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让人类走得更快:汽车(探究式科普丛书)
8935400000008

第8章 慧眼识珠——汽车文化大观园(1)

第一节“异国”风情——各国汽车发展史

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都各有不同,在各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中,每个国家走过的路也不尽相同。下面,我们将各汽车生产主要成员国的发展历程一一道来。

1.中国汽车发展史

五千多年文明大国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到1929年5月,让国人振奋的我国第一辆汽车在沈阳问世,由张学良将军掌管的辽宁迫击炮厂制造。张学良让民生工厂厂长李宜春从美国购进一辆“瑞雪”号整车,作为样车,再将整车拆卸,然后除发动机后轴、电气装置和轮胎等用原车零件外,其他零件都进行重新设计制造,到1931年5月,历时两年,我国第一辆汽车终于试制成功,命名为民生牌75型汽车,由此开辟了中国自制汽车的先河。

我国最早进口汽车是在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由匈牙利人李恩时(Leine)将两辆汽车带入上海。一辆为凉篷式汽车;另一辆则是折叠式软篷,其前排为双轮座席,木制车轮,外面再包上实心橡胶轮胎。其行驶方向由转向盘、转向带和梯形结构控制,喇叭用手揿,照明用煤油灯。这两辆车在上海招摇过市,引起一时轰动。

新中国刚成立便决定发展自己的汽车事业。1953年7月第一汽车制造厂动工兴建,到1956年7月投产,1957年7月13日我国生产出第一辆载货的解放牌汽车,又于1958年5月,第一汽车制造厂自行研制设计生产了第一辆与当时政治风云起伏颠簸、荣辱与共的红旗牌轿车,被誉为“东方神韵”。几十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汽车生产采用了各种高科技及人性化的安全及便利设施,汲国外汽车科研之精华,不仅秉承了传统的坚固造型,更具时尚汽车的柔媚风貌,线条流畅,驾乘舒适的“座驾”新宠不断诞生。

进入21世纪,中国汽车工业在中国加入WTO后,进入到了一个市场规模、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并融入世界汽车工业体系当中。

2.法国汽车发展史

素来充满着浪漫气息的法国,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在汽车发展史上,法国人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早在1769年,世界上第一辆具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汽车就试制成功了,它是法国陆军技术军官居尼奥在政府支持下研制的,也由此引发了世界性的研究和制造汽车的热潮。但法国大革命却紧随其后,这又使法国的汽车研究中断了几十年,直到1828年,巴黎技工学校校长配夸尔才又制造了一辆蒸汽牵引汽车,其独创的差速器及独立悬挂系统至今仍在汽车上得到广泛应用。

1890年,由阿尔芒·标致创立的标致公司生产了法国第一辆汽油发动机汽车。

“一战”前,标致的年产量达到1.2万辆,到1939年时年产量达4.8万辆,而1915年创办的雪铁龙汽车公司,在20年代初年产量就突破10万辆,1928年日产汽车达400辆,占法国汽车产量的1/3。另一创办于1898年的大型汽车厂家雷诺汽车公司毫不逊色,1914年便形成了大规模生产,并将“一战”期间因军火生产筹集到的大量资金投入到汽车生产上来。

“二战”期间,雷诺公司为德国军队提供大量坦克、飞机发动机和其他武器,由于它是为德国法西斯效力,因而战争结束后,路易·雷诺被逮捕,雷诺公司被法国政府接管。在政府支持下,雷诺兼并了许多小型汽车公司,到1975年汽车年产量超过150万辆,成为法国第一大汽车厂商。与此同时,标致汽车公司的产量也在战后20年内猛增十几倍,一跃而成为法国第二大汽车公司,到80年代便已超过雷诺而登上榜首。雪铁龙汽车公司则因经营不善,到1976年被标致汽车公司收购。

到了20世纪80年代,由于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法国汽车工业也连连受挫,就连雷诺也连年亏损,其产量在1984年竟下降到30万辆,但几年后雷诺公司便恢复了元气,1999年3月又收购了日产汽车公司36.8%的股份,产量也很快恢复到以往的229万辆。

由于法国汽车车体较小且设计新颖,受到大部分人的喜爱,因此在西欧成为家庭轿车的热门,雷诺“丽人行”微型车在欧洲就曾多次荣获销量第一。但是在豪华车、跑车领域,法国汽车公司便不如美、德、日等国汽车公司出色,这也是法国汽车业的遗憾。

