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木偶戏(阅读中华国粹)
8935000000009

第9章 八闽地区木偶戏(3)

梁炳麟这才悟出神明所示“功名在掌中”之意,而俗称“布袋戏”的掌中戏也就流传了下来。

第五节、漳州布袋木偶戏

一、简要描述

漳州布袋木偶戏又称“景戏”、“指花戏”、“掌中戏”,傀儡戏剧种之一,又称北派布袋戏。漳州布袋木偶戏是由木偶表演、剧目、音乐、木偶制作、服装、道具、布景等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二、历史源流

漳州布袋木偶戏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我国古老珍稀的优秀艺术,南宋时兴盛于漳州,明末即流传到广东、台湾和东南亚一些地区。清中叶以来漳州各地大量出现专业布袋戏班社,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其中主要有“福春”、“福兴”、“牡丹亭”三派,各有特色。近二百年来,至今已传承八代。

三、艺术特色

漳州布袋木偶戏,其特点是用指掌直接操纵偶像进行戏剧性的表演,使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既能够体现人戏的唱、念、做、打,以及喜、怒、哀、乐的感情,又能表演一些人戏难以体现的动作,具有技巧高超、造型精美等独特风格。布袋木偶戏的操纵是用手由下而上,以手掌作为偶人躯干,食指托头,拇指和其他三指分别撑着左右两臂。技艺高超的艺人双手可以同时表演两个性格、感情各异的偶人。布袋木偶戏尤为擅长武打场面和善于刻画人物性格。

布袋木偶戏《卖马闹府》

著名演员杨胜是漳州龙溪布袋戏的代表人物,他有一双神奇的手,能代言、能歌舞,表情达意,挥洒裕如。他擅长武戏,“三国”、“水浒”、神怪,无一不精;特技众多,喘气、缩颈、甩发、脱衣,浑然天成。《蒋干盗书》使他声名雀起,《雷万春打虎》、《大名府》令他艺惊海外。他以细腻的人物塑造,丰富的舞台动作,鲜明的京剧唱腔,繁难的操纵技艺,代表了“北派布袋戏”的最高境界,成就了龙溪布袋木偶的艺术高峰。

四、传承价值

从人文历史考证,闽台文化原属一体。其母体为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的布袋戏是闽文化在台湾的移植和延伸,通过闽台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两岸木偶艺术的发展,更加深了两岸同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认同感。在促进祖国统一事业方面产生了良好的作用和影响。闽台布袋戏同根同源,这对漳州布袋戏艺术的发展衍变、历史传承与交流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和现代文化价值。

【知识小百科】中川村不演傀儡戏的由来

木偶戏不但唱腔优美,动作滑稽,而且说白幽默,深受闽西客家地区的观众喜爱,但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却不演傀儡戏。

原来,100多年前的一个春天,中川村胡氏家庙草坪上正演傀儡戏。因中川村观众多,场面热闹非凡,演员演得特别卖力。可正当剧情进入高潮,观众看得入迷之际,岂料一阵倾盆大雨从天而降,顿时全场一片混乱,大家你推我挤,纷纷闯进家庙内躲雨,丢下傀儡任其风吹雨打。由于客家木偶体型比闽南的大,淋湿后很重,拉线提不起来,只好歇场停演。

第二天,阳光灿烂。恰逢广东大埔圩日。中川村许多挑担到大埔的妇女,从背头岗大路经过,远远向家庙大坪望去,不禁目瞪口呆:草坪上,隐隐约约地躺着许多横七竖八的小孩子,一动不动。于是,这些挑担妇女也无暇辨明真假,就边走边骂:“碰到什么瘟鬼,一下子死了这么多‘细人子’!”有的妇女竟然呜呜咽咽地哭起来。这一哭,上村下堡就传扬开了,以讹传讹,说:中川村发生了“细鬼子瘟”啦!整个下洋人心惶惶。因为中川村人口密集,卫生差,向来多“瘟”。其实,横七竖八的“细人子”是戏班在草坪上晒又湿又大的木偶。

但是事有凑巧,那年中川村真的发生了可怕的“人瘟”(脑膜炎),夭折了许多白白胖胖的小宝贝。做父母的都伤心欲绝。村民一向迷信鬼神,竟归咎于戏班的傀儡子将野神瘟鬼引进中川村来害人。于是,村民争论后决定:以后谁也不准将傀儡戏引进村来。可能是慑于人命关天,直到现在,中川村都代代相袭,只演大班汉戏,不演傀儡戏了。

