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当代音乐(1949-1989)
9051600000010

第10章 当代合唱创作发展述评(3)

第三类可以称之为“毛泽东颂歌”,例如,《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组歌》、组歌《红太阳颂》、组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胜利万岁》,组歌《井冈山的道路》、《人民公社组歌》、大合唱《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等等。这类作品数量最多。其内容完全是歌颂毛泽东和毛泽东路线的,客观上助长了“造神”运动。

“文革”前期合唱作品数量之多是表层现象,其背后的实质是合唱艺术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扭曲。

这次大合唱的畸形发展,随着1969年语录歌的消失而同时沉寂下来。江青在发表“4-15讲话”和“4.16讲话”之后,已经灌制好的大台唱《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的二十万套唱片被禁止发行,这类歌曲都被禁止演唱。在此之前江青还说过:

“我最不喜欢民歌了,毛主席诗词怎么能用民歌来写呢?”因此,连为毛泽东诗词谱写的音乐也被“一网打尽”了。

“文革”期间合唱的又一次活跃期是从1971年开始的。随着政治形势的某些松动,这一年陕西文艺工作者集体填词,编写了合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合唱的曲调来自陕甘民歌,填入了新编的歌颂毛泽东的、更加“革命”的歌词。合唱的手法十分简单,例如,第一段音乐主要是女声独唱,合唱以轻淡的背景为独唱作陪衬。这种手法类似五十年代的“民歌合唱”,技法上并不新鲜。但是在。文革”中天天被生硬,枯燥的“革命歌曲”折磨了多年的人们,一旦听到由民族唱法演唱的高亢、清丽的陕甘民歌时,就像在戈壁中久渴的人们见到了甘铡的清泉。因此,《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在当时产生了异乎寻常的艺术效果。

类似这类的歌曲还有《三湾来了毛委员》(焕之、颂刚编曲,山樵编词)、《浏阳河》(湖南省文工团歌舞队改词编曲)等。

1973年上海乐团创作、演出了名为“革命交响音乐”的《智取威虎山》。它取材于同名京剧“样板戏”的主要唱段,由合唱,独唱、重唱、乐队等形式来表现,实际上也是一部清唱剧。它在艺术上承袭?《沙家派》的模式,并进一步与“四人帮”倡导的文艺创作原则结合,“从塑造主要英雄人物的音乐形象出发”,充分体现了“三突出”的僵化的文艺创作框框,并自认为“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文艺革命的又一胜利成果。”这部作品在艺术上与《沙家浜》相比已缺乏新意,在思想上则更体现了“文革”的创作理论。

“文革”后期的影响较大的大合唱主要仍是“为毛泽东诗词谱曲”和歌颂毛泽东思想的大合唱,如《为毛主席诗词谱曲五首》(田丰曲)、《长征路上》(郑律成曲,毛泽东词)、《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颂歌》(广东省《农讲所颂歌》创作组集体创作)等。其中田丰创作的大合唱由《沁园春·雪》、《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组成。这几首歌曲吸取了京剧音乐素材和传统手法,在艺术上处理得比较细腻,气势比较雄伟。郑律成的《长征路上》虽定稿于1975年,但五首歌曲大多是在1958-1970年间谱写的。五个乐章的顺序为《七律·长征》、《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清平乐·六盘山》和《念奴娇·昆仑》。这五首诗词都与红军长征有关,因而定名为《长征路上》。它的总体构思及所选诗词与朱践耳的交响乐一大合唱《英雄的诗篇》有些相似,但作品的艺术风格绝然不同。郑律成发挥了他创作群众歌曲的丰富经验,着意于通俗浅出的艺术手法,是一种大写意的笔法。例如第二乐章《忆秦娥·娄山关》合唱开始的地方,出现了冷峻奇特的旋律和尖锐紧张的和声。这反映了作曲家对历史紧张关头的深刻的感受,作品带有一种深沉的、难于言表的历史感。

在“十年浩劫”这特殊的年代中,大合唱艺术遭受了严酷的摧残和蹂躏。林彪、“四人帮”一伙将这一艺术形式捆绑在他们的战车上,因此,许多作品都属于真正的“文革音乐”,是为“文革”政治服务的。例如,就在“四人帮”覆灭的前夜,在1976年4月5日天安门广场的群众斗争被打成“反革命事件,的时候,很快就产生了两部配合政治任务的大合唱——大型组歌《天安门战歌》和交响合唱《保卫天安门》。这些都成为当代合唱史上很不光彩的一页。整个“文革”期间,仅有少数凭着艺术家的良心而创作的作品,还保留着一定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第五节新时期的合唱创作

