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湘西系列作品集(第4卷)
9158000000097

第97章 解放军对湘西土匪的围剿(10)

——摘自湘西人黄永玉《比我老的老头》

大湘西的历史人物,像挂在大湘西历史树梢尖上的冬天凋零的干果,已经痛苦得提不起来了。

大湘西的年轻人,在大湘西的阳光里、山水里,时常错过历史老人的故事一串串。大湘西历史长河中浮雕般的历史人物群像,不说一骑绝尘,至少也是渐行渐远了!

何也?那是因为大湘西历史的故纸堆落满尘埃!无论是历朝历代的正史,还是郡、县、州、厅的地方史志,或曰三苗九黎牛首人面蛇身,或曰楚人好巫祀,或曰南蛮,或曰逆苗、土酋……被正史妖魔化了的大湘西人,被地方史志野蛮化了的大湘西土地,被强势文明掩盖了的大湘西文明,想让大湘西年轻的一代甚至更年轻的后人皓首穷经,为大湘西历史正名,为人物立传,无疑是痴人说梦。扭曲的历史如此无奈,活色生香的现实生活如此精彩,谁还有兴趣钩沉大湘西史海呢?

于是乎,大湘西历史的富矿带沉默而又寂寞,呼唤着像唐浩明创作《曾国藩》、《张之洞》那样的历史小说家,呼唤着像余秋雨将深奥的中西文明演变成通俗诗意的文化苦旅者。那么,谁曾经或将要是大湘西文明唐浩明式或余秋雨式的第一个吃螃蟹者呢?

近代有熊希龄,现代有沈从文,当代有黄永玉。长江后浪推前浪,作家李康学,摄影家钟以福、胡卫衡,几位生于斯长于斯的湘西人,在读图的信息化时代,默默地图写着大湘西的人文历史,图解着大湘西的文明世态!

首先,李康学让我们明白了大湘西的历史地理概念。在1949年前,历史地理中的湘西是大湘西或老湘西,包括现在湘西州的七县一市、张家界市的二县两区以及常德市和怀化市的一部分,共辖24个县,堪称历史的富矿带!1958年湘西州建州,辖十县一市,始有湘西的地理概念。1988年,张家界建市伊始,从湘西州行政区划中划走桑植和大庸两县,湘西州只余七县一市,即为现在行政区划中的小湘西或新湘西了。

其次,李康学穷十年之功力,将大湘西的历史事像,变成一串串活的历史故事。他先用《三国演义》的笔法和结构创作了《传奇张家界》,那是一段元末明初土家人向大坤八兄弟和覃垕王联蜀反明的故事,发生地为现在的慈利、永定、桑植、永顺、石门、龙山诸县。再有章回体的《烽火南长城》,描述的是清初乾嘉年间发生在湘、黔、渝等地的苗民起义的故事。最后是历史笔记式的《走玩大湘西》,描写1840~1949年的湘西故事。李康学用史家的严谨,作家的形象,配以钟以福、胡卫衡等人摄的生动传神的照片,将大湘西人文地理、历史事像、山水风光、奇风异俗描绘得唯妙唯真!

最后,李康学将大湘西作古的历史人物,变成活生生的历史群像。《传奇张家界》中向氏家族的八个龙兄虎弟,尤其是后来自称向王天子的向大坤,以及道长军师张静儒、蜀王明玉珍、慈利宣慰史覃垕,明军统领湖广行省参政杨璟,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羽、张飞、孔明一样的活灵活现,呼之欲出,驱之不去。《烽火南长城》中聚义抗清苛政的第一任苗王石三保、第二任苗王吴八月、第三任苗王吴廷义,先反后叛的苗疆枭雄吴陇登和张廷仲,侠肝义胆的吴天半、石柳邓等,与清廷鹰犬斗智斗勇,掀起血雨腥风一片。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也《走玩大湘西》中三起三落的湘西不倒翁陈渠珍、先兵后匪再官的桑植王陈策勋,大湘西三大匪王龙山八面山鼠王瞿伯阶、永顺石堤溪彭叫驴子彭春荣、古丈李家洞匪魔张平,山江镇老苗王龙云飞、龙潭首义领头狼石维桢,革屯运动发起人隆子雍……每个历史人物不仅有刀有枪有地盘,有权有势有狠人,而且有棱有角,有血有肉,有才有智,有勇有谋。李康学用文学的白描,美术的速写,写出大湘西历史人物人性之真,人生之真,魂灵之真!

古人云;文章千古事。作为大湘西土生土长的土家族出版人,我深知:忘记大湘西的历史就等于背叛,割断大湘西的历史,就等于割断大湘西文明的根,所以我手写我心,我心编我书,让大湘西的历史活起来,让大湘西的历史人物站起来,走出学者小众的象牙之塔,走进中国的甚至世界的普罗大众中,为关注大湘西、热爱大湘西的今人乃至后人,打开一扇扇洞悉大湘西文明风景百态的窗户!

