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导读
改革的课题纷繁而复杂,工作的进程和人民的期待总是走在前头。高炮旅移防来到一个高原地带,急需打井挖煤,勘探工作已经结束,按理应该用不了多长时间。宫义男、甄玉望等领导痛快地表态:几个月就能完成。捷舟深知改革进程的艰难,他说:“循着常规走,可能要两年的时间。”战友和乡亲们不以为然。他们哪曾想到,挖煤定点就煤炭厅来说,是其业务中很小的一项工作,可是立项要经过计委、定点要经过地矿厅、抽调干部和煤矿工人要经过组织部和劳动人事局、用电要经过电力厅、经费要经过财政厅和银行,运输要经过铁道部西北地区业务主管部门和交通厅,用地要经过地区行署,至于产煤的供应单位,需要协调的就更多了,没有百十个公章哪里办得下来!而部队打口井,立项属于营房部,用钱属于财务部,水源定点归测绘局,派给水团作业需要作战部、直政部、军务部等部门。这些部门都需要基层一个个地去跑,但是机关又忙于“五多”,即:撰写下发文件报告多、召开各类会议多、开展各种活动多、组织检查评比多、下基层工作组多。机关忙,基层更乱,因为每一项活动,都需要他们去应付。由于这两个弊端的交互作用,使打井、挖煤的时间真应了捷舟的预计。高炮旅官兵和群众心急如火,老战友找到捷舟,请他想个办法,捷舟沉思了一会儿,给了他一个诀窍,并告诉他:这个办法如果成功,可以针对当前存在的弊端,起一次综合协调作用,它既可以促进尽早挖出水煤,也可以为下一步改革起个示范作用。
第四十九节盼水煤会海扰进程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气势雄浑的歌声伴随着隆隆的汽车声,开上了舟桥团架设的浮桥,越过黄河,越过田野,向戈壁深处开进。长长的车队,扬起尘沙,犹如一条黄龙,蜿蜒翻滚,奔腾而去。
第三天中午,几道沙梁和山包挡住了去路,工兵分队开着工程机械,隆隆地赶了过来,推开黄沙,布撒砂石。半个小时,沙梁上现出一条通道,汽车拖着高炮陆续驶过。穿过渺无人烟的戈壁荒漠,一座座巍峨的高山横挡在前头,连绵起伏,山峰林立,道路断绝。浩浩荡荡的车队开到山前,一条崎岖简易的山路从峰间的嶙峋怪石中若隐若现,部队顺着这条山路颠簸登坡而入。不久,经过几十次盘旋,一片开阔平台高地出现在眼前。一门门高炮傲指苍穹,一排排简易营房刚刚搭建,山前一片广阔的平川,荒草稀疏,几个散杂的村落,冒着炊烟。
新组建的高炮旅代旅长赵发伟、政委邵凤廷带着机关,热烈欢迎新到的部队,也不停地向捷舟道着辛苦。
捷舟拉着他们的手:“转隶分队已经带到,我们工作组要赶回机关。有需要我们反映的问题吗?”
“这里吃水要从黄河拉,来回一趟比油价还贵,烧的更缺。”赵旅长指了指荒凉的山峦戈壁,除了几株稀疏的灌木和杂草,光秃秃一片。
“不是听说发现水源和煤层了吗?”捷舟问。
“发现了,经和地方协调,部队负责打井,地方负责采矿,他们的煤矿筹备处进驻得比我们还早。”赵旅长正说着,当地县、乡领导和煤矿筹备处的领导,也一起来了。
“这不是抚洲吗?”捷舟猛地认出了熟人,他是当年戈壁滩机动大队运送弹药时的战士。
“老领导,当年西北矿区要人,经过你们推荐,我复员到那里,吃上了商品粮,矿办学校缺老师,让我代课,后来转为干部,现在煤矿局当科员。这次建矿,把我放进了筹备组。”范抚洲回忆着当年的经历。
“嗬!是熟人,咱们军民共建的步伐就更快了!”赵旅长热情地把大家邀进简易房。
“这里煤层很浅,只要矿区批下来,几个月就能出煤。”范抚洲开门见山。
“我们的给水团半个月就能打口深水井,只要上级批了,开春就可以动工。”赵旅长回应。
“这么说,三个月就能解决水煤的问题!”范抚洲高兴地嚷道。
“可别那么乐观,你们要做好长远打算!”捷舟提醒。
“哪能呢!现在宫义男副参谋长分管抓基层,后天就来我们旅,有他亲自出马,打口井要不了多久!”赵旅长很有把握。
“甄玉望副主任现在分管抓机关建设,我们已派人去向他报告,请机关批复快些,他已点头了。”邵政委补充。
“噢,他俩分管啊……”捷舟心头一沉,更加肯定地嘱咐,“把困难想得多一点有好处!”
