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魂牵梦圆:老兵笔下的新中国故事
8937500000038

第38章 民不畏威而畏廉(1)

编者导读

大跃进丰产没多收,不少粮食毁在地里,自然灾害又频繁袭来,天灾人祸使中华大地陷入饥馑。因饥而乱、灾民吃大户、揭竿而起的局面会不会重演?各级党委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机关、工厂、学校纷纷派出人员,以各种方式调研,捷舟等人也在其中。他们在深入社会实际中看到:尽管党的失误付出了代价,人民群众有怨言。但是,新旧社会的对比,使群众对党依然保持着朴素的感情。特别是党的各级干部,同样缺粮挨饿,他们的家人也在挖草根、扒树皮充饥。干部们不顾这些,勒紧裤腰带积极工作,采取各种方式,帮助群众渡过难关。廉洁的风气深深感染和稳定了群众,这是共产党人在失误面前,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化解风险,重新奋起的一种无形力量。

第二十二节共患难廉骨傲风寒

冷雨霏霏,寒虫低鸣,深秋到了,人们脸上却没有收获的喜悦。深翻密植的土地,苗密秧细,七月逢上一场大旱,收成寥寥。间苗后的庄稼,虽然长得好些,但毕竟先天不足,偏偏又碰上了旱情,虽然抽出水库的积水灌溉了一次,但颗粒仍然没有长满,只有六成收获。在人们的叹息声中,寒冬来了,北风劲吹,茅舍飘草。幸好,年底下了场大雪,给冬小麦盖上一层厚厚的“棉被”,给人们带来了一丝希冀。

早已返回造纸厂工作的捷舟,这天下班归来,正躺在床上看书。“咕、咕、咕!”空中银鹞叫了起来。他一骨碌从床上爬起,走到门外,扬了扬红绸,银鹞箭一般落了下来。捷舟把它腿上的纸条取下来,看了看,自言自语道:“噢!师傅们要组织一次龙门论道,帮助我们把抢天书以来的体验总结一下,以端正今后的立身做人之道,太及时了!”

周末的下午,捷舟按约来到龙门崮,翻上好汉坡、攀越千丈崖,向山后逄峪走去。傍晚,空中彤云密布,天幕低垂,大雪飘飘扬扬,鹅毛般落了下来。

“玉弟真是神机妙算,真的下起来了,好一场大雪!”

“公兄,过奖了!不过这倒真是煮酒论道的好天气啊!”

前方传来一问一答,捷舟站立下来,透过纷扬的雪花,看到公师伯、玉师伯领着宫义男、甄玉望在前边走着。

只听宫义男说:“师傅,新政权宗旨为民,弟子甘为献身,矢志不移!可惜,近年跃进,不尽人意。”

“徒儿,快别说了,认定了的,就忠义为先,追随到底,创业之初,哪个人物、哪个团体没出过差错啊!”公师伯回答。

“弟子遵师傅教导,欲望不止,奋斗不息,只是明知不对,也要奉迎,时常为人哂笑!”捷舟听出这是甄玉望的声音。

“孩子,失误一旦成为潮流,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挡不住的,只有顺应其势,保护好自己,才能为以后纠正失误出力。”玉叔的声音朗朗可闻。

宫义男、甄玉望受了夸奖,底气十足,拉着师傅前行。

捷舟拔腿欲追,良姑已自崮上飘然而至。捷舟躬身施礼,几年来的经历,不自觉地一件件涌上心头,碌碌无为倒也罢了,又差点被打成右派。他心里委屈,泪溢眼眶……良姑爱抚地摸了摸他的头说:“孩子,为师知道你心里想啥,要记住:‘实’字是本派开山立门宗旨,凡我弟子,遇事要用这个字要求自己,观察社会。一个团体、一个政党、一种社会制度的兴衰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应以一时一事论英雄。今天觉得对的,过段时间可能是错的;今天觉得错的,过段时间可能是对的。当然,如果长期离开‘实’字这个底线,也就不值得你去为它论对错了!”

听了师傅的话,捷舟宽慰了许多,“不过,弟子这几年也说过一些违心的话,做了几件违心的事。”

良姑挥了挥拂尘说:“一种不良风气刮来时,也会汹涌澎湃,违者遭击,在这种时候,趋利避害,也是人之常情。只要心中有正确的看法,关键时刻有警世的声音,已属不易。”

远处,不少人冒着飞雪走来,良姑告诉捷舟:“这是各地赶来参加龙门论道的英才,我们到崮上等候吧!”

捷舟看看远处,见论道之人熙熙攘攘,紧忙跟师傅前行……

观通老人随后赶来,望着雪地上宫义男、甄玉望、捷舟留下的脚印发呆:“嗬!怪了,足印平实,深浅一样,无偏无差,难分伯仲!修道路上,都够得上道童的资格了!”

