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衣锦还乡
9045800000006

第6章

转眼就又开学了。有个下午姥爷心情不错,把正在写作业的我叫到跟前,莫名其妙或者手痒痒拿出麻将教会了我——那副麻将不知道是什么动物的骨头刻的,很光溜,沉甸甸的有些历史了,后来我父亲坚持将这副麻将给我姥爷陪葬了。

随后不久姥爷半夜将自己吊死在马圈,临死前几天前他跟我父亲聊天恰好我放学回去,姥爷交代说,自己死后什么都可以将就,但一定要将那副麻将陪葬。我父亲当时笑着说我姥爷胡思乱想啥呢,但我姥爷要我父亲一定答应。

姥爷装棺材时,姥姥又气又哭大病在床,坚持不让陪葬麻将——死鬼一辈子对麻将比对我好。但我父亲还是偷偷将那副麻将装入棺材,事后姥姥知道后生气骂我父亲,父亲笑呵呵地说:妈,我只装了麻将,没装骰子!

这是我目睹的第一个亲人永远离开,尽管早晨起来小舅没让我到跟前,但棺材抬回来时,我的脑海不可避免地出现吐着舌头的姥爷,冷冷地盯着我,毛骨悚然。

好在这个学期在姥爷过世没几天就结束了。凭借好的记忆力,小学课程应付起来绰绰有余——我以关庄镇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县城第一初中。说起来,这算是我生平的首次也是最不起眼的衣锦还乡。小学毕业暑假回去,张家沟的每个人几乎都对我竖起大拇指——厉害啊,年龄最小但考了个全镇第一名,考取县重点,好娃儿!

联产承包、包产到户,连年的风调雨顺,三洞五沟彻底摆脱了吃不饱、穿不暖的岁月,衣食基本无忧后孩子的教育问题逐渐成了大事,满山坡放羊的孩子大多被家里人撵回学校,学知识在饱暖后似乎成了最香的饽饽。就连张和尚这等闲人偶尔也去学校,晒着太阳看我父亲示意敲敲上下课钟。这一切让学习好的我有点趾高气扬,但没得意几天就听父亲说要送我去县城中学开办的暑假培训班,心中有那么多的不情愿,就连想到杏林沟玩一次都不行——你是吃“公家饭的”,要继续努力,这是我给你借的初一课本,先预习着吧。

这个暑假,天气酷热。

在家里的窑洞没有凉爽几天,父亲在一个清晨骑自行车把我送到关庄镇,然后把我连人带车子以及两床被子给了小舅舅——小舅舅当年师范毕业分配到县第一初中当体育老师,现在上班了,姐姐姐夫送他个自行车。他去报到。他熟悉环境,顺便照顾我一个月——我妈妈跟我小舅舅非常亲,姥爷去世后,小舅舅在地区读师范的费用大多都是我父亲母亲给。有个冬天,为给他买件大衣,母亲将爷爷院子里一棵我都抱不过来的粗杨树卖了……

我的名字就是小舅舅起的,我出生后第二天他到山里看望,然后就有了这个名字。跟山里人随口一说就定下的名字比,“晓风”多了些书卷气,但在随后的初中,我却像旋风到处惹祸,远不是小舅舅期望那样——清风拂晓自在飞。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到县城,一路上小舅舅自行车骑得飞快,我一只手抱紧被子,另一只手拽着小舅舅的裤带。路两边的树整齐地向后倒退,小舅舅告诉我这是物理现象,叫视觉暂留。一路大坡小坡小舅舅都兴高采烈往上冲,实在骑不动才下来,在舅舅的影响下,我有了很多开心及新奇,很快我第一次来到县城。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宜城县略显破旧,印象不是黑就是灰,满街都是自行车窜来窜去,间或有个卡车在自行车中狂鸣喇叭,缓缓前行。路两边全是高大的杨树,树枝下面基本都是排房,偶有一两栋三四层的楼房像巨大的火柴盒耀武扬威地蹲在那里,让我瞩目——这就是楼啊,比张和尚家顶层的瞭望楼高大多了。

很快就进入繁华的地段,熙熙攘攘的人群与各式叫卖声跟关庄镇赶集一样热闹。车子无法骑了,小舅舅推着车子让我拽着他,怕走散。

路过十字路口的电影院,一张大黄纸上书写着当晚要播放的电影。小舅舅看我看那海报出神,便说:咱报了到、安排住下,我带你来看电影!

