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当代音乐(1949-1989)
9051600000020

第20章 当代室内乐和小型器乐创作(1)

引子

发展轮廓“室内乐”(Chamber

music)是一种欧洲传统音乐体裁,包括各类乐器的独奏曲和小型合奏曲,具体来说,有各种键盘乐器。弦乐器。管乐器的独奏茴,有三重奏、四重奏直至八重奏、九熏奏等各类重奏曲,也有弦乐台奏,室内管弦乐等人数不多的合奏曲。顾名思义,“室内乐”一般是在室内(包括客厅、沙龙、演奏厅等)演奏的,因而它有别于群众性的,广场性的音乐演出。这决定了它独有的艺术特点和艺术风格.如精湛的技巧,细腻的处理,悠远的意境,各独立声部间密切的配合等。

室内乐创作在欧美有着数百年的传统,留下了浩如烟海的音乐文献。从文艺复兴到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等音乐大师,都留下了垂光千占的室内乐名筒。本世纪韧,法国,西班牙作曲家的小型器乐创作曾独步一时,领一代风骚。随后,巴托克、勋伯格、威伯恩,萧斯塔科维奇等著名作曲家又进一步推动了室内乐创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众多的作曲家在室内乐领域进行各种实验,创作了五光十色的现代音乐,探索了新奇古怪的音响效果,出现了千汇万状争奇竞艳的局面,室内乐体裁成为十分引人瞩目的音乐领域。

我国室内乐创作萌芽于一二十年代。现知最早的作品有赵元任的钢琴曲《和平进行曲》(1914年),萧友梅的钢琴曲《哀悼进行曲》、《弦乐四重奏》(均1916年)等。到三四十年代,一些作曲家如冼星海、贺绿汀,马思聪、江文也,谭小麟、丁善德等在这块园地上勤奋耕耘,产生了如钢琴曲《牧童短笛》(贺绿汀曲)、《花鼓》(氍维曲),小提琴曲《内蒙组曲》(马思聪曲),《小提琴和中提琴二重奏》(谭小麟曲)等为数不多的艺术珍品。可以这样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我国钢琴、小提琴及重奏乐曲处在发展的初创阶段,而其它的弦乐器,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的创作尚处在洪荒的年代。

这就是我国当代室内乐发展的历史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四十年间,我国当代的室内乐创作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由于室内乐是外来的音乐形式,采用的也都是外来乐器,因而,探索外来乐器创作的民族特色,寻求外来乐器“民族化”的道路,成为我国室内乐创作的主要倾向。

1949年至1989年的我国室内乐创作,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即1949-1965年的发展期,1966-1976年的逆转期,1976年以来的探索期。以“十年浩劫”为谷底,三个阶段构成了“u”字型的发展曲线。

国际上现代室内乐的发展趋势之一是由“室内”转向“音乐厅”。我国室内乐有着自己的特点,由于我国历来强调的是音乐的群众性原则,这与“室内乐”的“室内性”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在具体的创作和演出实践上,也已突破了“室内乐”的传统观念,而走向了大众,走出了“室内”。四十年的实践,有些可以视作对传统室内乐的发展,有些作品已很难用传统的“室内乐”概念来概括。为方便集中起见,我国当代外来乐器的小型创作一并归纳在这里论述。

§§§第一节 发展期(1949-1965)的创作

新中国的成立,为音乐创作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建国初期,作曲家们对于新生的祖国充满了自豪幸福之感。面对蓬勃发展的社会生活,他们发出了流自内心的歌唱,通过作品表达了自己对新生活的感受。“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间,钢琴曲和小提琴曲得到了比较兴盛的发展,新作品的数量较多,不少作曲家在创作中进行着较广泛的民族化、群众化的探索。

五十年代初期,一批青年演奏家迅速成长。1951年周广仁在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获奖.1955年傅聪在波兰第五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获第三名,此后,刘诗昆、李名强、顾圣婴、殷承宗等一批青年钢琴家登上世界乐坛。演奏家的有力崛起,也推动了音乐创作的发展。

1.兴盛的钢琴曲创作。

在小型器乐创作中,钢琴曲创作较为兴盛,从事钢琴音乐创作的人数相对较多,其中有老一代作曲家,也有青年作曲学生。十七年间公开出版的各类钢琴曲约有360多首。“老一辈作曲家在钢琴曲创作上表现了巨大的热情。丁善德在建国初期谱写了《第一新疆舞曲》(1950年),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1953年)和《第二新疆舞曲》(1955年),江文也创作了套曲《乡土节令诗曲>;(1950年),钢學绮想曲《渔夫舷歌》(根据筝曲《渔舟唱晚》改编,1951年),马思聪写了《三首舞曲》(1950年)、《粤曲三首》(1952-1953年)等。