道行无穷,时间飞逝,不知不觉,论道已近尾声。

空中响起鸣叫声,捷舟抬头一看,只见天上银鹞低飞,急忙掏出红绸一招,银鹞翻身落下,取下腿上的条子展开,“速回”两个毛笔大字清晰可见。

“有什么急事?”捷舟告别师傅,走下山来。

山路口上,一个人影挡住了去路。“是捷舟吧?”黑影转过身来。

“啊!是红玉!”捷舟打了一愣,红玉给甄玉望送伞时,他曾见过。

“刘书记托运回十几个大包,现在火车站仓库,他让设法送到海关,有十万火急的事情要用,并嘱咐找你转交可靠的人,不要让任何人知道。我找到你家,知你们外出,要了银鹞传信。”

捷舟知道红玉给刘汉卿报信的事情,深信不疑,和她一起去了妙疃,请季述派几辆车去火车站,把东西先运回村里,他拉着红玉坐上驴排车,跟在季述他们后边。雪花仍在寒风中飘着,二人一路说笑,不觉东方发白,雪花停飘,古州到了。红玉和季述带驴排去火车站取货,捷舟去工厂给魏建忠打电话。

汽车的四个轱辘,比驴排车跑得快多了。红玉和季述拿着提货单,等车站的人上班,排队进仓库取出货物,魏建忠的车已经到了。季述招呼村民,帮助把货物装上驴排车,魏建忠请所有的人,走进一个小餐馆吃早饭。他拣了一张僻静处的桌子,把捷舟、红玉招呼过来,悄悄告诉他们:程宝华所在国今年大选,各党派斗得你死我活,游行、示威、静坐不断,铁路、码头瘫痪,他的货物在船上积压日久,因之破产,老父亲急火攻心,撒手人寰,他又得了重症,危在旦夕,发信求援。他不知刘汉卿早已不是书记,这封信还是别人辗转带去的。接信后,刘书记寝食不安,拖着病体与剑超四处找人想办法。路上,他们发现,今年大雪封山早,通边境口岸的路,提前封闭,农牧民拣的虫草、发菜,收购站不收了,放到家里,明年生虫,就全毁了。收购站收虫草每斤九角,收发菜每斤三角,但卖到国外,价格很贵。刘汉卿卖掉自己的手表,又以治病的名义,发电报向熟人借了些钱,把农牧民手里的虫草、发菜全买下了,通过火车托运到古州。近几天,他多次给魏建忠打电话,让他设法运出海关,有方便的船,托人带给程宝华,卖掉后,足够看病的。

谈了这些经过,魏建忠神色黯然地叹了口气:“电话中听出,刘书记病得不轻,剑超好像也病了,因为刘书记同我讲话时,离开话筒说‘程大夫你放心治,剑超到这个份上,就算死马当作活马医吧’,这段话,显然是说给房内的一个大夫听的……”

“这都是我爸作的孽,我得看看他们去!”红玉放下筷子,站起来就走。

“红玉!你爸哪能允许啊!”魏建忠喊。

捷舟也站了起来。

“这件事,你们别管,快去运东西,我会告诉我爸的。”说完这话,红玉径直向火车站走去。

捷舟听说过红玉的脾气,拉着魏建忠,抓紧去处理虫草、发菜的事情。马路上,魏建忠带车向海关疾驶而去。

火车上,红玉默默地坐在车厢里,驰过中原,穿越关中,进入大西北辽阔的边疆。窗外,在海滨长大的她第一次看到高原大漠的荒凉,令她想不到的是,古州正将面临一场大的饥荒。

冬天过去,春风送暖,冰雪融化,燕子归来,万物复苏的季节到了。然而,今年古州的初春,失去了往年的蓬勃景象。田野里的麦苗正在返青,遇上了干旱。地上的野草刚刚发芽,被饥饿的人们连根挖出,树木冒出的嫩芽被撸得精光,榆树也被剥掉了皮,露出白生生的木芯,干枯地挺立在那里,随风摇曳。实在找不到吃的了,人们把目光投向刚刚露芽的槐树叶,一瓢瓢采回家。尽管吃后浑身浮肿,但饥饿的人们还是不断地采着。

城里,非农业人口的粮食定量不断压缩,仓库存粮不时告罄。“大跃进”时,无偿征调群众的物品,现在要退赔,铁锅成为最急需的物品,吃草根、煮树皮,都需要锅啊!

接到上级下达任务的通知,刚刚担任副厂长的许哲在易师傅带领下,连夜率人去古墓中,挖出十几套铸锅的模具。

“这些模具还在啊?没被炼了钢?”工人们惊问。

“咳!你们别说,亏了捷舟这孩子提醒,要不,早进了土钢炉。”易师傅感慨起来。

“任务这么重,把捷舟借回来用几天吧!”有人提议。

“好!”大家附和着。

铸锅开始了,熊熊的炉火,飞溅的铁花。“啊-呵”的号子回荡在车间。身高力大的尉玉祥,端了两勺铁水,就气喘嘘嘘、晃晃悠悠地走不动了。

“我来!”马国本跑过去接过铁水飞跑,一勺铁水刚刚倒进模具,他也把勺放到地上,拄着勺把喘粗气,豆大的汗珠从蜡黄的脸上渗出来。

“不行,一个月定量三十斤粮,怎能端得了铁水?向上级反映一下,要点粮吧!”柳元兴师傅硬撑着接过勺把。

“说是三十斤,可家里的孩子才十几斤粮,得省点给他们吃啊!”杨胜钊师傅叹着气抢过一把铁勺。

浇完铁水,路过的捷舟觉得脚下轻飘飘的,他接过杨师傅的话头说:“我看,反映也没用,听说地委和县里也是来一斤发一斤啊!”

