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解密一九四二
9117700000132

第132章

鼓楼下,沿墙脚下摆满了地摊,行人来来往往。萧寒注意看着,没有发现他要见的人——化缘的僧人。

萧寒围着鼓楼转了一圈回到原地,仍然没有僧人出现。约定的时间已过,他怕引人怀疑,便向与他若即若离的小李飞刀做了个上楼的眼色,登上了鼓楼。

小李飞刀则蹲在地摊边,与摆摊人闲聊着。

萧寒走进听雨轩,宽敞的大厅里座无虚席。一伙计热情地迎了上来,将他引到靠窗的地方坐下。正好,这儿看得到鼓楼脚下,如果僧人一旦出现,他随时可以下去与他接头。

曾桐跟进茶庄,在离萧寒很远的地方找了个位子坐下。

柜台上方,挂着一块横匾,上书“听雨轩”三个大字。

两边的柱子上,分别挂着一副对联。

上联是:一声两声三声,声声入画;

下联为:四书五经六艺,艺艺精通。

萧寒对对联没有多大兴趣,只是觉得如果在雨中上得楼来,坐在窗边,望着如丝的细雨,听着淅沥的雨声,品着清新的茶,或看书,或与一二好友交谈,那么,这副对联就非常贴切了。

伙计捧着一摞茶碗,提着铜壶来了,问萧寒饮什么茶。

萧寒问:“听说你这儿有蒙山顶上的茶?”

伙计笑着回答:“有,可惜没有杨子江中的水。”

萧寒:“那好,你就给我来一碗。”

伙计沏好一碗茶,收下萧寒给的钱走了。不一会儿他把找零的钱放在萧寒面前,用眼向萧寒示意他放下的钱。邻座的茶桌边坐着一五十开外的老者,萧寒看他的打扮像个知识分子。

此人是刚从北平来到故乡渔阳不久的邹良,他不愿接受日本人的馈赠,更不愿出任汉奸政府的教育局长,因此没有生活来源,只得凭一技之长在茶楼上为人鉴定文物,得几个小钱维持生活。有人移动桌上的什物,揩干水渍,将一幅轴画放在老人面前。

一位精明的中年男子对邹良说:“我们请东方文化研究所的日本人用激光检查过,是宋朝时的绢,装表的纸也是那个年代的……”

另一人也说:“来之前,请博物馆的李慕白大师看过,他说是真迹,没有错!”

画的主人是个瘦削的老头,他底气十足地说:“李慕白大师说,按现在的行情,拍得好可以拍到四千万!”

周围的人一听,不由惊讶地看着画的主人。

邹良听人提起日本人刚在渔阳建立的东方文化研究所,嘴边露出一丝蔑视的笑:“你们就这么信日本人?日本人都打到家门口来了,你们还去找他,那何必一定要找我呢?不看了!”说完就站了起来。

一邹良安抚邹良:“他们也病急乱投医,既然来了也就帮忙给看看!”

邹良重新坐下,打开包袱轻轻展开画的一角,随即他惊讶地将画在桌上全部打开。

那是一幅绢本山水。画色陈旧,虫眼密布,不知经历了多少岁月风尘。画中隐隐约约在烟霭雾气中的远山、近树、村落组成背景,近景是两株暮秋中挺拔但己显凋零的柳树。再看落款,为宋人马远。

邹良凝视着古画,思索良久才慢慢抬起头来:“好画!”

画主人一听,喜出望外:“你说是马远的真迹?!”

邹良淡淡地说:“我说的是一幅临摹得再好不过的假画!”

一言既出,语惊四座。

围观的人听说画是假的,纷纷俯下身子左看右看均看不出个究竟,不由面面相觑。

萧寒感兴趣了,在邹良旁边找了个座位,坐下听他的下文。

欣喜的神情从画主人脸上消失,他冷冷说道:“这画,是我家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你倒是说说,它假在哪里?”

“科学检查过了,大师也看过了,你们还找我?”邹良站了起来轻蔑一笑:“四千万?我看四百块钱,可以考虑买回家补壁。”

四千万与四百块,差距也太大了,周围发出一片噱声。

精明的中年人忙按住邹良,请他重新在椅子上坐下,他满脸是笑:“在渔阳,谁不知道你看过才算数!”

邹良看了一眼画:“纸是宋朝的不假,现在用宋朝的纸临摩摹古画的大有人在!你只要出得起钱,我告诉你哪儿可以买到宋朝的纸。”

一长者劝慰道:“别和他计较,你还是说说看,假在哪儿?”

邹良呷口茶,吸上别人递来的烟,手指绢画侃侃而谈:“先从画的布局谈起。马远是南宋朝庭待诏,以擅长山水、人物、花鸟而‘独步画院’。他的山水有着独特的风格,即在画中留有大片空白,这些空白都能完成一定的艺术表现。他的这种艺术特点,被称之为‘边角之景’或‘马半边’。这幅画临摹得很好,但没有体现马远的风格,所画之物占据了三分之二还多的画面,与留白不成比例……”

听到此,对中国画略知一二的萧寒,不禁频频点头。

“再看墨迹。宋和宋以前的作品,墨色上有一层白霜,细看又没有,用工具也剥刮不掉。墨色内有莓苔似隐似现……”

邹良掏出手绢,轻轻擦拭着画中的题跋,原来字上似有的一层白霜渐渐消失,墨迹变得黝黑发亮:“这是趁墨迹未干时,吹散香灰,使其附在墨上。至于彩色,宋以上的书画,色彩都己浸透纸或绢之内,元、明虽离现在较近,色彩也入其三分。这幅画墨迹色彩都在表面,轻浮而不沉着,光明而浓重,虽然使用薰旧法将画薰得象古画一样,仍露出痕迹……”

邹良的一席话,众人似信非信,他看在眼里,淡淡一笑:“五代、宋、元的书画,作者多不在画上落款,也很少盖章。即使有落款的,也多提在纸背或画中的石缝、树间,而且字写得极小。不象今天,不题跋盖章不能算是完卷。这幅画的临摹者不懂这方面的知识,题跋盖章竟堂而皇之……”

邹良指着画中盖的章:“这图章虽小,在识别书画的真伪上至关重要。宋和宋以前,作者多用铜章,间或有象牙、犀牛章的;明初从王冕开始,才用花乳石。明代中叶以后,方有用青田、寿山、昌化石为名章。作者不懂这一变迁,赝品上用的是石章。殊不知印章之质可以从画上的印迹辩认出来。请看,这幅说是宋人马远画的画,盖的却是他身后一百多年才出现的花乳石章;更为离奇的是,用的印泥,竟是清乾隆年间的八宝印泥!”

画的主人沮丧着脸,默默卷起画,然后将两个银元放在老者面前。萧寒注意到,邹良接钱时眼中泛出一丝羞涩、惶恐之情。刚才论画时潇洒俊逸的神彩、英气荡然无存。

卖画的人将画小心地卷起,心有不甘地问邹良:“你说……这幅画就一钱不值?”

“这是你说的,”邹良生出一丝怜悯:“不过,它毕竟是书画大家临摹的作品,还是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卖画人眼里闪出希望:“请你说得再明白一些,这幅画是谁临摹的?”

邹良胸有成竹地说:“马远的这幅画,有着佛家的禅意,我看是八大山人中的石涛和尚,明代的画家中,只有他擅将佛意融入画中!”

卖画人兴奋不已:“这么说,它至少出自明代,还是名家石涛所画?你看它值多少?”

“对不起,我从不定价。”

“如果你能为这幅画定价,我给你一百个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