赶到学校报了到,学校给我小舅舅分了间宿舍兼办公室,有桌子有台灯还有张床。小舅舅让我坐着,自己去后勤要了几块木板,随后我们一起找了些破转头,满头大汗把那张床搞成双人的,随后小舅舅去看门的大爷处借来扫把,房间不脏,很快就打扫完铺好床。

院子里有个水龙头,拧一下水就哗哗流出来,小舅舅说这叫自来水,凉爽的水撩到脸上非常舒服,我好像回到洞沟在鹰眼泉边一样开心。很快我们冲洗干净,扬着湿漉漉的头发就出去吃饭——在县城第一顿饭吃的是大碗炒面,小舅舅还让给我的碗里剥了俩茶鸡蛋。兴奋的我本以为这种生活将延续呢,要知道家里仨孩子只有过生日才给煮个鸡蛋呢。但很快明白这就是“过年”,因为天天这么吃估计小舅舅的工资全开销了也不够。开学后我就跟小舅舅吃上了学校食堂——早晨小米稀饭里煮玉米面窝窝,中午汤面馒头,晚上仍是煮窝窝,天天如此,这让我再次渴望故乡,渴望母亲的擀面条。此后日子逐渐好过了,我吃腻了猪肉,吃腻了鱼,但就是没吃腻鸡蛋,尽管味道越来越差,但就是想享受轻轻剥皮的过程。

那晚,我有生第一次进电影院,有生第一次看街两边白花花的灯泡……电影看的是《神秘的大佛》,情节现在历历在目。出了电影院,小舅舅又带我吃饭——电影院门口的炸油糕,我和小舅舅一人吃了十个,那个甜啊,那个香。怕丢了自行车,我们步行过来看的电影,回去的路上我看到路两边电杆上的灯泡问舅舅:多浪费啊,张家沟每月才送两回电呢。舅舅摸着我脑袋:傻孩子,这就是城市!

十多年以后,我带小舅舅漫步省城街头,他也一直仰头看主干道奇形怪状的路灯,但没发问。

懵懵懂懂来了,直到浑浑噩噩离开,初中三年加休学一年在我人生长河只是短短的小段,但这个河段乱石嶙峋、阻拦不断,乱石刺得河面漩涡连连,各种阻拦让水流千转百回。

在这个县城的陌生环境我第一次知道什么是失眠。小舅舅在旁边呼呼睡得香甜,而我两眼圆睁,思绪清明,听着窗外这样那样的声音,久久难以入睡——想念张家沟的晚上,除了蛐蛐低鸣、偶尔的狗叫,寂静如山。

故乡的草草木木沟沟坎坎像刚看过的电影,一幕幕闪现而过。我知道的是开始了新的生活——小舅说开始城里人的生活,我不知道接下来十年我所经受的苦难、困惑、无助将是怎么样的折磨。如果人生可以重新来过,我绝不再走这样的路,我宁可在张家沟在杏林沟放羊养蜂,我宁可像张和尚那样孤苦伶仃——不管这些经历后我能得到多少的钱财、地位。

培训班第二天就开课,其实就是自愿交点钱给老师,然后提前上初一的课。来参加这个班的大多是各乡镇的尖子——不难理解,一为适应县城的生活,二为继续保持竞争力。从这天起,我开始听的课是用普通话讲的,尽管不是那么标准,但让我们这些操方言的孩子们自惭形秽——小学我们的老师都是当地的,且大多如我父亲从民办教师干起,放下锄头拿起教鞭,乡土气息浓厚是不争的现实。

这一个月留给我记忆最多的是我练习发音,小舅舅边教边笑,要知道我的语言是浓厚的山东味道,有些发音咬破舌头都不行。后来小舅师范的同学——就是后来我的舅妈过来,给我们洗了脏衣服,顺便用一些管用的方法教我,勉强将我纠正差不多——她是学少儿教育的,普通话标准得像播音员。

还有一个记忆就是每晚跟我们数学郑老师的女儿一起写作业,现在每每开开台灯我似乎都能想起她当时的样子,一个弱弱的小姑娘,长辫子,眼睛大大的,言语不多,名字叫郑桐。

郑老师家是另一个镇上的,离县城不远。基本每个下午下课后,他都会把姑娘送到舅舅宿舍然后回家,等我们作业差不多快写完时郑老师才回来,自行车后面夹个饭盒,里面是女儿的晚饭及第二天他们父女的早饭。有些时候郑老师来晚了,郑桐就跟我们一起吃饭。

