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的腊月二十三——我永生难忘,一早我跟爷爷去了刘医生的医务室,刘医生伸手摸了摸虽说仍有点红但基本没有创口的腿,笑了:好了,不用打针了,也不用喝中药了。唉,我是什么方法都实验过了,想不到马蹄包真的这么有效啊。
随后他说了句话爷爷倒是没怎么惊奇,我却呆住了。他说:张和尚要不是说“快好了”,我根本不敢让孩子继续用马蹄包——这味中药书上说有治疗痈疽疮疖的功效,但其成分也有一些止疼镇静的存在。要是再次过敏,从咱这山沟去不了县城,孩子就得过去!我后怕啊。
我忍不住开始掉眼泪,进而放声大哭,爷爷没有制止,刘医生也没说什么,任由我发泄几个月以来积蓄的所有委屈、忍耐。
我第一次知道劫后余生的感觉根本不是得意忘形、兴高采烈,只是喊叫,只是睡,只是茫然无措。从刘医生医务室出来,我对着大山喊对着河沟喊对着窜来窜去的狗喊对着满地找食的公鸡母鸡喊……回到窑洞我倒头就睡,一天不吃不喝不做梦,直到夜晚的炮仗声震醒了我。
父亲从关庄镇买回鞭炮——小年夜当晚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要放的,大年三十接神要放的,正月初二迎财神要放的,正月初五破五要放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要放的。
我从炕上下来,出窑洞见弟弟在点二踢脚,随即点着根香也开始加入——这个晚上我一直在放,弟弟也帮忙——鞭炮、二踢脚、钻天猴、雷子炮——噼里啪啦的鞭炮、咚—嘎的二踢脚、叽—啪的钻天猴——直到放完父亲买回的所有,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姐姐都在窑门口看着,都没多言语——第二天父亲又骑自行车去镇上买回不少,爷爷出门回来笑呵呵说谁见谁问咱家昨晚为啥放那么多炮?
我问爷爷咋说,爷爷说我家高兴放那么多啊!
腊月二十四炸麻花、炸丸子、炸红薯土豆片;二十五打扫家;二十六捏枣糕。
二十七一早爷爷张罗着杀了只羊,然后剔出骨头熬羊汤,我就坐在灶前烧火。突然墙外传出叽叽喳喳的说话声,我一激灵:是郑桐!
刚站起来,看到郑桐跟几个同学推着车子进来,一趟近五十公里,个个满头大汗脸蛋红扑扑。
赶紧让到家里,随后一个多小时就听她们说了,也就是学习那点事。我跟郑桐对视过几眼,但很快就避开了。午饭几个同学就着麻花喝羊汤,然后告别要赶紧往回走了,车子都是借的,天黑要返回县城呢。
送到门口,走在最后的郑桐停了下来,从斜背着的包里掏出一个笔记本塞给我。我愣了一下接过来拿在手上,郑桐已经跨上车子追同学们了。我小跑步追到村口,看着她们嘻嘻哈哈出了沟看不到人影才返回。
我拿起郑桐送给我的笔记本翻开,扉页写着这样一句话:我期盼跟你在一起写作业的时刻。
再翻,一片空白。
我心里说:不可能了,小舅舅正月初八要结婚,我们没地方可以那样做作业了。
记忆里,大病初愈后的这个年很殷实,尽管为我看病几乎花干了家里的积蓄,把大黄牛都卖了。但父亲每个月有固定工资,又连续升职涨工资,且已经是联合小学的统计——爷爷说有活钱拿。辛劳的母亲打理着十多亩地,虽说劳累不堪但父亲周末都回来干活,爷爷也帮了不少,收成不错——父亲开玩笑说家里存粮可以吃三年,这让一辈子几乎都是吃上顿没下顿的爷爷奶奶高兴不已。
连年风调雨顺,中央又相继出台政策:首先是延长土地承包制,最少十五年不变,这让变来变去的政策吓怕的庄稼人把心放到肚里——农民有了地才真的成了主人。然后又出台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决定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父亲深刻理解这些我根本听不懂的政策后总结了仨字:搞活了!
