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魂牵梦圆:老兵笔下的新中国故事
8937500000031

第31章 激情峰巅幻觉来(1)

编者导读

骄傲容易使人脱离实际,革命和建设的一连串胜利,使党内一部分领导同志飘飘然起来,“左”倾冒进倾向日趋发展,迫切改变落后面貌的主观愿望和小生产土壤产生的幼稚幻想,又将其推向高潮。在两者的作用下,中华大地发生了一次不该发生的大跃进。

初进工厂的捷舟和尚在读书伙伴们,都被卷入这股洪流,他们惊诧地看着:土法上马,全民炼钢,小土炉遍地开花,城乡居民的铁锅、铁锹、铁犁、铁门环,都被砸毁做炼钢原料;农村成立了人民公社,办起了公共食堂,亩产万斤的粮田,儿童在茄子上打秋千、在麦浪上赛跑等宣传画随处可见,不少地区展开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试点——这些谁都不相信的事为什么会发生?捷舟在书山中一本本翻着,同工人、农民一个个探讨着,希冀找出答案。

第十七节搞革新生产挖潜力

对“反右”的思考尚在继续,又一个难题迫在眉睫——交学费的时候到了。

傍晚,捷舟在校外水塘边踱来踱去,思索着到哪里找学费。

忽听身后有人问:“你是捷舟吗?”

捷舟转过身来,看到来人三十来岁,中等个头,穿一身蓝制服,颇为儒雅。他自我介绍是工业学校的教员许哲,和刘汉卿交往多年。刘汉卿捎话,让他帮一下捷舟。学校招生准备在即,许哲主动找来了。

捷舟听后松了口气,从怀中掏出刘汉卿的信递上去,许哲看了说:“今年我们要试办工业学校,中学毕业就可以考,一切都是公费。”

“可我还没毕业。”捷舟说。

“听说你成绩不错,如果能到乡里开个同等学历证明,也可以参加考试。不过,不能让人知道,学校的在读生到外边考试,被发现了两头都要开除的!”许哲嘱咐。

“谢谢您,我回去考虑一下。”捷舟有点不好意思。

家里再也拿不出上学的费用,捷舟把报考工业学校作为唯一的选择。他昼夜苦读未学过的课程,还抽空去机械厂实习,学习相关技能。报名时,他找到乡文书,要求给他开个“同等学历证明信”,文书瞅了他几眼:“你毕业还早呢,我不能给你开假证明。”捷舟没办法,一直在那里磨了三天,文书还是不肯写。

他发现公章就在桌子的抽屉里,一天,他趁文书去打开水,钥匙挂在抽屉上,匆匆进屋拿起信笺就盖了章……

杨柳轻拂,艳阳高照,黄鹂在树上悠悠地歌唱着,捷舟的心情也很久没有今天这么好。报考工业学校的人很多,录取名额很少,他能有幸被取上,又碰上了大跃进的年代,工业跃进、农业跃进,教育更是提前跃进。

学习不久,被分到了工厂。

这天,他赶到机械厂报到。远远看见冒着火焰的高炉,耸入云霄的烟囱,隆隆的机器轰鸣声,一切都是那么地光鲜!

捷舟高兴地找到车间主任易光学师傅报到,易师傅上下打量了好一会儿,有点犹豫地说:“孩子啊!你这么瘦弱,那一勺铁水可是四十五斤重,你端得了吗?”

捷舟毫不犹豫地说:“没问题,我十二岁就去县城推过煤,往返一百二十多里,一车能推四百多斤呢。”

易师傅摇摇头:“端铁水和推煤不一样,这可是个危险活儿。端在手里不仅速度要快,而且要平稳。跑慢了,铁水表面会凝固;跑不稳,铁水又要洒出来,落到地上铁花四溅,沾身就是一片伤疤。”

“没问题,别人能干我就能干。”捷舟坚定地说。

易师傅觉得这小伙子挺执着,还是有点不放心地说:“好吧,你可以试一试,但千万不能烫着。”

“没问题!”捷舟说着,就照着别人的样子走到大炉前。

他扬头一看,高大的炼钢炉,烈焰腾腾。一车车的矿石倒进去,一会儿就化成铁水。浇铸班的工人,个个头戴柳盔,身裹厚厚的护具,手上的铁勺有一个长把。把勺头往高炉铁水出口一放,炉后的工人就启动开关,红红的铁水顿时冲出高炉,流入勺内。盛满时,端铁水的人大喊一声“啊-呵-”,负责闸门按钮的操作手马上关闸。端铁水的工人端起铁勺,又快又稳地跑过几百米长的通道,来到模型车间,把铁水倒进砂模。由于砂模是流动的,所以没有固定的电线照明,到了晚上,照明工手持一根长铁棍做成的“火油亮子”,来回照明。“火油亮子”的顶部用布条缠了一个圆球,外围用铁丝扎起来,蘸着柴油,点燃后又亮又方便,像一条条火龙随着浇铸工人往来穿梭的身影摇曳着、飞舞着,与溅出的铁花混在一起,犹如绚丽的焰火。

