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将名师
8939800000056

第56章 中国航天事业的“总总师”——记“两弹一星”元勋任新民院士(1)

一、赴美留学

在历史上,安徽省宁国县是皖东南山区的一个偏僻贫穷的小县,很少有名人高士载于史册。然而,1915年12月5日,一个男婴的诞生改写了宁国县的历史。这一天,宁国县一户任姓人家出生的这名男孩子取名新民。小新民的祖父任国霖是一位勤劳朴实的农民,他用一生的辛勤劳动使家庭步入小康,老年得子后,就一直给儿女灌输好好读书的思想。小新民的父亲任海清相当争气,成为当地非常少见的高中毕业生,曾任宁国县宁国小学教师、校长,县教育局局长,县银行行长等职。书香人家的家教甚严,教育子女读书上进、掌握真本事,成为任家的头等大事。任新民到了上学的年龄,父亲把祖父的庭训告诉了他,就是一句话:要好好读书。少年时代的任新民渴求知识,一心向学,立志报国,是同龄孩子里的佼佼者。

1927年底,任新民毕业于宁国小学。翌年春考入安徽省宣城第四中学,时值北伐军攻占宣城、宁国一带。少年任新民开始阅读一些进步书刊,萌生了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的朴素信念。1929年10月,年仅14岁的任新民在宣城四中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地下党的领导下,他痴迷于革命,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31年初,受当时中共中央“左”倾盲动主义的影响,中共芜湖特委在毫无胜算的情况下冒险发动宣城庙埠暴动,最终彻底失败,芜血事件迫使任新民离开城市回到乡下,从此他与党团组织失去了联系,迷茫、失落,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但是乡下娃娃的求知欲望最终让他清醒过来了,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他在宁国小学当了半年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温习功课,寻找再次学习的机会。经过努力,他考入南京钟英中学高中部。1934年高中毕业后,任新民又以好成绩考取南京中央大学化工系。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逼近的战火使他无法在南京继续学业,在抗日救亡大形势下,青年任新民决心改行学军事科学,以期直接掌握战胜日寇的真本领,他随着内迁大西南的师生大潮到了陪都重庆,9月转入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造兵系,改学兵器,1940年6月毕业。随即受聘兵工署重庆21兵工厂技术员,参加仿制德国98式步枪并建立批量生产线的准备工作。之后在中央工业学校(专科)任教员,在兵工学校大学部任助教、讲师。

1945年6月,抗战胜利在望,任新民获得公费赴美国学习的机会。抵达美国后先在辛辛那提磨床铣床厂实习,1946年初他考取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工程力学系的研究生,几年的刻苦攻读,1949年1月,他在机械工程硕士的基础上再获工程力学博士学位,并被美国布法罗大学机械工程系聘任为讲师。

二、曲折的归国路

任新民十分关注中国的时局,看到新中国即将诞生,他感到欢欣鼓舞,归心似箭,没等到研究课题结束,他就辞掉了布法罗大学待遇优厚的教职,乘上开往中国的轮船。

与他同船的还有着名的英国学者李约翰和中国化学家侯德榜。

1949年6月21日,任新民乘坐的美国轮船到达吴淞口,眼看就要靠岸了,任新民知道妻子虞霜琴正等在上海公平路码头,他按捺不住心头的喜悦,凭栏远眺,大口呼吸着黄浦江清晨潮润的空气。突然,天空响起飞机的轰鸣声,机翼下印着青天白日标志的几架轰炸机呼啸着掠过头顶,一会儿,爆炸声起,江边升起一股浓烟,远处一条大船也中弹了。美国轮船见势不妙,立即掉头,开向公海躲避。任新民愤怒、焦急又无可奈何,眼睁睁看着轮船奔香港驶去。

滞留香港的任新民度日如年,幸好找到一位留美同学的哥哥帮忙,他总算搭上一在重庆任教时,任新民与未婚妻虞霜琴的合影。

条走私船,先驶往韩国仁川港,再折回天津。任新民一下船就直奔北平,然后又南下赶到上海弟弟家,此时已是8月中旬了,两个月的颠沛流离,任新民面容消瘦,疲惫不堪。兵工校友们的慰问,妻子又匆匆从宁国老家赶来,这才使他心情安定,体力也渐渐恢复。

老同学张禄康请客,主宾是陈修和。任新民欣然前往,当年兵工学校的老校友们欢聚一堂,共庆上海解放。陈修和是陈毅的堂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兵工,沈阳解放后,他受命出任沈阳兵工总厂厂长。张禄康说起华东军大请张述祖组织大家到南京去办研究室,就问任新民愿不愿意参加。任新民说,北大的老师正聘他去北大任教,他不想去南京。但招架不住陈修和与其他兵工校友们的劝说,任新民也就跟着报了名。

