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带教医案实录
9158500000014

第14章 胃痛(1)

胃痛是指胃脘部的疼痛,故又称胃脘痛,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占位及部分肝、胆、胰疾病。古代文献中所述胃痛多以“心痛”代之,这是因为一些心系统的疾病常可引起胃脘部疼痛。只有诊断清晰化,才能总结并发展辨证治疗,继而提高中医的治疗效果。所以,本人认为需对胃痛进行更为准确的界定。应严格将胃痛与心痛区别开来;而由肝、胆、胰等引起的胃脘痛及胃占位所致的胃痛也应独立出来,从具体疾病的视角出发,研究总结它们的辨证论治和预后等。因此,本篇只节选了与胃相关的一些病例并总结了其治疗方法。

【病例1】

张某,女,50岁。胃脘疼痛,晨起汗出多,平素多郁怒,食可,便调。舌暗红苔白有瘀斑,脉细。

辨证:瘀血阻滞。

治则:活血化瘀止痛。

处方:五灵脂20g(包煎),蒲黄20g(包煎),延胡索20g,白芍30g,佛手15g,香附20g,3剂,水煎服。

二诊:服方前天疼痛,五心烦热,昨日止。处方:上方加黄柏20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患者显是瘀血所致,故用失笑散加味。方中五灵脂甘温,善走肠胃,化瘀止痛效果较好。蒲黄甘温,具化瘀利水之功。二物合用,则化瘀利水止痛。再加延胡索行气活血,最善止痛。加香附行肝气、散结气止痛。佛手理肝胃之气,再加白芍和血止痛。二诊时,服方痛重,为瘀血欲散之象。患者五心烦热,故再加黄柏清火除蒸退烦。

【病例2】

孙某,女,56岁。糜烂性胃窦炎,时痛,时吐酸,时有痞满感,易怒。舌暗红苔略黄,脉弦。

辨证:水瘀互结。

治则:行气化瘀,利水止痛。

处方:蒲黄15g(包煎),延胡索20g,海蛤30g,防己15g,白及5g,枳实10g,连翘30g,蒲公英30g,香附20g,7剂,水煎服。

二诊:好转。上方加鸡内金20g,谷芽30g,10剂,水煎服。

【按语】

此患者平素易怒,脉弦,是为肝郁气滞之象。胃镜示糜烂性胃窦炎,时有疼痛,定在血分,有血瘀之证。腹为脾之大络,多气多血多水,故腹部病变,尤其是在病变急性期时,常有体现。此患者时有痞满感。痞在气分,满在水分,故当行气利水。此方用香附、枳实行气散结除痞,用蒲黄走血分、水分,活血化瘀利水,用延胡索走气分、血分,行气活血止痛。用防己散水结而除满。用海蛤化饮利水,又具收敛之效。用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白及味微苦、微甘,质黏性涩,功可收敛止血,解毒消肿生肌,亦可收酸止痛。二诊时,诸症好转,再加鸡内金消食健脾,谷芽助胃消食。

胃痛及腹部一切痛症,常涉及气分、血分、水分。如当归芍药散治腹痛,即用芍药和血利水止痛为君,并用生白术运脾气,川芎行气活血,当归和血脉,茯苓、泽泻利经中水湿。再如失笑散中即用蒲黄走血分、水分而化瘀利水。总之腹部一切痛症,当注重化瘀利水;以下各型的胃痛病例中,常加入化瘀利水药以治标止痛。

【病例3】

王某,女,52岁。上腹痛1年,呃逆,烧心,冷食后加重,便秘,口苦。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

辨证:寒热错杂,阳伤化火。治则:温阳、祛火、清热。

处方:半夏15g,黄连5g,黄芩15g,炮姜5g,蒲黄15g(包煎),甘草20g,连翘30g,瓜蒌15g,生白芍30g,7剂,水煎服。

二诊:痛减,略烧心。舌红苔薄,脉细。处方:上方加白及5g,15剂,水煎服。

【按语】

本患者呃逆为胃气上逆,烧心、口苦有属火之明证,恶冷食则胃阳伤,舌暗红则为阳伤,苔薄黄则有火象。故本方以半夏泻心汤为底,以温中清热,寒热平调,并加连翘清热散结气。蒲黄化瘀止痛,再加瓜蒌散结气润肠通便,生白芍和血止痛,并具动腑气之功。二诊时,痛势已减,略烧心,故少加白及以敛酸止痛。

