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赢在办公室
9021500000006

第6章 巧妙赢取上级认可——与上司和谐相处的策略

认真照办:毛泽东周恩来的心灵之约

在职场中,按上司的要求妥善地办好事情,是理所应当的。如果事事都不能很好地去完成,那就是个人能力的问题了,或者是另外一种情况,即没有充分理解上司的意思,没听明白,或老板没说明白。无论属于哪种情况,责任都是下属的,因为上司只要求看到事情的结果。

因此,在接受上司安排的任务之初,就应当把要办的事情搞清楚。没听明白,请上司再解释一下,不能不懂装懂。对上司的办事原则也要清楚。比如上司是个节省的人,你办事就不能铺张浪费;上司是个追求效率的人,你办事就不能拖拖拉拉。

淼是一家私立医院的网管,平时负责采购有关电脑方面的设备。一次,老板要求协助解决彩超室设备的干扰问题。据操作人员讲,可能需要一台UPS即可。淼想,这件事情简单,参考电脑使用的UPS即可。

但一查资料,发现并不那么简单。参考其他医院的解决办法,要求UPS能够提供正弦波输出,即无论在市电模式或者是电池模式,均可输出低失真度的正弦波电源;本身采取抗干扰设计;可接发电机使用等。针对这些不同于一般电脑用UPS的要求,显然不能再随便到电脑公司购买了。

淼一边给电脑公司打电话,一边登录淘宝网站查看有关UPS的信息。发现网上符合这种技术要求的UPS是有的,且是专门针对医疗设备使用的,但是价格昂贵;况且不知道买来之后是否有效果。考虑老板办事一向要求“质量保证,低价采购”,这显然是冒风险的。

正好,这时电脑公司传来喜讯,说联系到一家专门解决医疗设备干扰的公司,能够提供专业设备。次日,电脑公司带来一种UPS设备进行测试,发现效果不佳。经判断,解决现在遇到的干扰问题可以不用UPS,而是另外一种设备。他们又回去换了一种设备,测试效果良好,而且这种设备的价格也很实惠。

这样,这件事就办妥了。老板了解了情况后非常高兴。

给上司办事情,不能不弄清几个方面的问题:事情本身的问题;老板平时的要求问题;公司的原则问题。把握这几方面的问题,只要具有一定的办事能力,事情一般就能办妥,且能够让上司满意。

总之,给上司办事要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耐心,能够全面、周全地考虑问题;同时做事情也要注重效率,善于对工作进行监控。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即将召开之际,来自新疆的代表团取道苏联经东北前往北平。不幸的是,在取道苏联途中飞机失事,代表团成员全部牺牲。

这一不幸事故,使毛泽东、周恩来非常悲痛。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一面发电表示哀悼,一面再次邀请赛福鼎·艾则孜率第二个代表团前来参加会议。9月15日,由赛福鼎率领的新疆第二个代表团顺利抵达北平。

一个多月过去了,新疆代表团圆满地完成了进京共商建国大计的历史任务,拟定于10月23日返回新疆。鉴于阿合买提江等人的空难事件,毛泽东对新疆代表团返回新疆特别关心,特别要求有关方面绝对保证代表团的安全。为此,由周恩来负责做了周密的安排。周恩来亲自指派飞机,并配备了技术过硬的机组。起飞的前一天晚上,又让苏联专家组对飞机和机组人员进行了一次深入、全面的检查,力争做到有绝对把握、万无一失。

23日早晨8点,周恩来给代表团打电话:“一切准备就绪,可以起飞,请你们去机场。”周恩来亲自将代表团送上飞机,并祝他们一路平安。

周恩来办事一向细心严谨,凡事喜欢亲历亲为,并且贯彻始终。对于毛泽东的指示精神总是能理解得非常透彻,并且在事情的落实方面又能做到十分周全。在很多电影中也可以看到,毛泽东与周恩来之间的配合都十分默契。

在职场中,与上司的配合是十分有讲究的。既要“唯命是从”,又不能不独立思考。对上司交待的事情,如果存在某些问题,要及时提出,请求协助解决,不能闷头自己想办法。同时,上司没想到的,自己要想到;上司没要求到的,自己也要做到。也许上司什么也没要求,但实际上还是有一个要求:就是尽心尽力、尽善尽美。

服从变通: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与上司相处,得有全局意识。职位越高,其关注的局面越大,这就使得某些看似不合理的要求实际上是符合全局要求的。局部的牺牲换取全局的胜利是值得的。

但是,一些下属部门或下属职员,眼光局限于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往往对大局要求不理解,不执行,或者对抗,造成企业全局战略难以实现,这是十分危险的。当然,不能否定的是,在执行过程中可以考虑实际情况,变通自己执行指令的具体方法和策略,这就是执行中的变通。

黄是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由于公司与部分员工签订的合同11月底到期,黄就向老总提出要及时和他们续签劳动合同。老总说快到年底了,业务忙,年终考核也没开始,暂时不要续签,以免造成员工情绪的不稳定。

一晃到了年底,业务忙得差不多了,考核也结束了,黄再次提出续签合同问题。但老总提出要对两个考核基本称职的员工缓签合同,而且语气坚决。看老总这样的态度,黄知道正面反驳是没有用的,于是婉转地说:“我明白您的意思,您缓签的目的在于警告他们要干好工作;可是《劳动法》中并没有‘缓签’的说法,他们已经有两个月的事实劳动关系了。要不这样,先和他们签一个三个月的短期劳动合同,这可以起同样的效果,您看合适吗?”老总还有些迟疑。黄继续说:“假如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时间内,他们的表现仍然不能让您满意,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辞退他们。这既符合《劳动法》,员工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老总低头思考一阵,没有提出反对。

还有一次,公司进行保险基数申报,总经理问黄有没有好的办法少申报基数,减少公司的成本支出。黄说不行,并解释说:我理解您的想法,可是假如我们那样做,被劳动监察大队检查到了,不但要补缴所有的保险,还可能要被罚款呢。再说,如实申报对员工也是个激励,对稳定人心是有帮助的。老总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

作为一个公司的中层管理者,既要清楚了解下情,也要对上面的意思摸透。这样,在执行上面的指示时,不但能够达到目的,还能将工作做得更好。不经思考,盲目按照上面的意见办事,如果事情的结果事与愿违,老板不会反省自己,反而会责怪下属不会办事。

所以,作为中层领导,面对上面安排的任务,学会独立思考是必要的。特别是上面只给了一个简单而明确的要求,没有指出详细的执行细节的时候。

1947年7月29日,在鲁西南战场上,刚刚指挥完羊山集战役的刘伯承、邓小平收到一份紧急电报。电报是由毛泽东亲自起草的,大意是:“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如陈赓谢富治及刘伯承邓小平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宗南军一部”,“陕北不能支持”。

接到这份电报前一个月,也就是6月30日,刘邓大军12万人马刚刚强渡黄河,开进鲁西南。也就在鲁西南战役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毛泽东意识到:刘邓大军只有迅速直插大别山地区,直逼南京、武汉,才能全面打乱蒋介石的战略部署。于是,1947年7月23号,毛泽东致电刘邓:“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这时,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经过一个月的连续作战,已经极度疲劳,而且伤亡较重,亟需休整补充。28号,刘邓给中共中央军委回电,如实地陈述了部队存在的困难,希望能在内线继续作战一个时期,等时机更为有利时再向大别山挺进。但是,紧接着,29日,毛泽东就亲自起草了这份标有三个A字(紧急、绝密)的电报。

