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与朔师
9038200000036

第36章 朔师留给我的印象

王根忠

我是一九六四年秋考入朔县师范学校的。一个从农村山区中学走出来的初中毕业生,迈进了朔县师范的大门,一切都感到新鲜。四十多年过去了,一些印象仍然历历在目,不可抹去。在朔县师范所受的教育和熏陶,为我的成长和日后从事教育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当时的朔县师范,校址在新安庄,新中国成立前叫米昔马庄,学校占用原来的天主教堂。优美的校园环境是留给我的第一个印象。从北大门一进,大门的左边是一个日用百货小卖部,右边是门卫室。向前看,迎面是天主教堂高高的塔式门面。塔尖上镶嵌的红五星插入云中,连两边高大的钻天杨都要矮它一半。教堂当时是做图书馆用的。课余时间我们可以进去借阅各种图书。有时间也可以坐在桌子旁静心地阅读。教堂的东边有一个礼堂,供全校集会或文艺演出使用。校园里主要是平房。一排排东西走向的房屋,被南北走向的房屋或砖砌花栏墙分割成一个个小的院落。东面从北向南是东一院、东二院、景林院,东南角有澡堂。面西从北向南又分西北院、北伙房院、南伙房院。中间是一个四合院,称柏树院。教室南面是开阔地——课间活动场所。东南方向有一个四百米跑道的操场,中间为足球场。

当时的每个院落,除了屋檐前留的人行道外,其余地方都是菜地。还有分散在各个院落的杏树、桃树、枣树等。在景林院以及往南直到操场北边,是一大片杨树林,树木直径都在一尺以上。出了南大门,是学校的一大片土地。向东南方向看,有学校的牧场院,那里养活着学校拉车的骡马,还有羊群。

我们过的是单休日,也没有长假。一般学生在一学期的中途是不探家的。所以,校园就是我们学生生活起居、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了。在这里,听不到喧嚣的汽车汽笛声,沿街叫卖声,办红白喜事的鼓乐声、演唱声、烟火爆竹声以及隆隆的机器吼叫声。看不到都市里拥挤的人流车流,花花绿绿的商家店铺。倒是可以听到树上鸟儿的鸣叫声,可以看见各种树木随着四季的变化更换着自己的盛装。春天各种果树花儿盛开,花香醉人,沁人心脾。夏秋各种果实成熟了,挂满枝头,引人垂涎。分散到各个院落里的菜地,长满了各种蔬菜。冬天,下雪了,各种果树没了果实叶子,却又挂上了晶莹剔透、毛茸茸的树挂。大自然的优美佳作,使人赏心悦目,陶醉其中。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即使一年不出校门,也不会感到寂寞无聊,是人和自然的有机融合。真可称得上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愉快的劳动生活,是朔师留给我的第二个印象。当时学校规定,除集中劳动外,每周有一个班上下午停课劳动、只有早晚自习照常上。种地和种菜是一年中的主要劳动任务,还有承揽给马场、铁路的植树等。

菜地分散到各个院落中。全校只有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员工,负责技术指导。如何翻地、耧畦、下种、育苗、移栽、打杈、搭架、整枝等。而具体劳作,全由学生承担。种的大田主要是在学校南门外,劳动包括掏厕所、送粪、播种、锄耧、收割等。在劳动中,同学们都不怕脏、不怕累、不惜力、争先恐后,互相帮助,并充满着欢声笑语。记得一年给铁路上植树,顺铁道,两旁各植十三行杨树。我们班的同学,两三个人一组,每组一行。树坑开口一米,深一米,坑与坑之间的距离也是一米。从早晨到工地挖坑,中午在工地吃饭,休息完继续挖,挖到下午三四点时,开始埋树苗。一个同学一天就挖一百多个树坑,到晚上收工时,还要栽好。一直植了二三十天。

在改造南大沟的集中劳动归来时,每班集成四路纵队的方队,人人手抱铁锹头,锹把朝上,唱着《打靶归来》、《我们走在大路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歌曲。只要走在最前边的班一开始唱,走在后边的班就立即迟两拍跟着唱起来,形成几部大合唱的阵势。歌声嘹亮、气势磅礴,半天劳动的困倦,立刻烟消云散了。

严格的学校纪律是朔师留给我的第三个印象。早上学生一听到起床铃声,马上就起床,容不得半点犹豫。穿好衣服,宿舍门前集好队,跑步到操场。每个宿舍留一个值日生,负责打洗脸水、扫地、叠被褥,其余同学全部出操。被褥尽管是入学时学生从家里自带的,大小不一,颜色各异,但也要叠成高低一致的“豆腐块”,有棱有角。一日三餐,从教室门出来,到伙房饭厅,都是集队行进。晚上休息时,一听到熄灯铃声,马上拉灭电灯,即使你刚说了半句话,那剩下的半句也要咽在肚子里。

夏天,杏熟了掉在地上,也没人吃一个。开始时,见掉在地上,有人顺手捡起来放在花栏墙上。可是以后掉的多了,人们习以为常了,再也没有人捡了,任它掉吧。每株杏树下,都落了黄澄澄的一圈杏。有的宿舍前边,就是一畦一畦的西红柿,当成熟时,一嘟噜一嘟噜的,也没人偷摘一个。

学校如果放电影或有文艺演出,每个宿舍留一个人看门,以保证宿舍安全,谁也不能擅离职守。我直到现在还遗憾,由师生混合排演的大型晋剧《刘胡兰》演出那天晚上,正轮到我看宿舍,结果没有看上演出。如果当时能再演一场,让那天看宿舍的同学也能看一场多好呀!

学校的纪律为什么能抓得那样严呢?我当时是一个普通学生,只能是从表面上看。我感到,一是学生干部多。就拿我们班来说,四十个学生,有学校团委会和学生会的干部各一人。班团支委五人,班委五人,又加五个班委的助手,四个小组长。这些大大小小的干部,已占全班学生的过半。主观上要求他们都起带头作用。二是学校每周安排一个班为值周班,进行有效的监督。值周班负责纪律的检查工作。查上操、查集队、查卫生、查熄灯等。三是召开小组生活会。当时学校并没有明文规定什么“十不准”、“八不准”的,但各班定期召开小组生活会。在生活会上,人人自我批评、寻找自己身上的违纪行为,检讨自己的落后思想。这样就把不良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严格的纪律,在形成和保护学校的优美环境中,在保证学习劳动和其他各项活动的实施中,都起到了强有力的保障作用,同时,也规范了学生的日常行为,有利于好习惯的养成。至于说劳动多,学生们在劳动中,增强了劳动观念,培养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为毕业后从事农村教育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九六六年夏,朔县师范和全国一样,进入了“文革”阶段。一九六八年底,我们这届毕业生离开了学校,走上了工作岗位。

后来我听说,朔县师范又迁新校址于朔县(现在称朔州市)城内。以后的情况不得而知,但是我祝福母校朔师,能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越办越好,为祖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教师。

2011年8月23日于天镇

作者简介:王根忠,男,1964—1967年在朔县师范学习,毕业后先后在怀仁县、天镇县任教。2008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