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少林十大健身功法
9049400000018

第18章 少林气功(2)

③呼吸要柔缓、均匀、深长、自然,初学时如感呼吸不足,可中间适当进行呼吸调节,但总的呼吸规律不可变动。

④练功结束前将“火珠”引至“丹田”或足趾端部意守均可,但不宜上引“百会”意守。

功效:

透骨升降贯通法可使真气循骨而行,促其周围诸经穴疏通,使其达到平补平泻,调整阴阳平衡,加强气机运行,促进气血畅通,排浊补清,扶正祛邪的作用。元代医学、气功家朱丹溪指出,人的生命活动就靠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所以经常练习此功可使肝阳上逆,阴虚阳亢、上实下虚的顽疾沉疴得到升降,泻其实症,清热降压,滋阴潜阳、平复疾患。又可使肾阳虚、肾阴虚等诸症得其升平,补其元虚。进而使其达到补脑、补髓、补精、补气、补血、补神、强筋壮骨之功效。

3.导引循经法方法:

此功法在意守“丹田”的基础上,将其“火珠”由“丹田”向下沿任脉引至“会阴穴”再向背后沿督脉上升,经“长强穴命门穴神道穴大椎穴风府穴”,至头顶“百会穴”。同时配合深长、轻缓、柔合的吸气。意念不停,意领气随。然后将其“火珠”通过头顶前“上星、神庭穴”向下经面部、眼部、耳部、口部、分别引至两侧颈部至两肩“肩井穴、肩髃穴”,再顺臂外侧经“曲池穴外关穴中冲穴”沿手背、中指端折回至手掌心“劳宫穴”。同时配合深长、轻缓、柔和的呼气。至“劳宫穴”位后即闭息意守(暂停呼吸意守)。约十秒钟至半分钟左右时间,即随之吸气将意念(“火珠”)由“劳宫穴”分别沿两臂内侧上引,通“内关穴曲泽穴天泉穴”、顺两侧颈部至“鹊桥”(即上腭舌尖抵的部位,随将口中唾液分三次咽下)。同时配合呼气,随泉(唾液)意下,沿任脉过“天突穴膻中穴”至“丹田”。同时进行“闭息守穴”的功夫。在功法练习中,意念毫无强制,纯于自然沉静、柔缓,如行云流水,毫无阻滞。练功时可沿上述所经路线周而复始地反复进行。

要点:

①两腿交叉盘坐,可使重心比较均匀地分散在胯股及两膝之间,如同一等腰三角形,这样既能使坐姿端正,又保持了重心的稳固,使腿、胯、膝、脚踝部的肌肉、关节、韧带程度不同地得到锻炼。

②双盘膝的功夫练习,可使“五心朝天”(即两脚心、两掌心、百会穴),五心相结合,混元一体,会使人感到功法境界与人的躯体融合为一,没有分散之感。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开始练习较为困难,常常由于筋骨不太适应,腿盘不上去,勉强盘上后又感到酸疼和不舒服,使练功不易持久,以致影响练功的成效。当遇到上述情况时,可采用单盘膝的姿势,即一腿在上,另一腿在下。如果根据个人情况单腿盘膝也做不了,可做双盘膝的姿势,也就是两脚的位置均在腿下。或自然正坐,两脚垂放地面,脚尖朝前,中间距离略与肩宽。这几种姿势可根据具体情况自己选择,但在练功时一定要保持身体“中正安舒”的练功状态。

练习“坐禅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练功前后,腿部、膝部、踝部、腰胯部要适当活动,做一些按摩,使关节、韧带逐步适应,这样有利于上述部位的血液循环和经络通顺。

2.练功中眼睛要微合“内视”,神思内敛,这一点十分重要。古人认为“眼太开,失之外走,易于散乱。眼太闭,失之内弛,易于昏沉。”

3.舌抵上膛在练功中有贯通任、督二脉之气的作用,可使真津发生,“神水、金津、玉泉”意送“丹田”起到水火相济之作用。练功时由于副交感神经兴奋的结果,增加了唾液腺的分泌,这样不仅可以源源不断滋润口腔及咽部,帮助消化,促进食欲,还可以利用向下吞咽唾液时的感觉,强化意识,对“丹田”部位的刺激力量。所以练功中唾液增多以后,宜缓缓咽下。古人说:“咽液吞津,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肺助气,在脾化湿,在肾化精。”

