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拆掉篱笆墙
9155000000009

第9章 为孩子的情绪解套(2)

这些人不仅与长辈难以沟通,在同辈人之中、同伴之间也不容易找到真正“心心相印”的知音,因而常常感到不被人理解,在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另一方面,这些人又强烈地渴求与人交往,想得到理解,想对能够理解自己的人敞开心扉。这一矛盾会导致年轻学生内心渴望交往,却又往往自我封闭。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大都有这样一种体验:觉得自己是大人了,于是总想一夜之间成熟起来。父母的关心不再像过去那样暖融融地打动心扉,反而觉得唠叨刺耳;老师呢,在我们心中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素质;就连平时挺要好的同学,现在也不是那么亲密无间、无话不谈了,自己一肚子的心事,不知道该和谁谈。难怪有些进入第二次心理断乳期的孩子总要感叹:“没有人能理解我!”“我好孤独!”

1.孩子形成孤僻性格的原因有哪些呢?

(1)外部大环境的改变使孩子变得孤僻起来

小文是家中惟一的女孩,从小就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不管她要什么,爸妈总会尽量地满足。可是她却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我孤独地度过了14年,这期间尝尽了没有朋友的痛苦。我曾经努力地追求过,可得到的却总是失败,以至于失败的感觉由伤心变成麻木了。今天,是我14岁的生日。人人都说生日是最快乐的,为什么在我的脸上却找不到一丝笑意。桌上摆着蛋糕,点着蜡烛,却没有人为我唱祝福歌,父母都到外地出差了。

在我国,现在的青少年,生活的重点是学习,生活的世界是家庭和学校。他们有了很好的物质条件,得到爸爸妈妈甚至祖父母们全部的爱,但时常感到非常孤独:缺少同伴交往,缺少父母陪伴。

在学校,大家忙着学习、考试,放了学每个人都匆匆忙忙赶回家;周围都是高楼大厦,人们回家就关上大门互不来往,更谈不上进一步交往和成为朋友。所以,更多的时间只能自己呆着。即使有了电话、互联网这些沟通工具,但是一根细小的电话线又怎能承载那么多的感情呢?

课业的负担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学生很少能有“闲功夫”接触社会,结识伙伴。

(2)父母自身的心理健障碍对孩子孤僻性格的形成也有相当大的影响的作用。

这些心理障碍表现在:怕孩子学坏而不允许孩子与其他人接触;怕影响学习而不允许孩子有正常的游戏活动等。他们往往对孩子感情关注过少。性格孤僻的孩子往往由老人们带大。

形成孩子的孤僻还往往是由于过分严格苛求的家庭教育。

过去的家庭教育多偏重于孩子的道德教育,目标是将来的孩子老实听话。其实,这种家庭教育适合于过去的文化背景,可惜时代已经不同了,很多家长仍沿袭了过去过分严格的家庭教育。

过分严格的家庭教育,其危害性是扼杀了孩子性格的发展、正常心理需求的满足和正常的社会交往。很多家长为了孩子不出去招事惹事,为了孩子学习成绩好而限制了孩子正常的交往、游戏,结果导致了孤僻性格特点的形成。

过分严格的家庭教育还直接使孩子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冷淡与苛求,使孩子日后用同样的态度对待社会与他人;而打骂孩子会直接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体验不到父爱母爱,产生不安全感与不信任感。

除以上两方面外,过分严格、苛求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形成的完美主义、多疑、自卑等特点也同样会导致孤僻性格。

(3)孩子自身的生理心理问题同样会导致孤僻性格特点

除社会变迁和家庭教育失误易导致孩子的孤僻外,孩子自身的生理问题也易导致孤僻性格特点。常见的有:

①体弱多病易产生孤僻。

生活中可以发现:体弱多病的孩子,由于体弱,活动能力较差,缺乏活动的耐性与持久性,在集体活动中,伙伴间的游戏、体育活动、打闹易被淘汰,也易受到伙伴们的奚落和蔑视。这种孩子一方面拒绝参与这些集体活动;另一方面其他同伴也不愿意让他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处于这种状态的孩子会采取回避社会,回避人际交往,用孤僻保护自己的行为。

②对某种兴趣爱好的过分着迷

孤僻的孩子多着迷于一些缺乏社会交往、社会交流性的兴趣,如看书、玩游戏机、看电视等。现在我就从看电视引起的孤僻分析其形成原因。

一个孩子对电视节目感兴趣,长期地看电视或只对电视节目感兴趣,会使孩子对社会、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采取不参与的态度。如果孩子只对电视节目感兴趣,而对于在性格形成中起关键作用的同伴、同学交往、游戏等不感兴趣,那就很容易导致孤僻现象的出现。

因此,对于孤僻的孩子首先应检查一下,是否长时间沉溺于某些兴趣爱好之中,而使孩子的性格和行为脱离生活、脱离其他孩子。

③其它心理障碍

孩子的其它心理障碍也易使孩子的行为远离社会,远离人群。有必要检查一下孩子是否有以下心理障碍。

孩子是否过于胆小?孤避是一种逃避方式!

孩子是否有某些不良行为,周围小同伴因此而不愿与他交往?

孩子是否没有任何个人爱好,或没有与其他孩子交往的兴趣爱好?