3.日本汽车发展史

1904年,吉田真太郞成立东京汽车制造厂,成为日本汽车制造业的开山鼻祖,该厂在3年后制造出第一辆国产的汽油轿车“太古里1号”。之后众多汽车制造厂风涌产生。“二战”爆发后,政府颁布《军用汽车补助法》,对汽车厂商进行扶持,这成为早年日本汽车业发展的原动力。

日本投降后,盟军司令部下令试图全面禁止汽车生产,但没能得到执行,丰田、东洋工业、富士重工相继推出自己的新车型。直到50年代前期,美欧汽车一直占据日本汽车市场,特别是其小型廉价汽车,这对处于半毁灭状态的日本汽车工业构成了致命威胁。日本政府为了保护本国汽车产业,对进口汽车征收高达40%的关税(本项关税于1978年废止,其后直到今天日本对进口汽车全免关税),同时严格禁止外国资本渗入国产汽车工业。而除了丰田之外的一些汽车厂家为了生存,纷纷采取与国外厂家进行“事业合作”或“技术合作”。

1965年,名古屋至神户高速公路开通,日本公路交通高速时代的序幕也由此拉开,自此日本掀起了爆炸性的汽车普及狂潮,极大地拉动了日本的汽车消费。1967年,日本超过德国而成为第二大汽车生产国。进入70年代以后,“两次石油危机”让省油的日本小型轿车大行其道,出口量也随之骤增,丰田、日产、富士重工、铃木等公司迅速成为世界级的汽车生产厂商,从1972年到1976年,丰田公司在4年间就生产了1000万辆汽车。1980年,由于汽车大量对美出口给美国带来了巨额贸易逆差,从1980年起,年年都发生的日美汽车贸易摩擦便成为影响日美关系的重要因素,而丰田、本田、日产等汽车厂商为了免受其害,纷纷把生产基地搬到美国本土。

进入90年代,日本的许多汽车厂商出现了开工不足、生产力闲置的情况,日本汽车工业渐呈颓势,而美欧汽车商则通过兼并合作恢复了元气,并把日本汽车公司当作并购的对象。现在,通用汽车在富士重工、五十铃、铃木三家公司分别拥有20%、49%、9.9%的股份,福特汽车则拥有马自达33.4%的股份,戴姆勒-克莱斯勒拥有三菱汽车34%的股份。1999年,日本第二大汽车公司日产汽车公司因亏损严重,被迫将36.8%的股权卖给法国雷诺公司。

曾经辉煌一时的日本汽车工业以后的发展道路又将怎样,这将成为国际汽车界的一个悬念。

4.韩国汽车发展史

韩国一直都被认为是潮流的代名词,那么其汽车工业又走出的是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呢?

韩国最早从事汽车生产的公司是起亚汽车公司,成立于1944年12月,但“二战”后由于政治局势动荡,公司的状态也很不景气。

韩国汽车业的真正起步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各汽车厂商从国外进口汽车零部件,以此进行组装来生产整车,但直到1970年,韩国汽车年产量也仅为2.8万辆。

国产化政策使韩国的汽车工业获得了飞速发展。1985年,韩国年产汽车37万辆,1986年达到60万辆,到1989年年产量为113万辆,1990年产量达132万辆,在随后的5年里,年均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5%左右,1995年达254万辆。并形成了以现代、起亚、大宇、双龙四公司鼎足而立的市场格局,韩国也一跃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

汽车国产化实现后,韩国政府又实施出口导向战略,从80年代开始,韩国汽车开始大量出口。到1994年时韩国汽车的年出口量达73.8万辆,1995年已为110万辆,增长48.6%,此时,韩国汽车出口在世界排名第六。90年代中后期,韩国汽车业陆续在西欧、美洲、东欧、中亚、亚洲和大洋洲建立生产基地,实现生产本地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海外生产体系和全球营销网络。到1996年,韩国汽车总产量达281.3万辆。

