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非洲:坦桑尼亚·卢旺达·布隆迪(世界我知道)
8936300000014

第14章 卢旺达的艺术教育

一首首美妙的传统乐曲,踢踏不息的强劲舞步,令时尚的卢旺达成为非洲艺术的象征。

1.教育出版——卢旺达的文明载体

1994年内战几乎摧毁了卢教育体系,教育设施损失殆尽。在国际社会的援助下,教育得到较快恢复。根据卢教育部公布数字,2004年,全国有小学2262所,入学率约92%;中学504所,入学率约73%。自2005年底起,卢政府开始实行小学和初中免费教育,教育经费占政府总支出的16%左右。根据2002年人口普查结果,38.2%的卢旺达人为文盲,87.7%的人只上过小学,11.5%上过中学,不足1%的人上过大学。

卢现有大学14所,其中私立大学6所。公立大学有卢旺达国立大学、高等农业和畜牧业学院、基加利卫生学院、基加利科学技术学院、基加利教育学院和公共法语高等学院等,其中卢旺达国立大学是卢最大的综合性高等学校。私立大学有基特瓦教育学院、中非基督复临大学、基加利自由大学、尼亚基邦达大神学院、布塔雷神学新教学院、基加利基督复临非教会大学等。有研究所2个,分别为农业和科技研究所。

2004年有大学生25233人,大学教师1738人。卢旺达目前有18种报刊,均为战后创办。主要有:《新时代报》(卢唯一日报)、《新接班人报》、《大湖地区周刊》、《黎明报》等。卢旺达通讯社为官方通讯社,1975年成立。曾发行《每日新闻》、《法文日刊》,发行量310份。1994年后该社成为自负盈亏的独立通讯社。卢旺达广播电台系国家广播电台,1961年由西德援建,在尚古古、基布耶、鲁亨盖里和比温巴四省设有转播站,现用卢旺达语、法语、斯瓦希里语和英语广播,共有2套节目,每天播音14小时。布隆迪电台的节目在卢旺达被广泛收听。卢旺达电视台系国营电视台,1993年开播,全国覆盖率为70%。

1994年战乱期间因物资被盗而停播。在德国的援助下,从1997年11月起复播,每晚用卢旺达语、法语、英语播出5个小时的新闻等节目。1998年2月22日,卢成立国家国内外公众新闻委员会,负责协调向国内外公众提供新闻。1998年3月27日,英国广播公司(BBC)正式在卢开播。

2.能歌善舞的卢旺达人

卢旺达人民能歌善舞,尤其喜欢跳舞,无论是青年男女还是老人、儿童,都擅长歌舞。每逢重大庆典或喜庆活动,都要组织隆重的歌舞表演。

节假日里,人们也乐于欢聚一堂,纵情歌舞,直到深夜。鼓在卢旺达的歌舞中占有重要地位,能敲出丰富多彩的节奏,时而娴雅,时而激烈,无论在舞台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能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气氛。

卢旺达的舞蹈具有非洲中部山区舞蹈的鲜明特性,动作洒脱、舒展而又矫健。根据传统习惯,基本可分为男性舞蹈和女性舞蹈两大类,但也有男女混合的舞蹈。

卢旺达地域和部族不同,舞蹈的特色也不尽相同。胡图族的音乐铿锵有力,舞蹈动作也因此急促跳跃。图西族的音乐则深沉舒缓,舞蹈动作婀娜多姿,具有区别于非洲其他地区舞蹈的明显特征。而特瓦族的歌舞则兼有二者的特点。

在卢旺达的舞蹈中,有一颗非洲舞蹈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这就是深受当地人和外国观众喜爱的传统民族舞蹈英托雷舞。据说,英托雷舞产生于公元14世纪。最初,它是卢旺达王国的贵族子弟军事训练时表演的舞蹈,表演者是由国王或酋长挑选的。在卢旺达语中,“英托雷”是“被挑选者”的意思。英托雷舞的舞蹈者头插茅草,身穿草裙,额上、身上佩带彩色珠带,双脚系大串铃铛,一手握长矛,一手持盾牌。几十名男性舞蹈者随着一位长老的哨子起舞,脚上的铃铛声当做伴奏。舞蹈节奏明快、欢乐,动作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古代武士出征前的英勇气概和胜利后的欢乐情绪。从古至今,每逢盛大庆典,卢旺达人都要表演英托雷舞。

卢旺达女子舞蹈与男子舞蹈的动作相近,上肢的动作较大,其中晃头、涮腰、蹲转等动作更为突出。舞姿优美,动作流畅,稳健有力。表演时多由一人抱小鼓敲击节奏,一人领唱,众人和伴。

生活在卢旺达深山丛林中的俾格米矮人,富有歌舞传统,当人们心情愉快或表示敬意时,即跳起粗犷和热烈的舞蹈。乐师在中央打鼓和拨动一种用木盒子、铜条制作的乐器“利肯贝”,姑娘们在周围随着音乐节奏舞蹈,年轻的男子随着脚下的步法,摆动草穗和皮带。

卢旺达的舞蹈很有群众基础,相传古代的国王和酋长都有自己的舞队。卢旺达独立以后,舞蹈有了很大的发展,几乎各个省、市和地区,甚至一些大的团体(如国家博物馆)都有舞队。近年来,卢旺达成立了国家歌舞团,在继承、发展传统舞蹈的同时,汇集了全国各地舞蹈的精华,创作了《神圣的锄头》、《愉快的一天》等大型歌舞表演,展示了卢旺达人民的传统生活习俗和现实生活的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