事关大局,不容踌躇。收到3A级电报后的第9天,1947年8月7日黄昏,刘邓大军12万人马,在一百多里宽的地面上,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刘邓野战军兵分3路,先敌越过陇海路,连续急行军向大别山挺进。蒋介石误判解放军是北渡不成而被迫“南窜”,遂以20个旅分路尾追,另以4个旅在平汉路侧击,企图歼灭解放军于黄泛区。那里遍地淤泥,没有道路,刘邓野战军冒着敌人飞机的轰炸顽强奋进,于8月17日越过宽达30多里的黄泛区。接着,又渡过涡河、沙河、洪河,甩掉国民党军的尾追。敌人恍然大悟,紧急布防,意图阻拦大军前进。为了加快行军,刘邓野战军炸毁或埋藏了重装备。28日,解放军全部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区,立即组织部队实施战略展开。截至9月30日,先后解放县城24座,并在17个县建立了民主政权,依托山区安置了后方,胜利完成了大别山区的战略展开,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军盘活并明朗了中原战局,把战场从解放区引向蒋管区,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倘若当时行动迟疑,患得患失,恐怕既不能缓解陕北的压力,且自身也会被陷入黄泛区不得自拔。

企业是一盘棋。要想赢得对手,整体的战略布局非常关键。为了达到整个战略意图的实现,局部利益的牺牲和舍弃有时是必要的。作为战略意图的执行者,不能站在上层的对立面。对立和反抗只会造成全局利益的丧失,那样棋就输定了。

不懈进取: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在职场的岗位上,并非每个人都有高学历;有高学历也不等于有高能力。倒是有些人知识水平并不高,办事能力却很强,业绩卓越。但无论哪种情况,以现有的知识和能力,如果停滞不前,是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的。这就使得学习成为职场中永恒的主题。

职场中学习的主体不同于赋闲在家者,学习的特点也不同于在校时那样强调知识体系、理论性和系统性。职场学习有明确的目的,那就是不断提升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内容上也是多方面的,包括专业的学习,也包括做人和做事的学习。懂专业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重修养才能搞好人际关系;勤做事才能在实践中获得智慧。

某人力资源机构对比两年间(2007—2008)岁末职业调查的结果显示:充电、再学习以提高自身的职业竞争力成为最多的新年职场愿望;“改善自己和同事老板的关系”也成为比重较大的选择。

调查结果显示,对比去年,当前白领们的职业心态较以往更为平和。首先是打算跳槽的少了,要内部成长的多了,可见人们追求职业发展方式从简单一跳了之向更重视现有职业的完善转变。另外一个变化是希望“工作时间减少”的从之前的2%上升到现在的5%,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被认为更有利于个人发展和完善。

虽然要充电培训的比例从43%下降到38%,但仍是首要选择,只是人们将愿望更多地分配到其他方面的均衡发展上,如要“改善和同事老板的关系”的比例从3%上升到了8%。

对此,人力资源专家指出,“改善和同事老板的关系”的愿望之所以加强,是因为随着职场竞争的加剧和办公室权利斗争的演变进化,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大多职场团队气氛平平淡淡,互不干涉的占到绝大部分,有43%则表示“明争暗斗、钩心斗角”;认为自己所在团队“团结互助、轻松愉快”的只有25%。可见,目前职场上同事关系和团队氛围的气象指数不容乐观。

从这份调查报告可以看出很多东西。大多数人都已经认识到,无论是出于晋升的目的(提高知识和能力),还是想改善与同事、老板之间的关系(提高道德修养),学习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途径。要想在工作中有所建树、有所创新,不落伍掉队,不贻误事业,不错过发展的良机,学习就是必需的,而且是应贯彻始终的。

东吴大将吕蒙,15岁时就跟着姐夫邓当打仗,英勇善战,屡建战功,31岁升中郎将。但吕蒙最初的文化水平很低,每逢给孙权上奏,只能口述或让人代笔,有时难免词不达意,让孙权哭笑不得。孙权因爱惜吕蒙的才干,一面批评他不应托辞军务繁忙而不求上进,一面积极劝说吕蒙抓紧时间读书,并以自己体会相开导,令吕蒙深为感动。受到孙权鞭策,吕蒙发奋读书,而且进步很快,打仗的战略战术也应用得更加娴熟了。

周瑜死后,鲁肃接替周瑜为都督。鲁肃知道吕蒙原是一个没文化的人,就想借机羞辱他。一次,路过吕蒙驻防的地方,就顺道去看吕蒙,有意提出很多战略上的问题问吕蒙。本以为吕蒙会瞠目结舌,却不料吕蒙对答如流,特别是在如何对待镇守荆州的关羽的问题上,吕蒙讲了五条对敌之策,很有见地。鲁肃大为惊喜,拍着他的肩膀说:“我原来认为你只有武略,是个粗莽的武夫,今天一番谈话,才知你是一个有学问有见识的人,你呀,已经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吕蒙也幽默地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后来,孙权袭取荆州,吕蒙居功至伟。

历史上,吕蒙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他的谋略既来源于实战,也与后来的发奋读书分不开。通过不懈的学习,吕蒙的思维更加明晰,谋略应用也更加灵活多样,这在取荆州的战役中充分表现了出来。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职场中,有真才实学的领导者,才会叫人真正佩服;对于一个普通员工,也只有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并不失时机地崭露头角,才能在竞争中获得领导赏识,博得晋升和加薪的机会。

化解危机:纪晓岚自嘲消君怒

古人云“伴君如伴虎”,是因为君主有绝对的权威,忤逆了君主的旨意是有杀头危险的。因此,古代的大臣在君王面前都学会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敢错说一句话,不敢错行一件事,总结了大量的君臣相处之道。

如今,这种基于等级的利害关系依然存在。作为领导的下属,出言不逊,做事不当,也会有被领导小惩大诫、甚至辞退的危险。这也使得与领导和谐相处成为一种值得探究的艺术。

与领导相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是维护领导的权威。内部场合要遵循此道,在社交场合,面对大庭广众更要处处留意,把面子留给领导,责任自己担当。偶有失误,要能够化解危机,化险为夷。

在新产品动员会议上,产品经理向公司各部门领导汇报了新产品营销方案的基本思路,并对各相关部门提出协助需求。总经理对产品经理的报告非常赞同,当场拍板按该方案执行,并且给产品经理颁奖,要求各部门给予配合。

可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走出会议室后,很多人就开始摇头,回到办公室把文件往桌面上狠狠一甩:“什么东西啊,简直是无理要求。谁做得到啊。”“算了吧,先放到一边去。”总经理起初不以为意,可是三个星期过去了,生产部、销售部、企划部,各部门都没有拿出任何东西来——他们根本就没有任何行动。

总经理认识到,可能是裁决过于独断,没有给生产总监和销售总监面子;于是召开了二次、第三次会议。各部门仍然没有行动。这回,轮到总经理脸上过不去了。他单独把产品经理请到办公室,冷静地问道:“你觉得你的方案到底怎样?”产品经理知道总经理比较中意自己的方案,但是得不到其他经理的配合;因此谨慎地回答:“我再检讨检讨,其实我觉得生产部、销售部对我的方案提出的一些意见是有道理的,我想找他们再商量一下,进一步将方案完善一下。”

生产总监、销售总监看见总经理单独邀请产品经理商量,当然明白用意;所以当产品经理以谦虚的态度过来找他们协商方案时,他们开始彼此接纳对方的意见,很快达成一致。

总经理再度召集会议,大家都同意新的方案。因为在新的方案中,产品总监、销售总监都把自己的意见融入了产品经理的方案中,他们都觉得现在这个方案更合理、更可行。因此,会议结束不到一周,新产品的研发已经有了质的推进。

在中国企业里,各位领导的面子可以说是企业中最重要、最值钱的东西了,可谓“兹事体大”,忽视不得。这不能说完全就是爱慕虚荣,“面子”问题所表达的实质要求其实是包容和尊重,不照顾面子,就等于不尊重意见,带来的后果就是矛盾的激化,工作的内耗。