小舅舅不知从哪弄来个破炉子,就蹾到宿舍门口,后又骑车子回关庄镇带来面及碟碟碗碗。我们写作业,他就进进出出手忙脚乱买菜做饭,但辛苦半天总是难以下咽,郑老师的女儿有时会送过来几个油饼,有时是包子,大多下了我的肚子。那时最盼望小舅舅的那个女同学来——我和郑桐都盼望,来了不仅饭好吃许多,还会听到标准普通话讲的故事。

郑桐学习一般,往往上课老师讲的我还要给她重讲一遍,能进这个县重点初中,很多是他父亲的缘故。但有一点我佩服,我写得较快,往往写完出去在操场玩了一大圈回来,郑桐已经开始预习第二天要学的内容了——从不贪玩。

郑桐告诉我说,生她的时候她家院子里梧桐花开得正好,所以父亲就给她起名字叫桐——当地叫梧桐树为桐树。每个晚上,一盏昏黄的台灯下,两个小脑袋挤在一起,认真会儿、嘻哈会儿……正式上了初一,我们仍在一个班,这种时光仍在延续,直到我休学回家。

苦难来临大多无声无息。

初一上学期第一个月考结束没多久,我沉浸在全年级四个班综合第七名的喜悦中。

有个下午放学后,我和郑桐背着书包回到舅舅宿舍,小舅舅跟女朋友出去了,我们说说笑笑开始做作业,突然我感觉浑身发烫,尤其是两个小腿火烧火燎,郑桐发现我不对,赶紧起来给我倒水,随后我咕咚一声倒到地上,人事不知。

后来我知道,郑桐哭着出去找人,等小舅舅赶到医院,我已经苏醒过来,两个小腿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红点。医院当时诊断是过敏,问我吃过什么喝过什么,也没问出个所以然。随后开始打针输液,半夜我疼得不行一直低声哼哼。小舅舅叫来医生,睡眼蒙眬的医生随手就给开了点止痛药并给我打了一针镇静的,几分钟不到,我再次昏厥——后来才知道,我对所有止痛药物过敏。

很多年后我跟小舅舅说起此事,他仍是心有余悸:当时我只有出的气没有进的气,他跟我舅妈两腿瘫软,几乎不能走路。医院也吓坏了,随后救护车把我送到地区医院,三天后我才睁开眼,看到妈妈红肿的眼睛,我的眼泪也出来了,想去擦,但发现手抬不起来,浑身刺痛。

一个月后我才从地区医院出院回家,生命无忧但两个小腿开始溃烂——医生说慢慢养着吧,过高的住院费让父母无奈,只好扶着双腿裹满绷带的我搭上回宜城的班车。这一个月我躺在病床几乎没有挪窝,屁股都磨破了。母亲每天买来饭喂我,只一两口我就摇头不吃了。晚上母亲就在我床边趴着睡,在这个举目无亲的依汾市,招待所太贵,医院租一张床每晚都要两块钱——这足够我们娘俩一天的饭钱。

第一次到依汾市的回忆除了疼痛就是来苏水味。从地区医院到汽车站的环线公交车上,父亲几乎抱着我,母亲一只手拉着父亲的胳膊,另一只手死命握着车上的拉杆,承受着三个人的重量晃来晃去,窗外的一切跟着晃来晃去,我没心情也不想去记住什么。四年后我几乎熟悉了这个城市的一草一木,包括当前正在痛苦前行的街道。

在汽车站,父亲问我想吃什么,我摇头。后来他去买了几个烧饼,然后去饭馆要了一罐头瓶开水,等车的时间和母亲吃了午饭。

宜城离地区不到点儿一百公里,班车大概走了俩小时。我几乎吐了一路,售票员把一个放垃圾的桶放到我跟前,我一会儿吐几口,然后喘喘气再吐——全车人好像都在想办法,售票员拿出晕车药、有人拿出膏药让我母亲贴我肚脐上、一个大妈递过来个苹果、司机将车放慢了许多,但大伙没有一个有意见——虽然这些不能阻止我将苦胆汁都吐出,但装满善良的车让我发苦的嘴里有了些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