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家长和环境的纵容强化
孩子出现了偷窃的行为后,周围人的反应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父母出于溺爱,不及时加以制止,或者制止不坚决,周边的人也无动于衷的话,孩子偷窃的行为在父母和周围的人的纵容下就会得到强化,形成一股巨大的心理动力。小华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小华今年12岁,是个聪明的孩子,非常惹人喜爰,让人完全无法把他与偷窃联系起来。
原来,小华刚上幼儿园时,曾经把教室里的一个电动玩具狗带回家,他的父母问他为什么拿别的孩子的玩具,他说他喜欢。父母没有更多的钱给他买玩具,总是心存愧疚,就没有再说更多的话。从此后,小华每隔三五天就带回家一样东西,父母一直没有太在意,最多唠叨他两句。上了小学后,小华的偷窃行为就开始变本加厉了。一上体育课,他就借口生病独自留在教室里,把同学的课桌抽屉、书包统统搜刮一空。这时候,父母和老师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苦口婆心地多次劝导,但小华已养成偷窃的习惯,难以戒除了。无奈之下,学校开除了他,小华被推到了社会上。使社会上又多了一个不安定的因素。
2.家长具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对孩子进行教育呢?
为了纠正孩子偷窃的坏习惯,我们给家长的建议是:
①关心孩子,教给他们正确的所有权观念。作为家长,要对孩子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倾听孩子的心声,我们建议家长应专门教授孩子所有权的概念,并能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加深他们的所有权意识,比如在生活中给一些物品贴上标签,让孩子知道哪些东西是他的,哪些东西不属于他,拿之前要先打招呼等。让孩子知道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区分开,尊重他人的财产所有权。
②弄清孩子偷窃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当孩子偷窃了别人的东西后,家长要耐心地与孩子进行交流,弄清楚孩子偷窃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家人的关注太少、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还是因为孩子出于好奇心理;是因为家庭不能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还是孩子出于一种自我成就感;是孩子不懂得所有权的概念,还是孩子过于贪婪、自私。了解清楚偷窃的真正原因后,才能对症下药。我们建议家长在了解情况时语气要温和,切莫不分三七二十一,“一棒子打死”。当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时,家长要与孩子一起,亲自送还对方并赔礼道歉。
③不要过严或过松地要求孩子。有的父母,对孩子要求过于严厉,总想着严厉的家教才会塑造品行高洁的孩子。恰恰相反,孩子在苛刻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有的父母,对孩子又过分溺爱、娇纵,虽然孩子做了错事,但出于爱面子的心理总是想千方百计袒护,长此以往,孩子就无法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我们建议家长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却又是有尺度的家庭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④不要在别人面前取笑讥讽孩子的行为,要维护孩子的自尊。孩子偷拿了别人东西被发现之后,常常被人说成是小偷,从而给孩子自尊心造成严重的伤害。家长们在教育时一定要顾及孩子的面子,尽量不要给他安上一个偷东西的罪名。在事情发生过之后,一般不要在别人面前提及,争取把事件的影响范围缩减到最小。如果别的孩子或者老师有讥讽孩子的行为,使孩子抬不起头来,家长要想办法解决,帮助孩子重新找回自尊。
⑤采取具体措施,帮助孩子克服偷窃的坏毛病。孩子知道偷窃不对之后,因为自控能力较弱,有可能还会有意无意地再次犯错,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及时给孩子提个醒,让他改掉旧习,形成良好的习惯。
⑥对孩子进行及时的教育,让他了解偷窃的危害。知道孩子的这种坏习惯之后,家长一定要向孩子讲清楚偷窃的危害。家长可以采用把孩子心爱的东西没收掉的方法,让他体会一下别人丢掉东西的感觉。也可以对孩子进行循循善诱的开导,向他解释偷窃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并说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一旦孩子认识到树立起牢固的善恶观念,其内心的向善力量会帮助他早日克服坏习惯。
