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厨房里随手可用的偏方
91562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在我国的饮食文化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是饮食疗法。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来源于大自然、人体必须不断摄取食物才能获得营养以维持生命,对此,祖国传统医学早有认识,并不断地研究、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不仅是中国人民饮食文化中的济世奇宝,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中医认为,每一种食物中都含有“精微”物质,即所谓“后天之精”或“水谷之精”。它们来源于饮食,在人体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它们分工合作,互相联系,密切配合,不断营养机体,使人体各脏腑、组织都发挥其正常功能,人的生命活动,就是能量即“气”的不断消耗和不断补充的结果,饮食则是“气”的物质基础。

人的寿命延长与物质生活改善、营养增加密切相关,但是,并不是营养越多越好。过度的营养对健康亦不利,会引起肥胖并诱发各种疾病。因此必须科学地调配饮食,合理营养,防病于未然,从而达到健身、养生的目的。同时利用不同食物来培补虚损,恢复元气,影响机体功能,作为治愈疾病的一种手段和措,这就是我们一般讲的“药食同源”。

食物之所以能够恢复和协调脏腑功能,调节人体阴阳盛衰,是因为各种食物各自具有不同的特性和作用的营养成分,正是基于食物所含成分及其相应的若干药理作用,以及食物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补与泻等几个方面的偏性,结合中医的辨证论治,就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中食疗养生这朵奇葩。

食物的性指食性;食性,主要是寒、热、温、凉四种食性,古时也称四气。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性质;而温与热、寒与凉则分别具有共同性,只是程度上有差异。此外还有介于寒和热、温与凉之间,即食性不甚显着,作用比较缓和的平性食物。这是与病性的寒、热相对而言的。寒凉食物常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多用于阳证、热证。温热性食物常具有健脾、开胃、补肾等作用,其中也有平而微寒或平而微温的,多用于一般病人,对体质虚弱,或久病而致阴阳二虚,或寒热错杂,或湿热内蕴者都能适应。

食物的味是指酸、甘、苦、辛、咸五味,是从药物的五味转化借用而来。五味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作用。可以按阴、阳归纳为两大类:即辛、甘与淡味同属于阳,酸、苦、咸味属于阴。中医认为,凡辛味,即能宣、能散、能行气血,能润。对于表证以及气血阻滞或肾燥等病都应注意选择带有辛味的食物。

例如葱、姜、大蒜等配合其他食物,来治风寒感冒、胃寒呕吐等症,皆取其辛味宣散之功效;胡椒、花椒、辣椒三者亦具辛味,它们不仅能起到宣散的作用,而且还有行气、下气的作用。甘味食物则能起到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可以用于滋补强身,治疗人体五脏气、血、阴、阳任何一方之虚证。如羊肝、羊脊骨、牛肝、鸡肝等,其味皆甘,其性或温,或苦温,或为平性,具有养肝、养血、补血,或滋补肝肾的补益作用。酸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遇有气虚,阴虚不摄而引起的多汗症以及泄泻、尿频、遗精等症均可选配酸味食物。苦味的作用在于能泄、能燥、能坚,所以,可以用于解除热证、湿证、气逆等方面的疾病,如苦瓜味苦性寒,具有清泄的作用,可达到清热、明目、解毒的目的。咸味食物多用于治疗热结、痰结、瘰疬等症,如猪肾味咸性平,可治疗肾虚而引起的腰酸遗精、小便不利、水肿等症;鸽肉性温味甘咸,具有补肝肾、益精血的功效;海参甘咸性温,具有补肾、养血润燥功效。

性和味显示了食物的部分性能,但应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判断食物的作用,绝不能将食物的性、味分开,否则,用之不当,久而久之,会出现虚虚实实,影响身体健康。

食物是最好的医药,厨房里有许多随手可用的偏方,各种食物不仅可烹饪出美味可口的佳肴,也是配制治病偏方的好材料。

这些在厨房可以就地取材,制作简便的偏方,对很多疾病的康复期,及一些常见病、慢性病有独特的疗效。同时还可以帮助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尽早恢复健康。编着者有感于此,凭借多年的行医经验,并博览群书,广泛吸纳前贤的食疗经验,编辑整理出这本小百科式的食疗偏方,希望她的问世能为你送上一份温馨,并为您的治病养生尽菲薄之力。

编者

200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