过年放假期间,父亲用一亩地换九分这种吃点亏的做法跟几家“交易”,原来我家沟底的两亩地变成五亩左右的一大块。过了清明后,这五亩地里栽种上苹果树——红富士,最新的品种。我不懂什么品种,只知道以后苹果可以可劲吃了。我更不知道,几年后这块果园的收益居然让我跟弟弟顺利完成学业。
腊月二十九一早,我在奶奶剁肉声响里醒来,爷爷坐在窑洞门口剥葱准备一会儿往肉馅里放。我起来洗了脸拿了个馒头边啃边回我家——要去关庄镇赶个集,顺便去看看姥姥、小舅舅,正月初八小舅舅要娶媳妇。
很快,我和弟弟一前一后坐上父亲的自行车,姐姐坐在母亲车子的后座,一家人快活地赶往镇上,一路上碰到三洞五沟好多人,骑自行车的、赶胶轮车的、步行的——这是年前洞沟村附近最后一个集了,各家各户虽说都准备得差不多了,但总会去这个集上逛逛,看遗漏了什么,再买点什么,什么不太够再补点。
赶到关庄镇中心路口,这里早已经热闹非常——熙熙攘攘的人群、街道两边林立的衣服摊、鞋摊、布匹摊、鞭炮摊、对联摊……高低不均的卖东西吆喝声,卖饭的挥动炒瓢刺啦的炒菜声,父母呵斥孩子别乱跑的叫喊声充斥于耳……
父母推着自行车,姐姐拉着我,我拉着弟弟费劲地穿过市场,先到姥姥家看看,顺便把自行车放下才又回到集市。
站在炮摊前,心情不错的父亲回头对我和弟弟说:再给你们多买点吧!弟弟欢呼雀跃:我要这个,要这个。我却把头扭到一边看不远处卖凉粉的,听着熟悉的山东口音:不吃凉粉腾板凳,不吃凉粉腾板凳——赶集的人走累了没个坐的地方,往往一家人只给孩子买一碗但都坐下歇息——凳子上全坐了人生意就少,卖凉粉又不能明着撵人只好一直喊——不吃凉粉腾板凳!
远远看着鏊子里黄灿灿的一块块凉粉,上面撒着一层蒜末,我开始咽唾沫。
跟在后面的小舅舅若有所思地看了我一眼——每年过年到姥姥家都缠着他买炮的外甥怎么了?随后他上去拉住我对父亲说:姐夫,你们逛着,我跟晓风去吃凉粉!
小舅舅拉着我来到凉粉摊,费劲挤到一个长凳上对卖凉粉的说:来两碗!
吃过凉粉小舅舅和我回到姥姥家,姥姥在烩菜,等我父母姐弟回来吃饭。阳光不错,我就跟小舅舅站在院子里说话。
小舅舅:这场病让你变化很大,是小舅没照顾好你。
我:跟舅舅没关系,不知道对那药过敏啊。
小舅舅:是我没注意让你吃了过敏的东西了。
我:要不是这病,我还不知道对止痛药过敏呢。
小舅舅:孩子,你怎么宿命了?
我:什么叫宿命?是不是听天由命?
小舅舅:差不多吧,是个佛教名词。认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及其命运在出世之前已由天意注定,人只能服从上天的安排,不能违抗,才能积福除灾。
我:没想那么多,疼的时候还好,痒痒的那天我连死的念头都有了!
小舅舅:你为啥不去挑炮?
我:不想放了!我害怕失去,害怕响动后的碎屑。
小舅舅哈哈笑了:这个深奥啊。
其实是腊月二十三放肆地放完那么多鞭炮后,我久久不能入眠,老想起病中翻了两三遍的《红楼梦》中有关炮仗的两个故事:一件是元春从宫里送出来的灯谜:“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贾政看后觉得不祥,事后正应在了元春薨上。另一件是正月十五时凤姐讲的笑话:“聋子放炮仗——散了。”当时散的只是宴席,后来散的是一个家族,一个王朝,“食尽鸟投林”“哗啦啦似大厦倾”。这皆是落寞的炮仗,转移不了视线,也自己壮不了胆。
跟这个文学里虚构或者映射的末世相比,太平盛世的农村自联产承包后,村里的鞭炮声一年比一年响亮密集,肚里饱了,身上暖了,多放点鞭炮为接神更为心情好。而放炮是我最喜欢干的事情啊——几乎每个年前都要跟父亲母亲讨价还价:再多买点吧,多买点吧!要不我不要新衣服了,把给我买衣服的钱买成炮吧!——当然不可能,噼里啪啦几十块就没了,哪家也不会败家到这个程度,响几声就行了!挨上顿骂只好节省着放了——大年初一各家接神后,我总是第一个挨家挨户窜,用脚划拉开鞭炮的炮皮,捡起还有捻的。有一年去到一家,可能是天黑没看清,半挂鞭炮掉落在地没响,我如获至宝,回家小心拆开装兜里,啪一个,啪一个……放了一上午,馋得全村小孩跟在我后面,过瘾!