⑦要以说服为主,切忌态度粗暴,以免引起逆反心理。态度粗鲁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孩子不仅不会改正,还会把再一次的偷窃当作报复家长处罚的手段,“既然偷窃可以让你们生气,那我就再来一次气气你们。”如此下去形成恶性循环,再想教育就更难了。有的孩子在受了处罚后还离家出走,后来真的就陷入到犯罪的泥潭之中,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而和风细雨式的说服教育,孩子多易于接受,不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⑧避免粗暴的体罚。很多家长相信对有偷窃行为的孩子,拳头、棍棒的威力是最有效的,其实不然,这一点已在生活中得到证明。
偷窃,作为恶习,是一种备受社会谴责的行为。所以当家长看到孩子有这种习惯时,内心大为震惊,甚至担心孩子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家长由此采取一些非常过激的行动,对孩子大发雷霆,甚至大打出手,效果却不一定会好,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而且用打骂、吼叫、罚干活等粗暴的惩罚去处理孩子的偷窃行为时,往往使孩子产生抵触行为和逆反心理。这样,孩子会对家长的要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态度,而无法真正理解家长的教育目的。
⑨激发孩子的内疚心理矫正孩子的有意偷窃行为。有时你确信,并有十足证据发现孩子确实拿了他人的东西,你可以假装不知道,先采取“诱发孩子内疚”的战术。
如你发现孩子拿了别人的玩具,你可以说:某某孩子丢了玩具,为此他的妈妈把他痛打了一顿。或因为这个孩子将玩具玩丢了,几天没让他吃饭……通过这一方法诱发孩子对其他人的同情心理,同时对因自己的行为导致那个孩子受惩罚而感到内疚。
甚至平时做父母的有意给孩子讲一段被他人偷者的痛苦心情,导致可怕后果的事。例如一个孩子被他人偷了仅有的学费而无法上学,最终上大学理想破灭的故事。
心理学研究证明:这种诱发孩子内疚,同情受害者的办法比惩罚的方法更有效,是一种比较科学的策略。这种引导方法能使孩子了解到自己的偷窃不良行为对受害者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增加小孩子对受害者处境的同情,产生内疚心理并良心发现,最后主动改正错误。
⑩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有时候,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根源却在父母那里。一些父母爱占小便宜,经常顺手牵羊,今天从菜市场顺手拿一根葱,明天又从单位里顺手拿一支笔,回到家里还要展览给孩子看。孩子看到眼里,记在心里,等爱模仿的孩子“青出于蓝”时,父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后果。作为父母,生活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有时候,孩子的观察与模仿是他们学习道德的主要方式,而且往往比单方面教育的作用更大影响更深远。
在生活中,人人都痛恨偷窃,似乎偷窃罪不可恕。其实,对于孩子的偷窃行为,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对待并以适应孩子特点,符合孩子心理发展需要的方式对孩子进行道德要求,即而采取上述措施给予纠正,帮助孩子改掉“偷窃”的不良行为。
六、青春拒绝死亡的阴影
(一)青少年自杀危机敲响警钟
小芳的父母均为高级知识分子,其父亲为某大学副校长。也许是父母过于热爱事业,工作过于忙碌,自小芳出生以后,父母就将她送到孤身的奶奶身边。小芳在奶奶的身边,受到了一些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加上老人自身的一些病态人格特点,使她从小形成了一些不良的性格特点与生活习惯。12岁时小芳回到父母身边。也许是双方感情的缺乏,也许是其父母做人的正直与待人的苛求,小芳的一些毛病经常受到他们的指责。这些对于过去一直受到宠爱的小芳而言自然是受不了的。她开始经常不回家,住到同学家里,这样更激起父母的指责。这些事情发生后,小芳认为生活在这样的家里享受不到生活的快乐,从13岁开始她便长期不回家,有时深夜仍在大街上徘徊。一次,她偶然跟一不良团伙有了接触,感到这些人很讲义气,交往时十分“快乐”,渐渐也成为了小团伙的一员,甚至发展到与这些男孩晚上住在一起,出现性放荡行为;14岁那年竟怀孕两次。这些事情后来被父母发现了,他们对小芳的行为痛心疾首。除每天对她看管更严外,甚至发展到打骂的程度而在这期间,小芳因为自己的失足,家庭缺乏关怀,曾六次试图自杀,但均被抢救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