类似的问题还有老板的“风头”问题,那是应该他来出的;你即便有功劳,也应将其归功于领导的栽培,大家的支持。居功自傲,目中无人,必将自毁前程。

据说有个中秋节,乾隆皇帝在御花园召集群臣赏月。明月当空,君臣济济,其乐融融,乾隆不禁诗兴大发,指名要与纪晓岚对句集联,以助雅兴。

乾隆自恃才高,文思敏捷,先出上联:“玉帝兴兵,风刀雨剑云旗雷鼔天为阵”。吟罢,踌躇满志地注视着纪晓岚,看他如何对下句。

纪晓岚沉思片刻,从容对道:“龙王设宴,日灯月烛肴海酒地作盘”。

凭心而论,纪晓岚的下联对得不仅工整,气魄也大,较上联有过之而无不及。乾隆一听,脸上得意的神色顿然失尽。

纪晓岚察言观色,一看不对,立刻明白了乾隆的心思。他随即出言自嘲道:“皇上贵为天子,故风雨雷电任凭趋策傲视天下;微臣乃酒囊饭袋,故视日月山海都在宴席之中,不过肚大贪吃而已。”乾隆听了,顿时转怒为喜,又得意起来了,对纪晓岚笑着说:“爱卿饭量虽好,如非学富五车之人,实在不能有此大肚。”

一场领导的面子危机就此化解。

纪晓岚是清朝有名的一个才子,头脑灵活,机灵善变。在与皇帝的长期相处中多次凭借一张巧嘴化险为夷。

结好领导,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必须给足领导面子。这不是尊卑问题,是由领导者地位决定的,因为领导在众人面代表的就是威信,驳了面子,就是冒犯了威信。对于同级,要懂得包容、尊重,这不仅是面子的问题,也是集思广益的领导方法问题,对大家都有好处。

坦诚相见:潘美直言收袁彦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由于不小心或者没有意识到,谁都有工作失误的地方。而且,人与人之间总难免存在猜忌,即便有良好的沟通,误会也在所难免。一些失误和猜疑多数情况下不会发作,但一旦发作,彼此认真追究起来,就会出大问题。

面对人际关系中的这些隐形炸弹,要学会如何来处理。如果确属于自己的错误,只要能够坦诚面对,拿出足够的勇气去承认它、面对它,不仅能弥补错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也能及时换取对方的理解和宽恕。刻意隐瞒,一旦发现,问题的性质就变了样,灾难就爆发了。

某公司财务处小李一时粗心,错误地给一位请病假的员工发了全薪。发现这个失误后,他首先想到的是瞒天过海,蒙混过关,不让老板知道,否则一场责怪在所难免。于是他找到那位员工,说必须纠正这项错误,请他退回多发的薪金。但那位员工竟然断然拒绝,说公司发多少就领多少,错不在他。小李很气愤,他明白这位员工是认定这件事不会公开,索性占个便宜;否则,老板知道,责怪的也只会是财务。小李平静地说:“那好,既然这样,既然是我的错,我就到老板面前主动承认。”

就在那位员工还站着发呆的时候,小李已经走进了老板的办公室,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个明白,承认是自己犯了错误,请求原谅和处罚。老板听后虽然大发脾气,但却说这是人事部门的错误。小李重复地说这是他自己的错误。老板又指责会计部门的疏忽,小李又解释说不怪他们,实在是他自己的错。老板又责怪起与小李同办公室的另外两个同事来,可小李还是坚持说是他自己的错,并请求处罚。最后老板不生气了,说:“好吧,是你的错,可那小子也太差劲了!”

这个错误就这样被透明地化解了,老板没有追究任何人。自那以后,老板更加看重小李了,因为他能够知错认错,并且有勇气不寻找借口推脱责任。

事实上,一个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仅可以消除自己的罪恶感,而且有助于自信心的重建,避免相同的错误再次发生。卡耐基说过:即使傻瓜也会为自己的错误辩护,但能承认自己错误的人,就会获得他人的尊重,而且有一种高贵怡然的感觉。

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赵匡胤虽然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但当时国家仍是军阀割据的分裂状态。《宋史》载:“陕帅袁彦凶悍,信任群小,嗜杀黩货,且缮甲兵,太祖虑其为变”。袁彦这个人,因不服赵匡胤,就不去朝觐。其他人也都把眼睛盯着袁彦,“静观其变”,就看赵匡胤到底能把袁彦怎么样。

对此,赵匡胤既恼火又担心,所以决定先处置他,杀鸡给猴看。但派谁去才能办好这件事呢?此时,他想到了潘美,他认为潘美有勇有谋,完全可以去办好这件事。行前,太祖密令潘美,如果事情不谐,可以除掉袁彦。

潘美受命之后,心想,杀袁彦并不是好办法,于是他不带一兵一卒,单人独骑来到了陕西袁彦军中,对袁彦坦诚相见,耐心说服、讲明道理。袁彦见潘美如此胸襟,十分感慨。本来他对赵匡胤疑虑重重,怕的是前往朝觐一定有去无回。正是由于这番猜忌,所以才故作强硬姿态。潘美的坦诚相见,让他看到了赵匡胤的诚意,于是“是秋来朝”,就在这年的秋天,跟随潘美朝觐了宋太祖。

宋太祖高兴地说:“潘美不杀袁彦,能令来觐,成我志矣!”

宋太祖收服袁彦,最终靠的不是武力,靠的是彼此坦诚相见。很多的人际关系中猜忌都是双方的,互不信任,一旦一方主动表明心迹,让对方了解,矛盾就豁然开朗,冰消瓦解了。

职场之上,如果沟通渠道不是很畅通,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就容易出隔阂和矛盾。事情隐忍不发,终归是个隐形炸弹,一旦触发,后果严重。暗自心存疑虑,不如及早坦诚相见,当众“拆解”,以化险为夷。担心撕破情面,犹豫不决,其结果必将是两败俱伤。

乘兴而谏:荀息游戏劝灵公

在一些会议的决策讨论中,通常是老板的一言堂。说起话来一言九鼎,义无反顾,下面只有坚决执行的份。当然,也有喜欢民主的,会征求大家的意见。至于同意不同意,那还是他说了算。

自古以来,效忠君主的大臣们总结了很多向上司进谏的秘诀,很多现在用来都行之有效,可以借鉴。在电视剧里,常常看到一些大臣冒死相谏,如今不会了;相反,对于热心建议的员工,老板会认为其为公司着想,即便没有结果,也会给老板留下好印象。但是既然劝谏,总希望成功,要讲究技巧。

十一期间,某公司老板提出组织员工度假休息,并将活动的组织工作交给了人力资源部门。人力资源部虽说人手挺多,但节前大家手头上处理客户的业务一个接一个,根本就没有人具体落实这件事情。经理知道小刘是个新手,便把这项工作交给了他,要求次日拿出具体方案。

“还是去温泉度假村吧。”下午开会时,老板忽然一语定乾坤。听老板这样说,本来热烈的气氛一下子又冷了下来。他说的这个度假村大家已经去过好多次了,假如再去那个地方,不仅达不到放松休息的目的,还会引起一部分员工的怨言。而小刘作为具体交代负责的人也将难免受大家的埋怨。但怎么劝说老板改变主意呢?

小刘没有当场提出自己的看法,而是把老板的建议一一记在本子上。开完会,用了整整一个晚上拿出另一套出游方案,并在第二天一早送到老板的桌上。下午,老板果然改变了自己的决定,同意了小刘的方案。这次出游,大家玩得很开心,老板也满意。

上面的案例中,老板当场宣布自己的意见,事出突然,一时让人无法提出反对意见;而且当场反对,驳了老板面子,显然不合适。小刘采取了先领会老板的意思,然后根据大家的意向提出独立见解,书面报呈,让老板有了重新考虑和决定的机会。只要理由充分,老板自然会改变初衷。

春秋时期,晋灵公为贪图享乐,想建造一座九层高的豪华楼台,且不允许任何人提反对意见,说:“进谏者,杀无赦。”既然大王已经有言在先,大家想进谏都不能了,怎么办呢?