端铁水的勺,外用铁皮壳,内贴一层厚厚的坩埚泥,泥层外,敷了一层薄薄的焦炭末,一根短短的铁筒,连着长长的木柄。捷舟接过勺,心里一阵嘀咕:“这玩艺,不好摆弄,可别出个差子,不让干了。”他全神贯注地瞅着前面几位的动作,比较着他们端起铁水后,行进中的差异和效果。

渐渐地,一条规律很快在脑海中形成:要碎步、小跑、斜端,目光向前,勺把后伸。

“怎么样!胆怯了?下去吧!”炉长的喊声打断了捷舟的思考。

“谁胆怯了!”他跑到炉前,把勺伸向铁水出口,红红的铁水喷流而出。

“啊-呵!”随着一声吆喝,捷舟端起铁水便跑,没有晃动,没有溅洒,疾如流星,第一勺又快又好地完成。很快,捷舟成为一名熟练的浇铸工。虽然每天早起,胳膊酸疼,两腿僵硬,但他还是咬着牙坚持下去。别人跑几趟,他跑几趟,从不误事,也没被烫伤!

人的自尊心真是个怪东西!看到那么瘦弱的捷舟能把铁水端出那么好的水平,浇铸工们觉得不超过他,与自己的年龄、工龄很不相符。顿时,人人都在琢磨怎么端得更好,一个你追我赶的热潮在车间兴起。

古州团委特意把青年学生义务劳动点设在了这里,学生们打着红旗来到车间原料场,搬铁块、砸焦炭、清理卫生,个个汗水淋漓。休息时,炊事员送来开水,大家坐在一起交谈。

甄玉望热情赞扬说:“团委宣传中介绍,你们车间的产量直线上升,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

老工人自豪地说:“现在大家工作热情高,革命加拼命,把浑身的劲都使出来了。”

“这干劲还要鼓啊!最近,上级号召,争取再上几个新台阶,可不能保守啊!”拿着草帽扇风的宫义男走过来插话。

“一个人能有多大劲儿,是可以估量的,到了极限,能保持下去就不错了。义男啊!听说最近地委就生产指标争论激烈,要同宫叔叔说说,不能定得太高。”甄玉望提醒。

“你太保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革命时代是无法估量的。日本人说,我们鞍钢恢复生产,起码要二十年,我们只用一年多的时间不就完成了吗?有多少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被我们实现了。”宫义男当即反驳道。

两个人互不相让地争论起来。参加义务劳动的学生和工人,也分别站在两人后边展开了争论,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捷舟从这里路过,宫义男招招手笑着说:“捷舟,几个月不见,成工人阶级了啊!请你来评评理。”

捷舟肯定地说:“我才上班一个月,能很快追赶上大家,说明生产中的潜力是大的,再上个台阶没问题。但是,要说生产能无限地增长,也是做不到的!”

“你这是折中主义!”甄玉望不满地说。

“捷舟啊!说话不能模棱两可!咱们打个赌,看我俩谁说的对?”宫义男不满地插话,他心里暗想,“等着瞧好了,上级号召大跃进的精神很快就要传达了。”

面对甄玉望、宫义男的奚落,捷舟心里掠过一丝不安:“我是从实践中感到生产还有潜力的,但在连续的胜利面前,也不能头脑发热!”他不由自主地摸了摸口袋里的砾石,认真思考着提高效率的方法,也担心着冒出脱离实际的口号。

一天,他路过验货班组,看到旁边有一堆废品,他走过去,蹲下身子,拿起来端详,这些铸件,要经过炼铁、做模,再一勺一勺地浇铸、扒货、摘货等工序,经过了多少人的辛勤劳动,成了废品,太可惜啦!

“能不能少出废品啊?”他向廖师傅请教。廖师傅怔怔地望了他一阵:“孩子,你不是靖中的同学吗?这点年纪就来工厂了?”

廖师傅听儿子说过,捷舟不上学了,没想到会在这里端铁水。自打刘汉卿被划为右派、湘绮再婚后,廖师傅上班只埋头干活,不愿与人交往,今天是第一次见到捷舟,觉得心疼。

“师傅,我家里穷,没钱念了。”捷舟叹口气说。

“你怎么不早说。”话一出口,廖师傅又觉得不妥,心想,“我现在供着剑超和靖中两个孩子上学,已是力不从心,早说有什么用。”他有些愧疚地拉着捷舟的手说,“孩子,难得你这么用心。现在的废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有沙眼儿,原因是模型里的沙子没有吹净,铁水浇铸冷却后,沙子被凝聚在铸件里,形成沙眼;另一种是气孔,造成的原因是,模子压成后,要用一种很长、很细的钢针,在模子上面快速地扎些透气孔,扎多了,就会出现铁椎,扎少了,气排不完,会出现凹面和气孔,掌握这门技术需要长期的体验,年轻些的工人掌握不好,就会出废品。”

捷舟问:“怎么避免这些问题?”

