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他终于找到了那片玉米地,可是转来转去,哪里还有褡裢的影子!他坐到地里放声大哭起来,这可是全村凑的血汗钱,怎么让我这样丢了呢!
“要不回去找个灯再来找一找?”他思量着。拖着疲惫的身影,张纪德摸回了村里。
老伴看他失魂落魄的样子,吓得惊出一身冷汗:“你这是怎么了?”
“咳,钱丢了,赶快拿个马灯,我再回去找。”张纪德断断续续地把丢钱的经过向老伴说了个大概。
老伴也慌了:“地那么大,你一个人怎么找得到啊?还是多去几个人吧?”
“别喊,干了这么件丢人的事,没脸见乡亲了。”张纪德提着马灯出了门。
“找钱要紧,还顾什么脸面!”老伴往他兜里塞上个饼子,就向陈明杨家跑去。
张纪德走出没多远,就听到了身后噪杂的人声,回头一看,一个个人影攒动,一盏盏马灯闪烁,他在前头跑着,人们像一群萤火虫般跟在后面。玉米地到了,张纪德钻进去再次认真地找起来,赶来的村民也钻进玉米地,像拉网样一寸土地、一寸土地地搜索起来。
天亮了,他们已在玉米地里往来搜索了五六遍,褡裢的影子也没见到。
寻找的人一屁股坐在地上,互相望着,一片寂静。
突然,一个人抽泣起来。
两个,三个……
所有的人都哭了。
“咱们先回去吧,村里人也等急了,现在只能另想办法。”王天亮见这么憋下去不是办法,先开口招呼着大家。
一群人默默地钻出了玉米地。
这时,三个人急匆匆地走过来,看到这么多人坐到地头,吃惊地问:“这么多人在这里干啥?”
“哎,别提了,说不出口啊!”张纪德叹着气。
来人一抬头,看到地里被碰倒了不少玉米,赶忙问:“这是不是你们弄倒的?”
“对不起了,老乡,是我们碰倒的,我们在里面找东西来着。”王天亮赶忙跑上去道歉。
“你们是不是丢了什么?”来人问。
“是啊,这位大爷把褡裢丢了。”王天亮说。
“什么样的褡裢?里面装的什么东西?”来人问。
“一个蓝布褡裢,里面装着钱呢。”张纪德迟疑地迎上去说。
“里面有多少钱啊?”来人问。
“八百二十元。”张纪德答。
“能记得有多少一元,多少五角?”来人问。
“记得,十元的崭新票子五十张,都连着号,那是程宝华给的,还有一元的二百一十二张,五角的一百七十张,一毛的三十三张。”张纪德有些摸不着头脑地回答。
“老哥,咋问这么细呀?”王天亮觉得纳闷。
“我问是有原因的,还想问一下你这个褡裢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来人接着问。
“我老伴在褡裢口上缝了四道线!”张纪德情绪低沉地回答着。
年轻人抬头看了看同来的老者,点了点头。
“是这个吗?”老人从身后掏出那个褡裢。
“是,就是这个。”张纪德叫了起来。
老人把褡裢交给他,转身就走。
王天亮赶上去一把拉住说:“大爷,谢谢你!请问哪个村的?我们登门感谢!”
“谢什么,这褡裢是我小儿子昨天下地碰上的,这么多钱肯定是办大事用的,用这么个旧褡裢装着,肯定是穷人家的救命钱,得还给人家。”老头叙述着,“可这是谁家丢的呢?一家人琢磨了半天,搞不清楚。我大儿子是个教师,见识多一点,他端详了半天,也弄不清这是哪里人丢的。古人讲,拾金不昧。现在全国都在学雷锋,连我上小学的孙子都在学着做好事,我们的德行该比孩子们更好一点吧。不赶快找到丢失的人,说不定他们急得跳河。”
“今早晨,听说一帮人在玉米地里折腾了一夜,我们想会不会是来找褡裢的,我爷俩就赶忙跑来了。”教师模样的年轻人说着,三个人转身就往回走。
“请留个大名吧?”王天亮激动地追着喊。
“你们快回去办事吧,家里人正着急呢!现在不是都兴做好事不留名嘛!”来人消失在田间的阡陌上。
“你别说,现在的风气还真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虽然穷,可没见谁家丢过东西,连我们丢了的,人家找着还我们。”大家一路感叹着回到村里。
午饭后,赵殿辉支书来到张纪德家,进门就问:“老张啊,你把扁担、包袱丢在城里了?”
张纪德跨出屋门,用手拍打着脑袋说:“看我这记性,还真有这么档子事,你咋知道的?”
“人家城里人捎话来了,说你去买缫丝机,把扁担、包袱放到那回来找钱,再没去过。人家从包袱里的一个买货条上看到了咱村的地址,从扁担上看到了你的名字,才捎信来问的。我已经把你丢钱的事跟人家说了,下午如果有顺车,人家可就把缫丝机给捎过来了。听说你们也把钱找到了,总算没误事。”
“嗬,还有这样的好事啊!”张纪德喃喃自语着。
傍晚,村头公路上响起隆隆的汽车声,真有一辆车把缫丝机捎了过来,公司的一位副经理也跟着来了,大家乐呵呵地把机器抬下来,副经理在指导着怎么安装。月亮爬上了枝头,机器也安装好了,大家摆上饭菜感谢副经理。
副经理端着饭碗,详细地询问着村里养了多少蚕,准备缫多少丝,准备往哪里销。村民们也把风铃的事向他作了介绍。
副经理高兴地放下饭碗说:“好啊,这可是条好路子啊,现在党和政府号召干部下乡,帮助群众发展经济,我还以为你们想卖丝呢。过去你们这里有养蚕的传统,除了做风铃系绳外,你们也可以养蚕卖丝。”
过了几天,张纪德又去城里买回来染料。
不久,蚕丝缫好了,染得红红绿绿的。村民们一齐动手,搓绳的搓绳,往风铃上穿绳的穿绳,装箱的装箱,真是忙得不亦乐乎。
入秋,黄灯笼也大丰收,一个个金灿灿的。
程宝华给国内运送机器的船按时到达,货物刚卸完,他就接到了一封国外发来的电报:
宝华兄:
来电收悉。风铃和黄灯笼多多益善。货款预支七成,已转入贵公司账户,查收回电。
李晋峰
程宝华让公司把钱汇回国内,那年月,外汇稀缺,银行报告宫伯羽,他惊喜地驱车来到妙疃,老远就向迎上来的赵殿辉喊:“你们也创了外汇?不简单啊!”