“这饿着肚子端铁水,实在太危险了。”王武峰接过捷舟的勺念叨着。

“听说现在有返销粮,有人要到了,我们想法要点吧!”杨师傅想到昨天有人提过这件事,这句话真像磁铁,一下子把大家吸引过来。

“这是个好主意!哪怕每天给我们添二两,跑起来也不会这么晃荡。”

“那可得趁早啊,就那么点粮,别人弄走了就没咱们的份了。”众人附合。

“没错,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嘛!”不知什么时候,甄玉望手上拿着一个信封走进来说。

“话不能这么说,上级的返销粮,要给最困难的地方,现在有的地方已经饿死了人,我们这里眼下还能坚持,一定要顾全大局!”宫义男紧跟在甄玉望身后,大声反对。

“什么大局不大局的?大局也不能当饭吃。老百姓都饿着,连煮点草根都没有锅,让机械厂的工人申请点返销粮,加快铸锅速度,有什么不对?”甄玉望转回身去,生气地说,“现在,老百姓对领导意见大得很,主要是浮夸风造成的,不给工人们贴点粮,赶快生产锅,群众闹起来可没法收拾了!”

“‘大跃进’的目的是为了把建设搞快一些,前些年革命建设的成就太顺了,产生点盲目自满情绪,头脑发热,在所难免。再说,也不是一个人热,是大家都热,出了问题,怎么能全怪领导呢?”宫义男不服气地反驳着。

“‘大跃进’主要是领导头脑发热搞起来的,下边怕被划了‘右倾’,明知不对,也只好跟着蛮干。”甄玉望争辩着。

“我们党历来相信群众,如果当时大家都说这样干不行,能都打成‘右倾’?还不马上停下来?”

“如果不是宫伯伯那么起劲地鼓动,大家也不会热到那个程度。”

“我爸有错误,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宫义男说到这里,好像想起了什么,“哎,虚报产量可是甄叔叔组织的呀!”

甄玉望的脸红了一下,说:“我不是讲谁要对浮夸负责任,而是说,饥荒这么大,有点返销粮要赶快争,要不,群众闹起来,不得了啊!宫伯伯和我爸不是要我们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吗!”

“我们党的领导是坚强的,群众觉悟是高的,去年是多缴了些粮,但办大食堂,各单位都放开吃,也消耗得差不多了,这点,群众应该理解,怎么会闹事呢?”宫义男不屑地说。

“没饭吃了,还能不闹啊?”甄玉望把宫义男拉到一边,耐心地说,“义男啊,我俩的爸都是领导,群众闹大了,他俩都有责任。现在,趁上级还有返销粮,赶快要!多一份粮食,多一份稳定啊!现在各单位都在向上级要粮,谁哭得厉害,谁得的多!可听说,宫伯伯不同意要,我们要给他们促一促!”

“我爸说,来的返销粮不多,我们不能搞本位主义。”

“我们不要,别的地区要,我们不是吃亏了吗?”甄玉望说着,指着刚刚倒完一勺铁水经过的捷舟说,“捷舟也在这儿,让他说句公道话。”

“我是个工人,不了解上面的情况!我倒是琢磨,你俩讲的都对,但结论相反,需要了解一下群众在什么情况下会闹事?领导在灾情面前怎样做,才有利于稳定……”捷舟说得恳切。

“玉望、义男来了啊!你们过来看!”站在厂东边矮墙下的张书记看到他俩,亲切地招呼着。

捷舟和俩人来到矮墙边,看到厂外的大路上,面黄肌瘦的人们,三五成群地搀扶着,向火车站方向走去,有的饿急了,在路边找几块石头,架上个瓦盆,生起火,在已掘过多少遍的土地上,不停地寻找着残留的草根。

“张书记,这是我爸让我给您带的信。”甄玉望把手中的信封递了过去,张书记还没来得及打开,甄广怀已急匆匆地来到厂里。他老远就同张书记打招呼:“别看了,我来了!”他望了望墙外的饥民,放低了声音说,“这种现象发展下去,会不会闹事啊?地委决定,各级加强调研,摸清底数。现在农民少粮、缺锅,这铁锅的生产任务,可是你们厂承担,目前生产速度与需求差得很远。如果有事,你们厂可是重点,想到这些,我急急忙忙赶来了!”

张书记无奈地把信装进口袋,说:“甄专员,我们千方百计抓生产,也会组织好调查摸底的工作。”

甄广怀叮嘱:“你们的产品和农民联系太紧了,也可派点人到农村了解了解,这样会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