廖师傅告诉他:“沙眼是工作不细心造成的,认真抓一下,会好一段时间;扎气孔,需要工人长期的摸索和体验,现在新工人太多,急了,办不到。”

廖师傅的话引起捷舟的深思。他说:“铸件体积大小、沙子湿度,与铁水温度是蒸汽排量的实体要素,据此,做一个各种铸件应该扎多少气孔的数学模型,能解决这个问题!”

他看廖师傅一时没有听懂,又用通俗的比喻作了解释,廖师傅恍然大悟:“孩子,这个办法准行!”他领捷舟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车间主任易师傅。易师傅极有兴致地说:“我不懂高等数学,你可以试一试。现在,一个工人摸索到扎气孔的成熟经验要三五年的时间,解决了这个问题,对提高产量、保证质量可起大作用了。”

在易主任的支持下,捷舟和车间领导、技术人员、老工人组成了个攻关小组,经过反复测算实验,终于把数学模型搞了出来。在车间推广后,大家觉得既科学又好掌握,废品减少,产量迅速提高。正巧,工厂响应上级号召,开展技术革新活动,这一革新成果,在全厂进行了宣传。工人们积极响应,生产一浪高过一浪地发展。

铁制品生产加快,矿石供应紧张,采矿场请捷舟来介绍技术革新经验。捷舟来到矿区坑道,看到工人们抡着大锤,在墙壁样的作业面上打炮眼,因为锤击点多数高于人体,也是人工挥锤最吃不上劲的地方。他想,如果搞个铁架,用铁链把锤吊起来,能够升降,工人省去举锤的力量,只拿着锤向钢钎撞击,着力会高出几倍!矿场采纳这一建议,制造出吊打悠锤,工人省了力气,打钎进度提高了三倍多。这一创新推广后,引得全厂一个个小发明不断涌现,工人们从来没有想到小发明中还蕴藏着这么大的生产潜力,都在琢磨革新的方法。

邢冬浩看到这些情况,心里着急,回去报告。一木焦躁起来。这时,辛席童走进来说:“盟主,不用急,牟舵主的预测很快要变成现实了。”

在技术革新、促进生产发展的热烈气氛中,机械厂召开大会,刘明建厂长传达上级会议精神,他兴致勃勃地告诉大家:“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没想到完成得这样好,现在国家发出‘大跃进’的号召,决定加快建设和发展的步伐,提出了今年产一千零七十万吨钢的要求。我们机械厂一定要走在前头,不能落后。每个工人都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新促进生产发展的方法。”末了,他还以捷舟两项小发明作为典型事例,号召大家开动脑筋。

这些话好像一团火,把工人们的生产热情进一步点燃起来。

生产竞赛、改革创新、挖掘生产潜力活动,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谁也不甘落后,不少工人还以“气孔数学模型”的例子给大家鼓劲说:“一个新工人的小革新,都能起到那么大的作用,说明可挖的潜力还很多很大。”工人们纷纷你思我想、你追我赶,一些新的发明不断创造出来,效率和质量在一天天提高。谁也不曾料到,在这一氛围中,“大跃进”开始了。

地委特意在机械厂召开动员大会,十几个钢铁行业的领导和工人代表参加了会议。会场上万头攒动,人声鼎沸。古州地委宫伯羽书记,用动情的语言传达了中央关于“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要求钢铁战线奋勇当先、超英赶美,确保“钢铁元帅”升帐……

宫书记的讲话充满激情和亢奋,会场上的人们热血沸腾,不时响起潮水般的掌声、口号声。

工人的生产热情进一步受到鼓舞,各车间你追我赶,产量在提高,但矛盾也很快出现了,主要是焦炭供应不上。煤矿的作业面是有限的,人多了用不上,采煤数量没法大幅度提高,炼焦厂的煤就受到制约,炼铁的焦炭供应受到了限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厂里发动技术人员和工人,采取各种方式研究节省焦炭的方法,经过持续努力,创造出了四斤半焦炭炼一斤铁的新纪录。厂里敲锣打鼓地向上级报喜,可是走到半路上就被喊了回去。厂里已接到通知:“上海用四斤焦炭就能炼一斤铁”,并要求他们派人去学习。

厂领导研究决定:派炼铁班的五名骨干去学习。厂支部张存孝书记特意叮咛:“我们厂的大跃进,是在技术革新中进入的,因此,认识高、思想阻力小,那第一个小发明,让工人们看到了生产中还有巨大的潜力,事不大,作用不小,让捷舟也去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