大臣荀息知道情况后,做了一番准备,然后去见晋灵公。荀息笑嘻嘻地说:“大王,我会玩一个把戏,您想不想看?”晋灵公好奇地问:“什么把戏?”荀息说:“我能拿十二颗棋子搭成一个台,然后在台上垒九个鸡蛋。”晋灵公一听觉得有趣,就让他表演。

荀息蹲下身子,不慌不忙地拿出棋子和鸡蛋,把十二颗棋子慢慢叠起来,再将鸡蛋一只只往上放。在旁边观看的人紧张得连大气都不敢出,晋灵公也忍不住惊呼:“危险,危险啊!”荀息一见时机成熟,便顺着晋灵公的话头说:“这点危险算什么,还有比这更危险的呢!”晋灵公问:“还有更危险的?你说说看。”

“就是大王要筑九层高台的事啊!筑这座九层高台,老百姓得花三年工夫。在这三年里头,男人不能耕田,女人不能织布,大家吃的穿的从哪来?到头来劳民伤财,老百姓肯定会怨恨大王。而且,国库一旦空虚,邻国就会乘机来攻打我们,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会国破家亡的。到时候,您站在这座九层高台上还能望见些什么呢?”

晋灵公听后,恍然大悟,马上下令停止筑台。

古人是很善于讲故事的,常常借古讽今,拐弯抹角地向君王进谏,忠肝义胆让人钦佩。荀息进谏的方式尤其精彩,他采取了玩游戏的方法把晋灵公套入局中,借助一个惊心动魄的游戏,让灵公很容易地将游戏的危险性和筑高台的后果联系起来,在此种心理下承认了自己做法的危险性,从而放弃了自己的行动。

喜剧大师卓别林曾说:“学会说‘不’吧!那你的生活将会美好得多。”虽然说“不”是一件难事,但越是难事,越见聪明智慧,越会有好的结果。

逆鳞而行:赵普直语进忠言

直言不讳本来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坦诚相见的为人之道。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还在“直言不讳”?人们面对的大多是“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绵里藏针”、“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世俗的教条把人变得像戴了假面,不可捉摸。

但不可否认,生活中仍然有一些襟怀大度、涵养深厚的人,尽管忠言逆耳,仍然听得进去。对有这样品德的老板说话,不妨直言。但无论如何,在上下属关系的规范下,说话还是要讲究态度和方法的。

林是一家广告公司的广告策划人。老板为人和善,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往常,老板对下属也是一视同仁的,不论是谁,有功劳就奖励,有过失就惩罚,绝不颠倒是非。遇到这样的上司,林感到工作很放心。

一次,老板给公司的每个人都分配了一个广告策划案,方案被选中的人不但可以得到5000元的红包,还有机会升为企划部的新任经理。

林因为是几个人中资历最老的一个,且又曾拿过奖,自认为应该是最有希望的人选。于是,她非常努力地构思、找资料,终于完成了一个较为满意的策划案。那天由于工作晚了,竟忘了给抽屉加锁就回了家。

第二天,评选会就要开始了,可林怎么也找不到那份策划方案。正当林欲哭无泪之时,老板出现了,手里拿的正是她的方案。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宣布获选的却是一个新来的员工——据说是老板的侄女。林的心里充满了愤怒和委屈。但就在这时,林突然记起那份策划中有一个数据当时估算错了,由于那天实在太累了,所以想第二天再修改。这回总算抓住了翻身的机会。林大声地告诉了老板事情的真相,以及创作策划案灵感的由来。老板边听边质疑地看着一脸羞愧的侄女,终于明白了一切。第二天,那位女孩便“消失”了,而林则成了新的部门经理。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襟怀宽广的人往往也正直无私。因为他可以敞开心扉给人看,所以能做到与人坦诚相见。有这样的上司,是公司之幸事;有这样的上司,还有那个职员不努力做事呢?胸有城府的人似乎有计谋,却不知大智若愚。总是虚荣心、自尊心作怪,这样的领导管理下的企业难成大气。

宋太祖赵匡胤是个心胸开阔,豁达大度的人。因为宋太祖有这种个性,赵普陈述自己的意见时往往说话很直率,不畏逆龙之鳞。

宋太祖初即位时,曾多次微服出游,以了解社会人情;或者就是到大臣家里访问,时间诡秘难测。因此,赵普在退朝之后回家,常常不敢马上将朝服朝冠脱去。

一日,赵普回家之后,天降大雪,赵普想在这样的天气该皇上该不会出宫了。过了很久,忽听有敲门声,赵普急忙起身开门,看见正是太祖立在风雪之中。

赵普把太祖接进内堂,挑旺炭火,设宴款待。然后从容问道:“半夜三更,天气如此寒冷,陛下为什么这个时候降临寒舍?”

太祖回答:“我夜里睡不着呀,一榻之外,都是别人的地盘,因此前来你家求教。”

赵普说:“陛下是不是嫌目前的大宋江山还不够大?现在南征北伐正是时机。臣想听听陛下的高见。”

太祖说:“我打算北伐太原。”

赵普沉默良久,然后才说道:“这是臣不敢想象的。”

太祖追问原因,赵普回答:“太原抵挡着西北二边(西夏和北辽),如果我们打下太原,那么西北二边忧患就只有我们自己来挡了,为什么不暂且留着太原,等到将其他诸国削平之后再来收拾它呢?一个弹丸大的地方,还怕它跑了吗?”

太祖大笑道:“我的意见也正是如此,刚才不过是试试你罢了!”于是放弃了攻打太原的决定。

赵匡胤和赵普虽然是君臣关系,然由于宋太祖胸襟宽大,不拘小节,所以赵普才能够直言相告,从不曲曲折折。君主宽容,做臣子的自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职场之中,如果老板个性豁达,对员工是好事情。下属可以大大方方地直陈己见,纠正老板的过失。在此开明的言路下,相信企业必能少走弯路,避免风险和损失的发生。然而,老板与下属之间的特殊关系决定了这种坦率的沟通方式并不容易建立。能否建立这种理想的沟通方式,一方面在于老板的个人修养,另一方面就是管理制度上的事情了。

敢于担当:左宗棠收复新疆

敢做敢当,是一种完美的人性表现。所谓担当,就是一事当前勇挑重担、敢于负责。在任务、矛盾、困难、风险和挑战面前,胆小的人,逃避责任的人只会退缩,只有敢于担当的人才会站出来。担当更是一种境界。没有崇高的思想境界,没有一定的品德修养,是难有担当精神的。

在职场中,如果一个人有能力,有血性,相信在面对一些困难局面时,是不会沉默不言、低头回避的;在面对一些事故的责任时,也不会一味敷衍塞责,自我开脱。这样的人是企业的脊梁。

涂小姐是某公司广告部的职员。在公司新一轮的广告宣传中,广告的载体以公共汽车车身为主,图案是公司聘请的某香港歌星的大幅照片。可是,当部分广告样张印上公共汽车车身后,发现歌星的头部刚好位于车窗的位置,当车窗开启后,歌星的人和身子就被分隔了,远远看去效果很差。

公司董事长对这次广告事件非常生气,当着广告部员工的面狠狠地批评了广告部主任。当同事们都在一边倾听时,涂小姐挺身而出,主动承认广告策划是主任的意思,但是图案的大小和排列不当是自己的疏忽。当她承诺会在最短的时间内交出新的广告案时,董事长便没有继续斥责主任。被批得灰头土脸的主任总算挽回了一点颜面。

后来,广告部主任升迁,登上公司经理的位置,面对广告部主任的空缺,新经理毫不犹豫地提拔涂小姐为广告部主任。

深明大义、勇于承担责任是一种良好的品格。这种对自己、对工作、对公司负责的态度也是很多领导非常看重的一个方面。技术方面的能力可以培养,而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却不容易得到。

清乾隆时期,清军平定西域大小和卓叛乱,收复天山南北,将这片广袤的地区命名为新疆。同治六年(1867年),匪首阿古柏在英帝国的支持下侵入南疆,自封为王,国号哲德沙尔汗国,宣布脱离清廷。1871年,俄国也乘机出兵占领时为新疆军政中心的伊犁地区,加紧与英国争夺中国西北边陲。

