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第四卷)
9067700000075

第75章 以失意之思 制得意之念

“原文”

自老视少,可以消奔驰角逐之心;自瘁视荣,可以绝纷华靡丽之念。

“译文”

一个人假如能从老年再回头来看少年时代的往事,就可以消除很多争强斗胜的心理;一个人假如能从没落世家回头再去看荣华富贵的往事,就可以消除奢侈豪华的念头。

“解说”

世事经历多了后,往往更能悟出其中的道理,人会发出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慨。青年气盛,不甘人后,争强斗胜激发了不知多少矛盾冲突,咽下了不知多少眼泪辛酸,几十年后回头再看,好多事简直如一幕幕笑话,居然那么做了,着实奇怪。同样,人经中兴到末路,更能体会到昔日奢华的不惠不实。曹雪芹借《红楼梦》描绘了象他家族那样的盛衰、变迁。书中感叹:“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例解”

治河十余年 凡事必亲躬

清初几十年间,由于战乱的影响,黄河连年泛滥,河道敝坏至极,运河阻塞,漕粮不能按期运抵京师。河患已成为威胁清初政权巩固的一个严重问题。从顺治初年至康熙十五年(1676),清廷曾五易河道总督,却不得其人,治河毫无成效。值此危难之际,靳辅作为第六任河道总督,接受了治河的艰巨任务。从此,清代治河史开始了新的篇章。而靳辅也成了清代第一位治河功臣。

靳辅(1633-1692),字紫垣,辽阳(今属辽宁)人,隶汉军镶黄旗。顺治年间入仕,康熙初年迁内阁学士。康熙十年(1671)任安徽巡抚,其间,他很注意农田水利,曾“疏请行沟田法”,“涝则泄水,旱以灌田”,并针对黄河年久失修问题多次上疏,阐明自己的治河主张。康熙帝对靳辅的工作十分满意,“奖辅实心任事”。因此,当五易河督不得其人的情况下,康熙帝深知靳辅“可任大事,故排群议而用之”,于康熙十六年(1677)三月,大胆提拔了他。

当时,人们对黄河水患,大有谈虎变色之感,群臣对于河道总督之任,无不视之为畏途。靳辅受命治河,虽然心中也充满“忧惶悚惧之念”,但他十分感激康熙帝的“知遇”之恩,决心“不惮胼胝,不辞艰巨,不恤恩怨”,挺身而出,全力以赴地投身治河。

以往几任河督,治河之所以不见成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不能深入实际,往往高高在上,单凭下面的汇报及个人的愿望而制定方案,自然屡屡失败。而靳辅却与其前任不同,在整个治河活动中,他十余年如一日,不辞辛劳,事必躬亲,常年活动在治河第一线,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其制定周密的治河方案和顺利完成大修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靳辅深知,治河必须先知河,“非历览而规度焉,则地势之高下,不可得而知,水势之来去,不可得而明,施工之次第,亦不可得而定也。”而靳辅对黄、淮水情和患情的透彻了解,主要是通过长期而艰苦的实地考察后取得的。康熙十六年四月初五日,靳辅赶赴宿迁河工署所就任后,立即在助手陈潢的陪同下,遍历河干,广咨博询。他们常常沿河跋涉险阻,上下数百里,一一审度。有时为了获得一个数据,甚至要在狂风暴雨中,驾一叶扁舟,到激流汹涌的波涛中测量水的深度。他们每到一处,都十分注意和倾听来自各方面的意见。“毋论绅士兵民以及工匠夫役人等,凡有一言可取,一事可行者”,“莫不虚心采择,以期得当”。由于通过实地考察,靳辅对整个黄、淮的水流规律、水患情形、致患原因、冲决要害以及整治的关键都了若指掌,因而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提出了正确的治河方案,制定出包括八项内容的周密的大修计划,并在其上疏中论之以理,持之有据,从而取得了康熙帝的支持。

按照清初制度,凡军国大事,须召开议政王大臣会议集体讨论定夺,即所谓“廷议”。由于靳辅提出的大修计划事关重大,康熙帝便下令廷议。廷议的结果,以“目今需饷维殷”和用夫过多为由,请暂缓实行。然而康熙帝被靳辅的治河计划所打动,决心大修,便谕令说:“河道关系重大,应否缓修,并会议各本内事情,著总河靳辅再行确议具奏”。表现了对靳辅的充分信任。

靳辅为了使大修计划在下次“具奏”时能确保通过,他再一次不避劳苦,对黄、淮、运各重要工地进行了周密的实地考察。他在复奏中说:“臣反复筹维,再三勘阅,上历桃、宿、邳、睢、灵壁以至徐州,下而山(阳)、清、安东经云梯关各套港,以达海口。复阅洪泽湖一带,并高邮、宝应、江都、泰州以及安丰、何垛等各场,凡江南场州以北,黄运两河,并黄河之南北两岸,运河之东西二堤,臣莫不亲行遍历,详加体察。以臣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合之舆情,参之往籍,有断难以缓议者。”由于靳辅深入实践,脚踏实地,终于用无以辩驳的证据,令人信服的道理征服了群臣,他的大修计划终于被廷议通过并付诸实施。

制定方案不易,付诸实施更难。治河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靳辅既要同洪水拼搏,又要同积弊斗争,还要克服国家财力、人力、物力不足等等困难。他呕心沥血,事必躬亲,凡事都亲自过问,并亲临第一线,真正做到了“居中调度,反复查勘”。亲自指挥施工。即使有时身体不佳,“颜色憔悴”,也坚持在治河工地。最突出的是在修筑清水潭决口的会战中,靳辅竟“身宿工次,调度董率”。一个总理全国治河工程的公卿大臣,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如此遇事奋勉,勇于实践,亲自考察,亲临第一线指挥施工,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靳辅治河十余载,呕心沥血,不辞劳苦,先后疏通下流,大辟海口,开挑烂泥浅渚引河,整治高家堰,筑塞翟家坝及清水潭诸决口,修复运堤,移建南、北运口,创开皂河、中河,终于大见成效,“黄淮悉复其故,运道大通”。靳辅治河成功,首先使河南、安徽、江苏数省百姓免遭水患之灾,使其生命财产得到一定保障。同时,保证了漕运畅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使运河两岸各城市商品经济日趋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在中国古代治河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

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帝第六次南巡,视察河工,此时靳辅已去世 15 年。然而,康熙帝看到的、听到的则是“沿淮一路军民感颂靳辅治绩者,众口如一,久而不衰。”靳辅正是以其光辉的业绩,名传青史,成为一代著名的治河专家。王士礻真为靳辅所做《墓志铭》,称赞他“其力可以任大事,其识可以决大疑,其才可以成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