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别人讲话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该注意正确挑选与讲话者的相对位置。一般来说,一个人在讲话的时候,眼前8到12米的范围内是他经常注意的地方,这个范围是使他眼部保持轻松的空间,注意不要背对讲话者或者坐在讲话者的背后。其次,切忌在对方讲话的时候交头接耳、左顾右盼。否则会给人留下缺乏修养的印象,不要打盹、睡觉,除非你想表示对他的蔑视。第三,让自己的耳朵竖起来,坐姿应该端正。目光大多数时间集中在讲话者的鼻梁一带,如果你与讲话者相距很近,一定注意不要紧紧盯着他的目光,那会使人觉得紧张,会分散他的注意力。第四,不时地微微点头,表示你很赞成他的观点。在你觉得他的话有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摇头表示反对,更不能用斜视表示对他的话题不屑。最好是表现出思考的样子,使他觉得你在尽力去理解他的看法。第五,就是要真正用心去听,你可以不赞成他的观点,但千万不要心不在焉,如果你不打算认真听,还不如不到场,既然来了就应该专注,有时你也可以举手(在听众较多的时候)或说“对不起,我可以提个问题吗?”(在人数较少的场合)表示自己的疑问或异议。
沉默是金
不要遗憾没有说出来,闭上嘴让别人认为自己是个傻子比张开嘴什么都说要好。不要装做什么都懂,真正聪明的人从不犹犹豫豫地说“我不知道”。说话随便的人容易说得太多,有时造成不谨慎。另一方面,总是保持沉默的人也不是大家所喜欢的。在谈话中,中间的路总是最好的,正如很多事情一样。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听别人讲话,也要知道什么时候该轮到自己讲话了。不要重复讲自己,不管是一遍又一遍地讲同一个故事,还是讲那些听起来有趣的细节。很多事情简单地讲述或第一次讲都很有趣,但没有任何事是值得重讲的。
要学会说话的时候适当的闭嘴,“停顿”是一种需要掌握的技巧。有意识的停顿,不仅使讲话层次分明,还能突出重点,吸引听话人的注意力。适当的停顿,能够使听的人明白你所讲的内容分为几个段落,大概有几个意思,前后是不是互相照应。只有条理清楚的讲话,才具有说服力,表现出很强的逻辑性,使别人佩服你的口才。如果不懂得适时的停顿,滔滔不绝地一直讲下去,会使人产生一种急促感,对你的讲话也就“不知所云”了。
那么什么时候需要停顿呢?当我们转换语言,承上启下,或提出重点,总结中心思想的时候,就需要停顿,而停顿的时间按具体情况处理,短则两三秒钟,长不超过十秒为宜。
此外,如果你想表达出蕴藏在内心的激情,讲话就应该有抑扬顿挫,所以停顿并不仅限于声音的停顿,还可以配合动作、手势进行。例如:低头沉思、双手握拳、作激动状,说到关键处,双目凝视,深深地叹息。紧皱眉头,做痛苦状,抬头仰望天。要自然、逼真,以免使别人误会你是在故做惊人之状。
人们常说“沉默是金”,人的语言是其行动的影子,我们常常会因为话语太多而伤人。言语伤人胜于刀枪,刀伤易愈,舌伤难痊。一个会适当沉默的人远比一个喋喋不休的人更受欢迎,否则就像一个漏水的船,每个乘客都会逃离。有道德的人决不泛言;有信义的人必不多言;有才谋的人不必多言。我们说话也要适量,没有把握的事情不要乱开口,尤其当有陌生人,或比我们有经验和更多了解事情真相的人在座时,就更不要多说。因为我们多说了,就是不打自招,揭露了自己的弱点,失去了一个获得智慧和经验的机会。
说话要注意技巧
在社交活动中,我们不妨运用一些说话的小技巧,往往可以起到提高社交效果的作用。
用数字说话,数字是一种语言符号,一种语言信息。干巴巴的数字,一般不容易引起对方的兴趣,但给对方的印象却是深刻的,因为它可以增强说服性。要注意将换算的数字形象化,使那些难于感知和认识的数字更加生动,其次是要注意数字的准确性和可信性,切不可因误差过大而让对方难以接受,再次,形象化的事物是对方所了解和熟悉的,要使数字在对方头脑中立即形成鲜明的形象。
战国时,魏王打算修筑一座耸入云天的台坛,许官背着畚箕,手持铁锨进宫,对魏王说:“听说大王打算修建中天台,我虽然没有力,却能为修筑中天台出主意。”魏王高兴地说:“你有什么建议?说出来听听。”许官说:“我听说天与地相距15000里,现在大王按天地距离一半的尺度来计算,就该建起一座7500里高的台了。高是如此,它的基础必须是方圆8000里,把大王全国的土地全用上,还不足做中天台的台基。古时尧舜分封诸侯,土地方圆5000里。大王一定要修建此中天台,得先用兵讨伐诸侯,占有他们的全部土地,这还不够,还得讨伐四周边鄙之地,才能得方圆8000里土地,这才足够作台基。聚集众多的建材,征召众多的工人,消耗仓库中储备的粮食,数目要以数亿万来计算。另外还得在方圆8000里以外的土地上,有种植庄稼的田地,才能供给修中天台的人食用,而且修台的条件齐备,才能动工。”魏王于是放弃了修中天台的打算。
