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将名师
8939800000060

第60章 中国航天事业的“总总师”——记“两弹一星”元勋任新民院士(5)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火箭重振雄风,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呼啸而起,把“东方红2号”试验卫星托起,冲入太空。20分钟后,随着测控中心传来“星箭分离正常,卫星进入地球同步轨道!”的喜讯,我们的航天老将、“总总师”任新民长吁了一口气,他擦擦额头上的汗珠,疲惫的脸上露出淡淡的微笑。

八天后,“东方红2号”在36000公里的同步轨道上定点于东经125°赤道上空,性能指标符合设计要求,首次传输广播电视信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地球静止卫星技术的国家。任新民为此经历了艰苦的探索和努力,付出了自己的心力和智慧,建树了新的功勋。

“331工程”圆满完成,任新民达到他航天事业的辉煌顶峰。事后,任新民谦虚地说:“在航天这样一个大工程研制和发展中,不同专家都会提出自己的见解,要化解争论和讨论的最好办法是做实验。同时要容忍别人的意见,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比坚持自己的意见还重要。”

1986年以后,年逾古稀的任新民被任命为“东方红2号甲实用卫星通信工程”、“风云1号”气象卫星、“风云1号B”气象卫星、改进型返回式遥感卫星、新型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外国卫星工程等大任务的总设计师,这位中国航天元勋宝刀不老,再次挂帅出征。他功高不居,无暇安度晚年,一直活跃在航天科技的第一线。

1990年4月,中国用“长征三号”成功地将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了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圆满地完成了商业发射,实现了中国运载火箭国际商业发射服务零的突破,赢得了良好的国际信誉,使海内外炎黄子孙振奋不已。

1984年任新民荣立航天部一等功,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9月18日,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前夕,中央决定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其中包括任新民。在宏伟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江泽民主席把“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佩戴在任新民的胸前。

九、为“神舟”出征铺路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已是耄耋之年的任新民还一直以航天高级技术顾问的角色,担负着“风云1号”卫星等型号工程总设计师的职务。同时,他渐渐退到二线,大力支持和扶持一批中青年科技人员担起航天重任。他工作之余喜欢爬山,常和年轻人一道攀上峰顶。70多岁上过泰山,80多岁登过华山,90高龄后,还常和老伴一起在航天大院附近的公园里散步。但更多的时候,他夹着文件和资料上班工作。1999年5月,任新民以84岁的高龄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主持了“风云1号C”气象卫星的发射;2002年5月,他又以87岁高龄奔赴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参加“风云1号D”气象卫星的飞行。

早在1984年,任新民就提出了对载人航天技术进行论证和规划的建议,带领科技人员适时地开展载人航天关键技术的预先研究,为早日实现载人飞行铺好路。1985年7月,时任航天部科技委主任的任新民发起并支持召开了关于空间站问题的研讨会,他说:“空间站迟早是要搞的,但等到人家都成了常规的东西,我们才开始设想,那时候就晚了。所以从现在起就应有一个长远规划,对其中的某些单项关键技术应立即着手研究,一旦国家下决心发展载人航天,就能及时起步。”

1991年3月,任新民应邀向中央领导同志汇报发展载人航天的问题。他说:“飞船是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有效工具,可以作为过渡性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和运货系统,还可以成为空间站的救生艇和轨道机动飞行器。我国已具有研制飞船的技术基础和研制条件。我国航天员的环控生保技术,有一定的预先研究基础。”当中央批准启动载人航天工程后,任新民尽其所能,帮助和支持年富力强的科技人员攻克载人航天的关键技术问题。他和同辈的航天老专家一起参加论证、评审,出主意、提措施,关心载人航天工程的每一步进展。

1999年11月20日,任新民赶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神舟1号”试验飞船出航送行。2003年10月15日,迈入88岁高龄的任新民再一次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目送“神舟5号”飞船将中国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

十、与任老面对面2001年8月17日,当笔者按约定的时间走进任老的办公室时,第一个强烈印象是:任老的办公室竟如此狭小,还不如深圳市区级政府机关里一个副科长办公室的一半大。不大的办公桌更是普通,没法跟深圳政府机关的豪华大班台相比。然而这正是把卫星送上太空的伟大科学家的办公室。

我在愣怔的一刹那,这位令人尊敬的长者慈眉善目,笑容满面,早已离开了椅子,伸出手来,亲切地说:“欢迎,欢迎,我们都是哈军工的校友呀。”是年任老86岁高龄,耳不聋,眼不花,他以惊人的记忆力谈起当年在陈赓的领导下,奔波于京、津各地高校,为军工选调教授的往事,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那时候,北京有名的教授不愿意去哈尔滨,陈赓院长把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请到恭俭胡同,请他帮助调教授,那天由我作陪,陈院长说请钱部长吃烤鸭!我那时还不是党员,但陈院长派我四处调人,我除了选调教员,还想从北京的高校调些杂志、书籍,哪个学校杂志要是有两套,就请调我们军工一套,可这也不容易,那个时候,好难弄啊……”

不知不觉听任老说了两个多小时的故事,我想让秘书拍一张纪念照,就站到任老身后,任老不肯坐下来,一定要和我站成一排才行,他嘴里还轻轻地说:“我们都是校2012年8月,笔者在任新民家里的合影,左起:笔者、任新民、虞霜琴、邢球痕。

友嘛!”一位学贯中西、名扬中外的科学巨匠竟是那么平易近人,他温和的目光中充满对晚辈的爱。

2003年10月,在南京理工大学50周年校庆大会上,我又与任老见面,他笑容可掬地告诉我,已经收到我寄给他的拙着《哈军工传》,而且开始阅读了,西安的邢球痕也给他寄来一套。在短暂的谈话里,他鼓励我继续研究哈军工的历史,把哈军工的光荣传统作为宝贵精神财富留给后代。

2012年8月16日上午,我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邢球痕老学长去任老家中拜访,十年不见,97岁的任老的确衰老了,但记忆力奇好。一见面,他就朝我伸出三个手指头,清晰地说:“《哈军工传》,三大本!”他说道:“最近李天庆来看我了,你们也来看望我,我很高兴!”虞阿姨说:“他听说你们要来,一大早就等着,老问什么时候到。”

我们和任老、虞阿姨聊了一个多小时,临离开时,邢球痕院士说:“我还要来看你!”

任老爽朗地笑道:“没有几年啦!”

在开创哈军工的先贤中,任新民永远是我们仰望的一座高山。

参考文献

[1]任新民:《中国航天事业迈出的第一步》,载《航天岁月》,中国宇航出版社,2008年。

[2]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编:《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