【病例4】吴某,男,74岁。胃脘痛时发时止,热感,口苦,易醒,畏寒。舌红苔厚,脉弦。辨证:寒热错杂,阳伤化火。

治则:温阳祛火,清热燥湿。

处方:延胡索15g,半夏15g,干姜5g,甘草20g,党参30g,黄连5g,黄芩20g,蒲公英30g,生薏苡仁30g,7剂,水煎服。

二诊:好转,未尽愈。舌暗苔白微腻,脉弦。处方:上方加干姜5g,蒲公英20g,7剂,水煎服。

三诊:时痛,不甚。舌红苔白,脉弦滑。处方:上方加蒲黄15g(包煎),10剂,水煎服。

【按语】

此例同上。但患者舌红苔厚,湿热之症较重,故方中重用黄芩味苦微寒,清热祛火燥湿,在加用生薏苡仁,味微甘、淡、性微凉,形圆散湿结。

【病例5】

陈某,男,25岁。胃脘痛数年,空腹痛,食后减,心口憋闷,怕冷。胆汁反流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舌红苔白,脉弦细。

辨证:寒热错杂,阳伤化热。治则:开痞、散结、止痛。

处方:干姜10g,党参30g,黄芩20g,蒲公英30g,甘草20g,延胡索15g,黄精30g,7剂,水煎服。

二诊:偶脘痛,舌淡红苔白。处方:上方加海蛤30g,7剂,水煎服。

【按语】

此患者舌红苔白,则阳伤不重,化火不重,以气伤生热为重点。故以半夏泻心汤为底,去入血分之黄连,加蒲公英清热解毒,延胡索行气活血定痛。病已多年,恐精已损,故加黄精味甘性平入脾胃填精气。二诊时,偶脘痛,加海蛤微咸、微凉,散饮益阴气,又有收酸止痛之效。

上三例,同是阳伤生火(热),同以半夏泻心汤为底方。但阳伤程度不一。火与元阳不两立,一胜则一负。气伤生热,则舌红苔白,病轻,重在益气、理气、温中、清热,于半夏泻心汤中重用黄芩而略加黄连,并可加蒲公英、连翘等清热解毒之品。阳伤越重,则邪火越旺,则舌愈暗而苔愈黄,当温阳散寒,祛邪火,于半夏泻心汤中重用黄连而轻用黄芩,甚则去黄芩加桂枝,以通血中阳气,并加党参、甘草甘温发散为阳,此即变为黄连汤证。

【病例6】孙某,女,63岁。胃脘痛,畏冷食,饥时重。舌暗红苔暗黄,脉细。辨证:阳郁化火,肝气上逆。

治则:温中下气降逆,祛火清热,补气运脾,佐以化瘀。

处方:黄连10g,吴茱萸15g,蒲黄15g(包煎),蒲公英40g,枳实15g,白术30g,党参20g,甘草15g,10剂,水煎服。

【按语】

患者畏冷食,为阳伤阳郁之兆,舌暗红苔暗黄则是阳伤有火之证,吐酸是肝气挟火上行而致。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法取左金丸,清泻胃火,降泻肝气。取枳术散运中气除痞气。用蒲黄化瘀利水止痛,用蒲公英清热解毒,用党参、甘草补中气。

左金丸证是由肝火犯胃而致。是肝火传于胃,肝气挟胃火上逆于口,故现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症。其火已传变于胃,病位主要在胃,又伴肝气升散太过,故当重用黄连清泻胃火。略加吴茱萸,辛苦热,辛可开郁,苦可降泄,热可温经,入胃、肝经,取其温经下气,疏肝开郁之功。二者合用,泻火而无凉温之弊,温经而无助火之虞。

需要注意的是:①左金丸证,志怒为因,待其证成,病已属胃,故方中黄连泄胃火非泻肝火,若果为肝火盛,则当取黄芩、龙胆、牡丹皮之属。②若日久伤阴耗血,苔转薄,当加和阴益血之药,如生白芍、生牡蛎、当归之类。

【病例7】

朱某,女,29岁,胃脘胀日久,时痛,时吐酸,伴呃逆,畏寒,背痛,多郁怒,大便数日一行。近2月行经多,每月行2次,量可。舌暗红苔白,脉细。

辨证:阳虚阳郁,肝气郁滞,中焦痞胀。

治则:温中、行气、除胀。

处方:吴茱萸15g,黄连5g,佛手15g,香橼15g,蒲黄15g(包煎),干姜10g,生白术40g,枳实10g,香附20g,7剂,水煎服。

二诊:症轻,已不痛,苔略黄。处方:上方减蒲黄、干姜加党参20g,砂仁10g,7剂,水煎服。

【按语】

此患者畏寒重,舌暗红苔白,提示阳虚阳郁较重,而邪火较轻。以胃脘胀为主症,又多郁怒,为肝郁气滞之证。故本方重用吴茱萸、干姜,少加黄连,并加用香附入肝通经散结气,佛手、香橼气芳香而性味平和,理肝气,畅中气。枳实破气除胀,生白术运脾气而通便。二诊时,症轻,不痛,苔转黄,故去蒲黄之入血,干姜之守而不走,加党参补中气,砂仁温畅中焦之气而不易化火。