果能如此,作为终生为人作嫁的大湘西“土裁缝”,吾心足矣!

(原载2008年8月《中国民族》杂志)

个人荣耀与民族苦难

——读李康学《传奇张家界》

覃新菊

作为土生土长的湘西作家,李康学先生擅长在湘西浩瀚的历史中挖掘印痕,用清新、简明的笔调将被人遗忘的历史重新拾回,以历史小说的笔法将其定格、放大,所形成的章回情节深深吸引着读者,所阐发的历史蕴藉让读者感悟、深思。继《大湘西演义》三部曲之后,其新著《传奇张家界》又于近期出炉。

这部共计21万字的新作由“祸起萧墙”到“悲壮跳崖”九个章节构成。它以元末明初的历史动荡、朝代更替为背景,讲述了张家界这个“小社会”为寻求前途命运、民族出路而反抗朝廷的悲壮历史。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土司之子向大坤、宣抚使覃垕的英雄事迹则是文章的浓墨重彩所在。

“覃垕剥皮”在张家界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至今当地的土家居民还保留着过“六月六”的节日以纪念他。覃垕原本是陈友谅下属的一个土司官僚,在陈友谅兵败朱元璋后,他受招成为慈利宣抚司使,但自小穷苦的他,本性爱民,最大的希望是朱元璋统一后能计口授田,既按照人口的多寡来分配田土的多少,让广大的土民过上好的生活。然而,明王朝《平吴仁言》一张圣旨将他这一幻想击为粉碎。面对朝廷抢占民田、逼民上山的举动,他毅然放弃官衔,集结民众,西联夏国,攻占慈利,给朝廷以沉重打击。

而向大坤更是骁勇顽强,从小便立志四方,受张静儒道家思想的熏陶,他的理想是建立一个小国寡民、至善至德的国家。在帮明玉珍反明称帝失败之后,经过一段生死磨练,他广交豪杰,招兵买马,修筑皇宫,号称天子,于是有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明斗争。

与之相比,是朱思济的出卖岳父、贪生怕死;董昌的见风使舵、阴险狡诈。他们一心为自己的前程奔波,到如今也只是一个被人咒骂的千古罪人。

孟子道:“民为贵,君为轻”,底层人民群众是一切的根本,当董昌、朱思济在追求自己的荣华富贵,覃垕、向大坤在成就自己的一番霸业时,张家界的黎民百姓又是怎么样一番情景呢?他们在茅岗拼杀,在九溪流血,他们家破人亡,命丧黄泉……谁该负起这份责任?董昌、朱思济固然是民族的败类,他们唯利是图,在他们心中只有自己的那么一点前途,置父老乡亲于水深火热之中。那么对于向大坤覃垕而言呢?我首先看到的是他们维护土家民族的利益和尊严,向统治阶级的霸道发出的不满之声,向世人宣布了自己存在的价值。然而,面对着明王朝的疯狂反扑,他们的反抗显得那般的渺小与无力。一段悲壮的历史以覃垕剥皮处死,向王跳崖自杀而结束。我不禁思索着一个问题,他们的反抗真的值得吗?我想,他们是否应该需要更周全的思考呢?

战争就像一把双刃剑。早在千年之前,孙子就以“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来警觉我们。为了本民族的利益,我们需要反抗,但同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也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只有深谋远虑,把握全局,厚积薄发才是明智之举。恐怕这才是这段历史所告诉后人的通鉴之理,让我们明白个人悲壮只有与民族苦难相联系,才显现出它的意义与价值,而后人那么多的盲目挑衅与无端生事,则将英雄情怀送入流俗,让人产生的则不是悲壮而是悲哀了。

张家界人是有骨气的,他们不屈服,敢做敢当。六百多年前就是如此。今天的张家界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民族团结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大的提高;另一方面,我们处于老少边穷的地区,古老的思想、文化一度让我们跟不上时代。面临着新的历史考验,我想,保留土家民族本质的东西,又合理地实现文化的转型,让每一个张家界人都过上美好的生活,才是张家界后人的选择。毕竟,民族的幸福远胜于个人的那么一点荣耀,历史上曾经荣耀过的个人也是为了民族脱离苦难。

(原载《张家界日报》)

难忘那尘封的历史

——读李康学《烽火南长城》

邓婕

最近读了李康学的历史小说《烽火南长城》,心中有一种久违的新奇感。该书填补了不少有关“乾嘉苗民起义”知识的空白。以往,世人只知长城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却鲜知在民风剽悍的千里苗疆,亦横亘一道分隔“生苗”与“熟苗”、“客民”与“苗民”的边墙。如今的南长城游人如织,那些记忆里的血雨腥风早已化作一幅幅祥和的“田园牧歌图”,让人感受生活在湘西的美好与安宁。一部《烽火南长城》使尘封已久的那一段历史鲜活起来,一个个民族硬汉在我们眼前浮现。