第六节、台湾布袋木偶戏的发展

一、战前时期

1750年代,大量闽南移民进入台湾,布袋戏也随之传入,其剧本以古书、演义小说等为主,被称作古册戏,口白较则文雅多诗词,讲求动作的细致性,伴奏音乐以南管音乐、北管音乐为主。根据《台湾省通志卷》学艺艺术篇,南管布袋戏是台湾最早的布袋戏。这一类型的布袋戏后来虽不再是主流,仍存在于尤其台北地区的少数剧团中,如小西园、亦宛然等。

1920年代,以武侠戏为主的布袋戏逐渐在民间发展,其与传统布袋戏主要的不同在于剧情上,多采用清末民初新着的武侠小说,例如《七侠五义》、《小五义》等。因其表现手法重视各种奇特剑招与武功的展现为主,故称为剑侠布袋戏。而剑侠戏的代表人物为五州园的黄海岱和新兴阁的钟任祥,1930年代,台湾总督府推行皇民化运动,布袋戏也因为皇民化运动而有了改变,包括后场禁用中国传统的北管锣鼓、改用西乐,戏偶杂用中、日式戏服和戏偶,其剧目常为水户黄门等日式剧本;戏偶多为日本服饰造型。演出则以日语演出。虽然此种皇民化布袋戏因语言文化的隔阂,不被台湾大众接受,但其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影响了后来金光布袋戏的演出方式,包括音乐、布景等。

二、金光布袋戏时期

战后的1950年代,金光戏开始在中南部各地的野台戏中开始发展。所谓金光布袋戏,实际通称为黄俊雄布袋戏,由黄俊雄、西卿以及长女黄凤仪、小儿子黄立纲共同经营,黄凤仪、西卿负责幕后主唱和行政管理,黄立纲负责口白主演和导播,黄凤仪也曾和父亲黄俊雄一起担任布袋戏编剧的工作。

黄俊雄布袋戏之所以又称为金光布袋戏(金光系列),是因为1994年中华电视公司拨出新云州大儒侠最后一集,预告接续之戏码为金光系列。之后推出剧集名称多数有金光二字,如金光霹雳菩萨藏、金光十八龙等,遂成为代表名称。

金光布袋戏除了在剧情上仍延续剑侠戏时期的武侠内容外,也开始新创剧情及主角。另外,在戏剧之外的表现手法上,金光戏采用华丽的布景、金光闪闪的戏服,并以灯光或其他特效来增加武打的效果。

在音乐方面,不少剧团改以唱片播放的方式取代了传统的后台音乐。此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五州园第二代的黄俊雄和新兴阁第五代的钟任壁。黄俊雄的布袋戏,将戏偶大小由原本的一尺二最后加大到三尺三,并随后布袋戏带入电视界。钟任壁在22岁时自组新兴阁第二团,曾在嘉义市文化戏院等戏院首演,之后,内台戏于1970年代蔚为风气。

三、无线电视布袋戏时期

1960年代初期,电影戏院演出布袋戏相当普遍,野台金光布袋戏也仍是乡村地区的重要娱乐之一。而让台湾布袋戏受到欢迎的是无线电视的发展。1962年11月15日~1962年12月27日,当时台湾唯一的无线电视台——台湾电视公司播出李天禄亦宛然掌中剧团演出的三国志纪录影片,这是布袋戏首度登上小屏幕。1965年4月,该公司亦邀请明虚实掌中戏班以“国语”配音的童话“水仙宫主”戏码,正式演出第一出的“电视布袋戏”。不过虽说李天禄开创电视布袋戏先河,但是一般认为,而真正让布袋戏能进军小屏幕的关键人物是将“金光戏”搬上电视的黄俊雄。