范抚洲正想争辩,“报告!”旅部文书闵发山拿着几个文件夹走进来。
赵旅长接过翻了翻说:“嗬,一下就来了六份文件,明天上午我们有个会,下午传达吧。搞好训练收尾总结的文件,刘副旅长负责传达怎么样?”
副旅长刘汉国说:“旅长,前天你在一份训练工作的文件上批过,让我去参加军里的训练座谈会,按要求停会儿我得走。”
“噢,我差点忘了。”赵旅长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那陈副旅长你去传达吧!”
“昨天您让我去参加军部的保密工作评比会,我明天一早就得出发。”陈副旅长提醒着。
“唉呀,这还真没人传达了。参谋长在指挥部开会,两个副参谋长,一个去参加换防部队工作会,一个在外参加训练大纲草案征求意见会,看来只有我传达了。还有保密、加强志愿兵管理、搞好军民联防、营区危房检查、落实财务制度自查五份文件呢。”赵旅长抬头看了看代政委邵凤廷,“邵政委,你帮我传达两份怎么样?”
邵政委为难地说:“今天,我这里也收到了两份文件、一份电报,一个是进一步规范党组织生活的,一个是热爱边疆教育复查的,电报是今年转业干部情况摸底工作。我明天去军里参加加强‘小远散直’单位建设座谈会,这些文件我已经都交给政治部主任了,看来没时间帮您传达了。”
赵旅长叹了口气:“现在一边强调反对文件多、会议多、活动多、检查评比多、工作组多,可是这‘五多’却越来越多。这六份文件,不要说传达后还要表个态、提出落实意见,就是照本宣科念一遍,也得两个多小时。我还要准备向抓基层工作组汇报的材料呢!宫义男副参谋长后天要带工作组来检查作风纪律整顿情况。”
范抚洲、张希成看到部队这么忙,站起来告辞。
旅领导不好意思地说:“现在会议文电太多,你们那里少一些吧?”
“也少不到哪里去!”范抚洲回答,“我们上头的婆婆比你们还多。”
“我们那也是这样!”张希成深有同感,“但是不管怎么样,希望你们把打井、挖煤的事放到前头,我们这里可是世世代代盼水、盼煤、盼柴。”
“当然喽,饮用水不仅对我们重要,对你们和周围群众也是极为重要的,我们一定要往前赶!”赵旅长答道。
“不只水和煤啊,我们还要一起抓军民联防呢!部队刚移防过来,需要和地方的同志,特别是负责民兵预备役工作的领导,一起看看周边的地形,座谈一下今后的打算。”邵政委补充。
“对、对,这一点太重要了,我们要当作一件大事来办。”范抚洲和张希成答应着离去。
“刚才我提醒,在打井挖煤的进度上不要太乐观,就是针对多年来‘五多’现象严重,机关的办事效率一时上不去。”送走他们,捷舟再次向旅长、政委叮咛。
“那也不至于拖得时间太长吧?”赵旅长还是有些不在乎。
“首长,外面飘雪了,这里是很少有雪的,但山势陡峭,只要落下一层,工作组明天就走不了啦。”闵发山的报告,打断了两个人的对话。
邵政委说:“真是人留天不留啊!本想留你们住一宿的。”
捷舟站起来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还是赶快走!”他赶紧招呼工作组的同志,告别高炮部队的领导,登车回返。
雪花在冬末呼啸的寒风中飞舞,地上虽然只落了薄薄的一层,但汽车开上去不停地打滑、甩尾,司机拿出防滑链缠到车轮上,嘴里不停地嘟囔着:“这点小雪,本来不算什么,可遇到这种鬼地形,方向盘就没法把握。”汽车喘着粗气,好不容易爬上高坡,向山下缓缓地开了下去,雨刮器在前窗玻璃上来回扫动着。
“停!”透过车窗,捷舟看到路旁一个人背负着重物向山下走去,一个小男孩跟在身后,被寒风吹得瑟瑟发抖。
汽车“吱”的一声刹住了。
捷舟跳下车问:“这么冷的天,你们要到哪去啊?”
“唉!我是来背冰的,哪成想外面这么冷。”这时,捷舟才看清,背冰的是一位老大娘,凌乱的白发上落着几片雪花,身后的男孩也就是四五岁的样子,由于山陡路滑,两个人根本不敢迈大步。
原来,当地缺水,人们在低洼处挖了些储水池,当地人称作“涝池”,夏秋存水,冬末时节打冰背回家,放到水缸里、水泥池里,作为来年用水。
捷舟了解当地的生活规律,走上去问:“大娘,你们家离这有多远?”