笔者曾经为写一篇关于乾州的文章找寻“乾嘉苗民起义”领袖“吴八月”的资料,在网络里搜寻,结果屈指可数,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的“八月湖”、“八月楼”等地名都是为纪念这位英勇之士的,而人们用文字记录的却很少很少。欣然地,《烽火南长城》让我清楚地认识了这位熟悉而陌生的勇士:文武双全、有勇有谋、不畏强暴,在带领苗族人民起义取得许多胜利后,却受害于叛徒吴陇登,最后被朝廷命官福安康下令“脔肉示众”,临死之前,勇士吴八月还洋洋洒洒写下:“壮志未酬成俘囚,脚镣手铐锁牢笼。纵然凌迟亦无悔,死后亦要称鬼雄。”吴八月一生性情豪爽,死亦不屈,后人多有诗作称赞,表达了后人对他的敬仰之情。在书里,我还认识了许许多多像吴八月那样的勇士:沉着冷静的石柳邓、意气风发的吴廷义、年轻有为的吴半天……做为土生土长的湘西人,我们为自己有这么优秀的前辈而感到无比自豪,一种民族精神承接下来。

一座“南长城”见证了明清两朝的血雨腥风,一部《烽火南长城》道出了爱军习武的苗族人民的血泪史。全书共分八个章节,每节之间联系紧密,而且附有许多苗寨、人物的图片,让人仿佛亲临其境。十八世纪后期清廷为了加强统治,在苗族地区设立军事据点,同时,进入当地的满、汉官吏、地主和商人通过高利贷巧取豪夺,大量兼并苗民土地,激起苗民愤慨。乾隆六十年元月,苗族人民以“逐客民、复故土”为口号爆发起义,人数共达三十余万。书中以一起发生在南长城的“劫牛案”为线索,描写了清廷官吏浦霖血腥镇压“劫牛人”以及株连苟补寨全寨人的事件,激起周边村寨寨民的愤慨,于是就有了“黄瓜寨聚义”,石三保被众寨长推选为第一任苗王,吴八月起草了《敬告苗民》的帖子,其中说道“为着众苗的生存大计,我们要携手共进,同举义,逐客民,复故地,打过黄河去,不获胜利,决不收兵……”苗族人民众志成城为自己的生存找寻一条起义之路,给当时的清政府在财产、人才上都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乾隆的亲信福安康因治理苗疆太过劳累而死,和珅的弟弟和琳也暴病于乾州。乾嘉苗民起义坚持反清一年多,清政府调集贵州、云南、湖南、湖北、四川、广西、广东七省的绿营军进行围剿。嘉庆元年(1796)十月起义军进行平陇保卫战,随着石柳邓英勇就义、吴廷义被俘,宣告起义失败,但它的余波一直延续到1807年,前后达十二年之久。

读罢此书,思绪翩然。如果时光能倒流,我想自己也一定会像石乜妹那样披挂上阵选择了起义之路,他们那大爱无私的精神流溢言表。苗族人民淳朴善良、知恩图报的优良传统在书中是随处可见,并深深地感动着读者。灾荒之年,石柳邓散财救济,恶霸杨百万却巧取豪夺苗民财产,强烈的对比道出了人们内心的良知,激发起安宁中的我们一些对历史、对民族精神的深思。

《烽火南长城》是一首凄婉的歌,诉说着苗族人民的英勇擅战与悲凄命运;《烽火南长城》是一篇励志之文,当今的和平是整个民族的苦难换来的,教人居安思危;《烽火南长城》是一部知识宝典,是认识湘西历史风起云涌的艺术航标。烽火之后寂静的南长城,是神秘的湘西为世人敞开的一道文化之门、友谊之门,登高望远,可以感受到苗民祖先的大爱精神仍在延续……(原载《张家界日报》)一部引人入神的佳作——读《走玩大湘西》有感覃葛大湘西,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那里有神奇的山,灵性的水,幽深的洞,美丽的山城,巫风骀荡的旧民俗和风姿绰约的美女。在沈从文笔下,在黄永玉的画里,在宋祖英的歌里,湘西的艺术魅力都得以很好地体现。最近,作家李康学出版的大湘西写真集之一《走玩大湘西》,又把这种艺术魅力再次展现。李康学以宣传大湘西山、水、人为己任,浓墨重彩描绘了大湘西大好河山和边区山城建设的新风貌。在众多宣传媒体中独树一帜,成为描写大湘西旅游风光的又一佳作。

在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中寻奇览胜,它是向导。在陶冶情操中追寻历史渊源,它是标示图。朱熹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彩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书就是指引旅游者寻找大湘西风光源头活水的一本好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