4.练功过程从始至终,均应保持身体放松,颈部保持端而不软,正而不僵,略含“顶悬”的意识。两肩松沉,肘、腕、指、背、胯部均要自然放松,以保持身体重心端正与平稳,不偏不倚。胸部内含,腹部内化,裆部(即肛门和会阴穴)用意念轻轻提起做到全身松而不懈,紧而不值。在姿势、呼吸和意念三者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初学者多由意守呼吸开始,故呼吸调整好坏,关系到意守的成败,也直接关系到“入静”。因此呼吸在方法上要做到悠、匀、细、缓,这样有助于诱发入静。每当姿势紧张,呼吸不调时,思想也会随之散乱,干扰入静。所以说调身、调息、调心是在自然放松的基础上进行的,不能勉强或用力,更不可鲁莽急躁,要注意避免急于求成。一定要遵循“心安意随、以意运气、以气随意、气随意行、意气相随”的指导原则。

5.初学“静坐”时,一般不易入静,杂念纷纭,而经过一个阶段的练习后,又有可能出现偏于入睡,这两种情况都会程度不同地影响练功的成效,这也是初学气功的常见现象(气功练得好的,应该是高度“入静”,而又能保持清醒状态)。如出现上述情况时,可配合暗示的方法诱导入静。例如:数息(默数呼吸的次数)、默念(结合一呼一吸,默念字的发音,如吸、呼、静、松等字)、默示(示意全身各部位逐一放松,或示意自己安静下来才能练功等等),或利用两手(掌外缘)靠近意守部位的感觉,以帮助和控制思想意识的适当集中。练功的环境要选择安静,空气新鲜,光线与温度适宜的地方。练功前要解空大小便,过饥、过饱时不宜练功,腰带松紧要适宜,衣服也要宽松,薄厚要与室内外温度相适宜,练功时不宜直接坐在阴湿、冰冷的石板地上,尤其在冬季室外练功更应注意保暖,以避免风寒。这些对促进“精神内守,暗听内注”提高练功效果都十分有益。

6.如果练功中出现头晕、脑胀、胸腔堵闷或“外动”不止,难以控制等现象时,可将意守部位暂改为意守足心(涌泉穴)或大拇趾端。待上述症状消失数日后,还要查明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否有违反或忽视文中具体要领或练功细节的地方,要总结经验,并有意识地进行动作的调整后,再恢复正常练习。此外,情绪紧张,心情烦恼时,是不宜练功的。古人讲:“气固自身稳,神静体自安。”所以,在练功前及练功过程中,心情要愉快,一切轻松自然,这样才能在练功时做到“神不外散”。当然,每个人的处境不同,但练功前,对一切事物就应暂时不去思虑,做到对外界事物不看、不听、不闻、不感,即:“脑无所思,耳无所闻,目无所视专意守中”。使之达到“虚无忘我”和忘情(人之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的境地。

如练功过程中,出现“思绪纷纭,久久不绝”,或紧张、不安影响练功时,最好先休息一会,待思想平静下来后,再重新“入静”。身体的每个部位都要注意充分松静,只要做到“松得透、静得深”,才有利于进入练功的最佳状态。情绪的稳定可避免出现偏差。练功前日常生活中也要保持情绪乐观,心情平静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练功能否产生效果的关键。

7.练功要专一,不能见异思迁,今天练这个功,明天又练另一个功,随意变动,没有固定的练功方法,乱学乱练,也是容易引起偏差、或练功久无成效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初学武术者不可不慎。

为了进一步促进练功的成效,可在练功过程中适当配合默念法的辅助练习。即吸气时默念“吸”字,这样有助于“气”沿背后的督脉上升,通达于头顶“百会穴”,使肾气入脑,起到补脑还精的作用;呼气时默念“呼”字,这样有助于“宽胸、松腰”,易使气沿手臂下达“劳宫”,或顺身体前任脉降至“丹田”,有利于内脏生理机能的恢复和调节;“闭息”时默念“停”字,这样有助于气稳神凝,专意守穴,有利于内气的聚集和传导。

功理效果:

1.通过“坐禅功”精神意识的内守,并辅助以呼吸、导引的功法,可达到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以意养气,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整气血,驱邪生精,祛除疾患的作用。古人说:“气血瘀阻,病由而生,气血通则病自愈血气不合,百病而生。”说明气与血是关系着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

“入静”还可使机体各部得到进一步放松、全身气血得到流畅,激发和调动人体内在的潜力,诱发聚集人体内的真气、元气。

2.通过长时间的意守“丹田”,并有意识行其脉络通其经穴,可恢复先天之气的循环,真气可直达奇经八脉以及四肢百骸、周身关窍,贯彻上下,进而通达表里,运行不息,营养和保卫全身。凡有气血阻滞及伤病的地方均可得到真气的穿通,继而活血化疲,通经活络,对疾患起到修补和康复的作用。