小舅舅摸了摸我脑袋:你长大了!十多岁就这么深奥。
我笑了笑:贾宝玉林黛玉这么大都结婚了,舅舅你二十多才结呢。
小舅舅憋着笑:我属于响应国家号召,晚婚!
随后小舅舅又给我收拾出一大箱子书:这个你带回家,书让你长大啊!
小舅舅这个关于“晚”婚的玩笑几天后竟然不谋而合,晚得没谱——深夜十二点才接回小舅妈,而导致这个晚的因素主要是那场雪,到现在为止我记忆里老家下的最大的一场雪。
初五早晨破五的鞭炮从屋里放到了屋外后,我帮爷爷出去倒垃圾时天阴沉沉的——老家讲究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屋里垃圾只能先放在屋里的拐角处。特别是大年初一一扫帚也不能动,说是动了就将好运气弄掉了。破五这一天彻底地搞大扫除后才将垃圾倒出大门,再拿个二踢脚放到垃圾上放了,年基本过完了,一切恢复正常。
早饭没吃完雪开始下,时紧时疏,直到初八早上,不停点地下了整整三天。
这场雪一开始就显现出不同凡响:大片大片的雪花密密麻麻飘落,天地之间好像连在一起,更像是在编织一张白茫茫的大布,越织越密,地面就像存放织出的布匹,一层层往高摞……
初七下午父母亲带着我们三个孩子,冒雪步行赶到姥姥家——自行车没法骑,胶轮车也不敢上路——路上的积雪差不多没到我膝关节,密密的雪粒打得脸上生疼生疼,刚开始我们姐弟仨还兴高采烈,不久就累得只剩下呼呼喘气了。父亲背起弟弟,母亲和姐姐拉着我,一家五口像极了当年祖爷爷逃难到杏林沟的艰辛狼狈。
出门时母亲怕冻着我刚痊愈的腿,用油布从脚裹到大腿——出汗后里面稀里哗啦,说不上的难受。跌跌撞撞三四个小时,总算看到姥姥家大门,进去发现满院子都是铲雪的街坊四邻——当地红白事去招呼的统称“帮忙的”。
父亲母亲去帮小舅舅准备,姐姐跟姥姥帮忙去做饭,大舅招呼帮忙的支起大篷布,院子里总算干净起来,但几个小年轻隔几个时辰就得拿杆子顶起篷布抖落积雪,防止被压塌。几个大灶很快垒砌起来,旺旺的炭火舔着大豆腐锅,嗞嗞作响。当地娶媳妇一般是“三吃”——头天晚上“六六大顺”,次日一早“十五圆”,中午正席“八八的”所谓六六的八八的,就是六个八个凉菜加同样的热菜,热菜不是炒的,全是拿碗盛出来,就是水席。“十五圆”相对自由,七个碟子八个碗或者八个碟子七个碗都可以。
闲来无事,我找地方把腿上的油布套子解下了,吃了饭便钻到小舅舅房间找出本书看到天黑。
第二天鸡叫大家都起来了,随后主事的赶到,帮忙的陆续过来,好在雪终于停了。
本来当地风俗是十点多吃早饭去接亲,但主事跟大舅及我父亲商量后决定,马上开饭,饭后就去接亲——大雪封路,自行车肯定没法骑了,小舅妈家在县城东面,我们在县城西面,来回六七十公里,不定接亲回来到啥时候呢。
昨晚商定的五辆胶轮车赶到门口,一色大骡子也还气派,小舅舅换好衣服坐上第一辆车,管事的喊:帮忙的抓好骡子啊,别让炮仗惊着了。
噼里啪啦的鞭炮响起,五辆车出发,走时父亲给最后面车上递过两把铁锹——后来娶亲回来的人说,要不是这两把铁锹,估计回来得天亮——走没多久第一辆车的骡子死活不走了,车轮几乎全部都陷到积雪里,太费劲。没办法,几个年轻人轮番在前,一人一把铁锹往前铲出个车辙,五辆车轮换到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