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验方大全
9042700000047

第47章 皮肤科(2)

〔方解〕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由风湿蕴聚,郁久化毒,阻于肌腠,气滞血淤所致,治疗原则以搜风燥湿清热解毒为主。故本方的组成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用虫类药搜剔隐伏之邪,乌蛇甘平无毒善行走窜,《开宝本草》谓其“治诸风顽疾,皮肤不仁,风瘙瘾疹、疥癣”,蝉衣甘寒灵动透发,《本草纲目》言其“治皮肤风热,痘疹作痒”。两药配伍,相辅相成,以搜剔隐伏之邪;二是重用风药疏风透邪,荆芥、防风、白芷、羌活辛能散透,辅助乌蛇、蝉衣使久郁之邪复从肌表外驱;三是配用黄连、黄芩、银花、连翘以清解郁热,甘草既能调和诸药,亦有清热解毒之效效。诸药相合,配伍默契,功效颇著。

〔加减〕凡属风邪久羁,郁久化热之症,舌质红,苔黄而腻者均可使用本方。

〔按语〕扁平苔癣属于中医“乌癞风”或“紫癜风”范畴,临床上典型损害可见多角形表面常有光泽之紫红色扁平丘疹,其大小从针头大至黄豆大小,往往多发,皮疹成片呈苔癣化。

〔典型病例〕魏某,男,50岁,工人。

全身皮肤出现紫红色斑片,瘙痒已五年,从1974年开始在双下肢出现散在红斑、微痒,日渐延及胸前腰背。近二月来,瘙痒更甚,夜难入眠。曾服强的松、扑尔敏及中药未见显效。检查:全身可见散在黄豆大小紫斑点,间或融合成片,偶见血疱或水疱,抓痕累累以双下肢及胸腹为多,舌后边有淤点,苔薄黄,脉弦滑。西医诊断:扁平苔癣;中医辨证:风邪久羁,蕴郁化热。先用生地、丹皮、赤芍、银花、连翘、白芷、羌活、白藓皮等药以清热凉血,祛风止痒。连治半月,除血疱水疱消失,余症同前。故改用搜风清热法,投乌蛇驱风汤治之,药用乌蛇10克、白芷6克、黄连6克、黄芩10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生草6克,又连服半月,瘙痒明显减轻,夜能安卧,皮损部分消退。前方加桃仁10克、红花10克以活血消斑,又治月余皮损全部消退。半年后追访,愈后未复发。

4.荨麻疹

4.1消荨汤

〔组成〕葛根30克桑白皮15克蝉蜕20克白芷10克白藓皮10克栀子10克地骨皮10克苦参10克竹叶10克大黄2~3克

〔功效〕祛风止痒,清热解毒。

〔主治〕风疹块成粟粒状丘疹,瘙痒难忍,瘙抓成片,即现代医学所称之荨麻诊。

〔用法〕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50~300毫升为宜,每天1剂,分2次温服。

〔方解〕肺居胸中,上连气道,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表,以桑白皮,地骨皮,白藓皮清宣肺卫;蝉蜕,白芷祛风止痒:《内经》云:“诸痛疮疡,皆属于心”:用苦参、栀子、竹叶清心热而利小便,使邪从前阴排出:重用葛根调理肌腠,退热散风:大黄泻火通便解毒,使邪从后阴而去。综观本方有祛风止痒,清热解毒,和调营卫之效。

〔加减〕症状以皮肤作痒为主,病因与风、湿、热有关的荨麻疹适宜本方。如风热盛疹色赤,遇热加剧,脉浮数,舌质红,舌苔薄白者,加生地、丹皮、薄荷以祛风清热;如风湿盛疹色淤红,遇冷或受潮湿加重,脉浮缓,舌质淡,苔白腻者,加苍术、黄柏以祛风利湿:如风毒盛者(感染),身热头痛,瘙痒,局部溃破流水,脉弦数,舌质红,加双花、蒲公英、地丁以祛风清热解毒。本方大黄用量,必须斟酌使用,随症加减。如便秘,身热,口渴,脉数,大黄可用10~30克,以荡热解毒:如大便溏,微热不渴,可酌减至2~5克,借以清理湿热。本方加减对过敏性紫癜同样有效。

〔按语〕荨麻诊系现代医学名称,中医学称瘾疹、风疹块。多由汗出当风,露外受凉,风邪袭虚,或阴虚血燥,胃肠湿热蕴结,复感湿邪而发。本病特点是以皮肤作痒为主要症状:在病因上与风、湿、热有关;在病变脏腑上与太阴脾、肺及阳明胃、大肠有关;在治疗时以祛风解毒为主:并注意衣物清洁,饮食素淡,大便通畅,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典型病例〕孔某,女,23岁,1985年2月19日初诊。

