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湘西系列作品集(第4卷)
9158000000062

第62章 攀枝花的火焰西昌、凉山印象

火车在成昆铁路上飞驰。当我们经过一夜的颠簸,在早晨太阳尚未喷出时,眼前已到了标有“西昌”二字的火车站内。

走下车来,微微觉得有些凉意。同是六月天,在成都出发时感觉热不可耐,到这里却犹如走进了春天一般令人舒适。

凉山日报社的何锡华先生,开着车将我们送到一家招待所住下。接着去这家报社拜访,与该报党委书记兼副总编马占山等人见面。马书记系地地道道彝族人,个头瘦高,皮肤黝黑。他对凉山州的一切都了如指掌。听说我们一行4人想到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去参观,他立刻叫人电话联系,得到的答复是近日基地暂时关闭。我们不无遗憾地嘘了口气,此时马占山又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说:“西昌可是个好地方,这里是凉山州的首府。一年四季,不怎么太冷也不太热,避暑避寒都不错哩!”

“这一点我们一下车就感受到了。”我笑着说。

“我们这里气侯好,许多早熟蔬菜还供给国内外市场,你们可以去到街上农贸市场看看。”马占山又建议说。

于是,吃过该报款待的中餐之后,我们便信步来到街上,一面走一面仔细观察。途中见到几处街上的农贸市场,果然交易十分红火,里面的各种蔬菜应有尽有。西昌城区的建设也发展很快,虽然高层的大厦不多,但到处都是新修的楼房。街道绿地也很漂亮,在20平方公里的城区内,目前已有20余万人口。西昌的工业也比较发达,这里的各种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属国家攀西地区重点开发区,因而工业建设十分活跃。在城区的一个十字路口,我们还看到了刘伯承和彝族首领小叶丹的大型雕塑像。六十多年前,红一方面军长征经过凉山时,刘伯承和小叶丹饮血盟誓的情景,栩栩如生地在此得到艺术再现。

在城区转了数小时,凉山报的同仁又开车将我们送到离城区5公里处的邛海宾馆,并在屏海而居的一家酒楼上,为我们盛情款待了一顿晚餐。凉山日报总编王万金也特意来作陪。席间我们品尝到了鲜活的邛海醉虾。那虾子不大,加工的办法很简单:用酒、辣椒、酱油倒在活虾中,然后用盖子蒙上,几分钟后,活虾在酒中“醉倒”,翻开盖端上桌即可食用。这种虾鲜活可口,吃在嘴里别具一番滋味。

餐毕,我们又在邛海边散步一会,只见蓝天白云下的邛海,一眼望去不到边。在晚风轻拂之下,碧波荡漾的湖水看去极为清亮。邛海的面积也不大。有30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杭州西湖。紧邻邛海的泸山,依山而建有15座古刹,里面有佛、道、基督三家宗教的人士居住,是为宗教界的一大奇观。此外,山麓还建有“蒋介石特宅”和“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可惜,因时间不够,这些地方我们都未能一一观览。

在距西昌200多公里的泸沽湖,至今还残留着母系氏族的原始古风。那里的青年男女,至今还实行着走婚制。西昌——凉山就是这样不可思议:一方面还有中国最原始社会遗风的保留,另方面又是高、精、尖的现代新科技城,是国家对外开放并进入国际市场的卫星发射基地。最原始的最先进的东西,似乎在此都得到了展示。难怪,这里现在已成了人们旅游向往的一大好去处。

游过西昌,感觉到此地是一个极有发展潜力的美好城市。虽然,我们脚步匆匆,仅只在这个城市中住过半日一晚,但她留给我们的美好印象已永远难忘。

六、阳光下的攀枝花

从西昌至攀枝花,路程不远。早上起来,由凉山日报广告部的何副主任开车,将我们送到火车站,赶上了321次火车。约2个多小时后,车即开到了攀枝花火车站。下车之后,在站口见到攀枝花日报的两个人举着牌子来接我们,原来,凉山日报的同行事先打了电话将我们的行程作了通告。攀枝花报社的领导很重视,随即派了总编室副主任费克俭和另一位办公室副主任带着两部车前来迎接。

彼此热情相识之后,我们即坐上车,然后沿高山峡谷中的金沙江畔向前穿行。金沙江的水浑黄而又喘急,两岸的山一片灰褐,天空的太阳泛着白光,同是一样的天气,这里的气温陡然感觉比凉山又热了许多。

快进市内时,远远见到一片火焰冲天,那是攀枝花钢铁冶炼中心的炼钢炉喷出的火花。整个攀枝花市很快也呈现到了眼前。同行的费主任告诉我们,这个城市1965年才兴建,此前是一片荒凉之地。城区建起后,在狭长的金沙江两岸,绵延达50公里,故此称百里钢城。车入市内,感觉这里环境优美,两旁植有绿树花草。