在风雨中,韩国汽车工业被迫进行新的调整。1997年,双龙汽车公司因亚洲金融风暴被大宇收购,同年起亚汽车公司也被政府招标拍卖,并于1998年10月被“现代”集团收购,但不久现代集团内部也出现债务问题。1999年大宇汽车公司由于背上了180亿美元的债务,不得不向欧美汽车公司求援,在与通用、戴姆勒-克莱斯勒的竞争中,2000年7月,福特汽车公司如愿以偿将大宇收购。

韩国汽车业辉煌一时,却在短时间内就步入低谷。我国汽车工业在变革发展中应以此为鉴。韩国汽车工业正在进行努力的调整,业内人士指出,其成败不仅取决于各大公司变革的力度,更取决于整个经济的复苏,让我们拭目以待。

5.德国汽车发展史

我们都知道,在“二战”中,德国盛极一时,当然时至今日,其经济文化也都处于高端的级别。同时,德国在汽车工业方面也相当突出。1885年10月,卡尔·奔驰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汽油汽车。1886年1月26日,奔驰取得了专利权,于是德国人便把这一年称为汽车诞生年。同年戈特利布·戴姆勒也发明了一辆四轮汽油汽车。两人各自成立了自己的汽车公司,并于1926年合并为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

发展汽车工业的诱人前景使德国的汽车厂纷纷出现,一些其他行业的厂家也转向汽车生产。1901年,德国汽车厂共有12家,职工1773人,年产884辆。而到1908年,汽车厂达到53家,职工12400多人,年产5547辆。1914年德国汽车工业已基本形成一个独立的工业部门,年产量达2万辆。

1934年1月,由着名汽车设计大师波尔舍联合34万人合股成立的大众汽车公司,得到希特勒政府的支持,而其随后开发的甲壳虫汽车更是令大众迅速成为国际性的汽车厂商。

“二战”后德国的战败给汽车工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但到1950年,德国汽车工业开始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并超过英国而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国。到1967年日本的产量超过德国,以后德国便始终处在第三的位置,增长速度比较缓慢。

德国汽车以质量好、安全可靠而着称,奔驰、宝马等豪华车和保时捷跑车在世界车坛更是享有盛誉,经久不衰,其品牌含金量之高由此可见一斑。所以,1998年春,戴姆勒-奔驰公司与克莱斯勒合并时,戴姆勒-奔驰的年产量仅百万辆之多,而克莱斯勒年产量近400多万辆,但新公司的支配权由戴姆勒-奔驰取得。当然,一味追求高档豪华的德国汽车在市场拓展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除了大众能以真正大众特色的产品雄踞世界十大汽车厂商第四以外,其他公司的产量都不算高,这也是日本能后来居上并超越德国的重点。

6.英国汽车发展史

众所周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就发生在英国,并逐渐蔓延到世界各地。

因而,英国汽车制造工业也被人们看作是世界汽车工业的鼻祖。自汽车诞生以来,在世界汽车工业起步和发展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英国汽车一直独领风骚,走在世界前列,是各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风向标。

“买日本车,买的是工具;选择德国车,选得是机器;而拥有英国车,拥有的是艺术”,这句话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英国汽车品牌以一种超物质的精神存在于机械中。如果脱去汽车工业化的外壳,将其看作是一件工艺品或者收藏品,最名符其实的一定是英国车,价值、豪华、典雅这诸多词语在英国汽车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英国的传统造车艺术,工艺千锤百炼,品质完美无瑕,处处流露出传统造车艺术的精髓:幽雅、灵动、恒久精炼。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英国的汽车工业上世纪中期也逐渐走向没落,盛极而衰。例如1955年英国汽车产量为124万辆,基数并不低,但到了1968年英国的汽车产量却只达到了222万辆。反观从废墟起家的日本,从1963年到1968年的5年间产量从100万辆猛增到400万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除了英国政府“保姆式的”汽车工业政策,保守路线更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原因。

英国汽车工业界极其崇尚“手工+奢华”的保守路线外,在这个最知道如何恪守传统,如何在“凝止的文化中找出韵味”的贵族国家里,守旧一方面造就了英国车无人能及的王者地位,另一方面也终于成为英国汽车工业衰落的最直接原因。由于其一直固守着传统的手工制作、造型设计以及挑剔的选材等等,在汽车制造日益商业化、流水线化、电子化的今天,无论在生产成本、产量方面,还是在计划的革新上,英国车终于再难以跟上主流市场的步伐,走向了必然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