【病例8】

成某,男,46岁。胃脘痛,按之甚,呃逆,纳差,酒后痛泻,饮酒史多年。舌暗红苔黄,脉弦略滑。

辨证:小结胸证。

治则:泻火散结,理脾温中。

处方:黄连10g,瓜蒌15g,半夏20g,神曲15g,生牡蛎100g,泽泻15g,佛手15g,白芍30g,炮姜5g,7剂,水煎服。

【按语】

《伤寒》云“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原是外感病未愈(病发于阳),医反下之,则中阳伤,邪气因入,正邪相搏,结于心下,化火生痰。结则入血,但结不重,故只是“按之则痛”。“正在心下”言其结的范围小,故称“小结胸”。脉浮为化热生火之象,滑为气血实之证。用小陷胸汤治之。以瓜蒌化痰散结气,半夏开痰结,黄连泻火清热,3物合用,则痰消火除结气开,小结胸病自除。此证在内伤病中,则多发于中阳不足,脾胃斡旋之力弱的病人身上,多由情志不遂,常为发怒之后,肝火传于胃土,又因病人素体中阳不足,中焦气机不畅,多生湿成痰,火传于胃,导致痰火互结于胃脘,发为小结胸病。

本患者平素多饮酒,酒性辛燥,日久伤脾,故加生牡蛎理脾和阴,白芍和血。胃为阳腑,主腐熟水谷,以阳气为用,故内伤病中,应时时顾护胃腑阳气,故本方又加炮姜以温中土。内伤小结胸病,多与情志有关,故常加理气药,如佛手、枳实、香附、木香之类。本方用佛手畅理中焦气机,性柔和,不化燥,不伤正。

【病例9】张某,男,27岁。胃脘痛,烧心,太息,大便不调。舌暗红苔白,脉弦。辨证:小结胸证。

治则:泻火散结,理脾温中,疏肝理气。

处方:瓜蒌15g,黄连10g,半夏15g,蒲公英30g,甘草20g,蒲黄15g(包煎),佛手15g,鸡内金20g,白术30g,香附15g,7剂,水煎服。

二诊:症减,偶有烧心感,脉缓。处方:上方减香附、白术,加白及5g,7剂,水煎服。

【按语】

亦为小结胸病。但患者喜太息,脉弦,此是气滞较重,故用佛手、香附疏肝理气。二诊时,症减,脉象缓和,但偶有烧心感,故去香附之辛散、白术之行运,加白及之敛,以收酸止痛。

【病例10】

于某,女,25岁。饥时或下午胃脘疼痛,食后即安3个月,近3日加重,平时压力较大。舌红苔薄白,脉弦。

辨证:阴阳两伤,中气失运。

治则:益阴通阳,健运中气,佐以行气化瘀止痛。

处方:佛手15g,黄芪30g,黄精30g,知母15g,延胡索15g,蒲黄15g(包煎),甘草15g,桂枝10g,白芍20g,7剂,水煎服。

二诊:胃脘不痛,舌红苔白,脉细滑。处方:上方减蒲黄,7剂,水煎服。

【按语】

《金匮要略》云“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疼,梦失精,四肢痠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是言脾虚劳的。其病机是中气虚,阴阳损,以阴虚为主。故有衄,手足烦热,咽干口燥之症。里急、腹中痛、四肢酸痛则为血不和,阳不畅所致,是属不荣则痛。梦失精是中气下陷,脾气失于固涩而致,故用桂枝振奋中阳,生白芍补血益阴、和血止痛,炙甘草补中,姜枣调营卫,再加饴糖味甘气香而不滋腻,入脾助食奉生。全方以桂枝、生白芍振奋中阳,和阴益血,共为君药。再加炙甘草补中气,姜枣调营卫,佐以饴糖入于胃中,可迅速转化为精血物质,是脾虚劳病人最宜之品。

基于以上认识,导师创立加味建中汤。组成为黄芪30g,知母15g,黄精30g,山药30g,炙甘草15g,桂枝10g,生白芍20g。临床治疗里急腹痛、心悸、鼻出血、梦遗、肢体酸痛、失眠、神经官能症等有很好的疗效。

本案所用之方,即是以加味建中汤为基础方,加佛手理气,蒲黄化瘀止痛。二诊时,胃痛即消,故去蒲黄,以善其后。

【病例11】

刘某,女,30岁。胃脘痛2个月,手足寒,口干渴,胃部畏寒,少寐,大便可。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辨证:阴阳两伤,中焦失运。治则:补中益阴,温阳行气。

处方:花椒7.5g,党参30g,炮姜10g,山药30g,蒲黄15g(包煎),佛手15g,焦三仙各15g,7剂,水煎服。

二诊:好转,仍失眠。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处方:上方加桂枝10g,生白芍20g,何首乌50g,7剂,水煎服。

【按语】

上例是属小建中汤证,此案则是大建中汤证。大建中汤证是中气不足,阴阳两损,但以阳损为主。因阴阳两损,故选花椒温中,性辛温而不燥烈,不化火,不易耗阴伤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