3.精、气、神在祖国医学中称为人身三宝,是人体生命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人讲:“养生则寿,反之则夭精足则气足,气足则神足。”可见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古人又有“精为气之母,神为气之子”之说。晋代葛洪说:“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赖气以生者也。”认为气是维持人体活动的根本动力。而“坐禅功”强身壮体的作用,就是培补元气。古人认为:“体之通泰,劲力之源,受气总束,故气存则生,气绝则亡。”宋代医书《圣济总录》中说:“人之五脏、六腑、百骸、九窍,皆一气所通。气流则形和,气戾则形病。”说明人体内气血畅通、运行不滞对于健康、祛病、养生益寿的直接意义。人体内的精、气、神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三者虽是不同的概念,但彼此间相互联系,气产生于精,精的生化有赖于气,而精与气的共同作用表现为神。精的充沛与否和气的盛衰会直接影响到神的旺盛,神的兴旺与否也直接反映精、气的盛衰。“坐禅功”是依据中医学原理,在调心、调息、调身的全过程中,使人体逐步获得精足、气足、神旺的理想健康状态。

4.在练功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呼吸频率的减慢,呼吸深度增加,一般呼气较吸气相对延长。经过锻炼腹式呼吸形式逐步形成,一方面加大了膈肌活动的幅度,改变了胸腹腔的内压,相对降低了心肺循环的负担,又对腹腔内脏各器官起到一种积极的有益按摩。这种“内动”形式的锻炼不仅能增强呼吸机能,增大肺活量,使全身供氧充足,而且肺与各脏腑间关系更密切了。心主血、肺主气,人血之运行,虽为心所主,但必须在肺气舒畅的情况下,才能贯心脉而通达全身内外,四肢百骸。这样,练功后情绪、感觉自然会达到舒适、愉快的最佳境界和状态。

5.关于练功的时间掌握和方向位置的问题,一般在静坐时(重病或身体十分虚弱的病人可采用仰身平躺的姿势,这样更有利于全身放松)要求“面朝南”而坐;时间的安排可根据自己的病因,练功目的等灵活掌握。练功时间与方向的问题不可忽略,它关系到练功的程度,其基础是有一定医学理论依据的。按照明代杨继洲所著《针灸大成》一书的论点,寅时内气走肺,卯时内气走脾,申时内气走膀胱,亥时内气走三焦。我国中医针灸经络学中著名的“子午流注”理论相应用在气功、养生上,将为气功的顺利进展、疾患的治愈和健身长寿提供传统有效的医学依据。此外,古代还有“九宫图”“灵龟八法”等时辰运行的理论,这些都是说明练功要选择适宜的时间,这样练功才更有针对性,疗效和功夫程度才能有显著提高。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讲,也可以说是一种“生物钟、时间治疗法”。按照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东方少阳之气与人体肝气同质,南方太阳之气与人体心气同质,西方少阴之气与人体肺气同质,北方至阴之气与人体肾气同质。”等记载说明自然界中大气的变化,影响着人体内部的变化。人体内气的运行是按照自身规律,在十二条经脉内运转,首尾相接,形成了一条循环通道,地球自转一周,人的内气也相应地自转,并且,“内气”与大气之间能够互相交流。《内经·遗篇刺法论》中介绍:“肾有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根据寅时肺气功能强,卯时丹田充气最旺盛的特点,具体练功时间也可安排在寅卯时(即清晨三时至七时)进行。这段时间因环境静寂,空气新鲜,易于入静,有利于达到练功的最佳效果。下面将十二经气血流注最旺盛的相应时间规律介绍如下,供练功者参考:

子时(二十三点至午夜一点)走胆经;

丑时(一点至三点)走肝经;

寅时(三点至五点)走肺经;

卯时(五点至七点)走大肠经;

辰时(七点至九点)走胃经;

巳时(九点至十一点)走脾经;

午时(十一点至十三点)走心经;

未时(十三点至十五点)走小肠经;

申时(十五点至十七点)走膀胱经;

酉时(十七点至十九点)走肾经;

戍时(十九点至二十一点)走心包经;

亥时(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走三焦经;

练功者根据所需,按照上述所列的时辰表,可选择相应的内气最旺盛的时辰练功。

关于练功“面向南”的问题也同自然的运转相符合。近年来的科学实验证明,经络具有明显的电磁特牲,穴位是电磁聚焦点,存在着对磁性信号的敏感反应。练功时强调“面向南”实际上是使人体的生物磁顺着地磁方向,是一种对人体起着内外相应的天然磁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