银行把外汇兑换成人民币,送到妙疃村。宫伯羽、程宝华、赵殿辉组织村民将做好的风铃装船,程宝华随船离开祖国。
这几天,村里家家户户比过年还热闹,买羊羔的、买猪崽的、买牛犊的,还有的给孩子买了新衣服,给老人买了冬天暖被窝用的瓷暖瓶。公社要求各生产队趁着今年收成好,尽可能多支援国防特殊工业项目,妙疃村一次就把公社的任务揽了一半。
机械厂用这笔钱买了高价粮油,补贴一线工人和家属子女,大家的劳动热情更高了,支援国防特殊工业项目做的贡献最大,受到省里的表彰。
深秋,冬小麦种上后,宫伯羽书记专门来到妙疃村试点,他领着大家学大寨,在山上造梯田。一块块的荒坡被开垦出来,地里加上了绿肥,土质又松又软。
张纪德抓着泥土说:“宫书记呀,想不到搞农业你也懂行,山地被整成这种海绵田,水渠再修过来,可真是旱涝保收啊!”
“我懂什么,学大寨造梯田是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啊!”宫伯羽谦虚地说,“水、土、肥是毛主席总结的‘农业八字宪法’中的三个关键啊。”
欢快的笛声在山涧响起,大树上的红绸带又多了一条长长的,在风中飘来飘去,人们惬意地听着、望着:“山魂又给我们鼓劲了!”
“我哥哥来信了!你们看啊。”村民胡双印向梯田跑来,他哥哥在西北参加一个重要项目建设,已经半年多没来信了,村里人都着急地打听是怎么回事。
王天亮接过信念起来:“父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男……”
“别再文绉绉地念了,快把意思给大家说说!”
王天亮手挥舞了一下说:“就是说这一年他的任务很重,忙得不行,全国人民在支援,他们更决心干出个样来。他还说,我们古州市援助的物资卸货时他看到了,有一捆物资的外包装上不知是谁还写了妙疃村三个字,你们等着吧,今年肯定有好消息,再过两年,会有天大的好消息。”
“是谁在支援物资上写过妙疃村啊?”大家互相问询。
“我看到学生们拿笔在上面画过,是不是这三个字我可不敢保险。”陈明杨说。
“会有什么好消息呀?”张纪德疑问地看着宫书记。
“我也搞不清楚啊!”宫书记解释着。
梯田已经造好,人们正忙着收拾工具,一辆北京吉普在公路边停了下来,专署的干部飞快地向山上跑来,离人群老远就扬着手中的报纸高喊:“号外!号外!我们再次击落了美蒋的U2型高空侦察机!”
“哈哈!太好了!”人们扔下手里的农具围拢过来。
“这几年,老蒋又是派特务登陆,又是弄美国这洋玩意侦察,进进出出,骚扰得我们不得安生,恨不得一竹竿戳它下来,可惜太高,够不着。这回是用什么打下来的?”赵殿辉问。
“还用问,肯定是导弹,是胡双印他哥信中说的那好东西!”宫书记说。
“咳呀!这太好了,我们也能用自制导弹打高空飞机了?”人们睁大了眼睛。
“是啊,我们也有了导弹,美蒋飞机如入无人之境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人们跳跃着、簇拥着。
“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顿时响彻了山谷。
山林深处,魅影晃动,邢冬浩丧气地钻进树丛,向在这里采药的一木报告说:“盟主,短短几年时间,他们的政策和经济布局调整了,基础巩固了,各方面都充实了、提高了……”他把一木扶起身来,顿了顿又说,“现在社会秩序和风尚更好了,山魂不好追,排查山梁的速度也慢多了。”
“莫急。福兮,祸之所伏!”陪在一木身旁的牟智兴说,“共党国内建设是飞速发展了,但周边形势糟了,北面和苏联闹僵,西面与印度失和,跟南部诸国也有龌龊,蒋介石厉兵秣马,反攻大陆,指日可待!今后,共产党的矛盾,主要是国际斗争和两岸斗争了!”
一木直起身来问:“屈亭在哪?蒋老头子整天嚷嚷反攻大陆,再不赶快行动,待共党羽毛丰满,可真成梦想了!”
屈亭猫着腰走了过来。
“屈亭啊!别看共党飞弹研究出了名堂,国内不服的人更多了,只好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他们与周边各国的矛盾空前紧张,这里有几份情况,拿去看看,快给蒋老头子发报,反攻大陆,适得其时,贻误时机,等于养患!”一木递过一沓资料。
屈亭接过资料退了下去。
深夜,古刹内“嘀嘀嘀,嗒嗒嗒……”的电波划破夜空,直达彼岸。
一个黑影也穿山越壑,向东南沿海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