9月初,张述祖带领十多位教授到南京,这还不算正式报到,主要是让大家和军大领导见见面。

军大副校长聂凤智将军和独臂英雄祝榆生代表军大首长热情欢迎张述祖一行,并设宴款待大家,当晚安排大家住在南京饭店。

任新民和曾石虞住在一个房间。当年,任新民跟曾石虞学过化学,师生之谊甚笃,一别多年,有说不尽的话题,他们直聊到大半夜。第二天,任新民请假回安徽老家探亲。

9月下旬,张述祖等人到了南京,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正式成立。一天,任新民的爱人虞霜琴风风火火找到研究室,报告一个惊人的消息:任新民在宁国老家被当地公安部门扣留,说他是“特务”,虞霜琴千辛万苦前来南京求救。

大家焦急地找室领导催促:“快想法子呀,救人要紧!”研究室赶紧以华东军区的名义向宁国公安局发了电报,要求立即放人。

任新民怎么又遭遇到新的“历险”呢?说起来真是个笑话。

回宁国探亲前,任新民先去中央大学看个老朋友,没想到聊到天黑,他路不熟,黑灯瞎火走到一处仓库,被几个工人堵住盘问。工人们打量这个一身西装,又自称是从美国回来的人,疑窦丛生,不由分说,把他押到鼓楼派出所,派出所值班员问了一阵,不肯放人,让他在派出所的破长条凳子上睡了一晚。第二天,派出所找不到什么把柄,才把他放了。

任新民领教到刚解放的大城市的滋味,他赶快找个卖旧衣服的地摊,先把自己的那身西装脱下来,换了普通衣服,这才匆匆上路,奔皖东南宁国县而去。

刚刚到家,见过双亲和四邻,当地公安局就登门传讯任新民。从美国回来的人,八成是个派遣来的特务吧,任凭任新民说破嘴也没有用,先扣起来再说。民兵天天看着任新民,规定“不能离开,做什么事要报告”。

到南京求救的虞霜琴回到宁国,才知道研究室的电报没管用,宁国公安局的干部怀疑电报是假的,不过有一点松动,同意任新民取保回家,但不准离开宁国一步。

“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对于敌情观念甚强的宁国公安局干部,任新民一筹莫展。

说来也巧,从村政府借来的几张《解放日报》上,任新民居然发现“陈毅市长特邀一批专家”的消息,报上公布的名单中赫然有留美博士任新民的大名。拎着这张救命报纸,任新民连跑带颠地送到公安局。公安局的干部们翻来覆去地翻看报纸,不敢再说此报有假,只好不太情愿地把这位“美国特嫌”放走了。

任新民赶回南京报到,正是满街红旗鲜花的开国大典的前夕。说起这段“历险后记”,任新民和大家嘻嘻哈哈笑了一阵,研究室里充满欢快的气氛。第二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任新民和大家一起上街游行,欢天喜地庆祝新中国诞生。

三、深受陈赓信任的哈军工火箭专家

10月初,陈毅司令员参加完国庆大典后,在返回上海的途中,特别在南京停留,接见并宴请科学研究室的全体专家。他充分肯定专家们投身革命、参加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爱国主义精神,他鼓励大家搞一些新的试验,为解放台湾做准备。

听说任新民回国后的“历险记”,陈毅开怀大笑,连说:“好险、好险,差一点把我们的科学家当成美国特务关起。”任新民第一次和陈毅面对面地坐在一起,由衷敬佩,对党和军队的感情进一步加深了。

1950年2月,粟裕司令员专门给研究室全体人员作关于解放台湾的形势报告,他要求专家们下力气研究登陆抢滩的器材设备,研究经费军区将尽力筹措。

陈、粟首长的关怀和指示,为研究室指明了方向,很快成立了三个研究组,即火箭飞轮、无线电控制和小舟。解放舟山群岛的战役结束后,根据实战中遇到的复杂情况和部队需要,研究室又将三个研究组调整为火箭、车辆、化学及无线电控制四个组。

任新民多次到上海搞设备仪器,调进一批有经验的技工。每次到上海,他都住在曾石虞那儿。任新民一来,曾夫子必定高兴得合不拢嘴。

1950年春天,研究室的八个课题同时铺开,任新民和鲍廷钰负责“用火箭发动机来推动鱼雷”的课题研究,他在美国学的是机械工程,火箭发动机是个全新的课题,但他兴趣盎然,非要弄懂不可。朝鲜战争爆发后,研究室的工作更加繁忙了。任新民与鲍廷钰一起,试制以柏胶油为主、端面燃烧的复合药。他们想用过氯酸钾作氧化剂,但南京没有,就去上海找钟以文教授帮助,几经反复,拿到了过氯酸钾。在中华门外的金陵兵工厂里,任新民自己动手,用废炮筒加工成试验燃烧室,装配火箭发动机。