患者全身起散发性大片红色疹块,高出皮肤,遇热加重,瘙痒2年余,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发作时影响工作。患者无其他宿疾、营养好,体格健康,脉浮数,舌质红。此为风热袭虚所致,予消荨汤加生地15克,薄荷10克赤芍10克,取5剂,1月后来信告知病愈。

5.过敏性紫癜

5.1消风宁络饮

〔组成〕炒防风10克炙黄芪15克炒赤芍10克大生地15克炒丹皮10克牛角腮5克生槐花15克炙甘草5克红枣10枚

〔功效〕消风凉血,散淤宁络,佐调卫气。

〔主治〕肌衄(过敏性紫癜)。

〔用法〕通常服用15剂即可。如反复发作者则须连进本方30剂。服药期间忌海鲜,辛辣食物。若发肾小球肾炎者当视具体症候按肾炎辨治。

〔方解〕肌衄,在中医学中属血证发斑范畴。缪仲淳论血证要诀指出:“宜行血不宜止血”,实寓血活淤化之深意。本方之目的为消风凉血、散淤宁络并举,辅以调整卫气,使其风祛淤散络宁,血循常道而自止。防风为祛风主要药,可祛头面及周身之风邪,生槐花功能凉血,祛血中之风热,两药相伍共有消风宁络之效:赤芍为清热凉血、活血散淤之佳品,生地滋阴清热,流血止血,丹皮功专散淤,牛精腮为黄牛或水牛角中的骨质角髓,味苦性温,为止血祛淤之品,疗血证之要药,上药合伍,共有凉血敝淤之效;黄芪、炙草、红枣和营血,配防风更益卫气。

〔加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血溢论》中所论的“血溢”,“血随经络虚处著溢,自皮孔出”当系本病。是血液溢于皮肤,粘膜之下,而出现青紫色淤点,淤斑,压之不褪色为特征的病症。使用本方时,若伴有明显腹痛者,去赤芍改白芍15克,去丹皮加木香10克;下肢伴水肿者,加黑大豆15克。

〔按语〕过敏性紫癜,又称“出血性毛细血管中毒症”,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累及毛细血管壁而发生出血症状。本病多由细菌(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寄生虫感染,食物或药物过敏等所致,好发于儿童和青年,尤以儿童居多。在中医学中属血证发斑范围,称之为“肌衄”。其因有五:一为风热袭络,脉络受损,血溢肌肤而为紫癜:二为湿热交阻,脉络灼伤,血失常道,溢于肌肤而为紫癜;三为热盛化火动血,迫血妄行,致血溢脉外而为紫癜;四为阴虚火动,内扰血分,血不循经,外溢肌肤而为紫癜:五为脾气虚弱,摄血无权,血不循经,外滥肌肤而为紫癜等等。本病以单纯型为多见。此外,尚有以关节肿痛为主的“关节型”,有以腹痛、便血为主的“腹型”,有以血尿、蛋白尿为主的“肾型”等。本病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及血块退缩时间均正常,这是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鉴别之要点。

消风宁络饮是以单纯型“肌衄”而拟,立法、拟方、用药皆有独到之处,是曹氏数十年临证中治过敏性紫癜之经验方,有较好之疗效。消风宁络饮,既注重了消风宁络,又重视了凉血散淤,更视和调卫气,以提高患者机体的抗敏能力,实乃体现了“调节整体,修复局部”的曹氏一贯治学主张。

〔典型病例〕王某,女,11岁,1985年11月6日初诊。

自7岁时患“过敏性紫癜”,经治而愈。于今年8月因活动过累后,全身又出现出血性紫色斑点,关节疼痛,便血,住某医院经用激素治疗23天后,紫斑虽消,但腰膝关节疼痛,腹痛及大便潜血不消,舌苔薄白,脉虚大,面色苍白,血小板汁数,出、凝血时间及血尿常规均正常,大便潜血反应阳性。处方以消风宁络饮为基础方,去赤芍改白芍15克,去丹皮加木香6克,另加党参10克、地榆10克、台乌药6克,每天煎服一剂服用18剂后,大便潜血转(一),腹痛及关节痛消失。强的松自每天30mg逐渐减少并停药一周,患者体力增加,通常情况尚好,脉象缓和,舌苔薄白。嘱其服归膊丸以善其后,追访至今未复发。

6.过敏症

6.1过敏煎

〔组成〕防风银柴胡乌梅五味子各10克

〔功效〕御卫固表,抗过敏。

〔主治〕凡过敏试验阳性者,均可采用本方。

〔用法〕水煎,每天一剂,早晚服。

〔方解〕防风辛温解表散风胜湿;银柴胡甘寒益阴,清热凉血;乌梅酸涩收敛,化阴生津:五味子酸甘而温,益气敛肺,补肾养阴。本方药味平平淡淡,但立方确有巧思,四药组合,有收有散,有补有泄,有升有降,阴阳并调。盖过敏性疾患,虽证情不同,但其病理则一,皆由过敏所致,系外邪侵扰之症,故治疗如过敏所致者,皆可用本方治之,体现异病同治之真谛。