面对新疆的局势,清廷上下有两派观点,李鸿章认为:“新疆乃化外之地,人烟稀少。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如此谬论,难怪慈禧太后都没听。

李鸿章的宿敌,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慷慨陈词:“天山南北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盆地。”他认为,收复新疆,“胜固当战,败亦当战。倘若一枪不发,将万里腴疆拱手让给别人,必将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强硬主张,最终得到了两宫皇太后的首肯。慈禧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连夜出京,前往甘肃兰州做出征准备。他首先撤换了一批骄横荒淫的满洲军官,整训了队伍,率领六万湖湘子弟从兰州出发,移驻肃州,这一年是光绪二年(1876年)春天。

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复。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晚清历史上最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是晚清夕照图中最光彩的一笔。左宗棠也借此进入了中国历史上民族英雄的行列。

在晚清三杰中,以李鸿章的品格最差,曾国藩以道德涵养高居中,独左宗棠能以国家利益、民族大义为重而深为后人钦佩。其抬棺而战、收复新疆的壮举长期以来为国人所称道。

身在职场,从个体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从整体看,不论事情是不是你的责任,只要关系到公司的利益,就要毫不犹豫地加以维护。在老板的心目中,他的员工首先应该是一个负责任的人。凡事积极主动、勇于挑战、勇于担当的员工,老板会从心底里欣赏你、认同你、接纳你,唯其如此,才有升迁和成就一番事业的机会。

坚持正道:魏征硬气谁能敌

有大量的案例揭示向老板轻言“不”的危险,这是不正常的。职员是企业中的一份子,要对自己责任范围内的工作负责;经理人是老板任命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为了老板的利益协助老板管理和运营企业。他们有自己的义务,同时也有献言献策的权利。过于强调维护老板的权威,实际上是否定了在某些问题上与老板争论的权利。

老板也会有错,错了是常事。执行老板的安排是义务,但同时也必须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不放弃,如果认定是对的,那就坚持自己的判断,咬牙坚持原则,最终也有80%的概率赢得老板的支持。即我服从,但我坚持;我执行,但我保留意见。

经理是个急脾气。一天,经理收到BAI的一封邮件,说的是一个多月前安排的一项工作,之前已经反复讨论过,并且已经决定了执行的。所以一看还是讲这个问题,经理就有点不耐烦。眼见办公室已经没剩几个人了,于是毫不顾忌地冲到BAI面前责备一通:“这件事情怎么还在讨论,为什么不去做?为什么没有从专业、可操作的角度去做?”

BAI一脸固执地望着经理,办公室里能干麻利的小姑娘都被经理的嗓门吓得面如土色。经理强调着她的逻辑,BAI坚定地拒绝着。经理有些不耐烦,想迅速结束这个争论,就问BAI:“那你的决定是什么?”她毫不犹豫地说:“我的决定就是我还是不会按照你的想法做!”“哼,厉害呀!”经理心想,索性刨根问底地问她的逻辑,仔细听下来,觉得很有道理。经理也看得出在每个细节点上,她都做了很多分析。在她的坚持下,经理看到了一个在自己和她的方案之上的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

经理走到BAI面前说:“你知道吗?我最喜欢的就是你那股子坚持己见的劲儿。如果你只是简单地听从了我的意见,我不会那么佩服你。正是因为你总是有你的原则,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看到了更全面的角度。”BAI说:“那我给你提个意见啊:你能不能不要冲进来就那么大嗓门地说话?我是不怕你的,但你别把旁的小姑娘吓坏了……”

这真是职场的一件趣事。经理性情虽急,却不失理智。一场争吵并不带恶意,一方刨根问底,一方固持己见,毫不相让。看起来是一场争吵,实际上是一场特别的讨论。如果职场老板中多些这种性情中人,工作中倒也有一番乐趣。不过,这可能是女上司和女职员之间特有的故事。

贞观元年,右仆射封德彝为检点使,检点府兵。因为兵力不足,封德彝提议把十六岁以上的中男也检点入军(在唐朝,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叫法,为国家承担的责任也不一样。新生为黄,黄口小儿就指这个年龄;四岁为小,四岁就是小孩了,在户籍册上要注明。到了十六岁,就是中男,是半大小伙子了。二十岁为丁,就是成年人了。二十岁就要承担国家的兵役)。现在既然形势所需,皇帝就同意了封德彝的建议。但敕书连发了三四次,此时主管门下省的魏征就是不签署同意,上奏提出的反对理由大概就是中男身体没有长成之类。封德彝也不示弱,说中男也有长得很强壮的。

太宗于是大怒,继续出敕,魏征还是不签。唐太宗没办法,只好把魏征和门下省负责人王珪都招来开会。太宗声色俱厉地说:“中男要是身形矮小,自然不会点入军中。若体貌魁伟,当然可以征发。你这么固执,简直不可理喻!”魏征正色说道:“竭泽取鱼,非不得鱼,明年无鱼。”魏征此言是从国家的长远利益来看待征兵问题,意思是不能把年轻人都点了兵,都点了兵,赋税怎么办?以后再需要征兵怎么办?不能把人力一下子用完啊。国家治理要有长远规划,不能只看眼前。道理很简单,一讨论就明白了。太宗最终下令,禁止下发这个文件,还奖赏了魏征和王珪。

这也是一场君臣之间的讨论,属下一方是魏征,一个似乎分不清尊卑、固执己见的人。但实际上,魏征之所以敢于坚持,因为他站得高看得远,他的话有说服力。

唐朝特别是太宗时期的理性行政是政治清明的一个突出表现。除了太宗本人非常开明以外,在制度上也比较完善,突出的一点就是设立了门下省这个审核机构。门下省的工作就是审核皇帝的命令,看它对与不对,对了就发给尚书省执行,不对就驳回起草诏令的中书省。魏征的意见之所以总是那么多,就是因为一直到死,他都是门下省的官员或负责人。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职员和老板之间的关系有时过于强调尊卑,事事听老板的裁决,以老板的意见为重,老板犯了错也不敢提醒。这显然忽视了对老板的一个制约机制。古代的唐朝尚能设立门下省审核皇帝的敕书,为何现代企业里面不能有这个约定呢?看来,国人的文化观念中,还是缺乏平等的意识。

低调内敛:曾国藩升迁的顺风路

职场的升迁之路通常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很多人一旦当上管理者,就自信心、虚荣心膨胀,对下属的态度也跋扈起来,对同僚也显露出沾沾自喜、雄心万丈的样子。如此对下属、同僚树敌,长此以往,没有不败的。

对于一个刚从学校毕业或刚进入公司的员工来说,拿出成绩给上司看诚然重要,还有更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人,即边做人边做事;等升到中层管理阶层时,要多做人少做事,学会放权,知人善任,同时仍然要边做人边做事。总之,升迁的路途中,做好人是须臾不可离的。否则,在升职过程中形成的同僚和上下级关系的变化会很快将一位职场新秀掀翻在地。

Li和Tang同一批进入公司,在上岗培训时就建立起友谊,3年多来二人早已成“死党”。最近,Tang被公司提升做了部门主管,成了Li的上级,两人的关系平衡被打破了。

一天,市里领导到公司检查工作,由Tang的部门负责接待和工作汇报会的筹备。Tang安排了Li布置会场,结果出了一个大纰漏,Li把某市领导座牌上的名字打错了,幸亏Tang及时发现并改正。在当天的工作总结会上,Tang当着部门同事的面,对Li进行了严厉批评,让Li顿时面子上下不来,觉得“死党”太不够意思了,忍不住顶了两句嘴。

想到以前亲密无间的日子,看看现在Tang说话的语气,Li很伤心,心理暗暗起了反抗:“你以为自己很好吗?还‘喝令’我去你的办公室,真把自己当领导呀。想让我向你低头认错?可以。等我把你的糗事让所有人都知道以后,你再等着我去你办公室吧!”

