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木偶戏(阅读中华国粹)
8935000000005

第5章 中国木偶戏艺术特色(2)

四、代表人物

漳州木偶头雕刻艺人徐年松。其造像偏重写实,稍带夸张,生活气息浓郁。如“白须老生”,脸形多用“国”字型,写真为主,突出眉骨和下巴,眉毛松长,前额和眉梢的皱纹刻划细致,形象生动。“文武生”和“文武旦”为其代表作,其特点是写实,五官俊秀、容貌丰腴、色调柔和,解剖关系处理得当,比例准确。百余种头像,神态各异,各有特色,形成“北派”的艺术风格。

1955年,漳州工艺社成立,徐年松负责培养新一代雕刻艺人。1962年,徐年松进入漳州木偶剧团专职从事木偶设计雕刻,他创作的《闺文旦》、《文武生》被评为全国优秀奖。1964年,获《木偶舞台设计》特等奖。1987年10月,在香港举办徐竹初木偶雕刻艺术展。他还为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等地培养一批木偶雕刻人才。

现在漳州木偶头雕刻的代表性传承人为徐竹初。徐竹初出生于木偶之家,他的竹初艺术被誉为“活的文物”、“世界一流艺术”、“中华一绝”、“国家级艺术珍品”。早在20世纪50年代,“竹初木偶雕刻”就名扬海内外了,他的木偶雕刻曾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

徐竹初从艺半个多世纪,继承了祖辈优秀的雕刻手法,并能创新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设计的戏曲人物造型多达六百多种,生、旦、净、末、丑等各行当齐全,其中既有传统名剧的名角,又有神话传说中的神仙、魔怪等形象,个个脸谱不同,率真、精致、优美,神态各异,生动传神,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

徐竹初的木偶俗称北派木偶,其技法源自北方汉剧的风格模式。徐竹初则创造性的将原有风格结合,强调了木偶戏剧的表情化与性格化,他掌握了中国雕塑优秀传统的精髓“以形写神”。因此,他在落刀之前,总要细细研究,认真揣摩刻划人物身世、身份、性格、好恶。一旦思考成熟,就有把握地下刀。他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蓝本,以对称、均衡、对比、调和的艺术法则,使用造型、线条、色彩等艺术语言,运用夸张、变形、强调、减弱、提炼、概括等艺术手段,拟容取心,为对象传神写照。

徐竹初作品

通过对徐竹初传统木偶雕刻的抢救和保护,使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并传授至海内外,使木偶雕刻艺术得到传承,并促进对台文化交流。漳州徐竹初传统木偶雕刻是中国木偶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他以其悠久的历史,特殊的祖传工艺,丰富而精美的性格化造型享誉世界,分布在厦、漳、泉以及周边地区。

第五节、中国木偶戏表演艺术

一、木偶舞蹈的动作语言

古代傀儡以歌舞为能事,以舞传言,但因其为巫术式舞蹈,且与仪式关系密切。至晋代,傀儡戏呈现出娱乐性,如以模仿人物郭秃出现的滑稽调笑表演。唐代教坊的“傀儡子”,则由百戏技艺形式引入教坊司,其戏也是歌舞形式,木人演得村村势势、呆头笨脑,通过舞蹈动作的语言,而能引得观众之欢笑。宋代,傀儡的舞蹈表演已发展到一个高峰,在上流社会中,傀儡歌舞进入宫廷乐舞之列,为最高统治者们所青睐。

总之,早期的傀儡戏以歌舞为主要表现形式,没有太多语言表达,而用意象展示人物风彩。但另一方面,歌舞型的傀儡戏,包含“歌”的存在,其歌词应具语言美及一定的文学性。

傀儡戏的舞蹈语言,也是傀儡戏剧的灵魂。虽然它并不一定有太多文词,但它通过傀儡的舞蹈动作语言,传达一种具有文学意味的“意境”。古代傀儡舞已渺不可见,但在当代傀儡戏舞台上却仍可见其遗响。泉州木偶艺术大师黄奕缺表演的《驯猴》、《小沙弥》、《钟馗醉酒》等节目,基本上保持傀儡舞弄的形式,而其传达的“意境”比有文字的戏剧作品更具文学意味,这种傀儡形象的动作语言、手的语言亦可以起到表达文字的意蕴,甚至于比一般文学作品更具深层的文学性。因而,众多的傀儡戏剧种能流传并得以发展,傀儡舞蹈艺术的文学性意味是不容忽视的。

二、傀儡戏“说话”的文学性

中国傀儡戏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是宋元间充分吸收“说话”的文学,使其在讲史、杂剧等方面的表演,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傀儡之歌舞表演一旦与“说话”相结合,不惟加入了许多话本中的人物的描绘和人物的性格化表演,而且在演出题材方面有了一个话本小说提供的广大的情节表现空间,使它向“以人物演故事”之戏剧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使我国傀儡具有了以“说话”、“讲史”为表现形式的文学性因素。

傀儡戏演话本,是以元明以来流传的话本小说敷演于傀儡戏棚的一种戏剧文化现象,从福建闽北地区发现的与宋代傀儡有密切关系的“金线戏文”的大腔傀儡戏剧目情况分析,其剧目多以元刊《清平山堂话本》、《全相三国志平话》,明刊本《薛仁贵跨海征辽故事》以及其后大量刊行的《三国》、《隋唐》、《大宋演义中兴英烈传》、《五虎平南》、《龙图公案》等公案及演义小说来演绎。其演出多为连台戏,每部戏在一个村庄少则十天、半月,多则逾月演完,一个前后台仅有二人的傀儡班,在一个地方演出时间多达半年,它与现代的戏剧演出尚不属相同概念,仅是在一些情节性表演后,借傀儡人物在戏台上讲故事而已。在文化教育条件困难的农村社会,全是文盲的农民多在戏棚下学到前朝故事、做人道理等基本知识。至于傀儡戏“话本戏”的文学特征,基本上在于演绎话本小说,如许多傀儡班演出的《九龙记》,即来源于明成化刊本《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出身传》、《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认父传》。而民间傀儡戏中的108判《包公传》,即是《龙图公案》的翻本,闽西上杭的提线傀儡戏,将《说岳全传》搬上傀儡棚,演出达月余,艺人口述本竟达74本之多,正是由于话本小说的演出,使傀儡戏在民间倍受百姓青睐,承传不息。

三、傀儡戏与南北杂剧

受宋代南戏及元杂剧影响,我国傀儡戏艺术的快速发展,使之成为我国戏剧群体中重要的一员。元代傀儡戏已有完整的剧目演出,其中不仅具有精彩的技艺性,还具有“讽谏”的思想性,可见当时傀儡艺术已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明代傀儡演戏文已是很普遍的事,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八十回写西门庆死后“二七”之期,叫了一班偶戏演的是《孙荣孙华杀狗劝夫》戏文。傀儡演南戏由此可见一斑。