中午,攀枝花日报的同行在一家名叫“小巷深”的饭店款待了我们。下午,因无车去丽江,我们即在汽车站附近一招待所下榻,买好了第二天去丽江的车票。下午6点,攀枝花日报社的总编吴双焕、副总编郑庆生等人,又来看望我们一行,并在一酒家一同吃过了晚宴。承蒙同行的介绍,我们进一步了解到,攀枝花现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原材料基地之一。该市境内矿产极为丰富,品种多达57种,其中尤以钒钛磁铁矿著称于世,储量在200亿吨以上。攀枝花的水能资源也很丰富,金沙江的径流量达2370亿立方米,可供建设大型水电站坝址10余处,每平方公里可开发的水能资源比全国平均高14倍。此外,攀枝花地区光热充足,年均气温达20℃,无霜期长达300天,境内的农作物生长旺盛,时令蔬菜每年向外调运10万余吨。攀枝花的山地广阔,植物种类繁多。其中被誉为“巴蜀三宝”(恐龙、熊猫、苏铁)之一的攀枝花苏铁是2.7亿年前遗留的“植物活化石”,境内成片生长,约有10多万株,攀枝花苏铁年年开花,雌雄竞放,一花双蕊,举世称奇。

攀枝花是一个很令人留恋的地方。当日傍晚,我们又到设于一高层大厦顶上的电视差转台上,观看了全市景观。从这大厦顶上望去,攀枝花钢城中心地带尽收眼底。那一排排高楼住宅的顶层上,安放着一台台太阳能接收器。攀枝花地区阳光充足,太阳能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利用,城市的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太阳能。洗浴全天有热水供应,煤气管道遍布全城,居民生活起来十分方便舒适。

在我们观望的大厦对面的金沙江畔,那钢铁冶炼中心高炉喷出的火焰在夜里看去更加壮观。当整个城市在晚间静谧之后,高炉里喷出的火焰还通宵不息,这火焰是10万攀枝花人用劳动和汗水集聚的结晶,因而它是攀枝花人的灵魂,也是攀枝花人的骄傲,它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和攀枝花市的兴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夜深了,游累了,我们躺在攀枝花一家招待所的卧室里还久久不能成眠。大家畅谈着攀钢的印象和感受。这里所见到的一切似乎都已定格在大家的脑海,并成了我们一行人永难忘却的风景。

七、夜宿丽江

从地图上看,攀枝花到丽江距离不算远,中间一条公路将两地紧密相联。

6月23日一早,我们坐车出发。汽车沿金沙江前行不远,即翻山越岭,进入了山道。从乌龟井至华坪,中途到一桃花庄酒家吃了中餐,费用比较便宜,一盘瘦肉丝6元,小菜2元。饭后再乘车前行,经永胜县后,汽车开始翻越一座高高的大山,这时脚下又见到了金沙江。汽车盘绕下山,过河后再行一小时多,丽江城就呈现到了眼前。原来,丽江城四周皆是高山,中间为一大盆地。车入近郊处,沿途可见一些裂缝危房,这是数月前丽江发生地震留下的创伤。丽江城内,震塌的房屋已得到清理,街上秩序井然,市面上看起来也很繁荣。此城坐出租车只要5元。我们到汽车站下车后,随即购买了第2天去中甸的车票,接着租车来到丽江宾馆住下。这时时间已到下午5时,从早上7点坐车算起,我们整整行车达10小时。

由于丽江没有采访任务,我们在此只计划住一晚。当日吃过晚餐,天就渐黑了。此时,周怀立的鼻窦炎和感冒更加重了,出气不通,他想到医院去看看,大家陪着一起到了一家医院,却望见这个医院的主楼裂了缝,上贴封条,成了危房。地震留下的创伤在此还深烙着印痕,医院临时在外搭着一些简易帐篷,有不少病人在此治疗。周怀立挂号看病,让医生开了一些感冒药,便早早回了宾馆休息。这一天因坐车太累,大家晚上都睡得比较早。我独自拖着疲惫的步伐,在街上看了一会夜景。据我所看资料所知,丽江是个风景很优美的地方,它的历史很悠久,民俗风情也很浓郁,可惜我们脚步匆匆,从这里经过,却未能去各景点游览。丽江境内的石鼓,曾是当年红二方面军强渡金沙江的地方,本报第二采访组的成员,曾经到过丽江和石鼓,并对这两个地方有过详细报道。我们的任务是从这里拿过接力棒,继续下一步的行程——到中甸去采访,所以此地不能逗留。

在丽江街上漫步,脑海中忽又想到,明朝著名的游记大师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到过丽江,被丽江土司太守木增尊为上宾。在丽江还应邀代修过《鸡足山志》。徐霞客在交通极端不便的古代,靠徒步跋涉,在全国各地考察,云南丽江、鹤庆一带考察的日记尤为丰富,比如他记载丽江一带的居民姓氏写道:“其地土人皆为麽砦。国初,汉人之戌此者,今皆从其俗也。盖国初亦为军民府,而今则不复知有军也。止分官民二姓:官姓木,初俱姓麦,自汉至国初太祖乃易为木。民姓和,无他姓者。其北即为古宗,古宗之北,即为吐蕃。其习俗各异云。”(《徐霞客游记·卷七下》)从这段记述中,可以看出,丽江的土司太守木增,是戍边的地方长官,其祖辈姓氏原本姓麦,到明太祖时才改称姓木。

晚10点回到丽江宾馆,当夜不冷不热,睡了一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