〔加减〕凡过敏试验阳性者,均可采用本方,随症加减:如过敏性荨麻疹属于风寒者,加桂枝、麻黄、升麻、荆芥;风热者加菊花、蝉衣、银花、薄荷;血热者加丹皮、紫草、白茅根;热毒内盛加连翘、银花、甘草、蒲公英、紫花地丁、板兰根;过敏性哮喘,常加莱菔子、白芥子、苏子、葶苈子、杏仁;过敏性紫癜,常加藕节炭、血余炭、荆芥炭、茜草根、旱莲草、仙鹤草;过敏性鼻炎,常加白芷、菖蒲、辛荑、菊花、细辛、生地、苍耳子、葛根;冷空气过敏症,常加桂枝、白芍、生姜等。

〔典型病例〕例一:过敏性哮喘。

徐某,男,29岁,1986年11月16日初诊。

主诉哮喘10余年,经常反复发作,经某医院过敏试验阳性。确诊为过敏性哮喘,经服强的松、异丙嗪、扑尔敏等西药无效,每逢感冒后发作频繁,咳喘不能平卧。胸透两肺未见异常。近1月来,咳嗽气喘,胸闷憋气加重,舌质淡红,苔白而腻,脉滑小数。症属痰湿中阻,肺失宣降。处方:苏子、白芥子、莱菔子、银柴胡、乌梅、防风、五味子、杏仁、百部、沙参各10克、葶苈子15克、甘草3克,六剂后,咳喘减轻、胸胁舒适,余症好转。效不更方,原方三剂,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10克,1日2~3次,每次1丸。服完后,诸症悉除,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例二:过敏性荨麻疹。

商某,女,26岁,1988年2月10日初诊。

全身经常起风团,瘙痒,反复发作,已一年余,经某医院确诊为过敏性荨麻疹。近几天来,风团、瘙痒加重,皮肤划痕呈阳性反应,伴有轻度腰痛,腹泻,苔薄白,脉细数。属表虚受风,药用:银柴胡12克、五味子10克、防风12克、乌梅15克、黄芪15克、荆芥10克、白蒺藜15克、炙甘草15克,三剂。服药后,症状减轻,续服六剂后,此疾告瘳。

按:中医称此病为瘩痛,常因过敏导致皮肤的组织小血管扩张,管壁的渗透性增加,形成局限性水肿,即风团,故用过敏煎抗过敏,再加以黄芪、荆芥、白蒺藜固表祛风获效。

例三:过敏性鼻炎。

魏某,女,52岁,1990年10月15日初诊。

患者过敏性鼻炎已三载,反复发作,颇感痛苦。一周前感冒后,至今鼻塞鼻痒,清涕不绝,喷嚏连作,苔薄白,脉细无力。五官科检查:鼻腔粘膜水肿,下鼻甲肿大,鼻道见清稀分泌物。此为肺卫不固,外邪侵袭。药用:银柴胡15克、防风12克、五味子10克、乌梅15克、黄芪20克、炙甘草5克,三剂。药后,嚏涕已止,稍有鼻塞鼻痒感。续守上方15剂,诸症悉失。

按:过敏性鼻炎,中医谓之鼻鼽,常反复发作,不易根治。用过敏煎抗过敏,加黄芪、白术、黄精、荆芥、辛荑扶正固表,疏风祛邪,合为益气解表,抗敏止涕。

7.银屑病

7.1银屑汤

〔组成〕白藓皮30克金银花40克(单煎)连翘15克土茯苓30克生地30克白茅根50克苦参15克防风10克地肤子15克丹参15克鸡血藤25克当归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祛风。

〔主治〕银屑病。

〔用法〕水煎,煮沸后改文火,继煎20分钟,每剂药可煎服2次。金银花宜单煎,煮沸后煎煮时间不超过10分钟,滤汁加入前汤药中同服之。

〔方解〕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容易复发的顽固性皮肤病。中医对本病早有丰富记载,多属“松皮癣”、“风癣”、“干癣”、“蛇虱”等病范畴。临床症状为周身泛发红色皮疹,呈点滴状、斑块状、地图状或混合状,表面覆有银白色鳞屑,大量脱屑,皮屑易于剥离,剥离后有点状出血,新发皮疹不断出现,伴瘙痒,或见心烦口渴,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脉数。多帅素体血热蕴毒,燔灼营血:复由外感风、热、温、燥、毒诸邪,伤人肌肤,内外合邪,发为银屑顽疾。诚如《医学入门》所言:“疥癣皆血分热燥,以致风毒客于皮肤”。白藓皮、防风祛风解毒止痒;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生地、白茅根清热凉血:土茯苓、苦参、地肤子清热祛湿解毒;丹参、鸡血藤、当归活血化淤,养血润燥。诸药合用,相得益彰,既可外散肌表之风毒,又能内清血中之热毒,以收攻邪祛病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