“有五六里路呢!”老大娘抬起头说。
“那就上车挤挤吧,这么冷的天,走五六里地,会把孩子冻坏的。”捷舟拉开车门,请大娘上车。司机跑过来,把老大娘背的冰放到后备箱里。
“不耽误你们的事吧?”老大娘不好意思地问。
“不耽误、不耽误,是顺路。”六个人挤到车上,捷舟笑着劝慰老大娘。
不一会儿,路边出现一个路口,老大娘说:“到了,拐过去,再有一里多路就是我们村。”
捷舟和工作组的同志跳下车,仰面看了看,天上的雪花虽然不多,但还在飘。夜已经漆黑漆黑的,让老大娘领个小女孩走这段山路,总觉得不放心,干脆把冰背在身上,送她们回村。
山路又险又滑,但毕竟距离很短,不一会儿来到了老大娘的村庄——盼水村。进村没多远,到了老大娘的家。老大娘推开柴门,领捷舟他们进了院子。走进土坯房,老大娘找出火柴,点亮了油灯。
捷舟他们帮着把冰卸下来,放进水缸,回过头,看到简陋的房舍中央摆了一张桌子,一幅照片放在桌后的墙上,一个香炉、一个碗、一双筷子,整整齐齐地摆在照片下。照片上的人穿着军装,两个鲜红的领章挂在衣领的两旁,红红的五星缀在军帽中央。
“好熟悉的一个人啊!”捷舟走到跟前,看了又看。
老大娘走上来说:“这是我儿子,在戛曲牺牲了,原来还是个连长呢!”
“他是不是叫王国洪?”捷舟突然想起了什么,说道。
“对、对,就是他。”老大娘战巍巍地说。
“他是在戛曲大山中被冷枪打中的,当时我和他们在一块,真不知道他家就在这里。”捷舟凄楚地说,“他是烈士,政府应该给些照顾啊!”
“政府是关照的,每年都多给粮,但是,我们这里缺水啊,没水,粮就少。每人的口粮一年三百来斤,因为是军属,每年都多给我五十多斤。这两年,改革开放,孩子们在大山里待不住了,我孙子和媳妇跑到南方打工去了,把这个重孙子留给我照看,我也老了,快看不动了。”
“国洪可是好样的,孩子们出去了,您老可要注意身体呀!现在我们部队驻到这里了,以后有重活,可以找他们帮忙。”捷舟嘱咐着。
“不用不用。”老大娘忙不迭地说,“村里很照顾我,这两年虽然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赚钱,但他们那些老战友经常有人来,一个叫张宏的,年年都来给我修涝池、背冰,今天下雪,估摸他该来了。”
“啊,张宏?他也是你们这里的呀?”捷舟惊奇地问。当年那位在草原上跃马驰骋的连长身影,一下子浮现在捷舟脑海中。
“是啊,他现在是乡里牧场的副场长。天不早了,你们得快赶路,这雪虽然不大,但路滑,耽误了时间,下不了山。”老大娘提醒着。
“那我们先走了。”捷舟摸了摸身上,只有五块钱,他掏出来交给小男孩,“将来上学了,买个笔记本。”
“这哪成啊!”老大娘推托着。
“这是给孩子的!老人家,您收下。”捷舟转身走出了院子。
汽车小心翼翼地向山下滑行,走着走着,远处又闪出一个身影,在车灯下看到,此人牵着毛驴,头戴一顶旧军帽,黑色的卷羊毛在两个护耳上随风飘动,一件蒲草做的蓑衣紧紧地裹在身上。凭头上那顶帽子,捷舟就能分析出,这是草原部队退役的军人。
捷舟下意识地让司机停了车,他跳下车来:“请问你是哪个村的?到哪去啊?”
“我是乡里的,要到盼水村去。”行人被逆风吹得透不过气来。
“你是张宏吧?”捷舟兴奋地问。
“是啊,哎!你是谁呀?”行人吃惊地说。
“我是捷舟啊!”捷舟一步跨上去,伸出两手去拉张宏的双臂,一根空荡荡的袖管让他猛地记起,在那次剿匪战斗中,张宏失掉了右臂。
“捷舟啊?你怎么到这里来了?”张宏激动地把捷舟拥进怀里。
张宏是看到下雪了,赶来帮王国洪的老娘驮冰的,没想到在这里遇上了捷舟。捷舟谈了他遇上老大娘的经过,最后打趣道:“张宏连长,你今天可来晚了。”
这时,雪停了,风刮得更大了。
张宏说:“前面不远就有个山村叫迎水,我们到那里找个房子聊一聊。”说完他骑上毛驴,跟在车后,顺着又陡又滑的坡路来到山下。
张宏敲开一户人家,几人进院到屋里,点上油灯,聊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