但他们遇到点火即爆的困难,通过摸索,对点火器的设计、药柱设计和火药加工工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终于取得初步成果,达到了正常燃烧。今天来看,他们的工作或许相当简单和粗糙。但是,历史不应该忘记他们,张述祖、任新民、马明德、周祖同等20余位专家是新中国军事高科技事业的开拓者,特别是任新民,他是固体火箭工程的开路先锋。在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历程中,玄武湖畔的华东军区司令部军事科学研究室是鲜为人知的点燃圣火的地方之一。

1952年8月中旬,奉军委调令,军事科学研究室成建制调到即将成立的军事工程学院,任新民和其他专家一起奔赴北京,在陈赓将军的领导下,参加军工学院筹委会的工作。

9月1日,哈军工筹委会在北京地安门恭俭胡同59号成立,任新民被任命为筹委会委员,尽管他还不是党员。

陈赓慧眼识英才,对办事认真负责的任新民十分信任,让他参与延聘教授的工作,除了向陈赓推荐合适的老教师之外,任新民和许鸣真一起,负责接待从中南地区和华东地区来的教授,连他们分别从北京和天津中转火车的具体事宜也由任新民一手办理。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才奇缺,北京各个单位都不愿意放人,哈军工调人是很困难的。

有一次,任新民和许鸣真去中国科学院调罗时钧和庄逢甘两位留美博士,一位人事处长说什么都不肯放人。任新民回来向陈赓汇报,陈赓紧绷着嘴唇,在办公室踱了两圈,对任新民说:“你给那个处长打个电话,就说我明天登门拜访,当面请教。”

任新民有点犹豫,憨憨地笑着,没敢碰电话。

“就这么打!”陈赓用手点点电话。

任新民照办了。“陈赓打电话”这一招儿还真是灵验,第二天,科学院来了电话,客气地说,罗时钧和庄逢甘将按规定时间去筹委会报到。

事后任新民听说,那位人事处长听说陈赓将军要来找他,可吓坏了,立马“举手投降”。任新民感触良深,常对同事们这样说:“哎,没有陈赓院长坐镇,调人的事就不好弄,北京每个单位都不愿意放人呀。”

除了调教授,任新民还负责到各大高校搜集学术期刊和科技资料,为哈军工的图书馆准备“粮草”。当时与教育部达成协议,首都高校凡是有两套的科技杂志就要分给哈军工一套,但实际上谁也不愿意白送。

1952年底,任新民把北京的工作收尾后,接到徐立行的电话,他匆匆北上,到了学院,他接受新的任命:教务处副处长,与处长曹鹤荪教授搭档,主要任务是制定全校的教学规划。

翌年初,任新民的老母亲、夫人和三个年幼的孩子随南京军事科学研究室家属大部队来到哈尔滨。为了让任新民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工作,老母亲和虞霜琴克服不适应严寒气候的困难,担起照护家庭、抚育孩子的重担。在哈一中当数学老师的虞霜琴曾因病晕倒在讲堂上,仍坚持在教学岗位上。

半年后,首批苏联顾问团来到哈军工,他们带来苏联五个着名军事院校的教学计划,专业不同的顾问都强调自己的意见重要。但哈军工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教学计划,特别是基础课。于是,负责教学的任新民不免常与苏联顾问发生争论。比如,空军工程系(一系)的苏联顾问要求设立热力学教授会,任新民就反对,因为热力学没有多少课时,不必单独设个机构。1957年任新民随团出访,在参观茹可夫斯基航空学院时得知,苏联这所顶尖的航空大学,也没有热力学教授会。好在陈赓支持曹鹤荪和任新民等教授,在学习苏联的时候也要保持以我为主的态度。

除了为全院教学工作操劳外,任新民已经出任炮兵工程系(二系)火箭武器教授会主任,讲授固体火箭课。不久,陈赓又任命他为系教育副主任。他把主要精力都用在教授会的建设和培养学生上,那个时候,全中国几人懂得火箭呢?有在南京那几年的工作实践,任新民已经是哈军工首席火箭专家了。

1955年秋全军授军衔,转过年,哈军工重新为知识分子授军衔,任新民与马明德、梁守盘是全院瞩目的三位技术上校。陈赓尊贤爱才,他对任新民的器重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