊花15g,7剂,水煎服。

二诊:服方汗减,头晕轻,舌暗红苔白,脉弦。处方:上方加木瓜30g,竹叶10g,7剂,水煎服。

【病例10】

李某,男,53岁。时盗汗出1年,项不利,多饮酒,腰中冷,大便稀。舌暗红苔白伤苔,脉弦。

辨证:酒伤精血,营卫不和。

治则:补精血和营卫。

处方:熟地黄50g,黄精30g,菟丝子30g,黄芪50g,生牡蛎100g,稻根30g,桂枝10g,白芍20g,葛根20g,桑寄生30g,续断20g,山茱萸20g,7剂,水煎服。

二诊:汗减,便不稀,仍腰冷,痰多。舌暗红苔薄,脉滑。处方:上方加干姜10g,7剂,水煎服。

【病例11】

李某,男,36岁。自汗多,阴囊重而痒,身重,心烦,头晕,胸闷时发。舌红苔白厚,脉弦细。

辨证:湿郁气分,化热。治则:清化湿热。

处方:杏仁15g,豆蔻10g,桔梗10g,甘草20g,生薏苡仁20g,通草15g,半夏15g,厚朴15g,竹叶15g,生牡蛎100g,浮小麦50g,龙胆草10g,7剂,水煎服。

二诊:好转,显轻。舌红苔白,脉弦细。处方:上方加柴胡25g,沙参30g,7剂,水煎服。

三诊:头略胀,舌淡红苔白,脉细。处方:上方加牛膝25g,10剂,水煎服。

【按语】

气分湿热郁滞气由外邪致发,三仁汤专以清化宣利,本证又有阴囊湿重,故加龙胆草以清利,小麦、牡蛎敛汗而不妨碍气机,二诊脉仍弦细,故加柴胡以助疏理,沙参以和阴气。三诊头略胀,应是豆蔻、柴胡之过,故加牛膝以佐之。

【病例12】

贺某,女,44岁。盗汗半年,眠差,心烦,近2个月月经提前,少腹时痛,带下稍多。舌淡红苔薄黄,脉沉细。

辨证:胞宫伏邪伤血,阴不敛阳。治则:清下焦湿热,补肾填精,止汗。

处方:熟地黄50g,地骨皮20g,生牡蛎100g,山茱萸20g,女贞子30g,酸枣仁15g,土茯苓50g,蒲公英50g,黄柏20g,香附20g,牡丹皮15g,稻根20g,7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汗止,腰背痛,胃脘不适。处方:上方加白芍30g,丝瓜络30g,五加皮50g,7剂,水煎服。

三诊:昨夜汗出。舌红苔薄微黄,脉沉细。处方:上方减蒲公英,加远志20g,7剂,水煎服。

四诊:月经行5日,腰背痛,盗汗。舌淡红苔薄,脉弦细。处方:补骨脂15g,黄芪50g,熟地黄50g,当归15g,党参15g,生牡蛎100g,黄柏15g,女贞子30g,墨旱莲30g,覆盆子25g,菟丝子30g,5剂,水煎服。

五诊:夜半后失眠,腰痛。舌红苔白。处方:上方减生牡蛎、黄柏,加鹿角胶15g,杜仲20g,狗脊15g,酸枣仁15g,旋覆花(包)30g,6剂为丸,每丸15g,每日3次口服。

【按语】

本案为胞宫有伏邪,而致带下稍多,因女子带下属血,日久伏邪伤及精血,阴不足,阳偏盛,故可见盗汗、心烦、月经提前,再者血不得养神可见眠差。一诊施以清下焦湿热,补肾填精,止汗之方。方中重用土茯苓、蒲公英以祛邪,熟地、地骨皮、生牡蛎、山茱萸、女贞子、酸枣仁、黄柏以补肾填精,养阴清热,散结气,稻根敛汗以治标。二诊腰背痛以丝瓜络舒利经脉。三诊苔薄微黄,故方减蒲公英,减少祛邪之力,远志养心安神。四诊重在扶正固本。五诊以丸药巩固。

(张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