引用恰当的典故,会令你的话更有说服力。运用典故能够深化观念,益人心智,妙趣横生,增强说服力与感染力。有一个故事是这样,一天,一个二十岁出头、蓄着胡须的小伙子走到江阴县法律顾问处。金律师问:“你需要什么帮助吗?”小伙子略带火气问:“我留这个胡须违法吗?”小伙子是某厂青年工人,他报考电视大学的准考证被车间领导扣留了,要他把胡须剃掉再给他。小伙子坚持不剃,双方僵持着。“我留这个胡须违法吗?”小伙子又问。“不违法”律师回答得很明确。小伙子立即说:“那我可以控告他们!”“不违法,但是你违反人情,违反国情!我国六、七十岁的人也不一定留胡须,四、五十岁的人还经常刮胡须,你年纪轻轻却留胡须,既不卫生又不美观,这就违反人情。”小伙子又问:“那我怎么违反国情了呢?”金律师解释说:“你是江阴人,应该知道一段著名的史实。明末清初,清统治者下了一道命令,一律剃须留辫,否则格杀勿论。江阴人民发出‘宁愿留发不留头,不愿留头不留发’的口号,于是一场壮烈的抗清斗争开始了,全城血流成河。历史上有八十日戴发效忠、六万民众同心杀贼的记载,你知道京剧大师梅兰芳吗?在日寇占领上海期间他蓄着胡须不登台,以此反抗日本侵略者。请问,你是为了什么而留胡须呢?”小伙子听了什么话都说不出,回去便把胡子剃掉了。
有个丈夫想娶小妾,便对妻子说:“史书上记载,齐人有一妻一妾,可见我今天纳妾是有据有理之举。”妻子听后平静地说:“我也想纳一夫。”丈夫听后吃惊地说:“历史上有这样的先例吗?”妻子答道:“史书上不是记载着‘河南程氏两夫’吗?你既然有纳妾的根据,我便有纳夫的理由。”
可见,在说话时适时地运用这些小技巧,无疑可以使你的话在社交中更有份量。
迂迴前进
在社交中有时你会对一些事情不满意,这时,如果直接把它表达出来,并不能显示你有什么过人之处,而如果采取委婉的方法就会收到好的效果。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爱占小便宜的人,常在别人家白吃白喝,吃了上顿等下顿,住了两天又两天。一次,他在一个朋友家吃了三天后,问主人:“今天弄什么好吃的呀?”主人想了想说:“今天弄麻雀肉吃吧!”“哪来的那么多麻雀肉呢?”主人说:“先撒些稻谷在晒场上,趁麻雀来吃时,就用牛拉上石磙一碾,不就得了吗?”这个爱占便宜的人连连摇手说:“这个办法不行,还不等石磙碾过去,麻雀早就飞跑了。”主人于是一语双关地说:“麻雀是占便宜占惯了,只要有好吃的,怎么碾(撵)也碾(撵)不走。这位爱占小便宜的人听了这话,找了个借口离开了。
又如:一辆车上人很多,这时上来一位抱小孩的妇女,于是售票员对乘客说:“哪位同志给这位抱小孩的女同志让个座?”但没想到她连喊两次,无人响应。售票员站起来,用期待的目光看了看靠窗口处的几位青年乘客,提高嗓音:“抱小孩的女同志,请您往里走,靠窗口坐的几位小伙子都想给您让座,可您得先过去。”话音刚落,“呼啦”一声,几位小伙子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让座。这位女同志坐下之后,只顾喘气定神,忘记对让座的小伙子道谢,小青年面有冷色。售票员看在眼里,心里明白,她忙中偷闲,逗着小孩说:“小朋友,叔叔给你让个座,你还不谢谢叔叔。”一语提醒了那位妇女,连忙拉着孩子说:“快,谢谢叔叔。”那位小青年昕到道谢连忙说:“不客气。”
如此说话实在是一种艺术,它既缓和了气氛,同时还把该表达的表达了出来,在社交活动中,如果能运用好拐弯说话的艺术,那么许多为难的事就会变得轻松了。
该糊涂时就糊涂
模糊有时让人觉得不确定,但社交活动中对一些不好回答,甚至不能回答的事不妨采取模糊回答的方法,外交场合尤其需要这种艺术。把这种模糊应对的艺术运用自如,就能体现出社交的智慧。
南齐时有个书法家叫王僧虔,是晋代王羲之的四世族孙,他的行书楷书继承祖法,造诣颇深。当时,南齐太祖萧道成也擅长书法,而且自命不凡,不乐意自己的书法逊于臣子。一天,萧道成提出与王僧虔比试书法。写毕,萧道成傲然间王僧虔说:“你评一评,咱俩谁第一,谁第二?”王僧虔既不愿贬低自己,又不愿意得罪皇帝,略思片刻后说:“臣的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的书法,皇帝中第一。”萧道成听了这番话,只好一笑了之。