虽然心中不快,下了班,Li还是来到Tang的办公室。见Li来了,Tang一改会议上冷峻的面孔,笑脸相迎,拉过Li的手,按坐到自己的椅子上,说:你能来我很高兴。会议上面对大家,我是上司,需要公事公办。既然咱坐上了这个位置,就该像个样。以后的工作,还指望你多多支持呢!不过,私人场合,咱们还是像从前一样,好不好?

一番贴心的话语,让Li顿时怒气全消,对Tang的工作表示理解和支持。Li预备酝酿的一场风暴,就此烟消云散了。

在升职的过程中,看起来升职的人春风得意,实际上人前人后面临着很多风险。升职造成的职场关系的变化是巨大的,昔日的同事变成了下属,昔日的上司变成了同僚;一时间嫉妒、猜疑暗流涌动,险象环生。这些都是平常人际关系处置不妥当的表现,现在遇到了突然迸发的机会。如果升职之后不能迅速理顺新的关系网络,只怕官职难保。

松下幸之助曾说:“在你向往荣登会长的宝座之前,先问问自己那个位置你是否坐得下?”即便坐得下,恐怕还要问可能做得久?这坐得下与坐得久与否,都是与日常自己的人有没有做好相关联的。

曾国藩是一个深通人情世故的人。他研习古书,深知“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的道理。因此,虽然屡升官职,但是一直保持低调,在同僚中常葆藏锋内敛之心,以避免树敌。

道光年间,曾国藩连年被提拔,升迁极快,十年之间竟升十级。在升为正三品大员后,按规定,轿呢要由蓝色换为绿色,护轿人也要增加俩人,而且可以配备引路民。但令百官诧异的是,曾国藩从升为三品官之日起,除身边不得不增加两名护卫外,轿前不仅没有引路官,连扶轿的人也省了去;而且轿呢也没有换成绿色,仍乘蓝轿。

不久,曾国藩又升为二品大员,下人就为他推举了四名轿夫,要把四人大轿换为八抬大轿。按清朝官制,四品以下官员准乘四人抬的蓝呢轿,三品以上官员准乘八人抬的绿呢轿,俗称八抬大轿。但这并非硬性规定,官员如达到品级而收入不丰者,可以量力而行;若品级达不到却乘高品级的轿子则算违制,一旦被人举报,不仅要受处分,严重的还要被革职、充军。

但是,曾国藩早就打定主意,他知道水满则溢、人满则忌的官场道理,对于可摆可不摆的架势、可坐可不坐的大轿,一律是不摆不坐。虽然,曾国藩因乘蓝呢轿而被下级官员欺侮,但京城三品以上的大员出行,都知道向护轿的官员交代一句:“长点眼睛,内阁学士曾国藩大人坐的可是蓝呢轿呢。”

曾国藩纵横官场几十年,正是凭借了这种低调、内敛的力量,方才逢凶化吉。

职场升迁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要应付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还要应付身边的同事。升职以后,下属们都会不自觉地暗中观察你的一举一动,目光格外挑剔。此时若能坦坦荡荡,谦虚待人,一定会度过他们的“考验期”;但若是摆出“真把自己当领导”的样子,只会让他们寒心。

升级之后,要学会“近君子”,对上级负责,保持良好沟通;“远小人”,与下属保持距离,对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当断则断,以赢得上司的肯定。

表现忠诚:萧何散财避危机

一位美国专家通过对几十名成功人士的研究发现,在决定事业成功的诸多因素中,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能力大小占20%,技能占40%。态度也仅占到40%,而100%的忠诚是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是自我价值得以创造和实现的保证。美国一位成功学家曾无限感慨地说:“如果你是忠诚的,你就会成功。”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人表现忠诚可以消除老板的戒心和疑虑,进而老板建立对这个人的信任。出于这种信任,一旦有发展的机会,老板一定会第一个想到你,给你锻炼的机会。忠诚的人在人人都有嫌疑的事件中会最先被排除嫌疑,就是因为他的忠诚品格为他做了担保。

电视剧《丑女无敌》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女主人公林虽然长相不好,但是却有一颗善良诚实的心,而且工作能力也强,得到老板的赏识和信任。公司大大小小的事情老板都会征求她的意见,她对老板也很忠心。

一次,与公司有着长期合作关系的供应商想做一宗大生意,因为看中她在公司的地位,就把她约到外面吃饭,请她促成交易,答应事成之后给她5万元的回扣。她当即本能地拒绝了,但是供应商还是让她好好地考虑。后来她妈妈生病住院需要开刀,手续费要4万多元,家里拿不出这笔钱。于是她想到了那个供应商给她的承诺,经过几番心理斗争,最终为了给妈妈治病决定拿到这笔回扣,于是她向老板推荐了这家供应商。本来老板是不考虑这家的,但是看到这家供应商的价格便宜,最后还是决定把订单给这家供应商。

林的父亲是一个正直的人,当他知道自己的女儿要用拿回扣的钱给母亲治病时坚决反对,并且对女儿进行了深刻的教育。父亲的教育使林重新回到自己的原则,遂坦诚地把供应商要给她回扣的事情告诉了老板。通过这件事情,老板更觉得她很忠诚可信,于是出资500万以她的名义注册了一家投资公司,由她全权负责。

我们应该注意到,凡老板委以重任的人,都是他所信得过的、对公司忠诚的人。老板考察一个人,首先就是确信会不会造成威胁,也就是要求忠诚可信;其次才是有才能。而对那些看起来一脸聪明相的人,老板通常不会喜欢,因为他知道这样的人很难控制,随时会给自己制造麻烦,一旦功高必然自傲,难以驯服。正是担心会留后患,老板才会那样青睐忠诚的人。

萧何设计诛杀韩信后,消息传到邯郸战场上的刘邦那里,刘邦非常高兴,封萧何五千户食邑,并派一个五百人的都尉组,给他当护卫队。

朝中大臣都到相国府向萧何祝贺,只有召平跑来表示担忧(召平是秦国的东陵侯,秦亡后成为平民,生活贫困,便在长安城东种瓜,因为培育出来的瓜特别甜美,人称“东陵瓜”)。萧何一向都非常尊重召平,经常到其府上去请教国事,因此对召平此举感到非常奇怪,便谦虚地请教他对这件事的看法。

召平说:“这些奖赏是祸不是福啊,表示皇上对您已有疑心了!”

萧何惊问缘故。

召平说“想想看,如今皇上在前线作战,而您留守京城,是您比较危险,还是皇上比较危险?您在这儿又不必冒矢石,干嘛用得上五百人的卫队呢?这是由于淮阴侯造反刚被剿灭,皇上对您也不得不有防卫之心呀!这些卫队不是用来保护您的,而是用来监督您的!”

萧何立即醒悟,便问道:“那我要怎么办才好呢?”

召平说:“您可立即向皇上表示,目前国家正需财源,您不但愿捐出加封的五千户,还打算变卖家产,以助军资,但愿皇上早日凯旋归来!”