2.如何改变孩子的孤僻性格

尽管孩子已经表现出孤僻的性格特点,但孩子的性格特点极易形成也极易改变,甚至有时作为家长只要改变一下对孩子的态度,改变一下家庭环境与家庭成员间的交往方式,孩子的孤僻性格特点就可以得到很大改变。

(1)游戏心理疗法

游戏心理疗法对于孤僻的孩子特别有效。学校老师可以组织集体游戏;家庭里父母可以组织家庭游戏,游戏内容可由老师和家长自行设计。游戏中孩子可以获得心理上的快乐,而这种好的情绪体验可以强化孩子进一步进入社交圈。

(2)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交往,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

家人不要太亲近孩子,而应该提供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条件,鼓励孩子走出家门与同龄人交往,在交往中获得丰富的社会交往经验,得到社会生活的训练,培养社交能力。

(3)改变对孩子的态度

不要对孩子过于溺爱和呵护,引导孩子与家人平等相处,切忌以孩子为中心让孩子凌驾于长辈之上,切忌随意训斥打骂孩子,要让孩子在互敬互爱的家庭气氛中形成合群的性格。

家长应经常赞美孩子,同时也教孩子学会赞美别人。

家长有必要敞开家门,改变孩子“独”的环境,让他从“自我”的小圈子走出,多与同龄人接触。

有必要将周围的同伴、同学请到家中来。提供他们一起学习,互相接触,交往的空间。

有必要利用业余时间、节假日带孩子外出看电影、郊游或进行其他一些户外活动

有必要让孩子更换一下居住环境,可以让孩子到亲朋好友家暂住一段时间。

有必要中断孩子的一些着迷的爱好,鼓励孩子自己或陪同父母外出采购蔬菜,参与做饭,甚至单独炒菜。这样能使孩子从其它爱好中获得快乐而不至于专注于某些爱好。

(4)鼓励孩子多与大人交往

美国心理学家哈伯特教授指出,孩子从小与大人交往,有利于孩子形成能屈能伸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孩子长大后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家长要教育孩子对邻居、客人要热情、谦虚、礼貌,这样使孩子逐渐养成尊重别人、爱护别人的良好品德。

(5)有意识地教给孩子一些社交技能

孩子在交往过程中都有自己比较要好的朋友。孩子和朋友交往中,家长要教育孩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朋友之间要互相信赖,彼此尊重。

家长应告诉孩子可以被接受的游戏方式,鼓励孩子主动与同龄人交往并且待人要有礼貌,告诉孩子不能侵犯他人自由。

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欣赏别人,发现别人的优点,而不是以自我为中收。孩子自己如果能说出“你很棒”、“好漂亮”之类的话,则可以赢得不少朋友。

(6)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氛围主要表现为全家人的和睦相处,家长疼爱子女,儿女孝敬父母,彼此关心照顾,共同生活,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有一种凝聚力,孩子在这种气氛中,能潜移默化地学会与人融洽相处之道,其人格也会不断完善。

家长在给孩子行为上的指导时,也别忘记培养孩子自我调节的能力。

3.青少年要学会从孤独中解脱

人也许不能做到绝对不孤独,可是从亲人、朋友那里得到的情感却是很好的安慰。可以把爸爸妈妈当作朋友,倾诉烦恼,发泄痛苦,寻求关爱。下面就是几个与父母倾诉的小技巧,不妨试试看:

(1)敞开你的心扉,学会与父母分享心事

当我们彼此分享各种情感时,都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一个从来不会和别人分享的人,是永远摆脱不了青春期的孤独的,只有从孤独走向分享才能由衷地感到分享的美好,也才能真正地摆脱青春期的孤独,从而真正体会到青春期这一花季年华的美好。

(2)不要把自己紧锁在房间里

虽然现在功课很多,学习任务繁重,但每天至少要抽一小部分时间,与父母呆在一起,比如在饭桌上,在休息放松时。些许的言语交流、手势、肢体语言都是传递信息的有效途径。

(3)尝试“透露”一点小秘密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与人交往的时候也不可能毫无保留,这对于维护个人身心健康,保持良好人际关系是有益处的。若要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动,表现部分真实的自我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试着将埋藏在心中的某些秘密告诉他人,很可能更进一步地得到他人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也能得到他人认同。

(4)倾诉是身心健康的必要保证

很多心理困惑、不适,都是因为自我过于封闭,没有及时宣泄不良情绪而造成的。如果能将郁闷和消极情绪宣泄掉,很可能“不治而愈”。

在生活、学习中必然会遭遇到挫折、困难,如果一直憋在心里,很可就越来越急躁,越发感到孤独,无人理解。所以,不妨试着倾诉。如是同学没有时间,那么就对朝夕相处的父母讲述自己的烦恼。一方面可以得到父母的安慰,让亲近的人来抚慰自己的心灵;一方面可以得到父母的帮助、建议,请他们出谋划策,对自己也是个“新陈代谢”、不断更新的过程。

阳光总在风雨后,孤独会得到理解与抚慰,只要愿意敞开心扉,做自己想做的,改变自己所能改变的,也许真的能像鸟儿一样,走出自己的樊笼,在更广阔的天空展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