丁善德的钢琴作品在当时的影响最大。他的作品以生动活泼的音乐形象和清新明朗的色调为特点,透露出当时欢欣鼓舞,生气勃勃的时代气息。由五首小曲组成的儿童组曲《快乐的节口》,成功地表现了新中国少年儿囊的幸福生活和他们天真活泼的性格。第五首标题为《节日舞》,这是全曲的高潮段,表现孩子们兴高采烈集体欢舞的形象,在奔放的节奏与旋律中,传出了儿童们的歌涛笑浪。丁善德的《第二新dc1舞曲》描绘了新緘各族人民裁歌载舞的喜庆场面。乐曲开始时,在富于新疆特色的节奏背景上,出现了热烈的歌唱性主题,它的和声背景是同主音上大小三度叠置的和弦,构成了富有动力的不协和音响,衬托了歌舞的气氛:

谱倒15

(见第133页)江文也的大型套曲《乡土节令诗曲》由十二首独立的钢琴曲组成,表现了农历一年十二月中不同的节令和乡土风情,像一幅幅色彩斑斓的风俗组画,描绘了民间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第1曲《元宵花灯》,第7曲《七夕银河》.第9曲《庆丰收》,第12曲《春节跳狮》等都是较精彩的段落。《春节跳狮》的基本曲调带有北方秧歌粗犷的音乐风格,锣鼓节奏贯穿于《春节跳狮》全曲,乐曲由一个音乐主题和五个变奏段组成。通过在不同调性、不同音区、不同节奏背景的呈示和变化,形成了五彩缤纷的景象。《乡土节令诗曲》表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这与江文也三十年代创作的钢琴作品《五首素描》、《十六首小品》(均1934年)等相比较,创作风格有了极其明显的转变。

建国初期老一辈作曲家的钢琴音乐,除了在风格上共同追求民族特点之外,在和声,复调等方面都用得比较大胆。如丁善德广泛采用了平行七和弦、九和弦,采用了同名大小调三和弦叠置的复合和弦,增加了和声的色彩。江文也则突破了功能和声体系,广泛采用四。五度叠置的和声,大量采用自由复调写法,追求纯朴、简练的民族和声语言。马思聪的《三首舞曲》的和声更为大他们所受的教育背景和创作实践有着密切关系。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小型器乐创作中的和声语言,大都挤到“功能体系“这一条路上来了。

解放前接受作曲教育的作曲家中,陈培勋、桑桐等人这时也创作了一些钢琴作品。陈培勋于五十年代初根据粤曲改编的钢琴曲《卖杂货》、《旱天雷》等,都是带着浓郁的广东风格的作品。作曲家谙熟“广东音乐”的曲趣,在旋律展开方面,在和声、复调和织体的配置方面,都能兼顾“广东音乐”的独特色彩和钢琴的丰富表现力。桑桐的钢琴曲《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1952年),《随想曲》(1959年),黎英海的《民歌小曲五十首》(1956年),在挖掘各族民歌旋律、调式的丰富的内涵方面,在追求民族和声风格方面,都作了有意义的探索。

解放后由各音乐院校培养的一批青年作曲学生·在五六十年代也对钢琴音乐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们的作品经常闪现出中西音乐交融的艺术光彩。重要的作品有;汪立三的{蓝花花》(1953年)和《小奏鸣曲》(1957年),蒋祖的《庙会》组曲(1955年),刘庄的《钢琴变奏曲》(1955年),黄虎威的钢琴组曲《巴蜀之画》(1958年),田丰的《高山族组曲》(1960年).石夫的《塔吉克鼓舞》(1964年),储望华的《翻身的日子》(1964年改编)等。

这些作品共同的艺术特点是追求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生动的音乐形象,大都具有明朗的意境和蓬勃的生气。饲如,《庙会》组曲的五首小曲表现了民间庙会的五个生动的场景,第五段标题为《社戏》,不协和和声描绘了锣鼓的音响和节奏,突出了民间社戏粗犷热烈的风格。又如,钢琴曲《蓝花花》是以同名陕北民歌为主题的自由变奏曲,乐曲发展了原民歌丰富的意蕴,成为一首钢琴演奏的民间叙事诗。在和声语言上,用了大量色彩性的民族风格和声,采用了七度、九度的不稳定和音,来衬托民族风味的旋律。乐曲通过不同的音乐形象展现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情绪变化,表达了对纯朴可爱的农村姑娘蓝花花的悲剧性遭遇的深刻同情。