“文革”结束以后的十余年间,合唱艺术一直没有从深重的创伤中得到充分的恢复。开始几年中,合唱创作仍在旧的框框中打转,作品缺少创造的新意。后来它受到商品经济的牵制和通俗歌曲的冲击,专业合唱团的活动遇到了巨大的困难,群众业余的音乐生活几乎全被通俗音乐占领,业余合唱团的活动巳十分稀少,这与五十年代蓬勃兴旺的群众合唱活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阵地缩小,队伍老化,作品稀少,观众零落。合唱艺术正处于萧条的时期,面临着深刻的危机。

为了扭转合唱艺术的不景气状况,有关方面曾作了一些努力。

1979年我国合唱团体首次参加了菲律宾的亚洲国际合唱节,1988年中国广播合唱团参加了在日本举办的“第五届室内合唱比赛”,并获得混声合唱和女声合唱的金牌和总分第一,合唱艺术国际交流的门窗开启了。1982年和1986年举办了两届“北京合唱节”,1986年还举行了“全国第五届音乐作品(合唱)评奖”活动。在这些活动的推动之下,八十年代中、后期产生了一些较有新意的合唱作品。

新时期合唱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着一定的创新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作品题材比以前多样了,创作手法上的探索也更为明显和大胆了,合唱艺术开始从“为政治服务”的功利主义束缚中挣脱出来。

新时期合唱创作题材上的扩展,在“文革”结束后不久产生的几首小型合唱作品中即有所体现,如《周总理,您在哪里?》(施光南曲,柯岩词,1976年)、《密林深处的歌声》(刘敦南曲、王森词,

1978年),《把我的奶名儿叫》(瞿希贤曲,黄宗英词,1980年)等。上面三首作品,第一首表现了亿万人民肘周总理的深切怀念,第二首歌唱了地质学家李四光的重大科学贡献。与以往只允许歌颂毛泽东一个人的情况相比,它们已经是属于闯开禁区的作品了。第三首歌表现了侨胞对祖国母亲的骨肉深情,也属于以往合唱作品中所没有出现过的题材。

施光南的《周总理,您在哪里?》是粉碎“四人帮”以后产生的第一首影响广泛的合唱。这首作品成功地吸取了生活中呼喊、倾诉性的音调,在该曲的中段,合唱队对着高山、大地、森林、大海的四次呼喊处,作曲家采用了“回声”的效果,好像群众呼唤周总理的声音在天地间回荡。接着是一段进行曲风格的旋律,各声部运用“卡农”的手法,表现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天安门广场。合唱在这里形成了最高潮。《周总理,您在哪里?》从头至尾贯穿着优美的曲词,因此它的主旋律经常成为独唱家的演唱曲目。

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大合唱《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纪念周总理)》(贺绿汀曲,芦芒词,1978年),《为周总理早期诗歌谱曲(四首)》(邹辉明曲,1978年)等。

八十年代以来,特别是在1986年全国合唱音乐评奖前后,产生了几部不同题材和不同艺术风格的大型合唱作品,例如:

合唱组歌《云南风情》,田丰曲,张东辉词。

合唱套曲《南方有这样一片森林》,王祖皆,张卓娅曲,向彤、贺东久词。

民族交响合唱组歌《诗经五首》,金湘曲。

音乐抒情诗《蓝天,太阳与追求》,陆在易曲,廖代谦,任卫新词。

琴歌合唱套曲《胡笳吟》(选自《胡笳十八拍》).李焕之编曲。

合唱音诗《森林日记》,张敦智曲,于之词。

清唱剧《大劈棺》,瞿小松曲,高行健词,清唱剧《生命宇宙的春天》,刘念劬词曲,田丰的《云南风情》由《洱海渔女》、《赶摆路上》、《摩梭葬礼》,《舂米谣》和《火把节之夜》五段合唱组成,分别反映了云南白族、傣族,纳西族,景颇族、彝族人民的风俗情趣和生活风貌,用富于色彩的音调展现了五个民族不同的音乐风格。其中第二曲《赶摆路上》是女声独唱与女声合唱曲,傣族风格的旋律加以大量富有民族特点的衬词,刻画了傣族姑娘兴高采烈的可爱形象。根据乐曲情绪的需要,《云南风情》中采用了一些离调、多调性、多种节奏叠置,运用人声的呼叫声等一些新颖的表现手法,由于与歌曲内容的表达结合得很紧密,获得了别致而生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