萧何知道召平的看法是对的,就照他的建议做了。在前线的刘邦知道萧何的举动后非常高兴,对萧何放下了戒心,不但收回了五千户封邑,也撤除了相国的卫队。

古代君王对臣下猜忌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兔死狗烹”的事情不止一位皇帝做过。因此,自古大臣们都知道避嫌的重要性,不失时机、不择手段地向皇帝表示自己的忠心,以期自保。

职场中,领导如果对属下产生猜疑,那么升职就成了不可能的事情。当然,忠诚不能是愚忠,徒有忠诚没有本事是不够的。既忠诚又有能力的员工,不管到哪里都是老板喜欢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积极有为:蒋廷锡的仕途经济

在职场中,有两种人是不受老板欢迎的:一种人是只做老板交待的事情,另一种人是做不好老板交待的事情。前一种人办事死板,后一种人办事没有能力。这两种人都是老板想炒掉的人。

有人总结老板喜欢的人所应具备的素质,把“主动积极的工作态度”列为第一位。老板交待一个工作给你,你应该很高兴,一口答应下来,而不是推委说“老板,您不要给我这么多工作,我手头上还有好多活,上次给我的都还没有做完”。如果你这样讲,老板也许会接受,不把任务派给你;但你要清楚,下一次他就不会再找你了。并且,下次有升迁的机会,他同样不会找你。

一名年轻女孩应聘做一位成功学者的助手。她的工作很简单,就是替他拆阅、分类信件。偶然的一天,这位学者口述了一句格言,要求她记录下来:“请记住:你唯一的限制就是你自己脑海中所设立的那个限制。”

女孩对这句话深有感触,从此将这句话印在了心底。并且从那以后,她的工作方式开始发生了变化:晚饭之后她回到办公室继续工作——干一些并非自己分内的工作,譬如替老板给读者回信,而做这一切她并没有要求额外的报酬。

她认真研究学者的语言风格,以至于这些回信和自己老板写的一样好,有时还别出心裁,让老板非常满意。

终于有一天,成功学家的秘书因故辞职,在挑选合适人选时,老板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这个女孩。

职场老板为什么都喜欢做事积极的人呢?一个重要原因是,老板都是大忙人,办大事的人,对事情的安排往往只是一个原则,一个方向,一个要求,一个结果,而不具体指明办事的方式、方法。这就要求承办者善于领会,用心思考,按自己的想法尽量把事情办好,按自己的考虑把没安排的事情办好。像棋子一样让老板推动,会让老板很快厌倦的。

蒋廷锡,字扬孙,号西谷,别号青桐居士,张家港市凤凰镇人。初以举人供奉内廷,官至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在任期间,秉公抚政、剔除积弊,声誉卓著。

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蒋廷锡迁为礼部右侍郎;十月,雍正御书“黼黻丝纶”匾额,对其润色诏令的工作予以肯定。次年六月,蒋廷锡调户部右侍郎。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转左侍郎,协助怡亲王清查户部钱粮;又与内务府总管来保查阅京师库房。

在此期间,蒋廷锡一方面恪于职守,另一方面,又积极主动提出一些合理建议。雍正元年十二月,他上疏提议“增兴文教”,令生员到学宫“讲究经史”努力学习;教官严格要求,并通过岁科考试,以文章之优劣“定此学教职贤否”,使“教者勉为严遇,学者亦兴奋矣”。他又建议在大乡堡建立社学,择生员优异者充社师,使乡民子弟十二以上,二十以下有志者入学,以此振兴国家文教。

雍正三年七月,他又针对漕运,特别是山东运河的情况,总结前明历史教训,详细提出了“开源节流,以济运道”之策:一是浚泉源,二是开湖地,三是严格控制筑坝开坝日期,四是修筑坎河滩坝。雍正对他的奏折非常重视,谕命内阁学士何国宗等携带仪器、舆图等,与测量人员实地勘察,发现蒋廷锡的陈奏果然合乎实际,后经九卿议行。这些积极的上疏,切中时弊的判断,显示了蒋廷锡的为政才能,说明蒋廷锡不是一个死读书的迂腐之才。这一切,也为他后来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王朝的官吏,能在恪尽职守之外积极地向皇帝提出合理化建议是难能可贵的。这同那种靠溜须拍马来攀龙附凤的官场小人有天壤之别。

曾任Google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的李开复曾说:“不要再只是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主动地去了解自己要做什么,并且规划它们,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完成。想想在今天世界上最成功的那些人,有几个是唯唯诺诺、等人吩咐的人?对待工作,你需要以一个母亲对孩子般那样的责任心和爱心全力投入,不断努力。果真如此,便没有什么目标是不能达到的。”

把握机会:慈禧站街入帝宫

在职场上,经常听到有人抱怨世无伯乐,发现不了自己这匹千里马。或者怪领导偏私、不公,不给自己提供机会。社会不公的现象永远存在,实在没什么好抱怨的。关键是自己是否能够学会把握机遇,扩大战果,将自己展示给老板。

老板不是瞎子。老板睁大眼睛,也希望发现一些什么。如果自己的公司有出类拔萃的人才,他不会不知道,不会看不见。当然,作为人才,不能日日默默无闻,自我埋没。要学会把握机遇显示自己的能力,让上司记住你,适时、恰当地把自己的业绩摆到“桌面上”,甚至有意无意地在公众和上司面前制造一些有影响的事件,使老板对你的形象和业绩心中有数。

汤是某公司的首席摄影师,可以说老总心目中的“台柱子”。谢来之后,主要负责一些比较琐细的摄影任务,难度比较高、比较艰巨的任务仍然由汤完成。

一次,本地一家四星级酒店让公司拍摄菜品广告。按照惯例,汤背着相机前往酒店拍摄。由于汤使用数码相机时对光线把握出现偏差,一直都拍不出满意的照片,酒店方面颇有微词。眼看生意就要泡汤,谢临危授命接下了拍摄的任务,结果漂亮地完成了任务。

这件事后,谢渐渐成了公司主要拍摄任务的执行者。不久,汤辞职走人,首席摄影师的位置就由谢来担任了。

在职场竞争激烈的氛围中,一个人的光彩难免被掩盖。但每个人总有出头露面的机会,把握机会展示自己,就可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胜利者。即便一时不能带来显著的效果,积累下来必然会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慈禧太后是一个影响中国半个世纪的女强人。从这个角度看,慈禧入宫也算一个历史事件了。关于这个事件的版本很多,很多带有传奇色彩。但无论哪个版本,都体现了慈禧善于把握机遇的一面。

慈禧乳名兰儿,其父惠征。慈禧生性乖巧,聪明果敢。她心高志大,总想要听选入宫,梦想得到皇帝宠爱。十七岁那年,父亲在芜湖任道员,恰巧咸丰皇帝南巡来到芜湖。她从父亲那里得到这一消息,喜得彻夜难眠,正愁无机会晋见皇帝,如今天赐良缘,岂能错过。这天天刚亮,慈禧便赶紧起床,精心打扮一番,然后不顾家规闺训,也不带使女,只身一人,偷偷地溜出后门,来到大街去看皇帝。

咸丰皇帝坐着龙车,前呼后拥,走在大街中心。看到沿街百姓挨挨挤挤,站列两旁,心中好是得意。突然,他眼前一亮,发现有一绝色佳人亭亭玉立站在人群前面,此刻,这女子也正微笑着,一双美目紧盯咸丰。咸丰看得痴了,本想停车,又怕失了尊严,只能暂记心中。

咸丰皇帝回到寓所,念念不忘街上见到那个佳人,便将惠征传到跟前,叫他四处查访。但差役们几乎查遍全城,也没有下落。惠征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长吁短叹不已。慈禧见父亲满脸愁容,便问为何事。惠征叹道:“女儿哪里知道,不知哪家女子,上街卖弄风骚、竟被皇上看中,命我查找,这可苦坏了我!这么大的城廓,这么多的人口,叫我哪里去找?”