台湾布袋木偶戏表演

早在1960年代初期,黄海岱渐渐交棒给其子黄俊卿与黄俊雄。其中黄俊雄戏偶、声光效果与音乐的创新,更让他成为布袋戏内台戏的翘楚。1970年3月2日,黄俊雄率领的真五洲剧团将本来于戏院上映的内台戏云洲大儒侠首度于台湾的无线电视台演出。因音乐新颖,口白典雅,加上剧情紧凑与声光效果惊人,在尔后四年内连演583集。不但如此,还曾缔造全台湾97%的电视超高收视率。1973年国民党政府以“推行国语”的名义,开始要求布袋戏改为国语配音,1974年6月16日,国民党政府遂以“推行国语”及“妨害农工正常作息”为理由,禁止无线电视台播出云州大儒侠与所有的电视布袋戏演出。1974年之后数年,新闻局持续限制播出电视布袋戏。但在民意及商业需要下,国民党政府从1981年开始,逐渐开放当时仅有三台的无线电视台的少量时段供布袋戏演出,不过仍严限同时只能有一家电视台播出,且要求以国语配音替代闽南语。然而由于语言因时代有诸多的演化变异,以国语吟诵布袋戏口白精髓的古诗词时,平仄较为平板又音韵较不谐和,因此反而使得观众更流失。1980年代中期,真五洲园剧团的黄俊雄逐渐交棒给第三代的黄文择、黄强华与黄文耀。其中,黄文择跟黄强华在接续了父亲黄俊雄云洲大儒侠的系列以后,开创日后声名大噪的霹雳布袋戏。惟1980年代起布袋戏虽可复播,但由于当时政府对演出内容的种种限制跟审查,造成大量戏迷与观众的流失,所以从1988年开始,各电视布袋戏的表演重心皆转往录像带出租市场与内外台戏。

电视布袋戏时期,是现代布袋戏影响台湾最深的阶段。不仅高达97%超高实质收视率一时造成社会话题,甚至连剧中的许多人物,至今仍影响台湾民众的生活习惯。比方模仿布袋戏,而在现实中由真人扮演的孝女白琼,现今仍是部分台湾民间道教丧礼中常见的角色。又比方,若有政治人物在背后操纵事件,台湾舆论会说此人是藏镜人。然而孝女白琼与藏镜人,都仅是当时电视布袋戏的角色之一。影音媒体及独立电视台时期。1980年代后期,由于台湾政府大幅解除国外媒体限制,台湾传统布袋戏发展渐渐受到台湾境外传入的娱乐文化影响,外台戏的野台戏戏团数量从全盛的千余团萎缩到三百余团,其中且多为非实际演出的挂名剧团。因为观众减少,就连有专属后场之布袋戏团演出机会也锐减,营运上更多为赤字。虽然如此,但仍有些有心人以学校社团等形式经营,努力保存传统布袋戏文化,其中李天禄与钟任壁等传统布袋戏艺师为此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新兴阁钟任壁甚至正式受邀至大学开课教授“布袋戏技艺”,首开台湾剧团之先例。

相较台湾传统布袋戏剧团与观众大幅减少,电视布袋戏于1980年代获得较大进展。1988年,在无线电视发展遇到瓶颈的黄文择与黄强华两兄弟以美地坞广播电视节目录制有限公司为踏板,转入录像带租售市场,发行以出租为主的“霹雳”系列的布袋戏。该剧团在录像带戏剧制作上强化运镜叙事技术与专业编剧的努力,让该布袋戏剧集约有一百万人次的固定租阅观众,占全台湾影音租售率10%。1990年代之后,数家布袋戏剧团也陆续仿效。

1993年,霹雳亦成立首家以布袋戏播放为核心的独立电视台“霹雳卫星电视台”。营运模式,是将下档的租售用布袋戏录像带,于一段时间后,于该频道播出。除了将传统布袋戏推向诸如光碟、有线电视媒体之外,台湾布袋戏也尝试进军大屏幕。其中最负盛名为1997年制作的电影“圣石传说”,该片不但于2000年之台湾最佳本地电影,也于随后外销美国与日本。

此阶段的传统布袋戏虽已没落,但相对的,提升制片水平与品质的电视布袋戏却借由录像带、VCD、DVD、有线电视等影音媒体,增加布袋戏的收视观众。2005年,台湾电视布袋戏整体产值已提升到4000万美金以上,影音出租一百万人次,有线电视台收视户更达350万户以上。不仅如此,各项衍伸自布袋戏的周边商品或演出于台湾甚至成为一种热潮,如同人志贩售会经常举办的活动,就会出现布袋戏人物,而这一热潮目前也开始逐渐蔓延到大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