在应付刁难时,给人以似是而非,雾里看花的印象。比如“方便、最近、大约、前后”等词汇就可经常拿来使用。如果你无法确定具体时间,就可以说“大约在中秋节前后”“最近一个时期,我们单位的纪律状况总的看来是好的,绝大多数同志比较自觉,但也有极个别同志表现较差。”
人们常有这样的体会:有时人家问你什么事,你不便回答而又不得不回答;有时人家要你对某事表态,你赞成不是,不赞成也不是,陷入左右为难之境。此时,你不妨打个“擦边球”,即利用模糊的语言做出较为含糊或宽泛的回答,既不失礼貌又给人以思考、想象的空间。大龄男青年刘军肠胃有点不好,众人皆知。有人想给他介绍对象,就向他打听:“听说你肠胃不好,是吗?”这个问题本来没有什么不好回答的,然而此人是想给他介绍对象,显然是受人之托来刺探“情报”的,若直接回答,有可能介绍的对象一听就吹,因此,他回答说:“有时会拉肚子。”“拉肚子”,谁没有过?“有时”,又不是经常,这个回答就很巧妙。既没隐瞒实情,又没有把事情完全告诉对方。这就是打“擦边球”的答话技巧。
要想在社交活动中灵活、自如、游刃有余,你不妨运用模糊应付这个技巧,它将会使你摆脱一些窘境。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日常说话,要根据各种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程度、语言习惯来做不同的处理,把握好分寸,留有余地。赞扬不要过分,谦虚也应适当。一些人常常将刚刚演了一出好戏的青年演员称为“崛起的新星”,刚发表了一首小诗的人便被称为“著名诗人”,这种赞扬有些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有则故事,说的是一个人过分谦虚闹的笑活。有人到他家夸他家花瓶漂亮,他说不过是一个粗瓶,人家赞美他的衣服好,他又说不过是件粗衣。当客人对月饮酒,道:“好一轮明月。”他还忙拱手说:“不敢,不敢,不过是我家一轮粗月。”这种谦虚便似乎迂腐,以致令人觉得不真诚。此外,说话留有余地,就要慎重选择一些限制性词语。开口“当然”,闭口“绝对”,会把交谈者吓退,把“部分”说成“一切”,把“可能”说成“肯定”,实际上是虚张声势,往往会使自己陷入被动境地。
科学史上有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年轻人想到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去工作,爱迪生约见了他。这个年轻人为表示自己的雄心壮志,说:“我一定会发明出一种万能溶液,他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便问他:“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这种万能溶液呢?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吗?”年轻人正是把话说绝了,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果把一切换为大部分,爱迪生便不会反问他了。
有些时候,即使词用对了,但如果修饰程度不同,说起话来的分寸也会不一样。如“好”一词,可以修饰“很好、非常好、最好、不好、很不好”等,这些比较级的使用要慎重。如果你没听天气预报,或者即使听了,因为明天还没到,你就不可以说:“明天一定会下雨。”一个人文章写的一般,客气地说也只能是“还好”,决不能说“非常好”。
有一句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里它用了“没有最好”,又用了“更”,突出该产品精益求精的品质,展现了该企业不断进取,勇于开拓的良好形象,不失为一条“绝妙”的广告词,比所谓的“极品、世界一流”来得真实、有力度。
好的修饰词使意义表达完整,恰到好处。过于夸张或过于缩小的修饰词,则会与客观实际相冲突,陷入两难境地。比如屠格涅夫的小说《罗亭》中,皮卡索夫与罗亭有一段对话:
罗:妙极了!那么照您这样说,就没有什么信念之类的东西了?
皮:没有,根本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