慈禧一听,笑着说:“父亲不必担忧,皇上见到的那个女子正是女儿。你赶紧备个轿子,把女儿献给皇上。”惠征登时转忧为喜,马上派了一顶大轿,亲自把慈禧送到咸丰面前。咸丰一看,正是街头看见的那个美女,十分高兴,当即重赏惠征,留慈禧随驾南巡。就这样,慈禧圆了她的进宫梦。

“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酒香也怕巷子深”,都是说好东西也会被埋没。慈禧站街“自荐”最终让咸丰发现了自己,实现了进入深宫权利中心的美梦。

职场中,同样要学会把握机缘,制造机缘,展示自己优秀的一面,给上司留下好的印象。暂时屈居人下时可积累实力,将目光放长远,不必急于一时。待机缘成熟,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名人推崇:左宗棠的“非正常”仕途

在职场中出人头地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若非有文凭、有学历、有关系,一步步熬下来还真需要不短的时日。尤其是在一些大公司,直接接触上层的机会少,想在老板面前露一下脸都不容易。

但如果身边有牵线搭桥的人就不同了。如果一个得到一个深得老板倚重的人推荐,那就可能青云直上,一举改变自己的地位,完成人生的飞跃。这个前提是,一方面有这种可依赖的人脉关系,一方面确实完成了自己的能力积累,显示出卓越的个人才能。此时需要的机缘,只是一句话或一纸荐书。

金在深圳的一个家具公司找了份做木工的工作,这家公司在业内颇有名气。公司采取流水线作业,生产的欧式家具全部销往国外。

一日,金无意之中踏进工厂的设计室,认识了一位来自台湾的设计师林,并对家具设计图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他有空就往设计室跑,为设计师端茶递烟,陪他聊天。林需要跑腿办事的,金几乎全部包办,关系处得越来越近。终于有一天,金提出想当林的徒弟,学习家具设计,一时让林感到很意外。毕业于意大利设计学院的林认为,欧式家具设计非常烦琐复杂,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程度的金要学这门技术几乎太难了。但金很倔强,软磨硬泡,终于让林同意了。但是林提出了条件,只管饭没工资,三年学不会就得走人。金一口答应下来。

刚开始的两个月,林就是让他在一旁看,笔都不让他动一下。第三个月后,在林的指导下,对家具设计颇有天分的金很快就能放样制图了。这回林可轻松了,他常常坐在旁边喝茶,偶尔指点金一下,几乎笔都不用拿了。看到金可以独当一面后,林就正式向老板推荐了他,老板看了金画的图纸也感到很满意。从此,金从一个小木匠一跃成为设计师,工资也翻了几倍。

金的成功与他的刻苦是分不开的。以小学三年级的水平学习家具设计,短短几个月就能上手,可见具有很强的领悟能力。更重要的是,他拜的老师是公司的重量级人物——为老板所倚重的设计师。果然,学艺有成之后,设计师一句话就改变了一个小木匠的地位。

左宗棠少负大志,但屡屡科场失利,不得沿着“正途”进入社会上层。但左宗棠不断显露的才干使他得到了当时许多名流显宦的赏识和推重。

早在1830年,年仅18岁的左宗棠拜访长沙的著名务实派官员和经世致用学者贺长龄,贺氏“以国士见待”。赫赫有名的封疆大吏陶澍也以一代名臣之尊主动提议与他结为儿女亲家。更值得一提的是,名满天下的林则徐也对左宗棠十分器重,两人曾在长沙彻夜长谈,共论治理国家的根本大计,特别是关于西北军政的见解不谋而合。林则徐认定将来“西定新疆”,非左宗棠莫属,并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宝贵资料全部交付给左宗棠。后来左宗棠果然不负众望,在国家危难之际带兵收复新疆,建立千秋功业。

1852年(咸丰二年),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省城危急。左宗棠经不住老朋友郭嵩焘等人的劝勉,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来到抵抗太平军的前线。左宗棠“昼夜调军食,治文书”、“区画守具”,最终使太平军围攻长沙3月不下,撤围北去。1854年3月,左宗棠又应湖南巡抚骆秉章之邀,第二次入佐湖南巡抚幕府,长达6年之久。左宗棠焦思竭虑,日夜策划,辅佐骆秉章“内清四境”、“外援五省”,苦力支撑大局,不但湖南军政形势转危为安,出省作战连连奏捷,其他各项工作也取得显著成效。

左宗棠出佐湘幕,初露峥嵘,引起朝野关注,时人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语,一些高官显贵在皇帝面前竞相举荐,引起咸丰皇帝的极大关注。

左宗棠是一个真正锋芒毕露的大才,未入仕途,已经身兼经国大任,并且“政绩”斐然。在这种幕府环境下,在这种备受推崇的舆论中,声名鹤起,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为下一步正式获取朝廷任命铺平了道路。

可见,借名人推崇是实现职场晋升的捷径。名人是有威望的人,他们推崇的自然不是等闲之辈。仅凭这份威望,就足让上层对这位被推荐者不敢小觑。这样,只要确为真材实料,距飞黄腾达之日就不远了。

注意细节:陈毅一条军规赢民心

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将军战士以不拘小节自诩,认为这是能做大事的表现。实际上这种性情上的表现过于刻意了。做大事诚然要目光远大,也并不是不需要注重细节问题。在特定的情况下,细节往往被放大,成为影响事情成败的关键因素。

在职场中,注重工作中的细节问题,是一种良好责任心和个人素质的体现。不可想象,一个人桌面上乱糟糟的人,他的工作会安排得井井有条。一个人不讲究衣着穿戴,他会给公司客户带来什么样的印象?在一些活动安排中,不考虑可能发生的小问题,可能会给整件事情造成很大的影响。

某公司要搞一个大型庆典活动,在庆典活动之前是一个剪彩仪式,其中两位剪彩嘉宾是地方上的重要官员。可是在庆典的前一天,公司接到电话说,两位重要官员因为有事来不了。

庆典活动是由公司的办公室主任负责的。这位主任是做这方面工作的老手,而负责直接操办的办公室职员也是一个工作细心的人,所以一切布置得井井有条。

第二天,剪彩仪式马上就要开始,各位嘉宾已站起身上台。就在这时,一辆汽车匆匆驶来。车上下来的正是前一天电话中说不来的官员之一。办公室职员反应很快,马上上前引领到前台准备剪彩。可到了前台却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剪彩用的剪刀少一把!

就在这位职员心急火燎的时候,办公室主任已不知何时来到了他身旁,从容的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把剪刀。

在晚上的庆功宴上,办公室职员给主任敬酒,表达自己的钦佩之情,同时也说出了自己的疑问:如果两个官员都来怎么办?

办公室主任不慌不忙,从另一个口袋拿出了另一把剪刀。

从这一案例中,我们不得不佩服办公室主人的经验老道。他在安排事情的时候考虑到一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说不来的两位官员也可能突然来到。因此,预先准备了两把剪刀,为应付这种突发事件提供了充分的后勤保障,保证了活动的顺利进行。

1949年4月,解放军进入南京时发生了一起误闯美国大使馆的“入宅”事件,为西方媒体所渲染利用。此后,解决军在入城时就非常注意影响问题。

1949年5月3日,陈毅和饶漱石率领一支即将开往上海的10万人的部队和接收干部暂住丹阳。晚饭后,陈毅两次徒步走上街巡视,不断发现有战士到处闲逛的情况。陈毅想,要是数十万部队进驻上海,这样满街逛着,非出大乱子不可!因此,总前委在讨论制定《入城守则》时,陈毅严格地强调两条:一是市区作战不许使用重武器;二是部队入城后一律不准进入民宅。

有些干部想不通,就问:遇到下雨、有病号怎么办?陈毅坚持说:“这一条要无条件执行,说不入民宅,就是不准入。天王老子也不行!这是我们人民解放军送给上海人民的‘见面礼’!”

总前委讨论《入城守则》时也一致肯定有此必要。毛泽东听后,高兴地连说了四个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这样,当三野九兵团夜里攻入上海市区,第二天居民晨起开门而发现解放军官兵全部露宿街头时,对中外舆论产生了极为强烈的震撼,连“美国之音”也不得不做了报道。

三野官兵露宿街头的照片、纪录片,成了极为珍贵的历史镜头。据说,蒙哥马利元帅看了之后感慨地说:“我这才明白了,这支军队为什么能够打败经美国武装起来的蒋介石数百万大军。”

军纪严明是解放军一致以来的传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每一条都是一个对军队细节问题的注意;《入城守则》特别强调的两条也是这种思想传统的认真贯彻;而在上海这个特别的环境中,这个看似细节的问题却产生了非常令人震撼的力量,可见细节被放大后就会有不可忽视的力量。

设想,你在某次会议或某个特定场合因为领导的一个小小失误而为他解了围,老板心中会有何种感想?会产生何种良性结果?说不定就是一次好运临头的晋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