五十年代中至六十年代初,我国派出了几批留学生到苏联及东欧国家学习音乐,其中学作曲的学生创作了一些钢琴作品,如杜鸣心的《练习曲》(1955年),朱践耳的《序曲二首》(1955-1956年),邹鲁的《钢琴奏鸣曲——青春之寺》(1959年)等。这批作品在技巧上比较工整,结构上比较严谨,受到了俄罗斯一苏联乐派的深刻影响,但又都带有中国的民族风格。与国内创作所不同的是,他们更多地采用无标题音乐,反映的生活面较宽。这批作曲家学成回国后,大多活跃在音乐教育战线,他们的创作和教学都对后来的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吴祖强、杜鸣心从苏联回国后,于1959年合作了舞剧《鱼美人》的音乐,井据此改编成钢琴曲《中国舞剧<;鱼美人)选曲》。

这部作品以音乐形象的生动和丰富吸引了广大听众,它在保持和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上,在借鉴、吸收俄罗斯苏联及西方音乐创作经验方面,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它是钢琴家们经常在国内外演奏的曲目。

当时还有许多钢琴演奏家创作了钢琴曲,如朱工一的《序曲三首》(1952-1953年),郭志鸿的《新疆舞曲》(1958年),殷承宗的《快乐的啰嗦》(1965年)等。这些作品较好地发挥了钢琴演奏技巧,具有即兴性特点,并在钢琴音乐的通俗性方面作了不同程度的探索。

综上所述,我国钢琴音乐创作比较兴盛的时期是在五十年代,当时的许多作品透露出一股清新活泼的气息,但总的来说还缺乏能充分发挥钢琴丰富表现力的、能深刻反映时代精神的力作。钢琴作品技术上显得简陋,风格上偏之柔弱,还没有能充分掌握和运用“钢琴思维”。进入六十年代以后,钢琴在理论上被认为是不能为工农兵服务的“外国资产阶级贵族乐器”,创作亦一步步走向沉寂。

2.小提琴及其他室内乐作品。

小提琴是除钢琴以外最受作曲家重视的乐器,十七年间出版的小提琴新作将近一百首。钢琴,小提琴之外的其他西洋乐器则更少受到关注。

马思聪发挥了他作为小提琴家和作曲家的特长,五十年代前半期是他小提琴创作高产的季节。他在数年间创作了小提琴独奏曲《第二回旋曲》(1950年)、《山歌》、《春天舞曲》、《跳元宵》、《跳龙灯》(均1953年)、《新疆狂想曲》(1954年)等八首乐曲。这些作品流露出一种欢快、欣喜的情绪。乐曲中引用了纯朴、悠扬的民歌音调,如《跳龙灯》采用了陕北民歌《刘志丹》的素材。

《山歌》则是他1952年在参加治理淮河劳动时收集到的安徽山歌音调,这个主题先在G弦上深沉地瞅唱,情感内在而真挚。而后,小提琴转入高音区,就像人们在山顶上放声高敢。《山歌》在对民间素材的自由引伸方面及对乐曲结构方面都有艺术创造性,是马思聪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江文也于1951年创作了三个乐章的小提琴奏鸣曲《颂春》,表现了他对新生活的感受。作品中出现了带着泥土气息的民间音调,尤其是在第三乐章中,小提琴奏出陕北风格的旋律,钢琴伴以粗犷的打击乐节奏音响,表现了民间风俗性的欢庆场面。

茅沅作曲的《新春乐》及马耀先、李中汉合作的《新疆之春》,可以说是这一时期流传最广的小提琴独奏曲,是歌颂春天的小提琴“姐妹篇”。《新春乐》(作于1952年)采用民歌音调,表现了人们欢度新春佳节时欢乐愉快的心情,第一主题活泼欢跃,原型材料是河北民歌《卖扁食》。

第二主题优美抒情。在这两个主题的对比、变奏中抒发了人们欢欣鼓舞的情绪。《新疆之春》(作于1956年)吸收了新疆民间音乐风格,刻画了天山南北人民高歌欢舞的生动景象。乐曲的中间一段,小提琴以拨弦模仿冬不拉、热瓦甫的演奏特点。乐曲通篇贯穿着活泼强烈的节奏,洋溢着热烈豪放的气势。

张靖平创作的《庆丰收》(1958年),采用特殊的北方民间调式,吸收了“吹歌”等民间器乐乐汇,表现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情绪,形象十分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